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近些年来,炭疽在我市仍有零星发生。而猪炭疽主要表现在局部、散发,败血型很少见。国内外研究证明,在猪的局部炭疽病例中,头部炭疽占90%以上,究其原因:(1)健康猪呼吸道存在的巴氏杆菌,可使局部黏膜屏障作用受到破坏,有利于炭疽杆菌的侵入,而不能抑制炭疽杆菌入侵。(2)健康猪的肠道中有炭疽杆菌噬菌体等。  相似文献   

2.
对急性败血性死亡,怀疑为牦牛炭疽病的病死牛,两端结扎取其耳朵,进行巴氏杆菌和炭疽杆菌的分离与培养鉴定,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采用定量悬浮试验法,选择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毒炭疽芽胞杆菌等菌株,对四种未知成份(5%浓度)的消毒剂进行了杀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Ⅰ号消毒剂对各菌的杀灭效果均很差,Ⅱ号对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最好,Ⅲ号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杀灭效果最好,Ⅳ号对大肠杆菌和炭疽杆菌的杀菌效果最好。比较而言,Ⅱ号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最好,Ⅲ号、Ⅳ号次之。  相似文献   

4.
1炭疽、巴氏杆菌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 患炭疽的病牛临床表现为高温,呼吸困难,突然死亡,死后天然孔流血,尸僵不全,血液呈酱油色,凝固不良,死后迅速臌气。多数患有巴氏杆菌病的牛都有典型的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头、颈部皮肤肿胀,肺部听诊有锣音,可视黏膜发绀等症状,与牛炭疽之间有明显区别。最急性型出现突然死亡,呼吸极度困难,但死后天然孔不流血,血液不呈酱油色,无血液凝固不良症状。但牛巴氏杆菌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间易混淆,因两病在临床上都呈散在发生,流行时间较长,此起彼伏。发病时病牛有体温升高,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可视黏膜发绀等共同症状。但患巴氏杆菌病时,多数牛有头、颈部水肿、肿胀,局部坚实,头颈前伸,不能随意转动,这在传染性胸膜肺炎中是没有的。动物死亡后,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变在肺,肺有肝变区,内含坏死灶,界限明显。牛浆膜、黏膜、内脏有出血斑点。  相似文献   

5.
1炭疽 羊炭疽大多为急性败血性型。病羊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2℃,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腹痛明显,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发绀、出血,突然表现全身摇晃、痉挛、磨牙,天然孔出血,并迅速死亡。羊死后迅速臌气,血液呈酱油色,凝固不良,采血制成涂片,一般均可见到竹节样分枝状炭疽杆菌。炭疽可导致羊快速死亡,诊断中应与巴氏杆菌病、恶性水肿病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对10头猝死耕牛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从3头牛的实质脏器中检出了致病性A型魏氏梭病。3头牛未检出任何细菌。10头牛均示检出巴氏杆菌、李氏杆菌、肉毒梭菌、炭疽杆菌、衣原体,也未检出乙型脑炎病毒和伪狂犬病毒。我为我省耕牛猝死症的病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次氯酸钠对五种细菌杀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氯酸钠对五种细菌杀菌试验吴范庚,郎洪武,范书才(中国兽药监察所100081)受北京惠昌科技发展公司委托,用“He消毒液发生器生产的消毒剂次氯酸钠”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鸡大肠杆菌、鸡白痢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四种病原菌及无毒炭疽芽胞杆菌进行了杀...  相似文献   

8.
对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猪丹毒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流感杆菌、布氏杆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支原体、立克次氏体、钩端螺旋体等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的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子宫内膜炎等。用法用量:内服,仔猪6.6~8.8mg/kg,  相似文献   

9.
1牛猝死前后呼吸极度困难 见于炭疽、巴氏杆菌病、中暑、急性心力衰竭、过敏性肺炎、氢氰酸中毒、硝酸盐亚硝酸盐中毒、亚麻子饼中毒、水牛白苏中毒、肺出血、肺窒息、败血症、砷中毒等。炭疽病牛体温升达42℃以上,呼吸困难。巴氏杆菌病最急性猝死看不到症状,但急性型大多有呼吸困难、喉头肿胀。在最急性猝死后,便是急性型病例,由此可判断最急性猝死的牛。中暑时呼吸迫促,口、鼻流泡沫样液体,有时还有渗血样液体。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牛羊养殖中的细菌性疾病,分别讨论了几种病症类型,并且针对肉毒梭菌中毒、沙门氏菌病、羊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羊梭菌性疾病、炭疽杆菌的治疗,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总结细菌性疾病预防、治疗方法,为今后牛羊养殖与细菌性疾病防治总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我们对选定的120头怀孕母牦牛进行补饲,同时在犊牛产后3个月对犊牛进行隔离断奶,补饲试验于2010年3月初开始:100头母牦牛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Ⅰ 50头母牦牛隔离断奶后进行同期发情和定时授精处理;Ⅱ组50头母牦牛隔离断乳.不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发情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冻精液为荷斯坦和野牦牛冻精。配种45d后进行怀孕诊断。Ⅰ组发情39头,发情率为78%(39/50),怀孕34头妊娠率为68%(34/50);Ⅱ组发情31头,发情率为62%(31/50),怀孕27头,妊娠率为54%(27/50)。相同草场放牧50头适配母牦牛作为对照。对照组母牛和犊牛不进行隔离和短期断乳;对照组发情率为12%(6/50),妊娠率为6.32%(3/50)。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带犊的母牦牛实施隔离断奶,能够明显提高当年产犊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6月龄牦牛和成年牦牛卵巢及表面卵泡发育状况,试验比较了6月龄和成年牦牛卵巢长度、宽度、厚度、重量、卵泡数量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效果。结果表明:成年牦牛卵巢长度(2.29±0.43)cm、宽度(1.91±1.31)cm和厚度(1.60±1.90)cm均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1.65±0.30)cm、(1.14±0.25)cm、(0.79±0.26)cm](P<0.05),成年牦牛卵巢体积(6.92±7.00)cm3和重量(3.19±1.58)g极显著大于6月龄牦牛体积(1.63±0.93)cm3和重量(0.87±0.44)g(P<0.01)。6月龄牦牛Ⅰ级卵泡数(14.47±8.74)枚和平均总卵泡数(15.17±8.87)枚极显著高于成年牦牛Ⅰ级卵泡数(7.97±3.72)枚和平均总卵泡数(8.98±3.87)枚(P<0.01),Ⅱ级卵泡数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牦牛平均每头含(0.02±0.15)枚Ⅲ级卵泡,而6月龄牦牛无Ⅲ级卵泡。成年牦牛有黄体卵巢重量显著大于无黄体卵巢重量(P<0.05),有黄体卵巢含(0.06±0.24)枚Ⅲ级卵泡,而无黄体卵巢不含Ⅲ级卵泡。6月龄和成年牦牛A、B级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率分别为(81.39±3.53)%、(80.44±4.50)%,差异不显著(P>0.05),而6月龄牦牛卵巢的平均卵母细胞数和平均A、B级卵母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成年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3.
野血牦牛与家牦牛暖季放牧育肥及屠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秋草场相同的放牧条件下,试验组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和对照组本地家牦牛经过120 d的放牧育肥,结果表明:试验组1/2野血牦牛和1/4野血牦牛比对照组本地家牦牛,日增重分别提高42.08%(P<0.01)和26.49%(P<0.01);试验组1/2野血牦牛屠宰率、净肉率比家牦牛分别提高8.33%(P<0.05)和13.16%(P<0.05),试验组1/4野血牦牛分别提高5.02%(P<0.05)和7.53%(P<0.05);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在育肥增重、产肉性能方面都优于本地家牦牛。  相似文献   

14.
经调查从青海省班玛县1~2岁牦牛中发现有67头牦牛出现多头蚴的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病机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确诊为牛多头蚴病。应用磺胺嘧啶钠、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等药物治疗,除发病已久的13头牦牛死亡外,其余的牦牛痊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牦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G蛋白调节诱导神经突增生家族亚型因子3(Gpri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以西藏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申扎牦牛及四川的麦洼牦牛5个类群260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池筛选技术检测CTGFGprin3基因SNP位点,分析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纯合度及杂合度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牦牛CTGF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T1537A、C2195T和C2421T,均位于内含子区,其中T1537A位点在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C2195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C2421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牦牛Gprin3基因共发现4个SNPs,分别为G310C、C414T、C1100T和G1213A,其中G310C、C414T及C1100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其余4个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10C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C414T和C1100T位点在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处于中度多态,在其余牦牛类群中为低度多态;C414T位点与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而在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中C1100T位点与其胸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牦牛CTGFGprin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CTGF基因T1537A、C2421T位点及Gprin3基因C414T、C1100T位点均与牦牛体尺性状有关,可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基因座用于牦牛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16.
不同胚胎移植方法对天祝白牦牛受胎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胚胎移植技术在牦牛上的运用效果,选用51头甘肃省天祝县健康黑牦牛作为受体,以纯种天祝白牦牛作为供体生产胚胎,分别对同期发情处理和自然发情的受体牛进行鲜胚和冻胚移植试验。结果,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鲜胚移植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冻胚移植的受胎率(P0.05),分别为52%和38.5%;在自然发情受体牛的胚胎移植中也得到了相似结果,鲜胚和冻胚的移植受胎率分别为60%和50%,同期发情处理牛的平均妊娠率则低于自然发情受体牛的平均妊娠率(P0.05),二者分别为47.5%和54.5%。结论,牦牛鲜胚移植的受胎率明显高于冻胚移植的受胎率,而且自然发情受体牛的受胎率高于同期发情处理牛。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月在青海省贵南县塔秀乡用Ovsynch/TAI模式处理母牦牛18头,按隔年产母牛和当年产母牛分为两组,用西门塔尔细管冻精进行人工授精,翌年5月6日开始生产,共生产犏牛3头,情期受胎率为16.67%,总受胎率为66.67%。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在夏河县选取成年牦牛和牦犊牛8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两组,每组为20头,在自然放牧的条件下对试验组牦牛灌服藏兽药健胃消痞散,对照组不用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成年牦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5.14kg,试验组牦犊牛比对照组平均多增重7.35kg,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案,本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土壤、牧草和动物组织矿物质元素含量,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及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分析血液参数、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疾病发生区土壤和牧草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区域(P<0.01);患病牦牛血液、肝脏和毛发硒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患病牦牛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_3)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健康牦牛(P<0.01),血清丙二醛(MDA)、游离甲状腺素(FT_4)、甲状腺素(T_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牦牛(P<0.01)。通过注射0.1%亚硒酸钠和5%维生素E的复方灭菌溶液对患病牦牛进行治疗,治疗组牦牛血液硒含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因此,推测牦牛以骨骼肌损伤为特征的疾病是土壤和牧草硒缺乏所引起,以上结果在牦牛缺硒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