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明确鸡慢性呼吸道病兽用中草药制剂(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在禽病防治上的安全性,试验参照《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指导原则》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反复给药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小白鼠按最大给药量40g/k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MTD)均无明显的毒性反应;在此基础上,用SD大鼠按10,5,2g/kg设高、中、低3个给药剂量组,以最大程度暴露其毒性,在连续灌药5周后对其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及各主要器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等进行检查,除肌酐(Cr)具有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未见异常。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给药剂量不同时无明显规律性,且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推测该中草药制剂无明显毒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鸡球虫病兽用中草药制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国家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指导原则,用昆明小白鼠按最大给药量40 g(生药)/kg对鸡球虫病兽用中草药制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MTD),均无明显的毒性反应。在此基础上,用大鼠(SD品系)按10、5、2 g/kg设高、中、低3个给药剂量组,以检测其毒性。在连续灌药5周后,对其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各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变化等进行检查。结果表明,除Cr具有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未见异常,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在不同给药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且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推测无明显毒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短时间大剂量给予蒲地蓝消炎颗粒和长期使用蒲地蓝消炎颗粒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以便评价临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进行了蒲地蓝消炎颗粒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药物浓度和给药体积的限制,未能测出小鼠蒲地蓝消炎颗粒的LD50,测得蒲地蓝消炎颗粒小鼠最大给药量为360g生药/kg体重;长期毒性试验,大鼠给药后一般行为活动、粪便等均无异常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和主要脏器病理学检查等均无明显变化,大鼠连续灌胃给药蒲地蓝消炎颗粒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以上结果表明蒲地蓝消炎颗粒具有较高的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三黄连合剂对动物的安全性,采用大鼠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设三黄连合剂20 g/kg、10 g/kg、5 g/kg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30 d,观察给药期间和停药后7 d大鼠的临床表现,于停药后第1天(试验第31天)和停药后7 d(试验第38天)分别进行腹主动脉采血,用于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同时剖检并采集大鼠实质性脏器计算脏器指数及制作石蜡组织切片。结果显示,三黄连合剂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除个别指标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未见与药物有关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三黄连合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参照国家《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指导原则》,对研发的防治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生物合元制剂宫炎康散进行了毒理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表明,宫炎康散的最大用药量为40 g(生药)/kg;亚急性毒理试验表明,宫炎康散对大鼠凝血系统指标、血液生化生化指标与脏器组织学均无明显影响,且各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未见明显规律性,与给药剂量未见显著相关性,推测宫炎康散对机体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鼠长期口服三黄连散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三黄连散低(2.5 g/kg·BW)、中(5.0 g/kg·BW)和高剂量组(10.0 g/kg·BW),每组20只,雌雄各半,采用混饲给药的方式连续给药30 d,每日观察临床表现,记录体重和饲料消耗量,停药后继续观察7 d。分别于给药后30 d和停药后7 d进行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解剖学、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期间和停药后,各试验组大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情况,临床症状、解剖学检查等均无异常变化,脏器指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无异常;血液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该药物无毒副作用,仅见高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和饲料消耗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三黄连散给大鼠连续饲喂30 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防制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药"乳宁散"的安全性。将"乳宁散"制备成相当于原药材1.0 g/mL的水煎提取浓缩液,选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以5000、7500、10000、15000 mg/kg体重的剂量1次灌胃给药,观察中毒症状,记录死亡数和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给药组以最大浓度(1.0 g/mL)、最大容积(0.04 mL/g)1次灌胃受试药物,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连续观察7 d,测定最大给药量;再取80只大鼠,随机分成药物处理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按大鼠体重3000、1500和750 mg/kg剂量灌胃给药,连续30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重、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均无小鼠死亡,无法计算LD50,经口给药的最大剂量为40.0 g/kg体重,表明该产品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药物处理组大鼠体增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提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乳宁散"不会对靶动物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常山总碱的安全性和今后系统研究其药理作用以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80只大鼠随机分成常山总碱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按照大鼠体质量6.50,3.25,1.63g/kg的剂量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4d,所有大鼠于给药后分2次(7,14d)扑杀。结果表明,常山总碱低、中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对上述部分指标有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结果提示,常山总碱的毒性很低,临床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金菊解毒颗粒在大鼠体内毒性的潜在靶器官和观察不到毒性反应的剂量,试验采用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方法,每天对大鼠按体重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生药浓度为11.25,22.50,45.00 g/kg)金菊解毒颗粒1次,连续给药5周,停药恢复2周。给药期间和恢复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每周测定大鼠体重及进食量,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检测大鼠各项尿常规指标、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并对大鼠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金菊解毒颗粒高剂量组大鼠球蛋白(GLB)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谷草比值(ALT/AST)升高,雄性大鼠体重减轻;中剂量组大鼠谷丙转氨酶升高,雄性大鼠体重减轻;低剂量组大鼠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金菊解毒颗粒对大鼠灌胃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按体重为11.25 g/kg(生药浓度)。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11.
旨在考察西潘莲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亚慢毒性作用,以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分不同浓度给小鼠灌胃给药,测试西番莲颗粒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大耐受剂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西番莲颗粒以3.3、1.65、0.825g/kg的剂量对SD大鼠连续灌胃4周,并观察其生理状况及其体重变化情况,在第4周周末对大鼠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指标和血常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西番莲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引起小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剂量为16.5g/kg体重;在对大鼠的亚慢毒性试验中,连续给药期间未见大鼠有不良反应,试验组大鼠在增重、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上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或均在95%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在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组织病理学变化。说明受试药物西番莲颗粒实际无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火炭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试验进行火炭母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大鼠的长期毒性研究。在急性毒性预试验中,SPF级KM小鼠最高攻毒剂量达到6 000 mg/kg时所有小鼠未死亡,故正式试验SPF级KM小鼠每个重复10只(雌雄各半),一次性灌胃给药,重复2次,给药后4 h内仔细观察受试小鼠的临床表现,连续观察7 d。长期毒性研究中,将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火炭母高剂量组(40 g/kg)、中剂量组(20 g/kg)、低剂量组(10 g/kg)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高、中、低剂量组连续饲喂药化饲料30 d,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0 d。攻毒结束后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雌雄各半),后腔静脉采血用于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按照动物福利安乐死后进行大体剖检变化观察,采集主要脏器测量脏器系数,对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的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的10只大鼠用于恢复试验,攻毒组大鼠药化饲料换成基础日粮,继续饲养15 d后检测以上项目。结果表明:急性毒性研究中,火炭母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5 000 mg/kg,属于实际无毒级别。长期毒性研...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与临床应用相同的给药途径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测定慢呼康口服液的急性毒性和最大耐受量;以60g/kg、30g/kg和15g/kg体重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用药剂量的30、15、7.5倍)连续灌胃给药60d,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停药2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在长期毒性试验中,经连续60d灌胃给予慢呼康口服液后,大鼠体重、行为活动、重要脏器系数、大鼠血潮学、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影响,对主要脏器、腺体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亦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恢复期大鼠各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慢呼康口服液对受试动物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作用,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j...-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辣蓼黄酮提取物的毒理作用,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在急性毒性试验预试验中,选取20只健康SPF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0 g/kg BW)和辣蓼黄酮提取物1~5组(灌胃给予辣蓼黄酮提取物20、10、5、2.5和1.25 g/kg BW),连续观察7 d,记录小鼠中毒和死亡情况。在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给药量试验中,对20只小鼠分3次在24 h内按照30 g/kg BW灌胃给药,观察其生理状态,中毒情况及有无死亡情况,于试验第8天剖检观察其脏器有无异常情况。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取8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 g/kg BW)和辣蓼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辣蓼黄酮提取物20、10和5 g/kg BW),每组20只大鼠(雌、雄各半),喂养30 d,记录其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停药第7天,采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计算其脏器指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情况,无法得出辣蓼黄酮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小鼠对辣蓼黄酮提取物的最大耐受量为30 g/kg BW,说明辣蓼黄酮提取物安全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各给药组大鼠体重、饮水量、采食量及脏器系数与对照组虽有差异,但在正常范围内。给药30 d血常规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显著下降(P<0.05),中性粒细胞显著上升(P<0.05);中剂量组大鼠白细胞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其余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上升(P<0.05),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下降(P<0.05);中剂量组大鼠BUN水平显著下降(P<0.05),CREA水平显著上升(P<0.05),低剂量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TG水平显著上升(P<0.05),BUN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剖检和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说明辣蓼黄酮提取物安全无亚慢性毒性。【结论】 5 g/kg BW及以下的辣蓼黄酮提取物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小鼠和大鼠的毒理试验,考察桉薄溶液的安全性。方法:(1)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以0、3 932、4 915、6 144、7 680、9600、12000μL/kg剂量,单次给药后,连续观察两周;(2)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分别以0、2000、2800、3600μL/kg的剂量,连续给药28d。结果:(1)高剂量的桉薄溶液影响大鼠的生长水平;(2)小鼠的LD_(50)为7823.6μL/kg;(3)各组大鼠的血液学指标均无异常,但高剂量组大鼠的ALT和BUN以及肾脏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各组大鼠的病理组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家兔为试验动物,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和预防给药模型,以探讨土鳖虫预防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试验周期为40 d,将试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的预防给药组。预防给药组分别给予含不同剂量土鳖虫的饲料(0.4 g/kg、0.2 g/kg、0.1 g/kg)预防给药40 d。通过对家兔血清的血脂水平[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家兔肝脏中载脂蛋白E基因(Apo 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2个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鳖虫粉可以调节血脂,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高剂量组的(0.4 g/kg)预防效果最好,中剂量(0.2 g/kg)次之,低剂量(0.1 g/kg)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7,(7):1334-1342
通过评价常山口服液的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基础上,进行常山口服液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其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取10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4个给药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给药组按照1.20,0.60,0.30,0.15g/kg剂量,连续灌胃给药30d,所有大鼠于给药后分3次(10,20,30d)扑杀,观察测定其临床症状、体质量、采食量、脏器系数、血常规、血液生化、病理及组织学等指标。结果显示:常山口服液可显著降低特高、高及中剂量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降低特高剂量组平均日增重(P<0.01),但对大鼠体质量的增加及生长发育无抵制作用;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和给药时间的延长,常山口服液会对各剂量组的凝血系统指标造成一定影响,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推测无明显毒性反应;常山口服液对大鼠主要脏器的总体损伤程度为特高剂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空白组,高剂量组常山口服液的脏器质量及相对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特高、高剂量组大鼠脏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淤血、变性和坏死,中、低剂量组的病变程度在给药10,20d时较对照组差异不大,至30d时毒性损伤以肝、肾、脾的组织病理变化较为明显。结果表明:常山口服液高剂量、长期给药,其毒性损伤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肾脏和脾脏,呈现"时-毒"和"量-毒"关系。在临床合理剂量及合理用药的条件下,其毒性总体较低,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对芩术安胎散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临床安全性进行研究,为芩术安胎散对家猫先兆性流产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制备芩术安胎散药液,取6周龄健康昆明小白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第1~4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6 000、4 800、3 840和3 072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纯净水,10 d内观察有无中毒和死亡,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取6周龄健康昆明小白鼠20只,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2.0 g/mL芩术安胎散药液,18 h内灌服3次,每次0.8 mL,对照组给予等量纯净水,给药后饲养7 d,计算最大耐受量(MTD)。亚慢性毒性试验:24只7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均分为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30 d内,每日分别给予4 800、2 400和1 200 mg/kg芩术安胎散,对照组以等量纯净水进行灌胃,每日观察和记录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有无中毒症状和死亡;第31天对各组大鼠称重、采血,进行血液学检测,剖检各组大鼠,观察主要脏器有无病变并制作病理切片。临床安全性试验:选取2~5岁健康雌性家猫20只,适应性饲养10 d,随机分组,每组5只,分别为低剂量组(1倍临床推荐剂量:1.15 g/kg)、中剂量组(3倍临床推荐剂量:3.45 g/kg)、高剂量组(5倍临床推荐剂量:5.75 g/kg)及空白对照组,将药物置于胶囊内,口服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空胶囊,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每日观察各组家猫食欲、精神状态及排便情况,于第8天对各组家猫进行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无小鼠死亡,LD50>6 000 mg/kg;小鼠对芩术安胎散的最大耐受量为240 g/kg,表明该受试药物无明显毒性。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各组大鼠的生长发育情况、血常规指标、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高、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调(P<0.05),除此之外的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剖检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大鼠主要组织器官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在临床安全性试验中,不同剂量组家猫精神状态、被毛光泽度、粪便情况均正常,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中药芩术安胎散无明显毒性,家猫按临床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开发了用家蚕蛹表达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的口服药物。试验评价了猕猴、大鼠和小鼠口服rhGM-CSF毒性情况,包括遗传毒性、单剂量和重复剂量的全身毒性以及生殖毒性。毒理学试验显示:静脉给药在NIH小鼠中最大耐受剂量为3 300μg/kg,LD50为2 020μg/kg,在SD大鼠中LD50为3 660μg/kg。在猕猴和大鼠的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结果中显示:口服rhGM-CSF后,除了雌性SD大鼠的血糖含量外,其余各项指标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以及血细胞凝集等都正常。雌性大鼠每天口服剂量为1 250μg/kg时,给药后血糖浓度显著增加(P<0.001),但在恢复期间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微核实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埃姆斯测验法都表明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服用rhGM-CSF均未见遗传毒性,普通的生殖毒性试验和围产期及致畸敏感期的毒性试验均未见异常现象,表明口服rhGM-CSF无明显生殖毒性。临床前毒性试验表明口服超过临床剂量10倍的rhGM-CSF与严重的慢性中毒没有联系,其在药理学有效剂量的范围内是很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芪参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芪参口服液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将40只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芪参口服液的最大耐受剂量;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将8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分别按3.75、7.5、15 g/kg体重给大鼠灌胃,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记录每日饮水量、饲料采食量及每周体重,检测给药4周及停药2周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口服芪参口服液的最大耐受剂量为生药量40 g/kg,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40倍。部分给药组采食量和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变化,但对平均周增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常规的部分指标出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变化(P<0.01),但停药2周后,所有指标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组血液生化和脏器系数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条件下,该口服液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