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为查明甘肃省某奶牛场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并选择治疗用敏感药物,随机无菌采集了6份临床型病牛乳样和1份大罐乳样,采用划线分离、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同时采用K-B法测定主要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临床型乳房炎乳样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菌、芽胞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3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为66.67%;从大罐奶样中也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杆菌肽、红霉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9%~100%;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等药物敏感。说明此次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和芽胞杆菌,而且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给奶牛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下降,病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宫衣净酊中葛根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应用色谱柱为安捷伦Eclipse XD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25∶75),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30℃。结果表明,在此色谱条件下,葛根素的线性范围为18.25μg/mL~584.00μg/mL(r=0.999 9,n=6),平均回收率为108.83%(RSD=1.03%)。说明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宫衣净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甘肃某肉牛场部分犊牛出现发热、咳嗽和流涎等症状,死亡率很高.为了查明死亡原因,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的病原进行人工感染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犊牛死亡原因是因为气候交变,导致犊牛机体抵抗力下降,继而感染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该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土霉素、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较为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有一定的耐药性.通过对症治疗,该场犊牛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奶牛蹄叶炎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组学技术已经成为筛选重大疾病的特异生物标志物和研究发病机制的有效手段,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奶牛蹄叶炎是影响奶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论文总结了奶牛蹄叶炎和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概况,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在该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猪2型圆环病毒广东株ORF2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PCR扩增猪2型圆环病毒广东株ORF2后部一段基因,将PCR产物用K pn Ⅰ和Hind Ⅲ酶切后与同样处理过的pBAD/g ⅢB载体连接,转化TOP10细胞后挑取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和测序后,用L-阿拉伯糖诱导,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ORF2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得到了表达,表达的多肽为28 ku。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甘肃省某奶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并选择治疗用敏感药物,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采集的子宫内膜分泌物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同时采用K-B法测定这些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10份样本分离得到12株细菌,其中,大肠杆菌7株、芽孢杆菌3株、链球菌1株、假单胞菌1株。大肠杆菌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均不耐药;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14.29%,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28.57%,对红霉素耐药率为57.14%。芽孢杆菌对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四环素均不耐药,而对头孢噻肟、红霉素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33.33%。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100%)。链球菌对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敏感,对青霉素中度敏感,对其他6种抗菌药物耐药。假单胞菌对青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兰州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区系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对从兰州地区3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的47份奶牛子宫内膜炎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同时对分离鉴定出的4种主要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了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病原菌区系分布结果表明,引起兰州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原菌主要为化脓隐秘杆菌(37.1%)、大肠杆菌(24.2%)、屎肠球菌(22.6%)和无乳链球菌(16.1%)。抗生素耐药性结果表明,4种主要病原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是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奥复星和杆菌肽耐药性最为严重,其耐药率为60%~100%。对4种病原菌均较敏感的药物主要有头孢他啶、先锋霉素V和氟苯尼考,其敏感度达100%。  相似文献   
8.
利用响应面法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细菌浓度、pH和培养时间为自变量,生物膜形成量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依据回归分析确定各培养条件的最优值,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生物膜的最佳培养条件为:LB培养基pH7.5,细菌接种量为1.2×10~7 cfu/mL,培养时间11.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量OD_(600nm)可达0.60左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此时形成大量的细菌聚集体,80%的视野已经被细菌覆盖,细菌活性很高,生物膜形成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不同给药量的"乳黄消散"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选取患临床型乳房炎的泌乳牛40头,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头牛。试验组分别用不同给药量的"乳黄消散"进行治疗(高、中、低剂量组给药量分别为1 500、1 000、500 g/d),"公英散"对照组给药量为500 g/d,观察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乳汁LMT检测情况及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乳黄消散"中剂量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最高,极显著高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次之,低剂量组最低。试验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公英散"组。LMT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40个乳区均为强阳性"+++",治疗后均为"+、+或-"。乳汁细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主要为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等,治疗后3~5 d同一乳区细菌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细菌总转阴率达66.67%~100.00%,对照组细菌总转阴率达50.00%~100.00%。综合考虑,"乳黄消散"中剂量组临床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地肤通乳散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效果、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先利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地肤通乳散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再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进行治疗,观察治愈率和有效率,最后利用BATMAN、STRING、Cytoscape等数据库及软件对地肤通乳散治疗奶牛乳房炎作用靶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肤通乳散对无乳链球菌抑制、杀灭浓度均为1.52 mg·mL-1;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是最小抑制浓度的2倍;对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为63.16%,有效率可达89.47%。地肤通乳散中共筛选得到21个活性化合物,对应靶点173个,枢纽靶点5个。上述结果说明,地肤通乳散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临床疗效确切,可能主要通过枢纽靶点5'-核苷酸酶、白介素-8、雌激素受体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β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Janus激酶2、Toll样受体4、原癌基因RelA、NF-κB亚基和趋化因子CXCL12来治疗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