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具有较强生理活性的胞外多糖,能在外部环境中维持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和抑制肿瘤发生、改善制品风味,目前常被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凝胶剂和乳化剂等应用于乳制品制作中。研究发现,乳酸菌胞外多糖可以明显改善食品的品质与风味,这些功能特性取决于单糖的连接方式、空间构象及其与发酵底物成分的相互作用,从胞外多糖在发酵制品方面的应用及其基本原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技术在食用菌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营养丰富,鲜香味美,是优质的膳食来源。超高压技术是食品加工的尖端技术,不仅有利于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而且应用领域广泛。阐述了超高压技术在食用菌产品杀菌、钝化酶类、保持产品营养成分与品质、提取生物活性功能成分及破碎孢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进展,并展望了超高压食用菌加工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多糖是食用菌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以4种在云南分布较广的野生食用菌(松茸、牛肝菌、鸡枞菌、竹荪)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成分及其活性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云南野生食用菌多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借鉴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张正竹 《茶业通报》2005,27(4):190-190
茶多糖TPS(Tea Polysaccharides)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迄今为止,主要集中在茶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理作用方面,且生理作用研究主要停留在动物活体实验上,有关茶多糖对于人体的保健功能和药理的临床试验报道较少,有待深入研究。作为一类新型的保健食品、药品原料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提供不同纯度的茶多糖制品,茶多糖功能食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前景广阔。茶多糖的组成与物理性状以单糖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茶叶复合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糖蛋白,其组成和含量因茶树品种、茶园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多糖虽然含量较低,却具有特异的生物学功能活性,近年来已经成为食品和制药领域重点研究课题。榛蘑多糖是从优质榛蘑子实体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通过对多种多糖除蛋白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榛蘑多糖的纯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辣木(Moringa oleifera)是一种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热带落叶乔木,主产于我国云南。辣木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叶中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可作为动物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辣木中同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在促进繁殖器官发育、调节生殖激素分泌、改善抗氧化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辣木的丰富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近年来在动物饲料与功能食品开发上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对辣木的营养水平进行了查阅,并就其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对动物繁殖功能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开发新型饲料资源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其中的菌群分布一直是影响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肠道菌群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及功能性食品对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经传统水提醇沉与DEAE-52型柱层析纯化后获得2组分盐洗油茶籽粕多糖,即为CCPA(0.3 mol/L NaCl)和CCPB(0.5 mol/L NaCl),对其进行基础结构表征,并通过动物试验对小鼠的肠道代谢和菌群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CPA的分子量为7.02×104Da,半乳糖醛酸含量较高;CCPB的分子量为2.46×106Da,阿拉伯糖含量较高。CCPA和CCPB的干预均能增加小鼠粪便水分含量,而降低pH值和氨含量;均能增加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及丁酸的含量,且CCPA的增加效果更明显;均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比例,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油茶籽粕多糖能够改善肠道代谢,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为定向开发多糖类功能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藻多糖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藻多糖是获取食品添加剂的天然良好原料,琼胶、卡拉胶、海藻酸钠、海藻酸丙二醇酯等海藻多糖在食品添加剂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从上述几种海藻的理化性质、功能及目前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今后海藻多糖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性问题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开发海藻多糖功能,促进其在食品添加剂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金针菇油炸膨化食品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喜食的膨化食品中添加食用菌,不失为平衡儿童膳食营养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金针菇等食用菌中多糖等有效物质的提取、分析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对菌类食品的研制开发及加工技术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植物多糖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植物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参与机体各种生理代谢,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衰老、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提高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效率,加深对其药理活性机制及作用机理与结构关系的认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此文重点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以及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其研究进展,以期作为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依据,为植物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香菇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精深加工、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综述,总结了香菇休闲食品、香菇调味品、香菇风味食品等的精深加工现状,归纳了香菇多糖、香菇嘌呤及香菇多肽等活性物质的研究利用现状,为香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国内香菇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活性物质提取与应用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将香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须走精深加工的线路,尤其是开发和应用具有功能活性的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13.
目前,米糠在我国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饲料用,因而经济效益不高。国外知名的稻米加工企业利用米糠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谷维素、植酸、γ-氨基丁酸、活性多糖等特点,开发具有降脂、抗氧化、抗疲劳、抗癌等功效的米糠精华素、米糠纤维、米糠油、米糠多糖等米糠系列产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制的以米糠为主要原料开发米糠营养素、米糠膳食纤维系列营养保健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加工前提高了10倍以上。下面简要介绍米糠功能食品的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与开发食用菌多糖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资源,通过对已有文献所报道的食用菌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理化结构特性及其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食用菌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多糖的生物活性与本身的结构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对多糖结构进行修饰,选择合适的修饰方法成为研究多糖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食用菌多糖的修饰方法及其抗肿瘤活性,包括食用菌多糖的硫酸化修饰、羧甲基化修饰、磷酸化修饰、乙酰化修饰,食用菌多糖的其他化学修饰等等。最后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食用菌多糖其他结构修饰的方法(除硫酸化修饰),已获得修饰的食用菌多糖结构与药理功效的关系,和食用菌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麦麸麦胚副产物综合开发技术小麦麸皮是人类所需膳食纤维的最好来源,已知戊聚糖是其中主要的功能性多糖。以小麦麸皮为原料可开发可溶性戊聚糖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前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降脂功能,后者有良好的改善肠道环境、通便的功能,均可作为特殊保健功能食品的原料。小麦胚芽则因富含微量矿物元素、维生素、生物酶等功能性成分而被称为"天然营养宝库",是生产高档保健食品的宝贵资源,最好的利用方式是全利用,但首先要解决小麦胚的稳定化和  相似文献   

17.
茶的研究与利用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领域。通过介绍茶中的最复杂活性成分之一茶多糖的分子组成结构及其表征方法,阐述了茶多糖的分离提取、纯化方法和流程、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以及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等。  相似文献   

18.
醪糟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风味食品,葡萄柚籽提取物是潜在的广谱性细菌、真菌杀菌剂,在食品保鲜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为了探究在醪糟低温保藏的过程中加入葡萄柚籽提取物(Grapefruit seed extract,GSE)后产品菌群及各项指标变化,试验通过检测醪糟保藏过程中细菌总数、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指标,酸度、糖度等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的方法,研究葡萄柚籽提取物对醪糟饮品的保鲜功能,以期为开发新型植物源的食品防腐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米黑粉菌的加工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黑粉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尤其是K,Fe,Se含量较高)、维生素、真菌多糖以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因此,玉米黑粉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是开发保健食品的优质天然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由于具有抗肿瘤、抗凝血和免疫调节活性等多种功能,被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多糖结构修饰后可以显著提高原有的活性或增加新的活性。详细阐述了多糖结构修饰的方法及结构改造对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多糖结构修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