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难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此自然资源部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以开发残次林地后备资源来获取新增耕地指标,进而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和粮食安全。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定边县波洛池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选址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定边县波洛池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创造新增耕地152. 99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了794. 5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赤水市丙安镇三佛村大茅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采用传统农用地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测算模型两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很好地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国家平均利用等别为9.2等;平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单价为4825.81元/hm~2,最大值为61252.05元/hm~2,最小值为146.46元/hm~2。水田和旱地等级越高,单位面积农田生态服务价值越高;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测算的结果更能直观地反映研究区的真实状况。研究结果可为后期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与农田生态系统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的核心要素,其美丽不仅仅局限于生态和环境的美丽,还包括农村地域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融合、经济向好等方面的美丽。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抓手与措施,日益受到当地政府普遍关注。残次林地土地整治主要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完善电力水力等配套设施,增设防护林等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提升耕地地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目的。基于此,在陕北风沙草滩区靖边县掌高兔村开展残次林地后备资源开发,本文通过工程的立项背景、项目区概况、限制性因素分析和实施工程实例介绍风沙草滩区靖边县掌高兔村残次林地土地整治技术措施,为风沙草滩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的实施将新增耕地72.9206hm~2,通过综合整治,将耕地等别提升1~2个等别,同时,创造546.9t·hm~(-2)的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摘[ ]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针对当前等级低的耕地,通过工程措施,对其灌排、土壤、道路等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从而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或是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把旱地改造为水浇地的整治活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即保障了耕地面积不减少,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优质耕地资源保有量,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耕作区种植条件,不仅提高了耕地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文章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粮食产能和综合效益的影响,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完善、更科学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评价,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万年县为项目样区,选取新增耕地率、高标建设面积完成率等15项指标,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模型应用于评价。对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使得各效益均有明显提高,但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由于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变化率一般,影响了项目总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综合评价对于优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项目建设效益为目标,建立了基于改进AHP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如皋市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开展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如皋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社会效益中的项目区年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数及...  相似文献   

7.
肇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蒙  黄辉玲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209-213
为了更好地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取得的效益情况,以肇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例,用ArcGIS软件绘制肇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示意图,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适宜性原则合理地选取项目区效益评价指标,建立肇东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评价的模型,最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项目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肇东市的综合效益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和经济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项目区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2016 年第2号)和《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等要求,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前期准备、资料收集、单元划分、样点布设、样品采集与检测、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内容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流程,并以肇东市明久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项目区建设前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为34.31g/kg、有效磷平均为16.51mg/kg、速效钾平均为205.66mg/kg,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4.13等,属于较好水平;部分地块的障碍因素为盐碱,灌排设施水平有待提升。本研究明确了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技术路径,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村相关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并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试点以来,到2020年规划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kg以上。在此背景下,掌握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现状,有效测算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以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评价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  相似文献   

10.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历史使命和长期任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运用好耕地地力等级这一重要评价指标,对于规范项目立项审核和竣工验收,科学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地力等级评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大量有关文献和规范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与地区适宜性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效益、土地整治绩效评价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展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项目实施的效益和影响的探讨,对项目实施行为和实施过程中的效率研究较少;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标准农田选址、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模式和时序安排,这些研究都属于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缺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通过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古路镇耕地进行分析评价,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并根据各项目区主要发展障碍明确项目建设模式及方向.研究表明:(1)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介于0.261 8~0.798 6之间,空间稳定性指数介于0.439 7~0.999 9之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空间稳定耦合协调度较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在空间上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划分为优先划定区、重点建设区、后备调控区和生态缓冲区等4个总体分区和19个详细分区,依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兴旺—集约高效、提质增效—产业培育、补齐短板—整合资源、生态宜居—环境整治等4个发展模式;(3)古路镇耕地资源总体上呈现"西优东劣""南退北稳"的空间格局,应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重视生态保护;(4)现行规划中古路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位于优先划定区和重点建设区,布局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质量开展等级调查评价。杨凌示范区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耕地质量监测调查与评价工作,合理布设监测点,将监测调查和检测数据结果作为基础,在完成杨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数据库。文章分享了杨凌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的主要做法,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提升耕地质量提出开展土壤培肥、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等相关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益综合评价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贵州省乌蒙山区纳雍县龙场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纳雍县龙场片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效益效果最好,生态效益次之,社会效益最低,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耕地等别和粮食生产能力,以陕西省YY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YY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建设条件,针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和水资源供给条件,重点对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水利优化配套,能够切实提高粮食产出能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是陕北风沙草滩区提高耕地质量和实现新增耕地的主要措施,结合定边县贺圈镇五兴庄和马团庄村土地开发项目工程措施,采用耕地质量分析体系,将项目区划分为5个评定单元,针对土地整治后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区自然质量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指数为6等、省级经济等指数为4等,国家自然等、国家利用等、国家经济等为12等,量化该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对后期陕西省内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提供参考,对后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资源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条件等各指标的贡献,以位于淮北平原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平台,运用特尔斐法进行相关指标权重及隶属度的确定,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及灌排评价指标的贡献。结果表明,项目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01,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2.93,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08,区域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7.91、19.64个百分点,灌溉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25;排水能力为充分满足和满足的耕地面积占比分别增加35.13、27.33个百分点,排水能力提升使耕地质量综合等级提升0.31。研究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灌排条件,使项目区内低产田全部消除,高产田面积占比明显增加,提升了耕地质量等级,其中灌排指标对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作用最大,贡献率达51.85%。  相似文献   

18.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也是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对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夷陵区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量质并举,聚焦耕地质量建设提升,2019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12.75万亩,投入各级资金2.34亿元。本文介绍了夷陵区现有耕地质量现状,分析总结了限制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地力保障和升级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供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系统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大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对于耕地的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作用.该研究选择7个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为对象,使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投入-增值效益评价体系2种方法评价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的效益,分析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综合效益和增值效益.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近日要求各地学习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从四方面坚持不懈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努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扎实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围绕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积极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