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 9月 ,沈阳某个体鸡场送检 30枚 1 9日龄鸡死胚 ,通过检验 ,确诊该批死胚是由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 ,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该鸡场有五年的养鸡史 ,现饲养父母代种鸡 5 0 0套 ,商品蛋鸡 30 0 0多只 ,该场种蛋的孵化率每批次差异较大 ,有的批次孵化率仅为 30 %~5 0 % ,而且弱雏多 ,有的孵出后 1 0~ 1 2天死亡 ,有的雏鸡 7天左右拉白色稀便 ,1 0天左右又出现死亡高峰 ,用抗菌药 ,有时可治愈 ,但鸡只生长缓慢。   2 剖检变化 在送检的 30枚死胚中 ,有 1 9枚鸡胚的肝脏肿大 ,呈土黄色并有针尖大小坏死点 ,胆囊肿大 ,8枚死胚的背…  相似文献   

2.
孵化在整个产业链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商品代鸡在孵化过程中出现各种原因的死胚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孵化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给整个产业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而导致鸡死亡的病例越来越多,各方对商品鸡的死亡病例报道很多,而对于鸡胚因为缺乏维生素在孵化期死亡报道却较少见。本研究材料来源于山东某商品代鸡孵化场,该孵化场采用恒温孵化法进行孵化,每隔5d入孵一批鸡蛋,与孵化相关的各种制度、机器设备等均正常。在5月份连续四批鸡皆在孵化期的17d左右出现大批死亡,死亡率在20%以上,远远高出正常的死亡率,死亡鸡胚大多数出…  相似文献   

3.
鸡胚在孵化期存在着两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前期的3~5胚龄。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期的18胚龄以后。第一高峰的死亡率约占全部死胚的15%,第二个高峰占50%左右。经验证明,对高孵化率的鸡群来说,鸡胚多死于第二高峰;而低孵化率的鸡群第一、二高峰期的死亡率大至相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47-1852
为探究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能否垂直传播,57只38周龄的健康樱桃谷种鸭分为A、B、C 3组,每组15只母鸭、4只公鸭。A组母鸭、B组公鸭静脉接种坦布苏病毒TMUV-SDSG株2.5 mL/只(ELD50=10-2.37/0.2mL);C组接种等量生理盐水。各组隔离饲养,收集种蛋进行孵化。无菌采集孵化不同阶段的死亡鸭胚的胚脑、尿囊液或卵黄膜以及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和半套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种蛋的卵黄膜,死亡鸭胚的尿囊液、卵黄膜和胚脑,新生雏鸭和死亡弱雏的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并分离到TMUV。其中,A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60%,67.44%,35.48%,16.67%和100%。B组种蛋、死亡鸭胚、1日龄雏鸭、15日龄雏鸭和死亡雏鸭中TMUV阳性率分别为50%,51.35%,46.88%,10%和71.43%。C组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TMUV。结果表明,TMUV可在种鸭中经种蛋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鹤岗市某大型孵化场2011年7~8月期间孵化雏鸡共13 000只,饲养至1~3日龄时发病3 500余只,死亡2 000余只,发病率为20%~40%,死亡鸡占发病鸡的50%~80%,给养鸡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原因,笔者对该孵化厅环境消毒效果进行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潍坊郊区某个体鸳鸯孵化场先后孵化了两批鸳鸯,发现无精蛋,中死胚较多. 统计表明无精蛋为入孵蛋的30%,中死胚为入孵蛋的31%,孵化率不足50%.通过问诊: 该场种蛋管理、孵化技术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7.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霍乱都是鸭的常见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 ,鸭霍乱则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发生 ,又常见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4月 ,潍坊某鸭场鸭大批发病 ,发病鸭日龄在 6 0日龄以上 ,多数在 6 0~ 70日龄之间。经调查本病传播较快 ,鸭群中几只鸭子发病后 ,不断出现新的病例。鸭舍地面潮湿 ,有刺鼻气味。在投放抗生素后病情有所好转。本病的发病率在 6 %~1 0 % ,致死率在 6 0 %左右。2 临床症状病鸭早期眼和鼻有较多分泌物 ,轻度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部分鸭出现脱肛…  相似文献   

8.
1 发病情况 该场于 2 0 0 0年 6月从某养殖场购进种用鹧鸪 5 0套 2 5 0余只 ,当年 8月份进行第 1次孵化 ,按计划免疫接种 ,饲养情况正常。 2 0 0 1年 3月底进行第 2次孵化 ,每星期出雏 1批 ,每批出雏 80 0只左右 ,7日龄时用新城疫 系加 H12 0 疫苗滴鼻、滴眼进行首免 ,2 8日龄进行第 2次免疫。 6月上旬 ,已孵出 7批共有 5 0 0 0余只小鹧鸪 ,突然第 1批 ( 4 5日龄 )至第 5批 ( 1 7日龄 )出现死亡 ,第 1天死亡 40余只 ,第 2天死亡近 1 0 0只 ,第 3天后每天死亡 1 5 0只左右 ,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前后持续 2 0多天 ,期间新孵出的小雏只要达…  相似文献   

9.
孵化中霉菌性胚胎病病例@李华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防检站孵化中霉菌性胚胎病病例■李华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防检站530001)编者按:霉菌性胚胎病例在实际生产中常见,多因环境问题所引起,如垫料霉变、孵化场地霉菌污染等,刊登此文,以使孵禽者引起重视!广西某鸭...  相似文献   

10.
齐齐哈尔城郊个体养鸡户于 2 0 0 2年 7月 2日 ,在市内个体孵化站购进雏鸡 5 0 0只 ,当饲养到 1 8日龄时 ,有 1 60多雏出现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羽毛松乱、缩颈垂翅、呆立一旁、有部分鸡出现拉稀等症状 ,每天死亡 6~ 7只。经用土霉素、敌净及磺胺二甲氧嘧啶等治疗 ,死亡有所下降 ,但在停药后个别雏鸡开始排白色稀便有的带血丝 ,其后大部分鸡出现血便 ,继之全部血便 ,死亡数增加 ,日平均死亡 5~ 6只 ,一周左右共发病 370只 ,死亡 30 0只 ,发病率占饲养量的 74% ,死亡率达 86% ,经临床症状观察、尸体剖检、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雏鸡白痢和球虫病…  相似文献   

11.
2019年3月,广西马山县周鹿镇某养殖场出现疑似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病例,发病率在10%以上,死亡率30%左右。剖检病死鸭可见明显肝脏坏死、出血、脾肿大等特征。为了确诊病因,取病鸭肝脾等组织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无任何扩增片段,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具有29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送检的鸭病料组织加灭菌生理盐水经研磨过滤后取上清接种10日龄鸭胚,在接种后72~96 h死亡,收集鸭胚尿囊液做PCR检测,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阳性;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攻毒健康7日龄雏鸭5只,1.0 m L/只,7 d后5只雏鸭全部死亡。综合判定鸭场发生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积极采用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同时改善饲养环境,经常消毒,从源头上杜绝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2.
在种蛋大头开1.5 cm×1.0 cm椭圆形口的情况下,就翻蛋和码蛋方式对X期鸡胚体外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试验结果来看,(1)9日龄的存活率两组分别达73%和80%,表明0日龄种蛋在大头开孔后,0~8日龄小头向上翻蛋进行孵化是较为合适的。8日龄时码蛋方式的转变,即小头向上转变为大头向上,使鸡胚出现快速死亡,12日龄时两组鸡胚全部死亡。(2)对比6~9日龄的存活率,大头向上码蛋组从6日龄到9日龄存活率下降了7%,而横放码蛋组的存活率没有下降,因此,在8日龄码蛋方式发生改变后,两组存活率的下降并不明显(P0.05),但至12日龄时两组鸡胚均全部死亡。试验结果表明,8日龄时,码蛋方式由小头向上转变为大头向上或横放会加快鸡胚的死亡,尤其是转变为大头向上。  相似文献   

13.
鸭瘟 (鸭病毒性肠炎 )是鸭、鹅和天鹅等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因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粘膜糜烂 ,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有退行的病变。本病发病率高、传播快、广泛流行 ,常导致大群死亡 ,损失严重。笔者于2 0 0 2年诊治了一起雏鸭发生鸭瘟的病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盘锦市兴隆台区某个体养鸭户于 2 0 0 2年 4月从外地引进肉鸭雏 80 0只 ,未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雏鸭于 2 6日龄时开始发病。临床主要表现食欲下降 ,饮水量增加 ,行走困难 ,精…  相似文献   

14.
我们厂是广州市办的较早和规模较大的一间鸡、鸭、鹅蛋孵化厂。对于鸭蛋,我们一贯采用土法孵化。近两年来,春季的鸭蛋孵化率较差,尤以1985年为甚,受精蛋的孵化率只有50%左右,大多数鸭胚孵化到第25~26天啄壳时死亡,其死亡率一般在20—40%。养鸭户反映,这期间孵出的鸭苗,有打滚转圈的症状表现而死亡,成活率低,致使鸭  相似文献   

15.
鸡胚在孵化期存在着两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前期的3-5胚龄。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期的18胚龄以后。第一高峰的死亡率约占全部死胚的15%,第二个高峰占50%左右。经验证明,对高孵化率的鸡群来说,鸡胚多死于第二高峰;而低孵化率的鸡群第一、二高峰期的死亡率大至相同。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病情况  2 0 0 0年 4月初 ,某个体户饲养 1 0 0 0羽康贝尔雏鸭 ,于 34日龄时发病 ,发病率高达90 % ,但死亡低 ,约 2 5 %左右 ,这批鸭在 2 0日龄时 ,按程序注射鸭瘟、DVH疫苗 ,发病时曾用环丙沙星、氯霉素等治疗无效。2 临床症状 病鸭初期采食减少 ,精神委顿 ,羽毛蓬乱  相似文献   

17.
张敬  隋茁  罗洪信 《猪业科学》2001,18(2):21-22
在鸡的孵化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鸡胚胎死亡现象,无论是高孵化率鸡群,还是低孵化率鸡群。一般情况下,鸡的胚胎死亡在整个孵化期并不呈均匀分布,应明显存在两个胚胎死 亡高峰。 第一个鸡胚胎死亡高峰在2~4d胚龄期,正常情况下,这个时期的死亡数占孵化全期总死亡数的15%左右;第二个鸡胚胎死亡高峰在19~21d胚龄期,正常情况下,这 个时期的死亡数占孵化全期总死亡数的50%左右。通常高孵化率鸡群鸡胚死亡主要发生在第 二个死亡高峰期(19~21d胚龄),而低孵化率鸡群两个死亡高峰期中死亡数量相差不多。 第一个鸡胚胎死亡高峰期处于鸡胚胎迅速发育及鸡胚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各种胎膜相继 形成期间,从某一角度看,这期间死亡原因多数是与种蛋内部品质有关,是遗传因素与饲养 管理因素各自或共同造成鸡胚死亡。第二死亡高峰期是处于鸡胚从尿囊呼吸过渡到肺呼吸的关键时期,是一个重大的生理转折期,这时鸡胚需氧量大增,胚胎自体产热急剧增加,这时 鸡胚也易感传染病,对孵化条件要求更严格,将有一部分弱胚无法顺利破壳而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孵化期的温度、湿度、转蛋、通风换气等外部条件对第二个死亡高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我县长甸镇某专业户于2 0 0 0年 4月 2 8日从孵化场购进1 0 0 0只健康蛋鸭雏 ,采用塑料大棚地面平养育雏。至 5月 4日即7日龄时 ,鸭群开始出现以颈部肌肉痉挛、角弓反张、腹泻为特征的病鸭。截止 5月中旬 ,共计发病 2 88只 ,死亡 2 1 2只 ,发病率为2 8.8% ,发病死亡率为 73.6%。发病后 ,请当地兽医诊治 ,曾用过呋喃唑酮、链霉素、盐酸环丙沙星饮水 ,土霉素、红霉素拌料饲喂 ,并先后更换其它厂家饲料及自配饲料 ,均不能控制病情 ,死亡数仍有增加 ,遂来县兽医站诊治。1 临床表现病鸭精神沉郁 ,呈嗜眠状态 ,伸颈张口呼吸 ,口腔与鼻腔流出浆液…  相似文献   

19.
1发病情况锦州市郊区某养鸡专业户,于2005年2月7日从当地某个体孵化场购入2000只迪卡褐商品蛋鸡雏,育雏期由于患鸡白痢死亡400只。当雏鸡饲养到21日龄时,又发生疾病,并陆续死亡,24日龄后死亡达高峰,49日龄后死亡数逐渐减少,56日龄时死亡停止,病程为35天左右。此次共有1100只发病,发病率为69%;死亡800只,死亡率为50%。现将对病鸡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2临床症状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翅膀下垂,羽毛蓬乱,冠和肉髯苍白,消瘦,生长缓慢。3剖检变化尸体贫血伴有黄疸;肝脏显著肿大,边缘纯厚,表面有条索状出血,被膜下有较大面积的淤血,肝实质有坏死…  相似文献   

20.
1 发病情况 1996年3月5日,大桥园艺场养鸭专业户梁某,从市某禽苗孵化场购进1日龄番鸭苗800只,地面平养育雏。13日龄时,由于连日阴雨绵绵,栏舍潮湿,而一时无法,购进干净刨花。于是用略带霉味、未经消毒的稻草作垫料,事后也未及时清理。至25日龄,鸭群中部分鸭只出现呆立,采食减少,病鸭呼吸困难,当天死亡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