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10个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土样为试材,调查发生地的生境及出菇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研究土壤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发生地的海拔范围在613~1 370 m,东经100°05'~101°32',北纬21°40'~25°03';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较好的是嘎栋的凤凰木树下,每3 m2≥1个,其次是临沧幸福镇的枇杷树下,每4 m2≥1,出菇较差的是打洛的桃树下,每40 m2≥1;凤凰木树根上较易感染牛肝菌菌丝并形成菌腔虫瘿,菌腔虫瘿量与牛肝菌的发生量成正比关系;土壤肥力综合排名得分为幸福镇东风星火山(低)试验基地振东果林农场嘎栋景洪勐养打洛资源圃星火山(高),幸福镇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排第1位,出菇也较多,表明土壤的肥力对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为试材,观察其担孢子着生情况及细胞核数量,并以三轮杂交试验对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内含有1个细胞核,53株单孢菌株按不同的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包含5、25、4、19个菌株,说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暗褐网柄牛肝菌母种配方,合理利用松针资源,以暗褐网柄牛肝菌为试验材料,松针浸出物为主要添加物之一,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最佳母种培养基.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松针浸出液25 g·L-1、葡萄糖10 g·L-1、马铃薯100 g·L-1、蛋白胨2 g·L-1、琼脂粉16 g·...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接种粉蚧(F)、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菌种(J)、粉蚧和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F+J)3种方法对菠萝蜜树、柚子树和凤凰木树3种植物的盆栽苗实施接种实验,以不接种作为对照处理(CK),探讨不同接种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对虫瘿形成及出菇数量均有影响;F+J处理效果最好,在3种植物根部均形成菌腔虫瘿、感染率最高,暗褐网柄牛肝菌的出菇数量(接种90~150 d)最多。不同植物形成的菌腔虫瘿及出菇数量存在差异;与菠萝蜜树和柚子树相比,凤凰木树根形成的菌腔虫瘿数量最多(48个)、感染率最高(90%)、出菇数量最多(31个)。对植物生长而言,粉蚧虫的介入,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与J处理相比,F+J处理对凤凰木树、柚子树、菠萝蜜树3种植物的分枝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目前唯一能够采用腐生栽培的方法进行菇房人工栽培的牛肝菌类食用菌。在野外,暗褐网柄牛肝菌与蚧虫和植物根系能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菌腔虫瘿",并寄宿在植物根部。通过长期野外跟踪调查,对菌腔虫瘿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菌腔虫瘿的季节变化规律可划分为两季:雨水季(4~11月)和干旱季(12月~翌年3月)。在雨水季,多数菌腔虫瘿表面光滑、有色泽;虫瘿内部的蚧虫比较活跃,繁殖速度快,腔室内的虫龄结构复杂多样,菌腔虫瘿繁殖、转移和扩散到新根部位的速度较快;在干旱季节,菌腔虫瘿颜色变暗,表面粗糙甚至长霉菌;菌腔虫瘿内部的蚧虫繁殖速度较慢,虫龄结构相对单一,菌腔虫瘿繁殖及转移、扩散速度较慢。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与菌腔虫瘿的变化规律一致,雨水季节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茬数多、产量高,而干旱季节几乎无子实体形成;在4个调查点中,菌腔虫瘿数量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74、0.861、0.904、0.815,在一定程度上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数量与菌腔虫瘿数量总体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瓶栽条件下覆土方法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计10种覆土方法研究了瓶栽条件下覆土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出菇必须通过覆土处理.通过自然条件下覆土、无菌覆土以及覆土中混入细菌、放线菌的对比试验,发现覆土中的微生物能抵抗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并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另外,对比覆土后封口培养及敞口培养的处理,大多数封口培养的处理出菇受到抑制,说明CO 2的浓度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在瓶栽条件下形成子实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暗褐网柄牛肝菌俗称"黑牛肝菌",是云南省名贵食用菌。在田间,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根粉蚧、植物三者间形成特殊的营养关系,这种营养关系是通过暗褐网柄牛肝菌与根粉蚧在植物根上形成的"菌腔虫瘿"实现的。对暗褐网柄牛肝菌﹣根粉蚧﹣植物三者关系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牛肝菌栽培一直是食用菌生产领域的研究难点,适宜的栽培料是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保障。通过测定暗褐网柄牛肝菌的菌丝长势和栽培过程中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酶活性,筛选该牛肝菌菌丝体生长的最佳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通过测定菌丝体长势,初筛得到5种栽培料配方,分别为C1(杨木屑99%、生石灰1%)、C3(橡木屑99%、生石灰1%)、Y1(杨木屑50%、玉米芯24.5%、麦麸皮24.5%、生石灰1%)、Y2(杨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X2(橡木屑50%、玉米芯24.5%、棉籽壳24.5%、生石灰1%)。在栽培过程中,Y1和Y2栽培基质总有机碳、全氮含量在菌丝体生长时期均处于较高水平,且营养消耗速率快,Y2栽培基质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漆酶活性均较显著高于其他组。由此可见,Y2栽培料基质更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体的生长。试验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  相似文献   

10.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4,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膏,最佳无机盐为KH2PO4+ MgSO4·7H2O.  相似文献   

11.
从云南、四川两省9个采样地共收集31个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分别利用固体、液体培养基培养菌丝体,对其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通过酶谱聚类分析研究分离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共检出10个酯酶同工酶条带、21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5条同工酶条带;液体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1个同工酶条带、23种酶谱类型,每个菌株具有2条~6条同工酶条带;2种培养方式下所有菌株均检出一条相对迁移率R_f=0.13、相对分子质量为136 kDa的同工酶条带;不同培养方式相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差异。在遗传距离为0.220时,固体培养菌丝体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聚为9类,液体培养的聚为7类;在遗传距离为0.300时,2种培养方式的酶谱均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暗褐网柄牛肝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后续种质资源保护、优良菌株筛选和种性鉴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水渍状斑点病(wet blotch disease)频繁发生,对罹病样品进行显微观察和病原菌分离,并对附生优势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渍状病变组织内未发现和分离到细菌和其它真菌;病斑表面的附生优势菌株L1和F1分别为Pseudomonas sp.和Arthrobacter sp.,回接试验检测无致病性,初步推断该病害不是由细菌或真菌侵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用平板、空试管、断培养基等方法培养羊肚菌菌丝,在显微镜下原位直接观察菌丝间的融合和非融合现象。观察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 importuna、七妹羊肚菌M. septimelata、Mel-21和秋天羊肚菌M. galilaea、Mes-16、Mes-19、Mes-20、Mes-21等9个物种,共100多个菌株菌丝间2 000多个接触点;并历经6年时间,用300多个菌株在国内外100多个地点超过500公顷面积进行出菇试验。结果发现:同一单孢菌株的菌丝分枝间有少量部位的可自体融合,融合点不产生新的分枝菌丝;同一物种的不同单孢菌株间菌丝不融合,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培养物内部相互不融合;不同物种间的菌丝都不融合;不融合的菌丝接触点出现Ⅱ型、X型、Y型、T型、π型等状况交叉而过,细胞接触而不融合;未见菌丝间的有性融合;菌丝接触后出现死亡、缠绕、卷曲、打结、膨大等现象;羊肚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出菇试验结果表明,腐生型羊肚菌物种的出菇率,超过200个单孢菌株100%,超过100个多孢菌株100%,超过50个纯组织分离物小于50%,超过30个组孢混合菌株小于50%;出菇菌株在形态和产量有显著差异。共生型羊肚菌的菌种都不出菇。能出菇的同一物种的多孢菌株出菇后表现出子实体形态多样性,不同物种混合播种后出菇的子实体为原来物种的形态特征。结论:羊肚菌单孢培养物菌丝间不发生有性融合,单个孢子自身可孕,完全能够单孢出菇。  相似文献   

14.
以获得弱木栓质化灵芝菌株为目的,利用液体培养4d的灵芝菌丝体和液体培养3d的糙皮侧耳菌丝体为材料,在PEG-Ca^2 系统中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获得初筛融合子19株(F1~F19)。其中,融合子F8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均接近糙皮侧耳,显微镜下,其菌丝体与灵芝和糙皮侧耳的均不相同,木栓质化程度大于糙皮侧耳,小于灵芝。  相似文献   

15.
Pleurotus ostreatus strains obtained by interbreeding were cultivated under warm conditions (27 °C), with the aim to identify germoplasm adequate to commercial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radial growth rate of monokaryotic mycelia isolated from two P. ostreatus strains, a culture isolate was selected from each type of compatibility, and interbred to obtain 16 strains. Pasteurized barley straw was used as the substrate for mushroom production. The mean biological efficiency of the strains was 84.17% and the production rate was 1.76%. In vitro laccase activity was tested for both parental strains and the four most productive strains of progeny. The mean enzyme activity of the strains was 1.21 μg mol/disc/ABTS oxidized. These results show the high potential of these strains for their use in substrate delignifi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basidiocarps under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warm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侧耳与香菇属间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侧耳、香菇皆属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其异核双核菌丝体均具“锁状联合”形态标记。本研究以PEG-Ca~(++)为诱导剂,以紫孢侧耳和香菇Cr-20的原生质体再生单核体为亲株,进行侧耳与香菇的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结果从1022个融合再生体中镜检出16个具锁状联合遗传标记的融合株。对1~4号融合株与亲株进行的拮抗反应、双单交配、过氧化物同功酶谱分析及菇形特征对比皆证明融合株确具双亲杂合体特征。出菇验证表明,融合株菌丝体长速均快于亲株,出菇期早,菇产量近于或高于亲株侧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杏鲍菇2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杏鲍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麦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杏鲍菇菌种长满培养料时,经一定后熟期,促使培养料养分充分分解和积累,可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后熟后,采用牛苔藓草覆盖,既能保湿、防止杂菌污染,又能有效控制空气交换,有利于杏鲍菇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8.
香菇热害烂筒调查及菌丝抗高温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调查了不同香菇迟熟品种(241—4,135)、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培养条件及不同越夏场所与热害烂筒的关系。测试了6个生产上常用品种(菌株)菌丝的抗高温能力。结果表明,2个迟熟品种中,241—4抗热害烂筒能力较好,烂简率为12.3%,135抗热害能力较差,烂简率为35.0%;海拔高于800m地区的香菇烂筒率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培养场所通风散热条件差,热害烂简率高,通风散热条件好,烂筒率低。菌丝抗高温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菌丝的抗高温能力以135最强,但其完成发菌的菌筒抗高温能力急剧下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秀宏  郝伟  李敏 《北方园艺》2019,(6):151-156
通过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贺兰山紫蘑分离菌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比较了液体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分离到的8株菌均为丝膜菌属真菌,液体发酵菌丝体在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灰分)、氨基酸、主要矿质元素(铁、钙、钾、磷、镁和锌)方面的营养价值优于或与子实体营养价值相当,可作为深度开发相关产品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