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1年9月底至2012年5月,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VIE)和编码金属标(CWT)标志全长为(28.06±1.79)cm的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检验了VIE和CWT的标志保持率及其对达乌尔鳇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210 d实验,VIE标志达乌尔鳇吻部腹面,CWT标志达乌尔鳇背部前(第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中(第6~7块后背骨板间下方肌肉)、后(第11~12块背骨板间下方肌肉)的标志保持率分别为:95.83%、92.00%、92.59%、92.59%。实验中VIE出现破碎、脱落或迁移致使标志可识别性下降;CWT背部中这一标志部位操作最为简便。标志30 d,VIE标志组的保持率较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组及对照组低,且差异显著(P<0.05),此后31~210 d并无显著性差异。VIE和CWT背部不同部位标志对达乌尔鳇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VIE和CWT均可用于标志达乌尔鳇。进行短期大规模达乌尔鳇的标志放流可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VIE标志。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适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苗种放流的标志技术,利用编码金属标签(CWT)对不同规格牙鲆苗种进行了标记实验,并从标记死亡率、脱标率、适宜标记鱼规格等方面评价了CWT的标记效果。结果显示,CWT标记3种规格的牙鲆苗种后,脱标均发生在标记后的4 d内,其后未再发生脱标现象。小规格苗种[全长为(5.92±0.41)cm]死亡率较高(13%),中规格苗种[全长(8.92±0.36)cm]死亡率为2%,大规格苗种[全长为(12.06±0.62)cm]死亡率为1%。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苗种脱标率分别为3.3%、2.4%和0.7%。建立了标记死亡率(M)与苗种全长(TL)、体厚度(BT)的关系模型:M=0.7254 TL~2–15.3220TL+79.4260(R~2=0.9601);M=1.3627 BT~2–15.5610 BT+44.4330(R~2=0.9645),为适宜苗种规格选择与标记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今后利用CWT标签进行牙鲆苗种标志放流时,建议选择全长6 cm以上的苗种进行背部肌肉标记,标记对苗种游泳行为和生长无影响,表明CWT是一种适宜在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中应用的理想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属编码标签(coded wire tag, CWT)对不同规格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放流苗种的不同部位(鳃部鄂弓提肌和背部肌肉)进行了标记实验,从标记苗种成活率、标签保持率、标记后苗种抗氧化酶活性及生长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评价了CWT的标记效果。结果显示,CWT标记30 d后,不同规格苗种成活率均为100%,小规格苗种鄂弓提肌标记组(SLM组)的实验鱼标签保持率为87%,大规格苗种鄂弓提肌标记组(LLM组)的实验鱼标签保持率为97%,苗种背部肌肉标记的标签保持率均为100%。CWT标记实验鱼特定生长率低于对照组。标记鱼暂养后,SLM组和大规格背部肌肉标记组(LDM)实验鱼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组实验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SDM组外,其他实验组肝脏中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DM组肝脏HSP70 mRNA表达水平最低。从存活率与标签保持率的角度考虑,CWT适宜于许氏平鲉苗种的标记放流,但CWT标记的苗种生长慢于对照组,且在免疫相关酶活性和生长及应激基因方面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表明CWT标记操作对许氏平鲉苗种造成了一定的生理胁迫。因此,利用CWT标记的许氏平鲉苗种应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室内暂养或野性驯化时间,有利于提高标记放流苗种成活率和放流后生长及回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适宜大渡河安谷水电站流域增殖放流鱼类标志的方法,在安谷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使用T-tag锚标法(T-tag)、金属线码标法(CWT)和荧光胶体标记法(VIE)分别对四种放流鱼苗(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唇■Hemibarbus labeo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进行标记。每种鱼苗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进行试验。在标记后40 d分别统计了鱼苗的存活率、标记保持率和生长等数据。结果表明:(1)40 d短期标记条件下,CWT和VIE对四种鱼苗的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小,T-tag对存活率负面影响较大。其中,CWT和VIE对体长50~110 mm小规格放流鱼苗的存活无显著影响,而T-tag导致小规格放流鱼苗存活率显著下降;(2)四种放流鱼苗CWT和VIE标记保持率均显著高于T-tag,其中,除50~80 mm的小规格长薄鳅VIE组标记保持率略低于CWT外,其它各实验组均表现出VIE组大于CWT组;(3)CWT和T-tag标记保持率与标记鱼类生活习性相关性较大,胭脂鱼、长薄鳅标记保持率相对高于唇■、黄颡鱼;(4)三种标记对鱼苗都具有一定的损伤,但与对照组相比标记组存活的鱼苗生长状况均不受影响,其中,四种鱼苗相比唇■的生长速度最快。(5)考虑到T-tag标记具备操作简单、标记快、易辨认等特点,建议使用T-tag标记时鱼苗的全长应大于170 mm。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适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苗种放流的标志技术,利用编码金属标签(CWT)对不同规格牙鲆苗种进行了标记实验,并从标记死亡率、脱标率、适宜标记鱼规格等方面评价了CWT的标记效果.结果显示,CWT标记3种规格的牙鲆苗种后,脱标均发生在标记后的4d内,其后未再发生脱标现象.小规格苗种[全长为(5.92±0.41)cm]死亡率较高(13%),中规格苗种[全长(8.92±0.36) cm]死亡率为2%,大规格苗种[全长为(12.06士0.62) cm]死亡率为1%.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苗种脱标率分别为3.3%、2.4%和0.7%.建立了标记死亡率(M)与苗种全长(TL)、体厚度(BT)的关系模型:M=0.7254 TL2-15.3220TL+79.4260 (R2=0.9601);M=1.3627 BT2-15.5610 BT+ 44.4330 (R2=0.9645),为适宜苗种规格选择与标记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今后利用CWT标签进行牙鲆苗种标志放流时,建议选择全长6 cm以上的苗种进行背部肌肉标记,标记对苗种游泳行为和生长无影响,表明CWT是一种适宜在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中应用的理想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6.
强俊  李瑞伟  王辉 《南方水产》2009,5(2):69-73
研究了不同pH梯度下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鱼活力及仔、稚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5.5、6.0、6.5、7.0、7.5、8.0、8.5和9.0共8个pH梯度组对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进行测定,同时比较了在以上pH条件下对仔、稚鱼生长的影响.仔鱼的初始体重在0.008±0.006 g,温度为28±0.5℃,培育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SAI与pH呈二次曲线相关,R2=0.9313(P<0.01);当pH为7.5和7.0时,仔鱼的SAI较高,为33.30和32.85;pH为9.0和5.5时,SAI较低,为18.98和20.04;pH在5.5~9.0,仔、稚鱼生长速度在0.048~0.055 cm·d-1,绝对增重率为0.013~0.014 g·d-1,各组生长速度和绝对增重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pH为7.5和7.0时,仔、稚鱼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89.3%和87.0%.根据试验结果仔鱼生存的适宜pH为6.0~8.5,仔、稚鱼培育适宜pH为7.0~7.5.  相似文献   

7.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温度对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仔、稚鱼早期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 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旨在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全长(L)和日龄(D)的关系拟合函数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99以上,表明Cubic生长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随日龄的生长情况。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黑鲷稚鱼经不同浓度的鱼生长素溶液浸泡处理后,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以及用高浓度鱼生长素溶液将饵料作浸泡处理后对投喂之黑鲷稚鱼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用30ppm浓度的鱼生长素溶液浸泡黑鲷稚鱼1hr,能提高稚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大于80ppm浓度的鱼生长素溶液浸泡黑鲷稚鱼1hr,饲养不到7d竟全部死亡;用100ppm浓度的鱼生长素溶液浸泡3min的饵料来饲喂黑鲷稚鱼,其生长情况受到抑制,存活率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环境条件对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报道了壳高4.13 mm的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密度、换水量、投饵率条件下的生长、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0.6~4.0万个/m2的密度范围内,在小水泥池(0.9 m×0.6 m×0.6 m),日换水量100~400%条件下,密度0.6万个/m2试验组生长最快,28 d平均体重增长24.4 mg/d,体重日均增长率5.9%,存活率最高,28 d平均存活率95.9%,且换水量达到100%以后,换水量的增大,对幼螺的生长和存活率的提高无明显促进作用.认为合适的条件是:密度0.6万粒/m2或略大于0.6万粒/m2,日换水量100~200%,日投饵率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