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玉米秸秆高效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瘤胃液中筛选出一株对玉米秸秆分解能力较强的纤维菌,试验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奶牛瘤胃菌,通过刚果红平板法对产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初筛,选取透明圈大的菌株进行玉米秸秆摇瓶复筛,得到一株对玉米秸秆分解率最高的菌株。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并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接种量为8%、氮源为NH3NO3、吐温80含量1%为该菌最适产酶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防控雏鸡白痢沙门菌病,试验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疑似为鸡沙门菌病雏鸡采取肝脏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多价血清学鉴定及沙门菌inv 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及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鸡白痢沙门菌的特征,说明从病死雏鸡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为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inv A基因PCR扩增出373 bp目的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菌为鸡沙门菌。用分离菌株接种雏鸡,其死亡率高达90%,表明该菌株有很高的致病性。10株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达100%,对阿齐霉素的耐药率达90%,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弱、对氧氟沙星较为敏感。3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42.86%,4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57.14%,5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71.43%,说明雏鸡沙门菌分离株对所试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本试验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基因分型方法对非典型布鲁菌鉴定的实用性,为非典型菌株的鉴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VITEK 2.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利用AMOS-PCR进行种型鉴定,应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确定菌株的基因型。[结果]常规鉴定结果显示试验菌株为疑似布鲁菌;VITEK 2.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显示3株试验菌株均为布鲁菌;AMOS-PCR扩增表明试验菌株均为羊种菌,MLVA聚类分析表明试验菌株与羊种2型布鲁菌紧密地聚为一类,属东地中海基因型,并在Panel 2B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4-4-3-7-5),命名为CN2B-45。[结论]MLVA基因分型方法对非典型布鲁菌具有极高的分辨力,是非典型布鲁菌分型鉴别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银川地区鸡源沙门菌的耐药性及优势血清型,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了69株鸡源沙门菌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同时采用玻板凝集法对沙门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较高;对美洛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比率较低;多重耐药情况比较严重,部分菌株同时具有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5重耐药能力的菌株占21.74%。分离到的菌株中主要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菌(S.gallinarum),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和伤寒沙门菌(S.typhi)。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鸡源性沙门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与质粒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13株鸡源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质粒图谱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携带情况,分析质粒图谱和耐药谱的关系,采用0.5%SDS和43°C对分离菌进行质粒消除,根据质粒消除前后耐药谱的变化,初步对耐药基因进行定位。13株分离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大部分菌株为5重及以上耐药,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谱是AMP-CIP-OFL-NOR-SXT-TET,分离菌均检测到了质粒的存在。质粒消除后,耐药谱明显变窄,耐药菌株恢复了对大多数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鸡源性多重耐药沙门菌的耐药性与质粒的携带关系密切,初步推断编码四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基因主要存在于质粒上。  相似文献   

6.
为鉴定蛋种鸡源沙门菌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集患病蛋种鸡的肝脏、卵黄、心血等病料组织,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肠杆菌科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标准鉴定系统(API20E)、PCR等方法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玻板凝集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别对分离的沙门菌致病性、血清分型、分子分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的12株沙门菌对雏鸡具有致病性;除菌株36未测出血清型外,其余11株沙门菌分离株属于4种血清型,其中菌株C1为O4(B)群无动力沙门菌,菌株C13、C4为鸡沙门菌,菌株C5、C6、C7、C8、C9为病牛沙门菌,菌株C10、C11、C12为肠炎沙门菌;菌株36的PFGE带型不明显,其余11株沙门菌可分为4个不同的PFGE带型,各带型间亲缘关系较远,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相似度在56%~100%,相同的血清型可能具有聚为1簇的趋势,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蛋种鸡源沙门菌及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种捕食线虫性真菌生长特性和捕食效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孢节丛孢菌 (Arthrobotrys oligospora Strain:A1)和纺锤隔指孢菌 (Dactylella ellipsospora Strain:Da1)的生长特性和捕食效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少孢节丛孢菌菌株与纺锤隔指孢菌菌株的最佳生长温度不同 ,前者为2 0℃ ,后者为 2 5℃ ;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对无氧条件有一定的耐受性 ,而纺锤隔指孢菌菌株在无氧条件下不能很好生长 ;少孢节丛孢菌菌株与纺锤隔指孢菌菌株分别在其最佳生长温度 (2 0℃和 2 5℃ )条件下 ,对马自然混合感染的线虫第 3期幼虫平均捕食率达 78.2 %和 80 .1% ,二者相比 ,纺锤隔指孢菌菌株捕食效力稍强  相似文献   

8.
从紫花苜蓿中分离出一株内生菌Y23,评价其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制作用。经过16S r DNA序列分析,结合菌落形态,鉴定Y23属于不动杆菌。在平板对峙实验中,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抑制作用,其抑菌率为27.70%。该菌株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可以使尖孢镰刀菌菌丝和孢子的数量明显减少,菌丝体断裂、扭曲,菌丝顶端膨大。对该菌株嗜铁素合成量进行检测,其值为0.725。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尖孢镰刀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在牛羊屠宰粪便中进行纤维分解菌、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分离、培养,分离得到201株菌株。对其中的18株纤维分解菌进行纤维素酶酶活力的测定,经测定1,6,7,13,15,18号菌株酶活力相对较高,每mL培养物中的酶活力均高于500U/g,为将来进一步进行发酵菌剂的研究提供了优势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从23种担子菌中筛选玉米秸秆分解能力强的4菌株,并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菌株与培养料组合进行研究;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培养料配方进一步优化,并对菌化后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9菌株为玉米秸秆菌化的最佳菌株;S-9菌株转化玉米秸秆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秸秆100kg、麦麸10kg、玉米粉10kg、石灰1kg、石膏1kg,混合料与水的比例为1:1.3,木屑煮汁加入量为总加水量的5%;玉米秸秆经担子菌菌化后蛋白质提高32.8%,粗纤维降解27.7%,粗脂肪提高25%,含有16种氨基酸及钙、磷等矿物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宁夏地区羔羊源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差异和相关基因携带情况差异,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87株羔羊源大肠埃希氏菌,采用ESBLs表型检测方法筛选产ESBLs的菌株和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PCR法对分离株进行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87株大肠埃希氏菌中5株为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5.75%。产ESBLs株对多数试验药物呈耐药性;而非产ESBLs菌株对多数试验药物敏感,仅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超过50%。20种药物中,产ESBLs株大肠埃希氏菌对18种药物的耐药率极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产ESBLs菌株携带blaCTX的阳性率极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产ESBLs菌株中的blaTEM和blaOXA基因的阳性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宁夏地区羔羊源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菌株流行率低,产ESBLs菌株耐药性严重,且宁夏地区羔羊源ESBLs菌株优势基因型为blaCTX和blaTEM。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食品动物源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状况.采用生化鉴定、血清学及沙门菌invA基因PCR方法对分离自不同食品动物源菌株进行沙门菌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对20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共鉴定出316株沙门菌,14个血清型,以鸡白痢、菲利斯河沙门菌和吉韦沙门菌为主;316株菌株对20种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奈啶酸、磺胺异噁唑等药物耐药率超过40%;95.5%的菌株呈多重耐药性;猪源、牛源菌株耐药性较禽源严重.以上情况说明,本次分离的食品动物源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广,菌株耐药性较为严重.临床上应把生长周期长的动物体内细菌作为耐药性检测重点,在食品动物生产上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对青岛地区7个奶牛场的171例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5种174株菌,其中以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3个主要病原菌种,分离率分别为29.87%、27.58%、17.28%.并对3个主要病原菌种进行了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对痢菌净高敏菌株为100%,对新敏素高敏菌株为83.33%;链球菌对痢菌净高敏菌株为60.53%,对新霉素高敏菌株为76.3%;大肠杆菌对痢菌净和新霉素的高敏菌株均达90%.而3种主要病原菌对传统治疗药物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有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本地区动物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收集分离于4种动物的肺炎克雷伯菌67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15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同时利用e BURST软件对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进行分析。药敏结果显示,67株动物源肺炎克雷伯菌对15株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99%~61.19%,多重耐药菌株占40.3%,不同来源的菌株耐药性存在明显差异。MLST分析表明,全部菌株共分成17个ST型,其中鸡源菌株有5个(ST235、ST37、ST2019、ST2021、ST726)、猪源菌株有6个(ST258、ST11、ST270、ST106、ST1863、ST263)、兔源菌株有4个(ST17、ST148、ST60、ST168)、犬源菌株有3个(ST11、ST65、ST74),其中ST11为猪源菌株和犬源菌株共有的类型。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在不同动物中的流行表现一定的分子差异,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趋势。本研究将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与MLST分子型结合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二者间关系,为进一步开展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防控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鸡源沙门菌新近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旨在了解河南省鸡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从河南省各地区养鸡场共采集了沙门菌可疑病料617份,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经生化、PCR及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出98株鸡源沙门菌,其中血清型定型82株,主要为肠炎沙门菌(62.24%)、鸡白痢沙门菌(18.37%)。进一步Kindy-Bauer(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2种药物敏感性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萘啶酸较为敏感,对阿齐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在60.00%~70.00%之间,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表现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100.00%。三重以上耐药菌株高达96.94%,七耐以上的菌株为56.12%,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18种抗生素。由此可见,河南省禽类沙门菌的感染流行主要以肠炎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为主,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禽类沙门菌病的诊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捕捞转场后造成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死亡的病原,本试验对台湾泥鳅进行病理解剖、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泥鳅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经纯化保存,命名为XJC。菌株XJC葡萄糖发酵、D-葡萄糖、鸟氨酸、苯丙氨酸及尿素利用阳性,其他所测生化指标均为阴性,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相似性达99.6%,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台湾泥鳅具有致病性,被感染的泥鳅出现了肠道充血典型病理变化。从发病泥鳅体内分离到与菌株XJC一致的菌株,可以判定菌株XJC是泥鳅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表现出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多肽类、呋喃唑酮、洁霉素及第一、第二代头孢类药物均等表现耐药,生产中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摩氏摩根菌疾病的防治。本试验结果可为台湾泥鳅摩氏摩根菌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猪源益生菌资源,研制品质更好及效果更强的猪用微生态制剂,研究从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获得9个菌株,通过对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得到2株疑似嗜酸乳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L102和L106,通过16S rDNA分析表明,菌株L102和L106均为嗜酸乳杆菌;并对2株菌的益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株菌均有较强的抑菌能力,菌株L102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的抑菌圈直径均超过22 mm,菌株L106的抑菌圈直径则超过15 mm。但2株菌对酸及胆盐的耐受性一般,用p H 3.0液体培养基处理2 h,菌株L102存活率为77.40%,菌株L106存活率为59.20%;胆盐质量分数为0.30%时,菌株L102存活率为28.20%,菌株L106存活率为18.7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2种不同的重组溶菌质粒转化至鸡痢疾志贺菌中,构建含有双重溶菌质粒的志贺菌重组菌株,以提高该菌菌壳制备的裂解率和稳定性,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用重组溶菌质粒pBV220::E和pBBRIMCS-E共同转化到鸡痢疾志贺菌,构建志贺菌重组菌株Sd(pBV220::E/pBBRI MCS-E),重组菌株于28 C培养至D600值为0.5时升至42℃继续培养,间隔30 min检测菌液D600值,进行重组菌株的溶菌裂解动力学比较试验,绘制裂解曲线图并计算出裂解率,制备菌壳并对其形态进行电镜观察.重组菌株Sd(pBV220::E/pBBRIMCS-E)经42℃诱导后可形成菌壳且保留了基本的细胞形态,裂解率达到了99.999 9%.本研究成功制备出鸡痢疾志贺菌菌壳,为研究利用该菌菌壳预防鸡痢疾志贺菌病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23-430
比较新近分离到的4株猪丹毒丝菌与4株20世纪50—80年代猪丹毒丝菌参考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观察菌株的生长形态特征,绘制生长曲线,测定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特性、半数致死量(LD50)及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同时用PCR方法扩增8株猪丹毒丝菌4个毒力因子的7个毒力基因片段,并以GXBY-1代表株进行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8株菌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生长曲线和生理生化特性;LD50结果显示,新近分离到的4株菌LD50高于4株参考菌株,表明新近分离菌株毒力有所下降;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GC42株活疫苗的昆明小鼠在注射不同年代的猪丹毒丝菌后仍能保持80%~100%存活;对8株菌进行3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和双萜类药物仍保持高敏,但对四环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敏感性出现差异,4株新近临床分离菌株对上述3种药物的敏感性显著低于4株老菌株,表现为耐药。多数菌株对氨基糖苷类、多肽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利福霉素家族药物表现为耐药。8株菌均能扩增出7个毒力基因,与参考菌株相比新近临床分离菌株毒力基因中仅CPS A、CPS C发生变异,而SpaA、Sialidase、CPS B、RspA、RspB为保守基因,同源性近100%。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猪丹毒丝菌具有较为一致的生物学特性,但其中菌株LD50、药物敏感特性、毒力基因遗传性出现了差异。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8):34-38
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健康家畜粪便、土壤等为样本,采用玉米赤霉烯酮(ZEN)毒素为唯一碳源进行ZEN毒素降解菌的驯化富集培养,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ZEN毒素降解能力检测。结果显示:共筛选到14株具有能够降解ZEN的菌株,降解率在8.3%~87.1%之间,其中从石油污染土地筛选到的菌株SYA13在72 h对液体培养基中的ZEN毒素的降解能力达87.1%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对SYA13菌株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进行分析,初步鉴定SYA13菌株为红球菌(Rhodococcus)。ZEN高效降解菌SYA13菌的分离鉴定,为继续研究其降解机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