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杨金林 《内陆水产》1998,23(10):25-25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季水温高,河蟹活动频繁,摄食旺盛,是生长的最好时机。因而此阶段河蟹养殖应加强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1加强投喂7月-10月水温较高,河蟹活动加强,食欲增加,生长迅速,应增加饲料投喂量。养殖蟹种的塘口,在增加投饲量同时,应控制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以麸皮、菜饼、稻谷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保证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少喂动物性饵料,以防止幼蟹性早熟;养殖成蟹的塘口,要多投喂小杂鱼、螺、蚌等动物性饲料,辅以植物性饵料,确保河蟹肥育聚黄,当年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亲蟹选择前,通过投喂含有不同比例植物性饲料进行强化培育,研究其对大规格抱卵蟹越冬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挑选亲本前增加饲料中的植物性饲料能有效提高大规格亲蟹的越冬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饲料原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幼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实验采用鱼粉、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 Kuntze、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海泥5种主要原料配制的饲料投喂体长为4.18±0.23cm、体重为5.99±0.26g的刺参幼参,进行了为期8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时,投喂鼠尾藻饲料、浒苔饲料和动物性饲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95.36%/d、92.29%/d和84.87%/d.这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长效果要好于投喂海带饲料和海泥饲料的刺参.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室内养殖条件下,虽然刺参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性蛋白,但是可以将动物性蛋白作为刺参的辅助性饲料成分,配制出营养更全面的配合饲料;浒苔作为刺参幼参的养殖饲料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海带粗加工产品不适于用做刺参饲料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龙虾稻田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人工配合饲料逐渐成为主要的营养来源,通常采用的投喂策略是日常以玉米、黄豆等原粮混合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并每周投喂1次冰鲜鱼等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则主要依靠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水草。但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时段,尤其是出苗高峰期,水草生长速度跟不上小龙虾摄食的速度,基本上被摄食,因此急需一种可快速培育的植物性饵料满足小龙虾的摄食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发酵饲料配伍配合饲料投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机能和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别制备了5组饲料:对照组以幼蟹配合饲料为基础饲料(F0),各实验组在配合饲料基础上额外添加日投喂量5%、10%、15%和20%发酵饲料,并依次命名为F5、F10、F15和F20。150只均重无显著差异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蟹,分别饲喂对应组饲料,每天饱食投喂1次,养殖周期59 d。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淋巴和肝胰腺以测定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和蛋白代谢酶活性。结果发现,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后,各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额外投喂发酵饲料量的增加,血淋巴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F5、F10和F15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着发酵饲料额外投喂量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额外添加日投喂量20%比例以下的发酵饲料,可以提升肝胰腺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研究表明,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还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蛋白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6.
稻田生态养蟹由于养殖密度不太高,稻田内饵料丰富,较少的饲料供给也可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饲料的品种、营养价值、投喂方式等对养殖效果还是有着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为此,笔者对相同稻田、相同蟹种规格、相同养殖密度、相同管理模式的稻田养蟹进行了不同饲料养殖效果的对比试验。分别以全年投喂小杂鱼、全年投喂配合饲料、两头喂小杂鱼而中间投喂配合饲料的模式进行连续2年养殖试验,比较养殖产量、规格、效益等情况,并根据原料的易得性、贮存和使用的便利性、对当地条件的适宜性等做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8.
将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人繁早苗经塑料大棚培育至Ⅴ~Ⅵ期幼餐后放养于池塘,在适当的密度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投喂一定量的动物性鲜活饵料,当年幼蟹可育成商品蟹,且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9.
刺参的活动和生长期与许多海产经济动物不同,它具有夏眠的生活习性。山东沿海刺参夏眠时间约100天左右,成年刺参在水温升到20℃(幼参24℃左右)就停止摄食,排空消化道,不吃不动,潜伏到礁石底下或岩石缝中开始夏眠,因此,养殖刺参的池塘高温期管理也与其它养殖品种不同。一、合理控制混养品种的饲料投喂招远地区的刺参池塘养殖以混养为主,混养品种以虾、蟹为多。刺参夏眠期间,正值虾、蟹的生长旺季,其摄食量增加,代谢旺盛,饲料的投喂应以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为主,冷冻的饵料应完全化冻,洗净后投喂,并严格控制投喂量,可投喂正常投喂量的85%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一、饵料多样性 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即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脱壳生长,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载中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螺、蚬等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蟹池水草以沉水植物为主,漂浮植物,  相似文献   

11.
哲罗鲑的集约化流水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利用泉水集约化养殖哲罗鲑的生长情况、饵料系数、养殖成活率、病害防治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养殖密度和饲料对比试验.经过323d的养殖,哲罗鲑从初始时的1.59g/尾增长到1020g/尾,达到了上市标准,养殖成活率84.84%,饵料系数0.86;密度和饲料实验表明放养800尾/池的哲罗鲑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投喂进口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0.92,每Kg鱼饲料成本9.05元,投喂国产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1.05,每Kg鱼饲料成本7.66元;影响哲罗鲑的主要疾病是小瓜虫病、烂鳃病和出血病,要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EM发酵人工配合饲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刺参幼参的饲喂效果,以及对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量和日投喂次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饲料较配合饲料能显著提高刺参幼参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可作为生产高产大规格刺参苗种的主要饲料;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3%~4%,增加或减少投喂量均会降低幼参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发酵饲料的最适日投喂次数为2次,增加或减少投喂次数均会降低幼参的生长速度。本研究表明合理投喂EM发酵饲料可以为刺参养殖业提供高产且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3.
孙骥 《科学养鱼》2002,(9):36-36
高温季节,是河蟹的吃食和旺长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其技术要点主要有:一、坚持科学投饵在7、8月份,应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饲料,特别应多投喂一些蔬菜、南瓜、山芋、西瓜皮、土豆等。动物性饵料可投喂螺蚬蚌肉,也可投小杂鱼、肉皮等。从9月初开始逐步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并坚持“四定”投饵,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适口,不腐败变质。并且要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调节,不断增加投饵量。投喂的饲料要充足,让河蟹吃饱吃足。二、严格水质管理1.保持池塘水位高温季节,应保持池塘水位1…  相似文献   

14.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观测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规律、成活率、早熟率、性腺发育速度、产量、规格分布和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1)扣蟹阶段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个扣蟹培育阶段的平均SGR为1.9%/d左右;平均成活率和早熟率分别为10.0%和4.9%,雌体的早熟率显著高于雄体(P0.05);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8 g和7.5 g左右,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29 kg/hm~2和2433 kg/hm~2;扣蟹培育阶段饲料投喂主要发生在7—10月,占全部饲料用量的80%以上,饲料投喂量与扣蟹体重及池塘水温具有一定的关系,扣蟹阶段饲料系数(FCR)为2.15。(2)成蟹养殖过程中,自6月份起雄体体重大于雌体,整个养殖阶段雄体的SGR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蟹最终平均体重分别为126.1 g和181.1 g,雌、雄及总体成活率分别为61.30%、53.47%和58.4%,产量分别为412.20 kg/hm~2、536.10 kg/hm~2和950 kg/hm~2;成蟹养殖的饲料消耗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育肥前期(9—11月)的饲料用量占50%左右,整个成蟹养殖阶段的FCR为2.63。(3)池养成蟹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9月,雌体比雄体早20 d左右;雌体的性腺发育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的9—10月,雄体的性腺发育时间跨度较长,生殖蜕壳前性腺指数已达0.8%左右;雌雄成蟹性腺发育期间肝胰腺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保证池养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15.
添加微生态制剂及投饲模式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12~18℃,将体质量(3.37±0.15)g的仿刺参幼参饲养在容水50 L的塑料槽中,研究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及不同日投喂量对幼刺参生长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采用以3d日投喂量相同(1∶1∶1)及3d日投喂量不同(5∶3∶2)的投饲方式,微生态制剂饲料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加入4.5ml有益复合微生物菌群与芽孢杆菌混合液,并于30℃水浴中预处理12 h以上而制成.60 d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明显低于基础饲料组;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刺参质量增加率、日质量增加和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1∶1∶1方式和基础饲料组(P<0.05);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湿土网箱法,在内铺土层厚度约6.0cm,规格35.0cm×14.5cm×11.5cm的网箱中层,饲养体质量≥1.5 g的菲牛蛭,以存活率和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统计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权重。试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饲料配比,以50尾/箱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方Ⅱ和每15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组合为最佳;以菲牛蛭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个体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依次为饲料配比>投饲频率>养殖密度,投喂以密度为50尾/箱、饲料配方为Ⅰ、投喂频率为每10 d投喂一次组合为最优。层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和饲料配比,正交试验的最优方案为50尾/箱的养殖密度、配方Ⅰ和每10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实验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组(Diet1 组)、配合饲料组(Diet2 组)以及两者 1 1 ∶ 混合组(Diet3 组) 3 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幼蟹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变化。每个处理组设置 3 个重复, 实验周期为 120 d。结果表明: (1)养殖结束时, Diet2 组幼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 Diet1 和 Diet3 组; (2) Diet2 和 Diet3 组幼蟹肝胰腺和躯体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灰分含量呈相反趋势; (3)幼蟹肝胰腺 α-淀粉酶活性在 Diet3 组最高(P<0.05), 而脂肪酶活性在 Diet2 组最高 (P<0.05); (4) Diet1 组幼蟹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 而 Diet2 组和 Diet3 组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5) Diet1 组幼蟹肝胰腺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最高, Diet2 组雌蟹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 (P<0.05), Diet3 组雄蟹总抗氧化能力活性最高(P<0.05); (6) Diet2 组和 Diet3 组幼蟹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Diet1 组, 而在雌雄蟹肝胰腺中, 三组间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 在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模式下, 在合理的种植水花生的基础上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幼蟹生长、消化和脂肪积累, 以及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可为配合饲料投喂模式的推广以及将水花生作为植食性饵料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配合饲料中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宋学宏 《水产学报》2007,31(4):496-503
采用正交设计法L9(34)将水体水草覆盖率、活螺蛳投放量、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4个因子设计成9种不同营养供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指标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进行比较研究。每个模式设3个重复,以540只初始体重为每只(9.67±0.47)g的二龄中华绒螯蟹为实验对象,在东太湖中华绒螯蟹围养区的27个独立网围(6m×5m×2.5m)中进行为期24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供给模式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其中模式4的养殖效果最好,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最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因子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其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影响作用顺序为:水草覆盖率>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螺蛳投放量。将4个因子与养殖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增重倍数、肥满度、回捕率、饵料系数等参数进行回归分析,表明水体水草覆盖率、饵料中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方式等因子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白化症发病率及生长指标关系密切,得出中华绒螯蟹养殖较适宜的营养供给模式为:水草覆盖率为73.95%、动物性饵料比例为56.15%~62.22%、投饵方式为全程投喂7.5%~5.0%、螺蛳投放量为5578.05kg.hm-2。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江洪波 《水产学报》2000,24(5):442-447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织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以各项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轮虫是中华绒螯解早期幼体(Ⅰ、Ⅱ期)的适口饵料,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未强化的轮虫达投喂密度为6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Zao状Ⅰ、Ⅱ期投喂40ind.mL^-1轮虫,从Ⅲ期开始投喂10ing.mL^-1卤虫无节幼体,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料HUFA特别是EPA和DHA能有效地促进幼体的发育与存活和脱壳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利用泉水集约化养殖哲罗鲑的生长情况、饵料系数、养殖成活率、病害防治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养殖密度和饲料对比试验。经过323d的养殖,哲罗鲑从初始时的1.59g/尾增长到1020g/尾,达到了上市标准,养殖成活率84.84%,饵料系数0.86;密度和饲料实验表明放养800尾/池的哲罗鲑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投喂进口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0.92,每Kg鱼饲料成本9.05元,投喂国产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1.05,每Kg鱼饲料成本7.66元;影响哲罗鲑的主要疾病是小瓜虫病、烂鳃病和出血病,要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