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和密度对日本医蛭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网箱中,研究温度(24±1)℃和(20±1℃)与密度(200尾/箱和100尾/箱)对平均体质量1g左右的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亲蛭交配率、减重率、产茧数量和体质量的影响,比较卵茧质量(0.05g、0.05~0.1g和0.1g)对孵出仔蛭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4±1)℃、密度100尾/箱时亲蛭交配率(86±0.06)%和平均产茧量(0.87±0.14)枚/尾最高;亲蛭产茧后平均体质量下降(32.1±0.059)%;繁殖期间共收集卵茧870枚,孵化率87.47%;平均卵茧质量为(0.11±0.009)g(变化范围0.03g~0.25g);密度和温度对产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卵茧平均质量和长短径的影响不显著(P0.05);(24±1)℃组亲蛭的产茧时间比(20±1)℃组缩短10~15d,单日卵茧最高收集量为43枚,(20±1)℃时单日最高收集量24枚;卵茧共孵出仔蛭5 648尾,随着卵茧质量增加产出的仔蛭数量和质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 CO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 CO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表1参64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长萼堇菜,以黔产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s Bl.)全草的花、根、叶(叶柄)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并用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研究黔产长萼堇菜中挥发性物质在不同部位生物合成的组织特异性。结果表明:黔产长萼堇菜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著。花、根、叶(叶柄)中分别检出32种、33种和27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主要共有挥发性成分为羟基乙酸、二甲基硫醚、1-辛烯-3-醇、(Z)-2-壬烯醛、水杨酸甲酯、十六烷、十七烷等成分。不同部位其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也各不相同,在花中以烷烃和醛、酮类为主,根中则以醇类为主,叶中以不饱和醇类和醛类为主,其中在花、根、叶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二十一烷(25.851%)、1-壬醇(24.07%)和(Z)-3-已烯-1-醇(24.98%)。  相似文献   
4.
张涛  于翔  龚元  宋文华  李军  张健  赵晓临  杜华  王旭  卫航 《鲑鳟渔业》2014,(2):52-55,60
在土壤温度为24℃~26℃下,采用网箱湿土养殖法对具有生殖环带的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进行了繁殖试验,统计了水蛭减重率、成活率和产茧率。在室内温度为26℃~28℃下,采用水箱孵化法孵化宽体金线蛭所产的卵茧,统计卵茧孵化率。结果表明:产茧后的宽体金线蛭平均减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43.5±1.41%和87.5±6.36%;宽体金线蛭平均产茧量和卵茧孵化率分别为1.22±0.04枚/条和73.1±0.57%。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5℃~27℃下研究了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和高锰酸钾对体质量3.12g的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各种药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铁合剂(5∶2)、高锰酸钾96h时的LC50分别为161.32mg·L-1、4.32mg·L-1、1.91mg·L-1和4.17 m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38.37mg·L-1、1.08mg·L-1、0.59mg·L-1和0.62 mg·L-1。4种药物对菲牛蛭的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铁合剂(5∶2)>高锰酸钾>强氯精>二氧化氯。本试验结果为菲牛蛭人工养殖中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土网箱法,在内铺土层厚度约6.0cm,规格35.0cm×14.5cm×11.5cm的网箱中层,饲养体质量≥1.5 g的菲牛蛭,以存活率和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统计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权重。试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饲料配比,以50尾/箱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方Ⅱ和每15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组合为最佳;以菲牛蛭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个体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依次为饲料配比>投饲频率>养殖密度,投喂以密度为50尾/箱、饲料配方为Ⅰ、投喂频率为每10 d投喂一次组合为最优。层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和饲料配比,正交试验的最优方案为50尾/箱的养殖密度、配方Ⅰ和每10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  相似文献   
7.
橡胶林是我国热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区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碳汇功能不能忽视。本研究中将海南儋州橡胶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位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三队的50 m微气象观测系统观测的2018—2020年数据,分析橡胶林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光合生产力(GPP)的物候变化特征,并结合物候模型分析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扮演着碳汇的角色且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呈现“U”型,NEE白天为负值,夜间为正值,11:00—13:00达到峰值;(2)以年度为单位时,会发现明显的趋同物候变化。在橡胶的生长季(3—11月)时,Re及GPP明显大于非生长季,NEE(负值)小于非生长季,均呈现单峰,在8—9月的橡胶生长旺盛期均达到峰值;(3)橡胶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显示,在第Ⅱ期生产力上升,在第Ⅲ期达到顶峰,第Ⅳ期开始下降,第Ⅴ至翌年Ⅰ期落叶盛期生产力持续降低;(4)橡胶林生态系统生长季较长,NEE与Re均在生长季达到最大值,雨热同期导致橡胶树在第一、二蓬叶抽发时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增加迅速;(5)不同物候时期NEE与环境因子关系不同,海南儋州橡胶林的环境因子影响物候,物候影响NEE的变化。研究物候与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关系,同时结合环境因子综合讨论,可为后续橡胶林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橡胶林生态系统评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汪波  张彬  龚元  于翔  吕军仪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423-3425
采用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对我国7种常见水蛭的组织细胞可溶性蛋白成分进行电泳图谱特性分析。结果表明,7种水蛭组织细胞中可溶性蛋白的SDS-PAGE图谱中多数条带相同,但也存在差异。其中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 Whitman)蛋白条带最多,达28个,并且吸血蛭类的蛋白条数要明显大于非吸血蛭类,而3种不同地理分布的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 Lesson)间表达蛋白图谱无明显差异。该研究为在分子水平分析我国水蛭不同种类、同种不同地理分布及不同食性间的差异积累了新的生物学数据,对其分类和药材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13℃~15℃、18℃~21℃和28℃~31℃的土层温度下,将体质量7.0g和3.0g的活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放养到湿度35%~45%、底铺水稻田土的体积为580mm×380mm×60mm的80目网箱中,网箱置于同等大的聚乙烯塑料箱中,密度变化在2~5kg之间,观察其越冬情况。150d的试验表明:温度为18℃~21℃时,菲牛蛭的越冬存活率最高,大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大个体的成活率最高(68.8±2.8%);小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最高为61.0±1.9%。各试验组菲牛蛭的相对失重率随越冬温度升高而增大,28℃~31℃下大个体组的相对失重率最大(9.4±2.0%和10.2±2.2%);18℃~21℃下,小个体组相对失重率最大(9.6±2.8%和10.6±2.6%)。  相似文献   
10.
<正>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属于无吻蛭目,俗名金边蚂蟥,主要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较广,福建、海南、香港等地均有发现~([1])。近几年,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其体内存在生物活性物质~([2-8]),功能与水蛭素相似,具有抗凝活性,对降低血酸和血脂有一定药理作用,在心血管疾病和血栓疾病方面疗效明显。因此,菲牛蛭的人工养殖开发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