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食料、防治、肥料、耕作制度等对螟虫种群的发生影响较大的几个因子的分析,论述了攸县这个适宜种植杂交稻的双季稻区的螟虫十年内总的发生趋势和各年份内的发生趋势是:螟虫种群数量将略高于现在水平,但不会大发生;在螟虫种群内,二化螟仍保持绝对优势;三化螟发生轻微,只可苟且保留种群,但不会绝迹,大螟的发生仍维持现现,其每年发生量只占螟虫种群的8%以下。在各年份内,为害晚稻螟虫的发生相对较小,为害早稻则较大;为害迟熟早稻后期和晚稻苗期的二化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较大,为害早稻苗期次  相似文献   

2.
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诱虫植物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进行了不同种植年限和丛间距的香根草条带对控制水稻二化螟作用距离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为害程度远低于防治指标的二化螟轻发生区,田埂上种植了一年和二年香根草的稻田螟虫枯心率均显著低于没有种植香根草的对照田,其中种植了二年香根草的稻田比种植了一年香根草的稻田对螟虫的控制效果更好,丛间距为5、3和1m的二年生香根草条带对早稻的平均保苗效果分别为63.6%、47.5%和69.7%,有效作用距离达到20m以上。在二化螟常年发生较重(85.45头/百丛)的地区,大田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丛间距4m、行间距50m时,稻田二化螟越冬代幼虫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4.2%。通过研究明确了稻田四周田埂或路边种植香根草控制水稻二化螟的最佳田间布局为:丛间距3~5m、行间距50~60m。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整理浙江嘉兴市近70年水稻耕作制度和螟虫发生为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水稻耕作制度对螟虫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季混栽类型对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最有利,其次是纯双季稻类型,最为不利的是纯单季稻类型。因此,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设计适宜的水稻耕作制度,以切断螟虫世代转换所必须的桥梁田,可有效控制螟虫发生和为害,是实现螟虫区域性绿色防控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昭平县水稻生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的总目标,大面积推广免耕抛秧等栽培技术,深受广大农户欢迎。但是,免耕抛秧田相对其他栽培方式的稻田,秧龄小、抛秧不均匀、株行距不规则,杂草萌发早、发生量大、繁殖快,人工除草困难,成为影响早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对早稻免耕抛秧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综合防  相似文献   

5.
南县属双季稻主产区,第二代螟虫绝大部分随割下的稻草带出田外,堆放田埂时间长达一个多月,据调查,其中61.72%成为晚稻田的虫源。 撩穗收割,就是在早稻成熟时,将稻穗割下机械脱粒,随即灌水翻耕将稻草、稻秆和栖息在稻秆中的螟虫,翻入泥中窒息死亡。1989年,我县种植早稻46万多亩,撩穗收割44.5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96.74%。割前的7月18日调查,第二代螟虫的密度平均3494条/亩,其中早稻田平均3154条/亩(稻草中占33.63%,稻秆中占  相似文献   

6.
李云兴  熊俊 《植物医生》1996,9(5):33-36
再生稻螟虫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李云兴,熊俊(四川省内江市植保站内江641000)再生稻的病虫种类主要有螟虫、纹枯病、蝗虫、稻纵卷叶螟、稻曲病、稻飞虱等,但以螟虫、纹枯病的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个别重害田减产50%左右。为了有效控制螟虫、纹枯病...  相似文献   

7.
正浠水县是水稻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模式的改变、品种更新、气候影响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有逐步加重趋势,已成为浠水县水稻生产的一大障碍。为强化水稻螟虫的防治,我们研究浠水县螟虫发生为害与耕作模式的改变、品种更新、气候影响与水稻螟虫发生危害新特点,提出了较强针对性的防治意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新特点各种群发生程度不一,年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8.
覆膜滴灌栽培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覆膜、滴灌和膜下滴灌三种栽培方式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栽培出苗率和大薯率高,产量可达3 557.59 kg/666.7m2,比对照增产58%,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而覆膜和膜下滴灌栽培方式由于导致土温较高出现烂种,使出苗率降低,同时覆膜促进了茎叶生长,降低了收获指数,造成显著减产.所以...  相似文献   

9.
萍乡市水稻螟虫的消长与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航莲  龚朝辉 《江西植保》2009,32(4):150-154
本文阐述了1957-2009年萍乡地区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特点,分析耕作制度、种植品种的变更,气候变化,栽培管理及防治水平对水稻螟虫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景成 《广西植保》2005,18(1):33-33
稻象甲往年主要在晚稻零星发生,但近年来,逐渐在早稻开始发生为害,每年发生面积一般为666.7~2000hm^2幅度。而2004年发生比往年早,为害比较普遍,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是历年来未见有的,初步统计发生面积达2.24万hm^2,占早稻种植面积16.78%。博白、陆川、北流、福绵等县(市)区有相当部分乡镇成虫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南方大部分稻田采用连作耕作制度,并且滥用农药现象严重,这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为探讨稻田轮作对减轻稻田病、虫、草害的生态作用,本试验以长期水稻连作为对照,根据14年田间定位试验,详细研究了稻田轮作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轮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稻田水稻的病虫草害。稻田轮作处理的早稻纹枯病发病率平均比连作处理低10%,病情指数低0.4%;晚稻纹枯病的病株率平均比连作处理低17.7%,病情指数低13.3%。轮作处理的早晚稻稻曲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都低于连作处理。轮作处理所受虫害比连作处理要轻,轮作稻纵卷叶螟造成的白叶率和二化螟造成的白叶率明显低于连作。轮作处理的杂草生长情况比连作处理弱。  相似文献   

13.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鱼对水稻病虫草害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5~1987年在浙江上虞、肖山、黄岩试验,稻田放养草鱼、鲤鱼、尼罗罗非鱼后,对早稻第3代白背飞虱的虫口能减少34.48~74.31%,晚稻第5代褐飞虱可减少51.23~55.49%,早稻第2代二化螟下降44.26~51.10%,早稻纹枯病减轻42.65~59.91%。并可基本控制本田期萌生稗草、牛毛毡、矮慈菇等19种杂草。通过研究证明,稻田养鱼是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上高县2014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这几类水稻主要病虫害在防治与不防治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对比,对不同处理病虫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调查,对防治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完全不防治产量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完全不防治的效益损失最大,单一病虫害中纹枯病损失效益最大,其次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瘟病。2014年上半年雨水多,湿度大,造成纹枯病重发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和稻瘟病轻发生。  相似文献   

17.
再生稻二化螟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福建省,二化螟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作者对第二代二化螟为害前季稻造成的产量损失结构进行了通径分析。通过田间调查和小区试验,建立了再生稻二化螟防治指标模型: ET=(100C·F-P·E(0.0037N_1 0.1207N_2))/(P·E(0.0123N_1 0.0098N_2)) (卵块密度) ET=(100C·F-P·E(0.0097N_1 0.1258N_2))/(P·E(0.7077N_1 0.5601N_2)) (枯鞘株率) 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蒋日盛 《江西植保》2000,23(3):71-73
通过抛秧田主要病虫发生动态调查,对比插秧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抛秧有利于纹枯病水平发展,而不利于垂直发展;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而不利于1代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发生为害;对轻发年份的穗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由于连续使用杀虫双超过20a,三唑磷10a防治二化螟,致使二化螟对杀虫单(杀虫双)普遍产生抗药性。1999年测定抗性增加67~587倍,达到高抗和极高抗水平;二化螟对三唑磷在温州和台州等局部地区也达到了68~162倍的高抗水平。为治理二化螟抗药性,必须加强对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在高抗药性地区停止使用杀虫单(杀虫双)和三唑磷防治二化螟;在低抗药性和敏感地区也应减少使用次数和用量,达到延缓抗药性产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极飞无人飞机P20为喷雾器械,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为防治药剂,开展了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中作业参数 (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喷雾用水量及喷头类型4个因素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飞行速度的4个处理 (3、4、5、6 m/s)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飞行速度越慢,防效越高;在飞行高度的4个处理 (1.5、2.0、2.5、3.0 m)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作业高度为2.0和2.5 m的防效较高,且均显著高于作业高度为1.5和3.0 m的防效;在用水量的3个处理 (7.5、15.0、22.5 L/hm2)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用水量越多,防效越高,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在两种类型的喷头中,离心式喷头 (极飞P20) 与压力式喷头 (大疆T16) 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效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以上结果优化的作业参数为:飞行速度3~4 m/s,飞行高度2~2.5 m,喷雾用水量为15.0~22.5 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