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鲁中地区及周边国家气象站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滑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鲁中地区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初霜日呈显著推迟、终霜日呈显著提前、无霜期呈显著延长的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突变年份分别为2003、1996、2003年。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与气温相关性较好。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山区初霜日出现较早,向东西两侧依次逐渐推迟;终霜日最早出现在西北部,中部及昌邑-潍坊-安丘一带终霜期出现较晚,最晚为莱芜、临朐、潍坊一带;无霜期最长出现在西北部,最短出现在中部及南部山区。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与海拔高度和经度呈正相关,并达到极显著水平,无霜期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1960-201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霜冻日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R/S分析法预测霜冻日期的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960-2019年河南省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8日,终霜日期为3月28日,平均无霜期224 d. 60年来初霜日以2.66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2.88 d/10a的速率提前,无霜期以5.54 d/10a的速率显著延长. 21世纪10年代初霜日最晚,终霜日最早,无霜期最长.初霜日期于2004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和无霜期于1998年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初霜日自南向北逐渐提前,终霜日自南向北逐渐推迟,无霜期自南向北逐渐缩短.未来河南省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将会延续,初、终霜日和无霜期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霜冻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连云港市新浦站1971-2008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市初霜、终霜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8年来连云港地区呈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初霜期变化趋势显著,终霜期变化趋势、无霜期延长趋势异常显著.初霜、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4 d/10年、-6.6 d/10年、12.5 d/10年.连云港市极早初霜发生频率为1次,极晚终霜频数为2次,极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极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连云港市20世纪90年代初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3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均匀分布的46个气象站的逐日霜观测资料,采用M-K突变分析以及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全省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初霜日为9月25日,终霜日为5月8日,无霜期为139天。全省及各区域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且几乎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初霜日东部最早、西部最晚,终霜日东部最晚、西部最早,由此导致无霜期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全省平均初霜日和终霜日分别在1973年和1993年发生气候突变。从逐站点变化情况看,全省半数以上站点的初霜日的推迟趋势、终霜日的提前趋势和无霜期的延长趋势均通过了0.05水平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1-2009年托里县地面气象观测实测资料,对当地霜冻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里县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需要注意防范个别年份出现的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延后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6.
利用乌兰察布市11个站点1971年-2007年的初霜冻、终霜冻和无霜期的资料。按地区、年代进行了较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终霜较晚,初霜较早,无霜期较短;80年代部分地区终霜有所提前。初霜日推后。无霜期延长;90年代-21世纪初,全市终霜期显提前,初霜日推后,无霜期延长。反映出乌兰察布市70年代较冷,80年代变暖,90年代到现在气候持续变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阳信县1981—2015年霜期变化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初霜日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倾向率为1.4d/10a,终霜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1.2d/10a,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有明显极晚值,20世纪90年代初霜出现最早,终霜最晚结束,其后霜期明显呈缩短趋势,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朝阳地区2个国家一级台站朝阳、叶柏寿多年的观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取数据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分析了该地区东西两个测站的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6年朝阳地区东西部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增长,其中西部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变化比东部明显。西部初霜日推迟约3d/10a,终霜日提前约5d/10a,无霜期延长约7d/10a。东部初霜日推迟约2d/10a,终霜日提前约1d/10a,无霜期延长约3d/10a。无霜期增长,使东西部∑T≥0℃、∑T≥10℃积温明显增加,可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更为有利的热量条件,使作物受霜冻影响的机率减小,同时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和改进种植结构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9.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3-2014年衢州地区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衢州地区霜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2月7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6 d,多年平均霜冻日数为27 d;整体上,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霜冻日数减少;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在1998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无霜期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霜冻日数存在多个突变点,1988年前后的突变相对明显;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存在准16,3~4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9~12,5~7,2~3年的周期,无霜期存在16,8~10,4~5,2~3年的周期;霜冻日数存在8~10和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邢台地区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霜日平均值为10月22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4.68 d,线性趋势为0.76 d/10 a,呈逐渐推迟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3月27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8.35 d,线性趋势为-0.29 d/10 a,呈逐渐提前趋势;而无霜期平均值为209 d,绝对变率为8.12 d,线性趋势为1.10 d/10 a,呈平稳增长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稳定变化趋势,对于霜冻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龙口市致灾晚霜冻的气候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龙口市1988-2007年间春季出现霜冻日的背景资料分析,总结了龙口市晚霜冻出现的概率以及天气形势背景。结果表明:龙口市的终霜日有20%出现在4月下旬,由较强冷平流影响加辐射降温产生,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后微风、晴空的后半夜;造成龙口市重灾的晚霜冻均出现在4月下旬,气候背景是4月上旬、中旬气温和地温异常偏高,4月上旬、中旬日平均气温高于14℃和日平均地面温度高于18℃,导致农作物发芽早、果树开花早,承受低温能力减弱而造成重灾害。针对晚霜冻产生的天气背景以及致灾原因,提出了预防晚霜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5年中卫市沙坡头区国家气候基本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及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沙坡头区气温及霜冻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尤其21世纪初气候变暖明显,在此背景下,沙坡头区初霜冻日呈推后趋势,终霜冻日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呈延长趋势;进入21世纪,初霜冻日平均推后4~5 d,终霜冻日平均提前15 d左右,无霜期明显增加,尤其在近5年平均延长了31 d,特早终霜冻日和特长无霜期也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61~2010年山西62个测站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山西初霜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1961~2010年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7日;其分布总体表现为北早南晚,平均初霜冻日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2。(2)M-K突变检验表明,山西近50年大部分站点的初霜日都有突变发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其分布表现为中部偏晚、北部和南部偏早的特征;突变年份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51。(3)大部分站点初霜冻日为推后趋势,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及中东部地区,提前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及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趋势变化与海拔高度和纬度均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37。(4)轻微、中度和重度初霜冻出现的概率分别为:62%~82%、6%~26%和4%~22%,出现最大的区域分别为:中南部和东北部、中部和北中部、西部和北中部;海拔高度与不同等级初霜冻发生概率的相关都不大,纬度对初霜冻发生概率的影响都大于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16.
马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61-9062
以内丘县1960 ~2013年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数据为依据,采用统计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针对晚霜冻对内丘富岗苹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丘县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30日,无霜冻期平均为206d;近年来内丘县无霜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富岗苹果花芽萌芽期和盛花期发生大面积冻害的有6年,这6年基本上均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降温幅度大,日最低温度、日最高温度在晚霜冻发生前呈现阶梯式下降、在晚霜冻发生后呈阶梯式上升,这为晚霜冻的预警和预防提供了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汪青春  胡玲  刘宝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5-16269
选取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西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湟源、湟中、循化、化隆、贵德和尖扎11个站及柴达木盆地的都兰、诺木洪、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冷湖、天峻、小灶火、茶卡9个站,用196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2、0、-2℃3个温度等级,分析50年来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日逐年推迟、终霜冻日逐年提前,无霜期延长,东部农业区进入21世纪这种情况最为明显,而柴达木盆地80年代最为明显;与60年代相比,21世纪以来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无霜期东部农业区延长20 d,柴达木盆地延长32 d,柴达木盆地初、终霜冻历年变化比东部农业区大,无霜期较东部农业区延长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刘丽  王晓红  黄晓慧  徐方奎  赵慧颖  谢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92-14493,14495
根据大兴安岭东南部3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8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南部农业区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大兴安岭东南部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