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蚜虫的种类较多,为害桃树的主要有桃蚜、桃粉蚜、桃瘤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在桃树发芽展叶时,以成、若蚜群集在桃叶背面及嫩梢上吸食汁液,为害叶片。被害的叶片呈现出黑色、红色或黄色小斑点,使叶片逐渐变白卷缩,严重时引起落叶,削弱树势,影响桃树的花芽形成和产量。因此必须注意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是桃树叶芽露绿、花芽现蕾时,此时可用药  相似文献   

2.
桃粉蚜在桃树杏树上种群动态及越冬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 (Blanchard)在桃树与杏树上发生规律及越冬生物学进行研究.[方法]在不同寄主、不同方位,定点、定时对桃粉蚜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桃粉蚜为迁移型蚜虫,在新疆桃粉蚜以卵在桃树枝条的腋芽、树皮裂缝处越冬.从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干母.4月下旬出现无翅孤雌蚜.在桃树与杏树上发生高峰期均为5月下旬.5月下旬有翅蚜迁移到田间夏季寄主上繁殖,9月中旬又迁回到桃树上, 10月上旬开始出现性蚜,10月中旬产卵.不同方位在不同季节的发生量也各有不同:在桃树,夏季朝南方向的数量高,秋季中部数量高.而杏树,夏季朝北方向数量高.[结论]桃粉蚜越冬主要集中在桃树上.杏树比桃树发生重,并在发生时间上有前后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1主要病虫害1.1蚜虫类。包括桃蚜、桃粉大尾蚜、桃瘤蚜,以桃蚜和桃粉大尾蚜为害最为普遍。早春桃树萌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群集在花芽上为害。叶片展开后,若虫集中在叶子背面吸食汁液。桃蚜为害的叶片变黄色,向叶背面作不规则卷曲,它又是传播病毒的一种重要害虫;桃粉大尾蚜为害的叶片,向背面对合纵卷,叶上有蚜虫分泌的白色蜡粉,严重时被害叶片干枯脱落,消弱树势。  相似文献   

4.
昆明地区梨树蚜虫及天敌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对昆明地区梨园进行了梨树蚜虫及天敌种类、数量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梨树的蚜虫主要有梨二叉蚜、绣线菊蚜、桃蚜、梨大蚜和黄粉蚜。在梨树的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有蚜虫危害,但5种蚜虫的发生危害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蚜虫天敌主要有:草蛉、小花蝽、食蚜蝇、瓢虫。天敌的发生与蚜虫密切相关,天敌与蚜虫有明显的时间和数量跟随关系。进行蚜虫的预测和防治时,要综合考虑蚜虫及天敌的数量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1桃树上蚜虫种类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危害桃树的蚜虫有桃蚜、桃粉蚜和桃瘤蚜3种。2危害特点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2.1危害特点2.1.1桃蚜。别名桃赤蚜、菜蚜、烟蚜、波斯蚜。以成虫和若虫群集芽、叶和嫩梢吸食汁液,被害叶向叶背不规则卷曲皱缩,排泄蜜露导致煤病的发生。同时,也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6.
为害桃树的蚜虫主要有桃蚜、桃粉蚜和桃瘤蚜三种。桃蚜与桃粉蚜以成虫或若虫群集叶背或嫩梢先端汲食汁液。桃粉蚜为害时,叶背布满白粉能诱发霉病。桃蚜为害的嫩叶皱缩扭曲。影响枝梢生长和果实发育。为害严重时,影响翌年开花结果。桃瘤蚜对嫩叶、老叶均可为害。被害叶的叶缘向背面纵卷,卷曲处组织增厚,凹凸不平,初为淡绿色,渐变为紫红色,严重时全叶卷曲。  相似文献   

7.
正危害桃树的蚜虫一般为桃赤蚜和桃粉蚜。4月下旬-5月是为害盛期,5-6月两种蚜虫分别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他农作物与禾本科植物上为害。桃树被害后叶片苍白卷缩,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脱落,影响产量与花芽形成,削弱树势。蚜虫排泄的蜜露、污染叶面及枝梢,使桃树生理作用受阻滞,常造成烟煤病,加速早期落叶,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8.
草莓蚜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莓蚜虫是草莓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种类很多,有桃蚜、棉蚜和马铃薯长管蚜等,新罗区以桃蚜发生为害为主。桃蚜(Myzus persicaen)属同翅目,蚜虫科。又称烟蚜,俗名腻虫。桃蚜为害严重,成为草莓生产的一大障碍。为此,笔者自2002年开始,一方面,对桃蚜的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和环境关系进行了观察、调查,另一方面,在草莓蚜虫防治上进行了生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治蚜虫对桃树的危害, 筛选出安全有效的防治药剂,通过研究10种不同杀虫剂对桃蚜的田间防效,以期确定防治桃蚜的理想药剂及最佳时期。试验表明隆施(10%氟啶虫酰胺)和威远抑净(20%噻虫胺)对蚜虫毒杀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相对较好,可做为无锡地区防治桃蚜的主要化学药剂,但同时注意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避免桃蚜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正1 蚜虫的发生1.1 蚜虫的种类我国油菜蚜虫有3种,即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是为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萝卜蚜、桃蚜在全国都有发生,其中又以萝卜蚜数量最多,甘蓝蚜主要发生在北纬40°以北,或者海拔1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1.2 蚜虫的为害油菜整个生长期都会受蚜虫的为害。但是不同栽种区,虫害盛期有差异。冬油菜区,幼苗期蚜虫最猖獗;春油菜区,盛花期最猖獗;暖冬年份,春冬油菜受蚜虫威胁大。蚜虫常以成蚜和若蚜群集于油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桃蚜(Myzus persicae)危害条件下桃树抗蚜和感蚜品种的代谢响应机制,并确定桃树响应桃蚜危害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抗蚜和感蚜桃树幼嫩新梢进行桃蚜危害处理,取接种3 d的桃树新梢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提取,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抗蚜品种(品系)'9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侵染烟草对烟蚜(Myzus persicae)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研究CMV 2b基因在烟蚜与CMV互作中的作用。【方法】供试寄主植物为健康烟草和CMV侵染、CMV 2b基因缺失突变体(CMVΔ2b)侵染烟草,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烟蚜对不同烟草寄主的选择趋向;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监测烟蚜取食行为,并结合寄主植物内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CMV侵染对烟蚜取食行为的影响;通过单株微虫笼记录蚜虫生命参数并分析CMV侵染烟草对烟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CMV侵染烟草叶片中总糖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烟草,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烟草和CMVΔ2b侵染烟草。CMVΔ2b侵染烟草中的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烟草,缬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烟草;而CMV侵染烟草中的天冬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烟草,其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MVΔ2b侵染烟草。相较于CMV侵染烟草,烟蚜对健康烟草和CMVΔ2b侵染烟草有着更强的选择趋向,而烟蚜对健康烟草与CMVΔ2b侵染烟草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CMV侵染烟草对烟蚜的生长发育和取食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烟蚜在CMV侵染烟草上的刺探行为(pd波)发生次数最多,韧皮部取食(E2波)的持续时间最短,且木质部吸食(G波)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健康烟草和CMVΔ2b侵染烟草,表明CMV侵染烟草不适宜烟蚜取食。烟蚜的生长特性试验表明CMV侵染烟草显著延长了烟蚜的若蚜历期,提高了2龄若蚜的死亡率,缩短了烟蚜的寿命,显著降低了烟蚜繁殖力。CMV侵染烟草上烟蚜的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著低于健康烟草和CMVΔ2b侵染烟草,CMV的侵染不利于烟蚜种群的增长。【结论】CMV侵染改变了烟草营养物质组成,CMV 2b基因的存在增加了烟蚜刺探频率,减少了烟蚜在烟株上的韧皮部取食;CMV侵染导致烟蚜若蚜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烟蚜寿命和繁殖力均显著降低;CMV侵染降低了烟蚜的寄主适合度,促使蚜虫向新寄主植物转移,从而促进了病毒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较适合福建烟区烟蚜生长繁殖的寄主植物,更好地扩大烟蚜及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提高防控效果。本试验以茄子、油菜、白萝卜、小白菜、豇豆、‘红花大金元’、‘K326’等为材料,用盆栽法测得烟蚜及烟蚜茧蜂寄生率。结果表明:小白菜和油菜上烟蚜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其分别为129.07头/株(2012年)、109.14头/株(2017年),110.79头/株(2012年)、99.82头/株(2017年)。豇豆上烟蚜的数量较低,为0.27头/株和1.23头/株。小白菜与油菜上烟蚜数量间无明显差异。接烟蚜茧蜂后7天、15天后有差异,但第30天时其寄生率均达到98%以上,无明显差异。因此,小白菜及油菜是福建省烟区烟蚜种群生长繁殖较适合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防治西蓝花田桃蚜的有效药剂。【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及田间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7%氟吡呋喃酮SL对桃蚜最为敏感,而5%高效氯氟氰菊酯ME的敏感性最差,48 h的LC50分别为7.67和1 011.03 mg/L。供试药剂毒力大小低依次为氟吡呋喃酮>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双丙环虫酯>噻虫嗪>虫螨腈>藜芦碱>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胺>啶虫脒>溴氰虫酰胺>苦参碱>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唑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5种药剂不同浓度处理对西蓝花桃蚜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的防效达70.10%~90.11%;药后14 d,各处理对西蓝花桃蚜防效为56.93%~82.55%。【结论】生产中可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和氟吡呋喃酮,以保证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减缓害虫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僵菌和绿僵菌在不同侵染方式下对棉铃虫幼虫致死效应的差异。【方法】室内配置不同浓度白僵菌和绿僵菌孢悬液,采用浸渍法和饲喂法对棉铃虫三龄幼虫进行处理,统计死亡率及体重。【结果】白僵菌和绿僵菌孢子悬浮液经体壁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和73%,经消化道侵染对棉铃虫最大校正死亡率为38%和65%,与对照相比,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室内条件下白僵菌和绿僵菌两者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是,浓度越高对棉铃虫的致死效率和体重控制效果越好,且4×107 孢子 /mL浓度的绿僵菌和1.5×108 孢子/mL的白僵菌是防治棉铃虫幼虫的经济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对棉蚜的毒力和不同虫态多异瓢虫(卵、1龄幼虫、3龄幼虫、成虫)的毒性,为科学使用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喷雾塔进行室内定量喷雾,测定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处理后棉蚜、多异瓢虫的死亡率。【结果】在2 000 mg/L处理下,苦参碱对棉蚜的毒力最高、校正死亡率为89.3%,高于藜芦碱的61.7%和印楝素的57.6%。这3种植物源杀虫剂对多异瓢虫毒力均较低,2 000 mg/L处理96 h后多异瓢虫卵死亡率分别为16.5%、20.9%和20.9%;处理24 h后,1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9.6%、38.9%和42.6%,3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7%、8.3%和5.0%,成虫死亡率均不超过20%。3种植物源杀虫剂处理下的多异瓢虫各虫态死亡率均显著低于100 mg/L吡虫啉。【结论】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对多异瓢虫安全性较高,其中苦参碱对棉蚜毒力高于其他2种,适合在新疆棉田棉蚜防治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探讨噻嗪酮(扑虱灵)、叶蝉散、喹硫磷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及防治白背飞虱对随后发生的褐稻虱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要作用于同翅目昆虫而不杀伤在敌的噻嗪酮,对两种飞虱的效果明显, 对害虫及天敌同样起作用的喹硫磷,反而引起这两种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广谱性的杀虫剂不宜在稻地早期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吡虫啉3种农药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棉蚜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协同生物防治防控棉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3种不同农药对棉蚜的毒力测定结果,以供试药剂的LC25、LC50为处理浓度,采用浸叶法对棉蚜进行处理后,选取活体棉蚜作为十一星瓢虫的食物,分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取食3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幼虫发育历期较对照分别延长3.01和4.57 d;取食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其幼虫发育历期分别较对照延长0.09、0.50 d和1.48、1.64 d。取食吡虫啉LC25和LC50处理的棉蚜,十一星瓢虫产卵期明显缩短,分别较对照缩短2.56和3.46 d,其单雌产卵量分别较对照下降22.40%、32.45%,孵化率较对照分别下降9.57%、17.02%;十一星瓢虫取食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棉蚜,其产卵量、卵孵化率等下降不明显。【结论】取食3种杀虫剂不同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棉蚜(害虫),对十一星瓢虫(天敌)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吡虫啉较其他2种药剂影响更为明显,并且不同杀虫剂以及同一杀虫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对天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评价不同处理措施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控效果,在嘉峪关市采用4种防治措施对光肩星天牛进行防控:A.每年释放天敌1次;B.每年林内释放天敌1次,林缘喷药2次;C.对农田林网每年喷药2次;D.对行道树每年喷药2次。对每个处理和未进行任何处理对照区进行连续3年的生命表数据调查,编制出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生命表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嘉峪关地区光肩星天牛完成1个世代后,处理A、B、C、D和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075 4、3.766 4、5.332 9、4.898 8和7.872 4。从生命表分析比较可看出,4种防治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均远低于对照,其防控效果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D>C。每年释放1次天敌的处理防治效果最显著,其种群趋势指数比对照降低86.34%,可推荐作为防治光肩星天牛的首选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杀虫剂对褐稻虱种群控制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不同类型杀虫剂对褐稻虱的作用.褐稻虱繁殖力强,天敌作用明显,试验结果说明,广谱性杀虫剂喹硫磷,由于对天敌作用的明显干扰,干扰作用控制指效值达2.69倍。即其下代数量将为对照的2.69倍;特异性杀虫剂扑虱灵,对褐稻虱的作用明显,对其天敌比较安全,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值为0.37。即其下代数量明显下降,收到良好效果,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表达了杀虫剂对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包括对天敌干扰作用的总体效果。特异性杀虫剂在解决有害生物协调管理将会起着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