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饥饿对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文章  文华  马琳 《淡水渔业》2007,37(3):26-29
将池塘捕获的体重(1.70±0.80)k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饲养在室内水族箱内,分别测定了空腹(禁食1 d,26样本)、饥饿15 d(15样本)、饥饿30 d(15样本)的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总量基本恒定,空腹、饥饿15 d和饥饿30 d的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处于饥饿状态的草鱼血清游离必需氨基酸总量极显著地高于空腹状态,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极显著地低于空腹状态;血清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因饥饿显著升高,而组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酪氨酸因饥饿显著降低;饥饿15 d和饥饿30 d各氨基酸含量均未见差异。草鱼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正常摄食情况下主要受饲料蛋白质影响,处于饥饿状态下主要来源于肌体蛋白质的分解,比较正常摄食后和饥饿状态下血清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可评价饲料蛋白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脆肉鲩肌肉游离氨基酸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来自于同一养殖场的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得脆肉鲩肌肉游离氨基酸总量为762.96mg/hg,其中必需氨基酸为281、67mg/hg;普通草鱼肌肉游离氨基酸总量为406、29mg/h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08、54mg/hg。通过和其它鱼的肌肉游离氨基酸比较,探讨了脆肉鲩肌肉结构和口感发生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草鱼死后常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草鱼死后常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背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草鱼死后30 h内质构、pH、乳酸、游离氨基酸、ATP及其关联化合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草鱼肉的硬度和咀嚼性在死后23 h时达到最大值,弹性、内聚性及回复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H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23 h达到最大值。乳酸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在整个贮藏过程中,鲜甜味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逐渐减少,而苦味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则逐渐增加。ATP含量在草鱼死后10 h内显著增加,具有鲜味的IMP含量则迅速减少,呈苦味的HxR和Hx含量逐渐增加。在整个贮藏过程中,K值一直增加。K值的变化情况表明,草鱼死后常温贮藏10 h内可保持较高鲜度,27 h时,K值达到68.99%,表明鱼肉已经腐败。研究表明,草鱼死后室温贮藏时应在10 h内尽快加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1个短期氨基酸吸收实验,通过对异育银鲫幼鱼和草鱼幼鱼投喂含晶体赖氨酸/蛋氨酸以及含微囊赖氨酸/蛋氨酸的饲料,在最后一次投喂后0.5h,1h,1.5h,2.5h,3h,6h和9h分别取血样,通过测其血浆中游离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晶体氨基酸和微囊氨基酸均可提高试验鲫鱼和草鱼血浆中的游离氨基酸浓度;相对而言,添加微囊氨基酸的效果优于添加晶体氨基酸.  相似文献   

5.
池养鳗鲡血液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池养条件下仔鳗、幼鳗和成鳗血清中血清蛋白、血糖、血脂的含量,以及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3种规格鳗鲡血清蛋白含量相近,血糖及血清甘油三酯的含量为成鳗>幼鳗>仔鳗。17种游离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出)的总量和单个含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肝脂和1H-NMR技术的草鱼肝胰脏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草鱼肝胰脏脂质过量蓄积的生化基础和促进草鱼的健康养殖,采用1H-NMR分析技术对肝脂含量分别为3 %~4 %和14 %~16 %的两组草鱼的肝胰脏和血清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从草鱼肝胰脏和血清中分别检测到了58种和47种代谢物。葡萄糖、别嘌呤二醇、牛磺酸、乳酸、谷氨酸、肌酸、丙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甘氨酸、石碳酸、次黄嘌呤、乙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为两组草鱼肝胰脏主要差异代谢物;其中,肝脂含量为14 %~16 %的草鱼肝胰脏中葡萄糖和别嘌呤二醇的含量明显高于肝脂含量为3 %~4 %的草鱼组,但乳酸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则低于肝脂含量为3 %~4 %的草鱼组。乳酸、葡萄糖、肌酸、柠檬酸、亮氨酸、丙酮酸、缬氨酸、脯氨酸、鸟嘌呤核苷、异亮氨酸、谷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丙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为两组草鱼血清主要差异代谢物;其中肝脂含量为14 %~16 %的草鱼血清中葡萄糖、柠檬酸、脯氨酸、谷氨酸、sn-甘油-3-磷酸胆碱、精氨酸以及甘氨酸7种代谢物含量高于肝脂含量为3 %~4 %的草鱼组,血清乳酸等含量则明显低于肝脂含量为3 %~4 %的草鱼组。肝脂含量为14 %~16 %的草鱼组其体内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途径均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同时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应该是导致草鱼肝胰脏脂质过量蓄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海水仔稚鱼早期阶段氨基酸的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海海鱼鱼卵中的游离氨基酸占鱼卵总氨基酸含量的近50%(干重),游离氨基酸库中的游离氨基酸似乎是卵黄蛋白的水解产物。仔鱼吸收卵黄内源营养的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库中的游离氨基酸逐渐减少,到仔鱼开始摄食时,库中的游离氨基酸已近枯竭,游离氨基酸不仅是代谢能源,而且是体蛋白合成的基本原料,仔鱼开始摄食后,氨基酸作为分解代谢的重要物质,可能有高达60%的能量由氨基酸提供,由于仔稚鱼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合成蛋白质增加鱼体的重量,加之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很高,因此,仔稚鱼需要其饲料中有较高的氨基酸含量。仔鱼开始摄食后,其消化系统对蛋白质的水解和吸收能力较弱,海水仔稚鱼的早期阶段,仔鱼的肠道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要高于对多肽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吸收,仔鱼开始摄食后,由浮游生物获得大量的游离氨基酸,用微粒饲料培育仔稚鱼,微脂粒技术可能是向饲料中添加游离氨基酸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切割方式的冷鲜草鱼制品贮藏期间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冷鲜去皮草鱼整片、鱼块、鱼薄片为研究对象,研究冷藏期间不同切割方式的草鱼制品的理化性质变化,探析切割方式对冷鲜草鱼制品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制品的水分含量下降,脂肪含量上升,而蛋白含量基本不变,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呈增加趋势,短时间的冷藏可增加鱼肉中游离性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切割方式对冷鲜草鱼制品的水分、蛋白、TBA值含量变化影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史氏鲟肌肉游离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饲料中添加游离氨基酸,测定养殖30d的史氏鲟肌肉的游离氨基酸组成,与商业饲料相比,摄食氨基酸饲料的鲟鱼肌肉游离氨基酸中的风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的商业饲料(尤其是第2组氨基酸饲料),从而为研究新型饲料,满足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美味的需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荣臻  韩晓冬 《水产学报》1987,11(3):255-257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它参与卵母细胞的代谢。正在生长的卵母细胞中,卵黄的合成(即蛋白质)很旺盛,而草鱼胚胎主要以卵内贮备的营养物作为早期发育及器官分化所需的能量来源。关于鱼卵氨基酸的代谢,Michizo Suyama and Taheshi Suzuki(1978)用柱层析方法对红鳟鱼鱼卵中结合和游离的氨基酸进行了研究,他们证明红鳟鱼鱼卵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Takeshi Suzuki andMichizo Suyama(1983)年发现成熟鱼卵中游离和结合的氨基酸组分有较大的变化。他们还发现游离氨基酸在各种鱼中不同。Kavanau(1953,1954a,b)研究发现海胆卵发育过程中氨基酸浓度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受精时氨基酸代谢变化急剧。尽管有关鱼类早期发育氨基酸的代谢有过一些研究,但各种鱼类的生殖过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因此表现在鱼卵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化学物质代谢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种鱼类的发有特征。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其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至今尚未见报导。因此我们系统地对草鱼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进行了定量分析。该工作将从理论上阐明草鱼胚胎发育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特征,从而对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山泉流水和池塘养殖草鱼的品质区别,测定了体质量为1500~1750 g的两种方式养殖草鱼的基本营养、矿物元素、胶原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肌肉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水分、粗脂肪、K和N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粗蛋白、灰分、P、Ca、Mg、Cu、Zn、Fe、Mn和Se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肌肉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山泉流水养殖草鱼的总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分别为15.76%、5.60%,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均高于池塘养殖草鱼;山泉流水养殖草鱼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草鱼(P<0.05)。综上可知,山泉流水养殖草鱼在蛋白与脂肪含量、肌肉抗氧化能力、氨基酸平衡性及脂肪酸质量等方面优于普通池塘养殖草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传统池塘养殖和池塘内循环系统养殖草鱼的营养差异,对2种养殖方式草鱼的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池塘养殖草鱼肌肉水分、粗脂肪含量、脏体比以及pH降低值和滴水损失高于循环养殖系统的草鱼,而肌肉粗蛋白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低于循环养殖系统的草鱼。池塘养殖和循环系统养殖草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的标准,必需氨基酸均是赖氨酸(Lys)含量最高;池塘养殖草鱼氨基酸总量(∑T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和甜味氨基酸总量(∑SAA)低于循环养殖系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2种模式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Val)。循环养殖系统草鱼肌肉∑n-3PUFA和∑n-6PUF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养殖,但肌肉EPA + DHA含量是池塘养殖的1.5倍。研究表明,草鱼营养组成合理,池塘内循环系统养殖的草鱼在营养成分及鲜甜味方面优于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13.
中华倒刺鲃营养成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倒刺鲃蛋白含量15.41%,高于鲫鱼与黄颡鱼,与草鱼和鳙鱼基本相近;脂肪2.12%,高于鲫鱼、草鱼、鳙鱼和黄颡鱼,低于斑点叉尾鮰;肌肉含水量是79.93%,EPA与DHA含量较高。16种氨基酸总量为15.35%,4种鲜味氨基酸为6.07%,优于鲤鱼与草鱼,低于鲫鱼。中华倒刺鲃营养价值适中,具有一定的开发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草鱼鱼肉品质的提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周  胡杨  安玥琦  吕昊  郭晓东  尤娟  熊善柏 《水产学报》2020,44(7):1198-1210
以池塘养殖草鱼为对象,采用室内微流水系统处理草鱼,研究处理时间(0、1、4、7和10 d)对草鱼鱼肉基本营养组成、滋味特征和滋味成分、气味特征和气味成分、感官评分的影响,以评价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草鱼鱼肉品质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微流水处理对草鱼鱼肉的基本营养成分、滋味成分、气味成分和感官评分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流水处理时间延长,草鱼鱼肉中脂肪和总糖含量显著下降、灰分含量显著增加,但鱼肉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滋味分析仪(电子舌)和气味分析仪(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微流水处理能显著改变草鱼鱼肉的滋味特征和气味特征。处理后的草鱼鱼肉中IMP、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甜味氨基酸(丝氨酸和丙氨酸)、苦味氨基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而其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含量显著减少。微流水处理4 d的草鱼鱼肉气味评分、滋味评分和色泽评分显著高于处理0和1 d的草鱼样品,而与处理7和10 d的草鱼样品无差异。研究表明,短时间微流水处理能有效提升草鱼鱼肉品质,适宜处理时间为4 d,处理后的草鱼鱼肉腥味明显减弱、鲜味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投饲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以配合饲料、浸泡蚕豆、发芽蚕豆喂养体质量为(530±20)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77 d,以考察投饲蚕豆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草鱼的增重率分别为83.08%、55.01%和62.82%,饵料系数分别为2.03、2.96和2.70,投饲浸泡蚕豆或发芽蚕豆显著降低了草鱼增重率(P<0.05),增加了饲料系数(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和肌肉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胶原蛋白含量和肌纤维直径显著增加(P<0.05);肌肉游离氨基酸中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肌肉的硬度和黏性也有了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喂蚕豆可显著改善草鱼肌肉品质,但同时降低了草鱼生长性能.[中国水产科学,2008,15(6):1 042-1 049]  相似文献   

16.
脆肉鲩肌肉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来自同一个养殖场的脆肉鲩和普通草鱼的肌肉营养成分 (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钙和磷 )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鱼类的营养成分比较 ,评估了脆肉鲩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 :脆肉鲩和普通草鱼肌肉中的营养成分在组成上是一致的。在含量上存在着差异 ,脆肉鲩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比普通草鱼肌肉高 2 2 % ;粗脂肪含量是普通草鱼的 14 0 % ;氨基酸总量比普通草鱼、黄鳝、鳜鱼、黄颡鱼、万安玻璃红鲤、青鱼和团头鲂都要高 ,其中谷氨酸含量更是达到 3 93% ,远远超过对照组鱼类。  相似文献   

17.
胡凯  陈康  冯琳  姜维丹  刘杨  周小秋 《水产学报》2022,46(10):1957-1968
[目的]本实验探索了磷对生长期草鱼肌肉常规营养组成和理化特性,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实验选择初始体重为(256.22 ± 0.60 g)的健康草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含有效磷0.95(基础饲料组,未添加)、2.46、3.96、5.68、7.10和8.75 g/kg的饲料60天。[结果]结果显示,饲料中适宜水平的磷显著提高了生长期草鱼肌肉蛋白质、水分、羟脯氨酸、∑氨基酸、∑鲜味氨基酸(UAAs)、∑甜味氨基酸(SAAs)、肌苷酸(IMP)、∑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以及pH0和pH12,而肌肉剪切力、组织蛋白酶B和L活力、乳酸、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降低(P < 0.05)。适宜水平的磷还显著提高了PUFA/UFA及n-3 PUFAs/n-6 PUFAs比值,IMP和∑呈味氨基酸(UAAs+SAAs) 的滋味活性值(TAV)均大于1。[结论]结果表明,适宜水平有效磷提高了生长期草鱼(254.56-898.23 g)肌肉蛋白质含量、肌肉嫩度、系水力和pH值,增加肌肉风味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而提高鱼类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8.
种青养鱼模式下的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究种青养鱼养殖模式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以种青喂草为主养殖模式下养殖的草鱼(生态草鱼)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的草鱼(饲料草鱼)各16尾,测定其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特性指标,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肝体比和空壳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肌肉系水力指标中滴水损失显著低于饲料草鱼,冷冻渗出率不显著地低于饲料草鱼,失水率不显著地高于饲料草鱼,p H值无显著性差异;肌肉的硬度、弹性、凝聚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草鱼,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P和Fe含量均显著高于饲料草鱼,Mg、Mn和Cr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饲料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85%和6.27%。生态草鱼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07,而饲料草鱼为77.29,饲料草鱼略高于生态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均含1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花生四烯酸(ARA)、亚油酸(LA)、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硬脂酸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而花生五烯酸(EPA)+DHA含量分别为8.95%和10.70%,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与饲料草鱼相比,生态草鱼具有肌肉系水力强、低脂肪和矿物元素含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配制了豆粕含量为23%(高豆粕组),15%(低豆粕组)的两种实用饲料,在低豆粕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或微囊赖氨酸,使赖氨酸达到与高豆粕组一致的水平,共4个处理组,即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低豆粕+晶体赖氨酸(晶体赖氨酸组)、低豆粕+微囊赖氨酸(微囊赖氨酸组),每处理设3个平行。饲养平均体重为(49.0±2.0)g的草鱼8周。结果表明,各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279.3%、239.7%、245.6%、277.5%,饲料系数为1.62、1.88、1.85、1.62。与低豆粕组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无改善(P>0.05),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提高草鱼增重率15.8%(P<0.05),降低饲料系数0.24(P<0.05),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高豆粕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对草鱼摄食上述4种饲料0、1、2、3、4、5h后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囊赖氨酸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一致,即在饲后3h达到高峰,而添加晶体赖氨酸使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峰值提前。晶体赖氨酸经微囊化后,其水中溶失率显著降低(P<0.05),仅...  相似文献   

20.
正3.鲩鱼(草鱼)草鱼别名草鲩、鲩鱼,是我国特有的温水性淡水养殖品种,是全国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对象之一(刘茜,2007)。草鱼肌体含肉率高,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是一种营养丰富、含优质动物蛋白的鱼(王雪锋,2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