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方向。茶旅融合将茶文化活动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实现茶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茶业附加值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助力茶旅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茶旅产业融合是资源、品牌、人才整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茶旅融合实践是实现区域茶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资溪县为例,从分析其生态优势及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着力探索提升"资溪白茶"地位、助推经济发展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文化是茶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蕴含在茶叶品牌中,茶叶产品是短暂的,但茶文化是永恒的。所以,企业在塑造茶叶品牌的同时,还要同时大力宣扬汉中茶文化,努力增加汉中茶品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茶业与茶文化是我国特色产业与大众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关系着农业与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中,以茶叶为主的地区农业在发展种植资源的过程中也开始研究基于茶文化、茶产业的旅游资源开发。本文则基于茶旅体验的内涵,重点探讨茶旅体验需求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为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会议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时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兴旺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茶文化传播广泛使得茶旅融合成为热点趋势,茶旅产业相互促进并促成产业内涵丰富。中高海拔地区发展茶旅融合具有局限性及独有优势,以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的福建省周宁县为例,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和实际情况提出茶旅融合策略,在产业转型成功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打造一条适合高山地区适宜的茶旅融合脱贫路。  相似文献   

5.
刘秋华 《农业考古》2015,(2):225-228
广东省英德市处于南岭山区向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向热带、客家文化向广府文化过渡的位置上。其自然生态环境宜茶且多名茶,茶业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沉淀深厚,茶业市场广阔,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名茶名品荟萃、茶业及茶文化特色很浓的高品质茶区。其休闲茶业与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突出。但在茶旅游的结构上,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有待加强,茶旅客源市场必须进一步细分,其茶旅品质级别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6.
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线,凭借名山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得天独厚茶文化底蕴,实行茶旅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南岳衡山以其"五岳独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佛道儒三教协调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优势,发展名山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优越。但必须强化南岳云雾有机茶品牌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点发展养生长寿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  相似文献   

7.
随着茶旅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一体化新型产业模式.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茶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茶园不仅可以作为可开发的旅游景区,也可以作为了解茶文化、学习茶礼仪的基地,与农家乐、踏春游等相比,更具内涵.茶旅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苍南县八亩后村五凤茶园以茶产业为主导,以茶文化为核心,以文旅产品为载体,积极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带茶、以文促茶"的发展模式,推动茶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农旅互动、村景合一、茶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发展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慧  冯海强  罗列万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2):2976-2978
“开化龙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充分发挥开化龙顶茶产品资源与文化积淀优势,切实推进农旅项目开发,构建形成茶旅产业链,也是开化龙顶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强开化文化旅游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对开化龙顶茶文化农旅项目开发进行研究,从五个方面入手分析,思考龙顶茶文化农旅项目开发的对策,为推动当地茶文化农旅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宁国市茶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茶叶经济却没有跟上旅游发展的步伐。阐述了茶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相融合的契合点,分析了宁国市茶旅融合的阻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宁国市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熊辉  沈昕 《农业考古》2023,(2):175-180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了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据调查显示,我国还存在茶文化普及不充分、不深入,茶文化发展不平衡,茶文化整体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应以传承保护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优化茶文化监管服务体系,深入茶文化内涵研究,促进茶旅全要素融合,加强茶文化数字传播,促进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勐海县作为中国有名的茶乡,其茶产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由于茶企管理方式不科学、品牌意识淡薄、茶农对古茶树过度采摘、制茶工艺落后等问题,使勐海县的茶产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勐海县的政府、茶企和茶农只能从实际出发,保护古树茶资源,加强无公害茶园建设;加强茶叶生产培训,提高茶叶标准化水平;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以茶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新型"茶旅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其对于带动资源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六安市独山镇为例进行茶旅融合营销策略分析,以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游客特点和茶旅融合存在的问题,比较了茶旅融合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当地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建议,以期拉动独山镇茶叶产品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常德产茶历史悠久、茶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茶旅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该研究分析了常德"茶旅一体化"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叶产量逐年增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而近年来,茶叶逐渐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产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延伸.同样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旅游业与茶产业有共通之处.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的新模式,以茶带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原则.充分利用茶区丰富的茶叶资源,让游客深入茶乡,感受茶文化,提高旅游体验.通过建设休闲茶园,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由茶园向公园转变,实现宜游、宜养(养身养心)双收;可以让生态、美丽成为资源,由生产向经营转变,实现宜业(致富)、宜居、共赢.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不仅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产增收,也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南京黄龙岘作为近些年来依靠“茶叶+旅游”模式建设起来的特色乡村茶文化村,其茶产业建设在乡村旅游带动下获得较快发展。基于对该地茶旅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该地当下仍然存在茶文化先天底蕴缺失、茶产业发展表浅化、茶旅特色不足、营销宣传乏力等问题,提出基于后天优势延长产业链、加强特色茶旅产品建设、依托信息化平台宣传与开拓电商市场、优化旅游服务能力等优化当地乡村茶产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介绍了陕南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陕南茶产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茶旅文化产业、延伸茶产业链条、发掘和利用陕南茶文化的资源优势等陕南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茶叶自17世纪传播到英国后,深刻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特有的休闲旅游观念。本文从茶与风景、亲自然的思想出发探讨了这些观念萌发的机理,得出了英国茶文化中人们融入自然,重视康体,将茶与休闲观光、文化艺术之旅相结合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据此,进一步对中英茶文化休闲旅游观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我国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有益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莽山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结合莽山茶文化特色与莽山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不利因素,提出促进莽山茶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重点发展莽山茶叶品牌、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文化旅游项目、完善茶产业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整合茶业会展经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据不完全统计 ,2 0 0 1年第二季度 ,我国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设有展台的茶博览会、茶文化节等达 1 7个 ,即 :云南首届春茶交易会、第八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西湖国际茶会、首届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首届北京大观茶会、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绿茶节、2 0 0 1中国国际名优茶·茶文化展览会、北京第三届张一元绿茶节、第七届中国溧阳茶叶节、中国济南首届国际茶博览会、青岛茶文化节、贵州遵义茶博览会、中国 (厦门 )茶叶·茶文化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信阳茶叶节、陕西首届国际茶业博览会、陕西汉中紫阳富硒茶文化节、2 0 0 1年第二届中国 (成都 )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