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会影响中华绒螫蟹肠道及鳃内的可培养优势菌群以及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及养殖水体对其肠道和鳃部菌群的影响。采用不同虾青素含量的饲料(0.00、26.60、41.62、81.37和75.35 mg/kg,分别对应饲料1#~5#)对雄性中华绒螫蟹进行育肥70 d后,利用基础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其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传统分离和纯化,所得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再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做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106株细菌(登录号:KU570293~KU570368,KU570370,KU570372~KU570383,KU601302~KU6013 16,KU720553)中,92株为优势菌株,其中,肠道、鳃部和水体各29、32和31株。肠道中的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鳃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养殖水体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饲料2#组肠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最高(1.06×10~8cfu/g);饲料5#肠道中的潜在致病菌数量最低,但其可培养细菌总数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3#组肠道和鳃中潜在致病菌数量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虾青素能够显著影响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和鳃中的菌群构成,但对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对投喂不同含量虾青素饲料的育肥期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鳃及养殖水体可培养的优势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探究了饲料中虾青素含量以及养殖水体与蟹肠道内可培养细菌之间的联系,为中华绒螫蟹营养免疫和菌群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MiSeq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仔稚幼鱼阶段6个不同发育时期18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共获得7462个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为42个菌门972个菌属。对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多样性变化分析显示,牙鲆初孵仔鱼的菌群组成多样性丰富,体内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9日龄和21日龄摄食轮虫(Rotifer)和卤虫(Artemia sp.)幼体样品中,肠道的优势菌群结构较单一,变形菌门成为此时期肠道的优势菌群;45日龄摄食配合饲料后,肠道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成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的菌群结构中发现,牙鲆仔稚幼鱼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9日龄和21日龄时期肠道中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最高,到45日龄后相对丰度锐减到最低水平;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80日龄后达到较高水平,成为肠道优势菌属;厚壁菌门的8个菌属在80–115日龄时期均发展成为优势菌属,定植于牙鲆的肠道。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牙鲆仔稚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及演替规律。  相似文献   

3.
采用MiSeq 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仔稚幼鱼阶段6个不同发育时期18个样品的16SrRNA基因测序文库,共获得7462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分类为42个菌门972个菌属.对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及结构多样性变化分析显示,牙鲆初孵仔鱼的菌群组成多样性丰富,体内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9日龄和21日龄摄食轮虫(Rotifer)和卤虫(Artemia sp.)幼体样品中,肠道的优势菌群结构较单一,变形菌门成为此时期肠道的优势菌群;45日龄摄食配合饲料后,肠道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成为肠道菌群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的菌群结构中发现,牙鲆仔稚幼鱼肠道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9日龄和21日龄时期肠道中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最高,到45日龄后相对丰度锐减到最低水平;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80日龄后达到较高水平,成为肠道优势菌属;厚壁菌门的8个菌属在80-115日龄时期均发展成为优势菌属,定植于牙鲆的肠道.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人工育苗模式下牙鲆仔稚幼鱼肠道菌群结构及演替规律.  相似文献   

4.
《水产科学》2008,27(8)
盘锦市2008年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克服气候反常、多雨、低温寡照等诸多不良因素,采取亲蟹提纯复壮、抱卵数量增加、育苗池水层加深、饵料精心培养等措施,全市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育苗生产喜获丰收。一是土地池规模进一步扩大,盘锦市中华绒螯蟹土池生态蟹苗面积达653 hm2,同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人工养殖河蟹的热潮,长江水系蟹种因具有其它蟹种无可比拟的生长优势而成为广大养殖户的首选。一些初次养殖河蟹的养殖户,因蟹苗市场真假混杂、鱼目混珠而没有选购到正宗优质蟹种,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正确引导河蟹的人工养殖,本文就河蟹种质的外观鉴别方法作一介绍。 河蟹又叫螃蟹、毛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该属除中华绒螯蟹外,还有日本绒螯蟹、直额线螯蟹和狭额绒螯蟹三个种。中华绒螯蟹在我国分布较广,因栖息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四个种群,即长江水系种群、辽河水系种群、瓯江水系种群和闽江水系种群。适于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种是指规格在2g以上一秋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统称。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南海岛礁海域金带齿颌鲷(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鳃组织和肠道菌群结构及其肠道菌群对碳源的利用特征, 从南海 3 个岛礁海域采集优势岛礁鱼类——金带齿颌鲷的鳃组织和肠道样品,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利用 Biolog Eco 微板法分析可培养肠道微生物的碳代谢功能。结果显示, 各海域金带齿颌鲷鳃组织和肠道样品微生物菌群存在较高相似性, 但门和属水平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所有样品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为 151 个, 其中永暑礁肠道样品的 OTU 数高达 1022 个, 琛航岛肠道样品 OTU 数仅 492 个; 门水平上, 鳃组织和肠道样品共有的优势菌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厚壁菌门(Firmicutes), 特有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属水平上, 鳃组织共有优势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Marispirillum 属、Pandoraea 属; 肠道样品中共有优势属为埃希氏–志贺氏菌属和拟杆菌属, 其他优势属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的代谢活性和对氨基酸、糖类、脂类 3 类碳源的利用率由高到低均为渚碧礁组(ZB)、永暑礁组(YS)、琛航岛组(CH), 3 组间差异显著(P<0.05); 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代谢类相关功能基因所占比例高, 对 3 类碳源的利用与可培养菌群碳源利用规律一致。研究表明, 金带齿颌鲷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碳源代谢能力, 后续可尝试从肠道微生物中挖掘高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本实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虾塘散养、蟹塘散养、网箱投喂鱼浆和网箱投喂水蚯蚓4种养殖模式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分析和Venn图结果显示,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而蟹塘散养组最低。除蟹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余3种养殖模式黄鳝胃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推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网箱投喂水蚯蚓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其余3种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都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而虾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群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其余3种养殖模式的优势菌群中都有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果表明: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且益生菌群占比高,潜在致病菌较少,是比较健康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等,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是水产名优养殖品种。我县地处闽江河畔,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发展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有着很大的优势。多年来福建省古田县在闽江水域大量放流中华绒螯蟹苗,获得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建池 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以 330~ 1 300 m2为宜,底质要求为粘土、沙土或亚沙土为好,池形状为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池深为 0.8~ 1.8 m,各处水深不求一致,最深处为 1.8 m,最浅处…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抗生素药浴对仿刺参幼参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刺参工厂化保苗期倒池时设置普通组和药浴组(普通组幼参为倒池未药浴正常培养,药浴组幼参用质量浓度0.1 g/L的氟苯尼考药浴15 min),分别于倒池后24、48、72 h,取2组仿刺参肠道样品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组幼参与倒池前的幼参肠道菌群结构基本一致,药浴组幼参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较大,细菌多样性在24 h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普通幼参优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达98%以上,药浴后24、48、72 h,幼参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90.51%、92.99%、96.63%,放线菌门、浮霉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有所提高,并新出现达达菌门、德潘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普通组幼参肠道中优势菌属新草螺菌属占比达95%以上;药浴后24 h幼参肠道中新草螺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至2.46%,叶杆菌属、Candidatus Competi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等成为新的优势菌属,药浴后48、72 h幼参肠道中新草螺菌属相对丰度逐渐升至36.7%、69.9%,其他菌属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肠道菌群结...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4位点仅在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中表达 ,这些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区分的生化遗传标志。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同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D =0 .0 72 1~ 0 .0 74 7。 (4 )聚类分析表明 ,在我国大陆沿海水系分布的绒螯蟹可分为两大类群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水系的绒螯蟹属北方类群 ,即中华绒螯蟹 ;珠江和南流江的绒螯蟹属南方类群 ,即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其肠道和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变化,本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基于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对46和86 d虾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以及养殖水样、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 d时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46 d,水样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低于底泥和凡纳滨对虾肠道;有35个门、70个纲、152个目、274个科以及420个属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虾肠道和底泥间共有菌类较水样中更多。微生物群落随养殖时间增加发生变化,46与86 d的差异性门类为放线菌门、绿菌门、丝状杆菌门、浮霉状菌门和TM6,相对丰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主要的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纲类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放线菌纲,除此以外,虾肠道与底泥共有的优势纲为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以及芽单胞菌纲;从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看,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菌类相对丰度各异,鲜有明显重叠的优势菌类,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为一种未分类的属占优势地位,水样中优势属为hgcI_clade,底泥和虾肠道中优势属为Ambiguous_taxa。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有机和常规养殖模式下,体质量165~175g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但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常规养殖组差异不显著(P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养殖模式(P0.05)。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防护能力和抗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养殖环境中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脏、鳃中进行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环境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和鳃中MD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肝胰脏:8.74±3.37(牛山湖),18.28±5.45(牛山池塘);鳃:2.31±0.41(牛山湖),3.46±0.80(牛山池塘)。在中华绒螯蟹鳃的测定中CAT活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453.24±143.97(牛山湖),231.16±49.05(牛山池塘)。但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养殖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体内MDA影响较明显,可通过测定MDA的值来选择适合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渔光一体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生长规律,在渔光一体池塘内,分别在光伏覆盖区域和非光伏覆盖区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比较光伏区和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二龄蟹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6月份之前,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6月份之后光伏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优势突出,生长速度和规格均明显超过非光伏区,且光伏区最终的养成规格、产量(高13.06个百分点)、成活率(高6.2个百分点)等均体现出明显优势。实验结果证实了光伏遮光对河蟹养殖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DGGE和Illumina测序技术研究了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肠道菌群结构及饲喂鲍内脏多糖后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在罗非鱼肠道中检测到13个门的细菌,其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77.84%)为优势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8.59%)、衣原体门(Chlamydiae, 6.18%)、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5.8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1.20%)为次优势菌门,还检测到Saccharibacteria等8个菌门和一些未知类群。在属的水平上,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Neochlamydia、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分别占77.84%、5.796%、2.64%和1.13%,还有一个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的未知属,占8.29%。此外还有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6个菌属和一些未知属。投喂添加鲍多糖的饲料对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构成造成了明显影响,饲喂鲍多糖的处理组和饲喂普通饲料的对照组样品分别聚为两大类。投喂添加鲍多糖饲料后,放线菌门、Saccharibacteria、疣微菌门和TM6_Dependentiae的丰度显著下调;在属的水平上,邻单胞菌属、鲸杆菌属的丰度上调;Neochlamydia、不动杆菌属、分枝杆菌属、Alsobacter、Aquicella、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Alpinimonas等属的丰度下调。其中分枝杆菌属、Alsobacter、Aquicella和邻单胞菌属的丰度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在种水平上,一些潜在致病菌,如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bacterbaumannii)、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abscessus)、Aeromonas sharmana、耐酪酸冢村菌(Tsukamurella tyrosinosolvens)、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的丰度下调,其中龟分枝杆菌和耐酪酸冢村菌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鲸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上调。本研究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鲍内脏多糖对宿主的影响,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功效评价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鲍内脏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益生元的研制等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北方吊笼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解析刺参肠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初步探讨刺参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相关性。结果显示,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刺参肠道及养殖水体主要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二者存在13个相对丰度大于0.1%的共有核心菌属。此外,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特异性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海泥海球菌属(Halioglobus)、Lutimonas和Woeseia为代表。基于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共注释到300条三级代谢通路,其中146条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刺参肠道菌群差异代谢通路主要表现在代谢方面,具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和鞘脂类代谢。研究表明,刺参肠道菌群种类与其养殖水体呈高度相似性,但相对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刺参吊笼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周期性缺氧应激下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为研究其幼鱼肠道菌群对环境缺氧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周期性缺氧导致花鲈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群落结构复杂化,缺氧组和常氧组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缺氧组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相比常氧组显著增加(P0.05),其特有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达1 003个。门分类水平上,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2组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菌门。与常氧组相比,缺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纲水平上,缺氧组α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梭菌纲、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此外,周期性缺氧应激还引起花鲈肠道内厌氧绳菌科、毛螺菌科、瘤胃菌科等厌氧或兼性厌氧菌和绿硫菌科等光合产氧菌类相对丰度升高。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密度高位池水体细菌群落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养殖水体环境基因组DNA中细菌16S rRNA基因V4–V5区的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两种养殖密度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水体中细菌群落在养殖过程中的动态。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各菌群相对丰度变化明显,细菌多样性随时间逐渐提高,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随着养殖时间增长,蓝藻丰度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变形菌、拟杆菌和浮霉菌丰度逐渐增大,同时养殖前期高密度池浮霉菌丰度显著高于低密度池(P0.01),而其他菌群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养殖期前50 d不同养殖密度水体细菌群落差异较大,而后30 d内细菌群落的时间异质性大于空间异质性,这意味着高位池水体菌相被划分为两类,到养殖后期菌相快速转变,养殖密度所带来的影响被减弱。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大闸蟹、毛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名贵水产品,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1],中华绒螯蟹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珠江口均有其自然分布,另外在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的分布[2]。中华绒螯蟹因其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近些年来市场需求快速上升,河蟹养殖业已成为中国水产业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之一[3],其高效养殖无论对于内需的拉动还是外汇的创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