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生态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栋  张成龙  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7):145-152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易造成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鱼类生长。为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采取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综述了该系统的3种主要模式的构建及其水质净化效果,分析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模式下对TN、TP、NH4+-N、CODMn、NO2--N等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基本维持在60%。同时,分析了系统中养殖池塘与净化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的计算、净化单元中基质与植物以及PH、温度等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分析,将为深入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由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及养殖产量大幅提升,不可避免地带来养殖水环境污染等难题。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分别从水产养殖及尾水治理现状、尾水治理典型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发展建议等方面,对当前环保高压态势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安徽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详细计算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和净化面积合理的配比关系,使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的分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更加合理。通过参照水生植物对养殖尾水中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和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再结合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淡水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池塘面积和净化池塘面积之间配比关系的计算方法。以养殖草鱼为例,通过该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总氮的去除为例,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基本面积比为15:1;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按养殖鱼类的产排污系数计算,一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27.8亩养殖池塘。不同的养殖产量、不同的养殖品种都会影响到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通过提高净化池塘的净化能力则可以减少净化池塘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利用该计算方法来解释此前相关的研究实例,也证明是可行的。该计算模型的构建为今后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中降低经济成本,为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发展菌藻协同水产养殖技术提供借鉴资料,概述了水产养殖生物及水环境中藻、菌的基本信息,说明了水产养殖中主要的藻和菌及使用情况,通过不同的试验来了解藻类及菌类对养殖水环境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菌藻协同系统对养殖水环境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的作用,最后对优化新型高效菌藻协同调控养殖环境技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摆脱生物膜脱氮技术的制约,提高循环水脱氮处理效率,营造适合鱼类养殖的富氧环境,增加鱼类养殖经济效益;基于鱼菜共生生态及经济效益,提供一种设计合理、高效环保的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脱氮趋零排放系统,重点解决种养殖水体营养浓度需求不一致的关键技术瓶颈。将养殖污水经过电迁移和膜浓缩工艺结构,得到能够满足植物营养需求的高氮水,同时得到能够用于鱼类养殖池的循环水,解决鱼菜营养物质浓度需求矛盾,大大提高植物和鱼类的产量,获取鱼菜共生效益。同时,为方便对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脱氮趋零排放系统的操作,设置了总控制平台和分控制平台,具备24h集中与分布控制性能。应用试验分析表明,经系统处理的养殖水体可以满足鱼菜生长需求,系统研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罗非鱼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高密度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及生长数据等,以吉富罗非鱼为养殖对象,构建一套集成有竖流沉淀器、转鼓式微滤机、生物移动床、多腔喷淋式纯氧混合器、滴流式脱气滤塔及消毒杀菌装置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的高密度系统,并使用该系统进行为期3个月的吉富罗非鱼养殖试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罗非鱼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摄食和生长情况正常,养殖密度从投入时的3.5 kg/m3快速增长至32 kg/m3,饵料系数1.72;循环系统水处理环节水质调控能力显著,处理后的养殖水体水质参数稳定:日换水量维持在5%左右的情况下,温度保持在23~28.0℃,氨氮浓度维持在0.272 mg/L,亚硝酸盐维持在0.067~0.21 mg/L,COD平均为7.15 mg/L,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为7.40 mg/L。总之,将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在罗非鱼养殖中,是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微藻在水产养殖和净化水质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研究在南日幼鲍养殖水中添加新鲜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养殖水及幼鲍的影响,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以养殖水的光吸收值、养殖水水质、幼鲍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等为指标,探讨在南日鲍养殖水中添加新鲜微藻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幼鲍养殖过程中,养殖水的光吸收值不宜超过0.500。经过45 d的养殖,海水中添加绿色巴夫藻,光照强度为2 000 lx(GY-H16-2 000 lx)处理组的微藻在养殖水中的生长最好,养殖水中的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的增加最少,幼鲍成活率最高达到95%,壳长和湿质量增加比较多,壳长增长率(LGR)和增质量率(WGR)分别比对照组(没有添加微藻的海水)增加了4.81%和16.26%。因此,在鲍鱼养殖水中添加新鲜微藻既能净化养殖水的水质,又能促进鲍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处理养殖尾水成为了近年来要着重研究的内容。目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包含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组合使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未来中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传统的集约化池塘养殖废水排放势必会加剧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原位的和异位的池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鱼-菜”共生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前者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收入,但难以实现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而后者虽然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考虑到经济、土地成本,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养殖池塘水体上层种菜,养殖废水排入人工湿地,将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是中国池塘养殖所面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渔民合作社是水产科技集中体现的平台,将中国已发展成熟的养鱼合作社,从“经济合作”、“信息合作”推向“生态合作”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区域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经济与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天津市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IDRISI软件开发了天津市水产养殖适宜性评价系统。系统首次整合了天津市整体海、淡水及武清区、汉沽区两个典型养殖区域的基础数据专题地图和评价模型参数文件,实现了线性加权地图处理、地图再分类、地图追溯和地图显示等核心功能模块。用户也可在调用现有的评价模型之外自定义完成基于栅格地图的多准则评价模型的构建。利用系统运算可得出天津市适宜水产养殖的四类地区分布,即不适宜、一般、适宜和非常适宜地区,从而为天津市水产养殖规划及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玮  丁建乐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406-408
水产品养殖装备是水产品生产安全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主要由水质改良装备、饲料加工装备、养殖网箱和水产品储运装备等组成。水产品养殖装备标准体系是渔业标准化的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控制水产品养殖装备的安全、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水产品养殖装备标准体系的介绍,探讨了我国水产品养殖装备标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几种碱性试剂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pH值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pH值会因为鱼类所排放的CO2和硝化反应所产的酸而降低,过低的pH值会对鱼类生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碱调节pH值对于维持循环水养殖的稳定运行时非常重要的。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具体实验研究较少见。采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对采集于淡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样进行滴定实验,得到相应的滴定曲线,与同等条件下滴定的去离子水曲线比较后发现,淡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体具有缓冲性。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滴定曲线相比,在突越点前和在突越点后,pH值的变化都相对剧烈,为了避免加碱后会对水体pH值产生较大波动,宜选择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弱碱性物质。同时,在pH值降至突越点之前,补充碱性试剂是一个较合适的时机。  相似文献   

13.
淡水池塘养殖作为中国水产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中国水产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介绍了中国淡水池塘养殖现状和主要养殖品种,并详述了淡水池塘养殖在品种结构、养殖技术以及养殖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还概括了目前中国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从品种、饲料、病害、环境、养殖设备、水产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养殖管理8个方面提出现阶段淡水池塘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逐一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现代化淡水池塘养殖的健康、高产、环保以及标准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品质,鲈鱼、乌鳢、鳜鱼等几种肉食性鱼类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这几种经济鱼类正处在从传统池塘养殖向池塘工程化养殖和从饲喂冰鲜饵料向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已有研究总结了这几种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养殖现状及具体评价营养价值的指标,并对其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的营养价值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了综述。讨论总结后发现,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养殖的鲈鱼、鳜鱼等经济鱼类营养价值特别是蛋白质品质低于投喂冰鲜饵料的。而池塘循环水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对这几种肉食性鱼类营养价值的影响尚不明确。但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害物质积累。所以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这几种经济鱼类食用品质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主要淡水水产品在养殖模式转换过程中营养价值形成机制进行综述,为推行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改善水质、渔业增殖和修复生态环境,EM菌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EM菌的定义及来源,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EM菌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发现EM菌在调控微生物生态结构、降低水环境中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增重增产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但EM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生产技术及应用过程等还存在着不足。因此今后应提高生产技术,建立和提高筛选系统,并开发EM菌在水产养殖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为水产养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并为可持续养殖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养殖模式下俄罗斯鲟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鱼类肌肉的营养成分,开展鱼类品质调控研究。本研究比较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均检出17种氨基酸,氨酸酸各组成成分含量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养殖条件下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胱氨酸,赖氨酸在必需氨基酸中评分最高,必需氨酸基指数(EAAI)循环水组高于池塘组。循环水组检出20种脂肪酸,池塘组检出14种脂肪酸,两者脂肪酸总量无明显差异,脂肪酸各组成成份有较大差异,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循环水组显著高于池塘组。综上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肌肉的营养价值不低于池塘拟野生条件下的俄罗斯鲟。  相似文献   

17.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应用现状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池塘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归纳了中国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近年中国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PA)的示范应用情况,分析了IPA系统的组成及其优势,指出了该模式在不同养殖品种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工艺缺陷,提出了优化方案和建议。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规模化经营,可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在推广应用时应根据养殖品种特性对IPA系统组件和养殖工艺进行调整和再创新,以便于适应不同名特优品种的需求。由于IPA模式具有节水、生态、高效、环保等优势,符合中国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要求,因此,在中国淡水养殖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