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氮磷添加对苦槠次生林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全球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选择苦槠次生林开展氮磷添加试验,以揭示其凋落物生产及其养分归还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笔者采用野外模拟试验,设计4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磷(P)、高氮(HN)和高氮加磷(HN+P),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通过1年的试验观测,经P、HN、HN+P处理后,年凋落物量分别为8.69、8.11、9.41 t/hm2,明显高于对照林分(7.68 t/hm~2);P、HN、HN+P处理均增加养分归还总量,大小顺序为:HN+PPHNCK,氮磷添加同样增加了N、P、K、Ca、Mg的年归还量,大小顺序为:NCaKMgP。研究表明,氮磷添加均提高林分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高氮加磷有助于维持土壤氮磷动态平衡,显著提高凋落物产量。  相似文献   

2.
刘桂霞  姚翠芳  王静  何焕肖 《种子》2012,31(11):1-3,8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以蒸馏水(A:0 mg/mL)作对照,研究了天然草地中3种不同浓度(B:16.2 mg/mL;C:32.3 mg/mL;D:64.6 mg/mL)的羊草凋落物对药用植物柴胡和防风萌发期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羊草草地凋落物水浸提液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羊草草地凋落物水浸提液对柴胡和防风胚芽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对其胚根生长有显著(p<0.05)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对其鲜重和干重的作用与对照相比,只有D浓度表现为抑制。  相似文献   

3.
冰草是禾本科植物,是重要的防风固沙和饲草资源.本试验研究了凋落物与种子位置对冰草萌发阶段与早期生长阶段的影响,为天然草地管理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冰草种子位置对出苗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覆土的比不覆土的低34.1%.种苗存活率与叶片数目对种子位置不敏感,覆土与不覆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种子位置对株高和生物量有影响,覆土会抑制种苗的高度,增加种苗的生物量.凋落物对冰草种子的发芽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作用会随凋落物的量的增加而加强,与对照相比,50,100,200 g/m2凋落物时的出苗率分别增加了18.1%、25.6%、34.3%.凋落物对冰草种苗的存活率和叶片数目没有影响,但对株高和生物量有影响,且对株高的影响要比对生物量的影响大.在一定范围内,少量凋落物对株高有抑制作用,量多时表现为促进.凋落物对生物量的影响虽然不是很明显,但量多时明显比量少时的的干重量要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内蒙古燕山丘陵区不同水肥管理条件对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以京单128为供试品种,采用不施氮(N0)、农民常规施氮+漫灌(CK)、农民常规施氮+膜下滴灌(DI)、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施氮(WF)4种水肥管理方式,并对其进行了对比研究。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特性方面,WF处理表现最优,能有效延长灌浆期、提高灌浆速率,持续灌浆期较对照平均延长4.4 d,平均灌浆速率提高19.5%,且灌浆速率、灌浆时间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氮素利用方面,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生理利用率均以WF处理最高、DI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其中WF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了60.8%,平均值较对照处理(CK)提高了33.4个百分点;在产量方面,各处理表现为:WFDICKN0,WF处理较对照平均增产47.1%。综合分析,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施氮(WF)模式较适宜在该地区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土壤增氮对Bt棉棉铃对位叶杀虫蛋白表达量影响程度及相关的氮代谢生理机制,提高Bt棉花铃期抗虫性的农学调节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裂区设计,以Bt棉常规品种泗抗1号(SK-1)、杂交品种泗抗3号(SK-3)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300kghm–2基础上,设计施氮量分别增加25%、50%、75%、100%的处理,研究土壤增氮对Bt棉棉铃对位叶杀虫蛋白表达量影响。结果表明,2个类型品种棉铃对位叶中Bt杀虫蛋白含量均随增施氮量提高呈一直增加的特征,与对照相比,施氮量增加25%~100%,棉铃对位叶Bt杀虫蛋白增加6.1%~96.9%。氮代谢生理机制进一步表明,棉铃对位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Bt蛋白含量表现一致,而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肽酶)活性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随增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大,而产量则随土壤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特征,最适LAI和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常规施氮的1.25倍(375 kg hm–2)。综上,在常规施氮基础上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棉铃对位叶中Bt蛋白的合成、最适LAI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6.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  相似文献   

7.
缓释氮肥通过相对缓慢释放肥效,具有增强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缓释尿素配施处理大田试验,研究了等氮条件下不同缓释尿素配比处理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对照(CK)相比,普通氮素常规处理(T1)和配施缓释尿素处理(T2~T5)的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与T1相比,T2~T5拔节期和大口期的NR和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氮降低,但吐丝以后的各时期NR和GS活性、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和吸收速率增高。不同缓释尿素配施处理(T2~T5)相比,各生育时期的NR和GS活性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也随之增高;植株干物重、氮累积量在拔节和大口期表现为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也随之增大、在吐丝、灌浆和成熟期表现为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呈单峰曲线,大体以T3峰值最高。随缓释尿素用量增多,灌浆至成熟植株的氮累积量和氮吸收速率增大。与T1相比,T2~T5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提高,以T3(50%缓释尿素底施+50% N尿素大口追施)的产量增幅最大。此外,配施缓释尿素处理T3和T4,成熟期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较常规尿素处理T1也明显提高。研究表明,以适当比例缓释尿素(50%总氮)底施配合常规尿素(50%总氮)大口追施,能协调植株各生育时期氮素需求,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改善产量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追施氯化钾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氯化钾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高产优质叶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氯化钾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施钾肥均较基施钾肥(CK2)处理降低莴笋产量,随着莴笋生长时期的变化追施钾肥,莴笋产量逐渐降低,且随追施钾肥时期后移莴笋产量降幅逐渐增大。不同时期追施钾肥对莴笋叶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影响表现不一。莴笋可溶性糖含量以基施钾肥(CK2)处理最高。而不同时期追施氯化钾可降低莴笋硝酸盐含量,系氯抑制土壤NO3--N的形成和根系吸收。不同时期追施钾肥对莴笋叶全氮含量影响不大,莴笋茎全氮含量以基施钾肥(CK2)处理最高;莴笋叶和茎全磷和全钾含量均以基施钾肥(CK2)处理最高,基施氯化钾有利于提高莴笋全氮、磷、钾含量。莴笋全氯含量随莴笋生长时期追施钾肥后移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气候变化下我国双季稻茎蘖动态与成穗特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连续开展4年8个生长季的大田气候变化原位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2℃(ET)、CO2浓度增加60μmol/mol(EC)、同时增温增CO2浓度(ETEC)共4个处理,研究双季稻生育期内茎蘖动态、成穗率变化特征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累积辐射量和生长度日(GDD)升高,水稻分蘖达到峰值后部分消亡,且早稻分蘖增长和消亡速率均大于晚稻。相比CK,ET、EC和ETEC条件下早稻最大分蘖数和无效分蘖数分别提高3.6%~14.2%和8.9%~134.2%,成穗率降低0.4%~9.3%,对产量形成具有不利影响;晚稻最大分蘖数提高2.9%~13.1%,无效分蘖数降低1.6%~64.8%,成穗率提高1.7%~22.1%,有助于产量增长。ETEC处理对双季稻最大分蘖具有正向协同的交互作用,而对无效分蘖和成穗率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总体而言,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早稻分蘖和成穗具有负效应,对晚稻表现为正效应,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茎...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合理利用秸秆并进行碳固定,在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包括相同施氮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N)和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及单施有机肥处理(M),测定玉米-小麦轮作收获后土壤中的总有机碳、土壤的活性碳组分(轻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活性碳组分含量均表现为MWCNWNWCCK,其中M处理和WCN处理总有机碳含量在小麦季和玉米季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9.78%,117.94%和84.73%,98.03%,差异显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25~2.00 mm粒级占比、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平均质量直径及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亦表现为MWCNWNWCCK,与对照相比,M处理和WCN处理在0.25~2.00 mm粒级占比提高了10.2,9.6百分点,几何平均直径和平均质量直径分别提高了53.1%,45.8%和10.9%,5.4%,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29.9%~330.2%,69.0%~188.4%。综上,有机肥处理及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中的真菌,并发现具有抗菌活性与纤维素降解活性的菌株及抗菌代谢物。以凋落物为材料,用颗粒涂布平板法分离真菌,用打孔药剂扩散法与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抗菌活性与纤维素降解活性。分离培养了76株真菌,其隶属于9个纲,15个目,25个科,59个分类单元,其中21株真菌ITS序列相似性≤98.5%。7株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经代谢物分离,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它们是FLF409A(6,9-表氧基-7,22-烯-3-麦角甾醇)和FLF449A(4,6,8-三羟基-7-甲氧基-3-甲基二氢异香豆素)。首次发现了Parapyrenochaeta属真菌具有纤维素降解活性。本研究说明大兴安岭凋落物中尚有大量具有活性的真菌资源,值得进一步被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的响应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综合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凋落物对于氮沉降的响应,完善凋落物分解与氮沉降的相互作用机理。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动物体内氮平衡起重要作用,同时对植物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也有重要影响,是与产量最密切的营养元素。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农业、畜牧业等产生越来越多的含氮化合物排向大气,研究表明大气氮沉降增加将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及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氮沉降将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氮沉降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对氮沉降对凋落物影响的研究进行过评述,但大多基于对某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或者凋落物降解过程、产量分布、影响因素等进行评价,而氮沉降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还鲜有报道。笔者归纳了氮沉降对不同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城市和农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对氮沉降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5年(1961-2015年)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和暴雨的变化特征,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夏季降雨量、降雨量变化趋势、暴雨次数、暴雨变化趋势等方面,利用趋势系数等统计方法和GIS空间插值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雨量在中部的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西部地区最高,在360mm以上,东部三江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最低,在300-320mm之间。夏季降雨量在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呈增加趋势,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地区呈减少趋势。全省夏季平均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mm,20世纪70年代平均降雨量最低,80年代最高。小兴安岭西南部和张广才岭西部地区平均暴雨日数最多,其次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最少。暴雨发生站次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2.3站次,20世纪70年代暴雨发生站次最少,2010年以后最多。最大日降雨量基本上从西南向东北部递减,西南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最大日降雨量都在120mm以上,东北部地区都在120mm以下。  相似文献   

14.
武晓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10-214
为了研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特征,通过采用线性回归方程以及线性趋势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大兴安岭中部林区—根河1981—2010年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根河林区呈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日照时数增加的趋势,该区各气象要素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林区近30年气温的增长趋势(0.42℃/10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温上升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发酵床不同垫料配比前期发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基于控制畜禽粪便排放与污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技术,其技术核心在于养殖垫料的调配与管理。按照各处理垫料总重量相同,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常规垫料(CK)、70%常规垫料+30%玉米秸秆(30% S)、40%常规垫料+60%玉米秸秆(60% S)、10%常规垫料+90%玉米秸秆(90% S)、20%常规垫料+60%玉米秸秆+20%沸石(60% S+20% Z),研究畜禽进入发酵床前垫料堆积阶段的发酵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垫料堆积2~4天后温度可升到45℃左右,并可保持1~3天;各处理垫料含水率、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均呈降低趋势;pH值缓慢升高;电导率在整个发酵期间变化不明显。其中30% S处理发酵效果最好,温度在高温期和降温期均高于其他处理;其含水率、全氮和有机质分别下降了16.23%、26.31%和37.06%;pH值则升高了7.13%。综合判断,本试验条件下常规垫料和玉米秸秆按30% S混合进行前期发酵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北方森林凋落物真菌及其抗菌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真菌的抗菌活性,首先利用颗粒涂布平板法分离真菌,通过扩增与比对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初步鉴定分离到的真菌。采用双平板打孔药剂扩散法检测抗菌活性,使用层析法分离目标菌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使用96孔板液体稀释法检测单体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共分离得到88株真菌,其隶属于57个属、74个分类单元,其中18株真菌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相似性≤97%。其中6株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2株真菌KNFL008和KNFL040抗菌活性较强。经活性追踪分离,共得到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A(1,3-2-羟基-5-十五烷基苯)、化合物B(麦角固醇)、化合物C(2-氨基-3H-苯氧嗪-3-酮)和化合物D(2-乙酰氨基-3H-苯氧嗪-3-酮)。对化合物A、B、C进行了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为3.13~200 μg/mL。化合物A和D为首次在真菌提取物中分离。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兴安岭凋落物真菌资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给黑龙江省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龙江省1961—2017 年79 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和DEM数据,采用5 日滑动平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Kendall-Theil 线性趋势估计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 年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0℃积温以27~101℃·d/10 a 的趋势显著增加。小兴安岭北部从黑河、孙吴到逊克,再到嘉荫一带,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和塔河以及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区域。最低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次之,最高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无显著变化;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夏季。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山区等地区热量资源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探讨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的土壤氮组分特征,为评价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氮库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以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和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容重、总有机碳、全磷、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不同林型同一土层,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及中幼龄林之间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与次生杨桦林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有机碳、速效氮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硝态氮与速效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凋落物量现存量呈显著相关(P<0.05),与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铵态氮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速效氮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在不同的氮组分中,速效氮、硝态氮作为优势氮种,对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植被生长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用更显著。地上凋落物对于土壤碳氮的贡献具有延后性,3种林型土壤氮组分差异是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土壤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徐世英  王宁  程皓  冯万军 《作物杂志》2022,38(4):90-301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及其亲本(PH6WC、PH4CV)和豫玉22及其亲本(综3、87-1)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方法,设置低氮(0.04mmol/L,LN)和正常氮素(2mmol/L,CK)水平2个处理,分别在培养3、7和14d后,对其幼苗生物量积累、叶片和根系表型、叶绿素及氮素含量等进行分析,探究低氮胁迫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幼苗性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根系对低氮的响应要早于地上部,且杂交种对低氮的响应比亲本更为迅速。在CK和LN处理下,杂交种幼苗的多个性状均存在中亲和超亲优势,豫玉22的根尖数、根系氮积累量占比和先玉335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的杂种优势在3个时间点与CK处理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耐低氮指数分析发现,杂交种的耐低氮能力介于2个亲本之间或与其中1个亲本接近。  相似文献   

20.
以烤烟K326品种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正常施氮但打顶时不断根不追钾(CK)、正常施氮但打顶时断根并追钾(CK+C+K)、减量施氮(为正常施氮量的80%)但打顶时断根并追钾(RN+C+K)对烟株后期氮、钾吸收和干物质累积及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 以期阐明在打顶时断根追钾条件下, 烟株整个生育期的施氮量是否应该减少的问题。结果表明: 断根追钾明显促进烟株后期的生长。RN+C+K虽少施20%的氮肥, 但其与CK+C+K两处理烟株田间中、上部烟叶的开片和SPAD值, 采烤结束时的干物质和氮、钾累积量, 烟叶的产量、产值以及烟碱和钾含量等质量指标皆优于CK。同时, RN+C+K烟株的干物质和氮、钾累积量以及烟叶产量达到了CK+C+K的97.2%、97.8%、98.9%和98.6%, 而产值比后者高2.0%; 其烤后上部叶的烟碱含量比CK和CK+C+K两处理分别降低了6.7%和4.5%, 而钾含量则分别增加了18.9%和5.6%, 且其他化学成分也更为协调。这说明在断根追钾条件下应该减少氮肥施用量, 以更有利于增加烟农收入、降低肥料成本、节省氮肥资源和提高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