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茎尖培养及热处理技术在百合脱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百合花卉栽培存在病毒侵害、品种退化严重的状况,以东方百合"Tiber"品种经过初代培养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方法进行脱毒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法对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百合潜隐病毒(Lilysymptomless virus,LSV)进行检测。证明了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MV的脱毒,仅用茎尖培养即可达到很好的脱毒效果。对于LSV的脱毒,茎尖培养结合30 min热处理的脱毒效果优于普通组织培养和茎尖培养。  相似文献   

2.
百合病毒脱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生产脱毒百合种球的最佳途径,通过对5种百合进行茎尖切块大小、热处理方式以及病毒唑浓度三方面的试验,探茎尖培养、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病毒唑、茎尖培养加热处理结合病毒唑4种方法对LVX,CMV,LSV 3种病毒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存活率和脱毒率,单纯的茎尖培养难以脱除病毒,3种方法结合脱毒的效果最好。即茎尖培养(0.5~0.8mm)加热处理(变温热处理)结合病毒唑(10mg/L)的方法脱除病毒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百合病毒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百合病毒病是一类影响百合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重要病害,严重制约了百合商品生产的发展,去除百合病毒病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脱毒培养技术获得无病毒种苗,进行无病毒种球生产。详述了百合中常用的病毒脱除技术,包括茎尖培养、珠芽培养、热处理、化学药剂处理和多种方式结合应用等几种,以及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脱毒技术—低温疗法,指出百合病毒脱除研究新方向,以期为生产无病毒百合种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无病毒的优质种苗,以感染CMV、LSV和LRV的卷丹百合珠芽为试材,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添加病毒唑的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探讨最适宜的脱毒方法。结果表明:对于CMV,仅通过茎尖培养,剥取0.1~0.3 mm大小茎尖培养脱毒率可达100%,但成活率仅为45%;对于LS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1~0.3 mm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佳,可达90%以上;对于LRV,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可使脱毒率达90%以上。综合3种病毒的脱毒率和成活率,以38℃高温热处理20 d后,剥取0.4~0.6 mm茎尖培养,添加10 mg/L病毒唑,成活率较高,脱毒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兰州百合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通过茎尖、鳞片、种子、花丝等外植体培养,花丝培养结合热处理,对百合进行脱毒研究,结果表明,花丝较理想的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5 mg/L。花丝诱导出不定芽后,(37±2)℃热处理28 d,切取(0.9±0.1)mm茎尖培养,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无症状病毒(LSV)的一次性脱毒率均达80%以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脱除菊花体内3种病毒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脱除菊花体内菊花B病毒(CVB)、黄瓜花叶病毒(CMV)及烟草花叶病毒(TMV)3种病毒的最佳方法。【方法】以菊花品种"墨菊"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法、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及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对脱除CMV、CVB、TMV的效果进行研究,其中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茎尖长度、病毒唑质量浓度及处理时间进行筛选,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中热处理采用昼夜变温并逐步升温的方式。【结果】茎尖培养法中以长度为0.4~0.5mm茎尖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66.7%,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61.9%,63.2%,55.0%;病毒唑结合茎尖培养法中以茎尖长度为0.4~0.5mm、病毒唑质量浓度为10mg/L、处理时间为42d组合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53.3%,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88.2%,86.7%,81.3%;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中以试管苗热处理60d后,剥取长度为0.4~0.5mm的茎尖进行培养的脱毒效果最佳,茎尖成活率为56.7%,CMV、CVB、TMV 3种病毒的脱毒率分别为100.0%,100.0%,94.1%。【结论】3种脱除菊花体内病毒的方法中,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法的脱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宜兴百合脱毒技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97~2000年以宜兴百合为试材,对3种脱毒方法(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花药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芽经(50±1)℃热水处理40min,培养30d后,切取0.8~1.0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脱毒率达100%;(38±1)℃热空气处理后切取茎尖培养也能提高脱毒效果。只有通过病毒鉴定的试管苗,方能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8.
以三个感染了不同病毒的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不同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对脱毒效率及脱毒苗的成活率进行对比研究,筛选出不同病毒种类最适宜的脱毒技术方法。用茎尖剥离,热处理结合茎尖剥离技术和病毒唑结合茎尖剥离技术,设计不同的热处理周期和病毒唑浓度对材料进行脱毒处理,在计算植株的成活率及成苗率的基础上对其进ELISA检测法检测脱毒率。试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方法中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和病毒唑加茎尖剥离的复合脱毒的方法在提高试管苗的脱毒率上有明显的优势,单一的茎尖剥离处理的茎尖成活率及脱毒率普遍较低。通过变温热处理加茎尖剥离处理中(5周)热处理时PVY, PLRV, PVS均可达到较高的脱毒。脱毒率最高为V病毒100%。病毒唑浓度为45mg/L时,通过病毒唑及茎尖剥离方法得到的PVY和PLRV的最高脱毒率为100%。PVS的最高脱毒率为92%(结论)。比起单一的茎尖剥离技术复合脱毒技术较有优势,在5周的热处理加茎尖剥离技术(只取一个叶原基的茎尖)处理适合PVS病毒的脱毒。变温热处理培养后茎尖剥离处理适于PVY病毒脱毒。试验中三种方法均适合脱去PLRV病毒。经过设计不同的热培养温度和化学处理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薄荷组培脱毒技术。[方法]以薄荷组培苗为试材,在高温热处理不同天数后剥取茎尖,进行薄荷花叶病毒脱毒技术研究,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脱毒效果。[结果]适合薄荷热处理时间为20~45 d,试管苗的成活率可达66.7%~90.0%;32~38℃热处理35~45 d剥取0.3~0.5 mm的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率为100.0%。[结论]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是一种脱除薄荷病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系无性繁殖作物, 易受病毒的重复侵染而造成植株体内病毒积累, 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快速有效的脱毒方法可以获得无毒苗、提高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热处理、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化学处理等4种脱毒方法.另外还介绍了马铃薯脱毒苗的检测技术,如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梨树茎尖培养及其在病毒脱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梨树茎尖培养的方法和在培养过程中诱导分化、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各个环节中激素种类和浓度、不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茎尖培养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茎尖培养在梨病毒脱除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中国梨的几种重要病毒病:梨环纹花叶病毒病(PRPMV)、梨脉黄病毒病(PVYV)、榅桲矮化病毒病(QSV)、苹果茎沟病毒病(ASGV)、梨石痘病毒病(PSPV)及其危害性,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梨病毒病的几种检测方法。现在研究认为,以PCR技术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较成熟的ELISA检测以及电镜观察能比较准确、快速地检测出中国梨的病毒病;热处理、茎尖培养、微体嫁接、化学制剂处理及其联合应用为梨病毒的脱毒提供了有效途径;并根据梨无毒苗的生长特点提出了梨无病毒化栽培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园艺植物脱毒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脱毒的方法有热处理脱毒法、化学疗法、组织培养脱毒法、微体嫁接离体培养脱毒法和超低温脱毒法。超低温脱毒以其操作简便,将成为下一个应用最广泛的脱毒方法;组织培养脱毒法中的花药培养脱毒的脱毒率为100%,是植物脱毒的又一个新的趋势。文中对这些脱毒方法在园艺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热处理和抗生素对桉树固有内生细菌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无内生细菌干扰的尾叶桉组培苗,本试验采用尾叶桉种子干热和湿热处理、组培苗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及组培苗抗生素处理3种方法去除内生细菌,并用透明染色法和血球计数法对其体内内生细菌的分布及数量的变化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种子热处理桉树种苗根部内生细菌含量略高于对照,而茎、叶部略低于对照组;组培苗恒温37℃热处理第20、...  相似文献   

15.
The prevalence of viruses in honeysuckle plants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plantation and the variety composition. TBRV virus had the maximal prevalence (28–60%) in most blue-berried honeysuckle stands. Prevalence of the ArMV virus ranged from 0 to 26%, that of the RpRSV virus ranged from 6 to 17%, and that of the SLRSV virus ranged from 7 to 25%. Most varieties of honeysuckle (67%) were infected with a complex of viruses, whereas no viruses were detected in certain varieties. The varieties produced at the Lisavenk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election and Seedage had a higher degree of viral infection than those produced at the All-Russia Vavilov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nt Breeding. The viruses found in blue-berried honeysuckle plants were mostly in the latent form, but green leaf mottle and interstitial chlorosis were observed on individual bushes from a number of varieties. A tendency for virus infection accumulation with the extension of plant life was observed. TBRV and SLRSV transmission through seeds was registered, which is indicative of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 of the hybrid forms involved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The duration of dry air thermotherapy of honeysuckle plants should not exceed 30–45 days. Combined use of thermotherapy and meristem culture provided for an 80% yield of healthy plants.  相似文献   

16.
果蔗Badila花叶病茎尖脱毒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热带种 (Badila)茎尖培养进行脱毒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细胞分裂素是茎尖成苗所必需的激素 ,萘乙酸则不是 ,0 .5- 1 .0 mm外植体在附加 2 .0 mg/ L BA和 0 .2 mg/ L NAA的 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 ,成苗率可达 30 %以上 ;采用液体培养和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的活性炭均能有效地防止酚污染 ,提高成苗率 ;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能有效地脱除花叶病毒 ,侧芽培养无法进行脱毒。田间调查表明 ,茎尖脱毒苗在光合速率、株高、茎径方面显著优于未脱毒的侧芽苗 ,分蘖数两者相近  相似文献   

17.
枣树脱除类菌原体(MLO)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应用热处理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相结合等方法,成功地脱除了枣疯病类菌原体(MLO),并筛选出适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在国内外未见报导.同时,首次应用了迪纳氏染色、苯胺蓝染色、DAPI染色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枣疯病类菌原体(MLO),试验证明DAPI染色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枣树苗木的检疫、抗枣疯病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枣疯病是对枣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病害。自从20世纪40年代国内外将枣疯病作为枣树病害研究的焦点以来,研究人员对枣疯病脱毒及其检测技术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报道了利用热处理、茎尖培养、试管微嫁接、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技术对枣疯病的脱除方法,以及电子显微镜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检测技术在枣疯病病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它们之间的优缺点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不同技术的比较,建议在生产中将几种脱除技术及检测方法结合使用,可实现枣树脱除植原体与无病毒化栽培。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指出了茎尖组织培养存在的未被广泛认识、由于品种差异造成的培养基成分不同、病毒再侵染、生产成本高等问题。茎尖组织培养前景广阔,具有繁殖系数高、增产幅度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分蘖洋葱组织培养染色体数目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获得分蘖洋葱无毒试管苗。通过染色体压片 ,对分蘖洋葱组培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苗遗传稳定 ,其染色体未发生变异 ,均为 2 n=16 ;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差 ,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率为 33.85 % ,其中单倍体占 9.2 3% ,四倍体占 15 .39.,非整倍体占 9.2 3% ;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变异率为 2 4 .6 2 % ,其中四倍体占 16 .93% ,非整倍体占 7.6 9%。未发现三倍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