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静  肖嫩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824-8825,8830
[目的]研究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培养的条件。[方法]对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tail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等4种菌的混合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了溶解氧、温度、pH值、接种比例及接种量对其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在培养基的起始pH值6.5、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种子(活菌数约2×109 CFU/ml)中酿酒酵母菌数:产朊假丝酵母菌数:植物乳杆菌数:嗜酸乳杆菌数约为1∶2∶3∶3、酵母菌与乳酸菌混合种子的接种量为0.2%、前期120r/min震荡培养24 h,后期静置培养24 h,培养温度为28℃恒温24 h,32℃恒温24 h条件下,培养液中的总活菌数可达到6.50×108CFU/ml。[结论]该培养基增殖效果好,适合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混合发酵酵母菌与乳酸菌的发酵剂。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79-81
[目的]在恶劣环境下,摸索酵母菌的生活方式、生长条件,为完善贵州酵母菌资源收集、探究酵母菌的抗逆性及共享微生物菌种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参照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n apis)的生长特性,以培养特性、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为基础,按照Lodder分类方法对XGF-14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淤泥中分离出一株菌落为红色的酵母菌,接种该菌于葡萄糖-酵母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在28℃培养条件下观察发现:菌落前期粉红色、后期为桔红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圆形(直径约1 mm)、稍有粘性、中央突起。该酵母菌对大部分糖类起不了同化作用,但在发酵葡萄糖时有红色菌环产生。单端或多端芽殖,形成假菌丝。[结论]根据酵母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能初步鉴定XGF-14为红色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近梨形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dacryoidum)。由于该酵母菌落颜色的特殊性,为天然色素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发酵芹菜汁制备发酵母液,对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鲁氏酵母3种菌的混合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析碳、氮源种类及比例、培养温度、pH、接种比例及接种量对3种菌在芹菜汁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较优培养条件为发酵母液的起始pH 6.5,发酵母液中添加乳糖与酵母膏的质量比5∶1,培养温度30 ℃,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鲁氏酵母按三角瓶液态培养的纯菌种体积比2∶2∶1,接种量7%。在此条件下,乳酸菌活菌数可达1.78×108 cfu/mL,酵母菌活菌数可达1.22×108 cfu/mL。  相似文献   

4.
马勇  季祥  蔡禄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202-8203,8233
[目的]了解产油酵母菌Y1的生长繁殖规律。[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直接计数法分别对产油酵母菌Y1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并对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菌株对数生长期以前,2种方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而在菌株稳定期和衰亡期直接计数法更能真实反映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在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产油酵母菌Y1培养液的OD600值与细胞数量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论]为优化产油酵母菌Y1的产脂发酵条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效氨氮降解菌酿酒酵母培养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陈薇  刘标  肖翰  贺月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15-11616,11669
[目的]为了提高酿酒酵母降解氨氮能力,对高效氨氮降解菌酿酒酵母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对JMl4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酿酒酵母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蔗糖、硫酸铵、氯化钙和生物素有利于酿酒酵母的生长,碳源对JMl4的生长影响最明显。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0g/L,硫酸铵10g/L,氯化钙6g/L,生物素0.1g,/L,NaCl0.1g/L,MgSO。0.5g/L;在此最佳配方条件下,酵母菌数可达到7.4JD×10。CFU/ml。[结论]该方法对酿酒酵母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为酿酒酵母的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葡萄黑痘病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优化其培养条件,以缩短培养该菌纯培养物的周期,提高培养效率.[方法]通过常规培养手段,从患黑痘病黑巴拉多病叶上分离葡萄黑痘病病原菌,PCR扩增该菌ITS片段,经测序后在NCBI比较该片段序列.用同一规格培养皿培养病原菌,每隔7d观察并统计该病原菌在4种不同培养基组分、5个不同温度梯度、4个不同蔗糖浓度梯度、4种光照时间、5个不同pH条件下共计21 d的生长情况.[结果]分离到病原菌并扩增获得其ITS片段,经比对,该片段序列与NCBI已公布葡萄痂囊腔菌序列AY826763的相似度达99.9%,证实所分离病原菌为葡萄痂囊腔菌(Elsinoe ampelina).葡萄痂囊腔菌的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其次是YEB;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适蔗糖浓度为4.5 g/L、最适pH为8,在最适培养温度、蔗糖浓度和pH下病原菌的生长速度分别为0.07、0.03和0.01 cm/d;光照时间对葡萄痂囊腔菌生长影响不明显.[结论]葡萄痂圆孢菌生长受环境条件影响,通过培养条件优化能显著加快其生长速度,提高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7.
测定大环柄菇属一种真菌(Macrolepiota sp.)的rDNA ITS序列,根据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固体培养方法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该菌菌丝体的生长条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正交试验,考察碳源、氮源、pH值和矿质元素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acrolepiota sp.与来自日本的Macrolepiota sp.Oku X-2000和Macrolepiota sp.TMI-23928亲缘关系近;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碳源、pH值、矿质元素和氮源对该菌菌丝体的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固体培养条件优化结果为葡萄糖、豆饼粉、pH 5且培养基中缺乏KCI.经优化后,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2.28 mm·d-1.  相似文献   

8.
应用1株藏灵菇(kefir粒)分离菌株——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的优化培养,筛选了在设计条件下的最适培养发酵时间、pH值、温度及主要培养基成分比例,优化了该菌生长发酵的生态环境,获得了一种优化的培养发酵基料;通过对该基料营养及健康活性因子的检测分析,评估了该基料对人体提供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棘豆蠕孢菌的固体优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对棘豆蠕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棘豆蠕孢菌固体培养的优化培养基,用SPSS软件对正交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条件是pH=6.5、20℃,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15%、酵母粉1.5%、生物素0.12%.  相似文献   

10.
真空包装烟熏火腿切片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真空包装烟熏火腿切片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各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跟踪,分析了该产品在4℃、10℃和20℃贮藏条件下的菌落总数、乳酸菌(LAB)、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球菌属和酵母菌属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温度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低温能延缓微生物的生长,但最终达到的菌数是一致的.乳酸菌是该产品中的主要微生物,其次是肠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与微球菌,产品中有酵母菌污染.  相似文献   

11.
甜高粱酿酒酵母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4株甜高粱酿酒酵母菌的耐受性.[方法]研究了4株发酵工程实验室保存的甜高粱酵母菌和1株商业酵母菌对乙醇、蔗糖、酸、碱、渗透压的耐受性,通过观察在这4种因素下菌落的生长情况,对其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试验表明,4株甜高粱酵母菌均表现出不同的耐受性,在不同的胁迫环境下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胁迫能力.[结论]研究可为利用甜高粱秸秆进行乙醇发酵的菌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汪建中  柯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8-6751
[目的]研究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并探讨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酵母种类(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酵母接种量和酵母接种时间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同时研究了各培养条件组合下木质素酶系、滤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A3B2C1组合培养条件下发酵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3.36%;在此发酵条件下,培养的第5~15天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最高,而各组合培养条件下基质滤纸酶和羧甲纤维素酶的活性则无规律可循。[结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接种平菇的同时接种10%的产朊假丝酵母液体菌种。木质素酶系的活性与发酵基质的粗蛋白含量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平  卓凤萍  高立洪  蔡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017-11019,11069
[目的]筛选烃类污染物降解菌,研究其生长条件。[方法]以石化厂附近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微生物为菌源,煤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驯化筛选、分离出对煤油降解效果较好的菌种,并对影响菌种生长的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煤油降解菌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7,盐度2.5%,恒温摇床转速190 r/min。在此条件下,将菌种培养3 d后,煤油降解率达42.6%。[结论]该研究为烃类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和优化高效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方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高活性的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B17,从生理生化特征、形态特征等方面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培养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初始p H、接种量等培养条件。[结果]B17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优化后发酵培养基的碳源为乳糖,氮源为乙酸铵,碳氮比为20∶1,发酵初始p H为6.0~7.0,接种量为3%,在该最优组合的发酵条件下以30℃、160 r/min培养24 h,絮凝活性可提高25.0%~38.3%。[结论]该研究可为筛选高效的絮凝剂产生菌、优化菌株的培养条件、提高絮凝剂的活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粘质沙雷氏菌发酵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发酵温度、培养基pH、接种量及溶解氧等对粘质沙雷氏菌生长的影响,得出粘质沙雷氏菌的优化培养条件为温度30℃左右,pH 7.0~7.5,接种量1:10,通过振荡或通气的方法保证培养基中含一定的溶解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用发酵罐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的生长曲线,在上述优化培养条件下粘质沙雷氏菌约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8 h达到稳定期,最终菌液浓度达16.00亿/mL。  相似文献   

16.
拮抗酵母菌对苹果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拮抗菌的商业化贮藏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培养筛选出2株具有拮抗效果的酵母菌,通过活体和离体试验,研究拮抗酵母菌对青霉引起的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活体条件下,含量为2×108CFU/ml的2株酵母菌对青霉菌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菌株1的防效为89%,菌株2的防效为92%;离体条件下,含量为106CFU/ml的2株酵母菌可完全抑制青霉菌生长;用酵母菌菌悬液浸果后,贮藏20 d时苹果未出现腐烂现象,20 d后酵母菌菌株2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5.0倍,菌株1在苹果上的数量为初始值的10.2倍。[结论]2株酵母菌均可在苹果伤口上迅速繁殖,可有效防治苹果青霉病。  相似文献   

17.
基于响应面法的耐镉假单胞菌TCd-1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  方法  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评价牛肉膏、酵母粉、氯化镁、培养温度、初始pH、接菌量、培养时间和转速8个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获得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假单胞菌TCd-1的培养条件。  结果  菌株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牛肉膏、酵母粉和氯化镁;影响菌株生长的显著性因素为酵母粉、培养温度、初始pH;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牛肉膏质量分数为0.5%,酵母粉1.0%,氯化镁0.5%,pH 6.3,温度33 ℃,接菌量1.25%,转速160 r·min?1,培养时间24 h。  结论  根据最佳条件, 进行重复试验得到优化后的菌液吸光度D(660)比对照提高了67.07%,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表明优化后的条件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达到预期目的。图1表6参26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综合利用菌渣废弃物,采用酵母菌协同固态发酵技术,探究将食用菌多糖提取废渣转化为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从不同基质、温度、水料比、发酵时间4个方面,分析影响固态发酵菌渣转化蛋白的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菌渣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次因素依次为基质配比发酵时间温度水料比;在酵母菌接种量13%条件下,菌渣与麸皮的适宜质量比8∶2、水料比1 m L∶2.5 g、30℃下培养96 h,此时发酵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峰值18.43%。本研究将废弃菌渣转化高蛋白的方法,可促进菌渣的再利用,为高效资源循环使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絮凝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养殖水体的生物絮团中分离鉴定产絮菌,并对其絮凝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生物絮团样品,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以4g/L高岭土悬浊液为絮凝率测定系统,根据目标菌株的形态特征、API系统鉴定以及16SrRNA序列分析以鉴定其种属,建立生长曲线以得到絮凝活性最佳培养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培养条件(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摇床转速)和絮凝条件(高岭土悬浊液pH、发酵液投加量、助凝剂)等进行优化。【结果】分离筛选得到1株絮凝菌菌株G201441,该菌属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GenBank登录号为KP747687);培养48h后其发酵液絮凝效果最好;该菌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8.0,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r/min;最佳絮凝条件为:高岭土悬浊液pH值7.0,发酵液投加量8%(体积分数),助凝剂为Ca2+。【结论】筛迭得到的产絮菌G201441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最适条件下其发酵液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植物源蛋白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探讨发酵饲料替代传统膨化饲料饲养克氏原螯虾的可能性。[方法]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3个菌种的混合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用该工艺条件生产的发酵饲料来饲养克氏原螯虾。[结果]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5%、固液比2∶1(g∶mL)、发酵时间96 h、温度32℃,且接种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的比例为12∶3∶2;原料经过混合菌发酵后,小肽含量提高了约10倍,粗纤维含量有所降低,粗蛋白、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变化不明显。采用发酵饲料喂养的克氏原螯虾,在生长初期增重速率明显高于投喂膨化饲料的,发酵饲料组虾田水体pH和溶氧都略低于膨化饲料组,氨氮对比差异不明显。[结论]发酵饲料更易于克氏原螯虾生长初期消化吸收,可部分代替膨化饲料使用,且对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