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蒿的特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指出冷蒿主要分布于典型草原中、西中和荒漠草原的东部,冷蒿大量则在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以及强烈侵蚀地段上,芽的大量产生于根颈和近革面老枝基部,枝条接触土壤易产生不定根,草地退化后,冷蒿以不定根取代主根作用,成为群落的主体。冷蒿可分为斜奇型和直立型二种生态2型,以斜奇型的蒿分布面积最广。生物产量随着群落组成种类,地上部分变化较大;地下生物量集中于土壤上层,占总产量89.97%,其  相似文献   

2.
毛白杨根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沙地上不同年龄毛白杨人工林的根系,从形态、数量和分布密度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其根系为水平斜生复合根型,14a生林木根系的分布深度可达4.5m,水平根幅达8m左右。以重量划分7,9,14a生林分的根系,分别集中在0 ̄60cm、0 ̄100cm和0 ̄100cm土层内,占根系总重的86%以上,树木周围2.0m范围内根系的重量占总根量的80%以上。以根系长度衡量,整个林地内根系分布较均匀,0  相似文献   

3.
运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内蒙古西乌旗哈日根台镇赛温都嘎查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的草群、裸地等进行光谱数据的提取,获得其反射率光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草甸草原草地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谷特性,在近红外波段呈强反射;裸地的反射曲线在可见光区高于草地群落;在近红外区低于草地群落;在不同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强而增强;在同一退化梯度下,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草甸草原的不同地物具有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并随着退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几种针茅的特性和分布的分析.指出内蒙古针茅属的分布集中在草原区内,分布最广是石生针茅,其次是克氏针茅。针茅属有性繁殖微弱,成熟种子量不多,入土困难,损伤量大.幼苗死亡率高,特别在退化地段更加突出;无性繁殖为主.分蘖芽集中在果后营养期产生,春季拔节期是少量的.当年枝条不形成分蘖;春季以细根产生为主.拔节期为不定根产生的时期.孕穗和开花期根系向横深伸展;群落生物量为单峰曲线。地上生物量为“金字塔”型,地下生物量是“倒金子塔”型。草地利用过度.草群低矮,根系集中于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5.
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内蒙古西乌旗哈日根台镇赛温都嘎查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的草群、裸地等进行光谱数据的提取,获得其反射率光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草甸草原草地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450和675 nm左右的蓝光和红光区形成吸收谷,反射率一般为5%~10%和10%~15%;570 nm左右的绿光区为反射峰,反射率一般为10%~20%;在近红外波段呈现强烈的反射,700~760 nm,光谱反射值随波长的增加而急剧升高,反射曲线陡而接近于直线的形态,从760nm开始,光谱反射值缓慢增加,反射率一般为25%~35%;裸地的反射曲线在可见光区高于草地群落,在近红外区低于草地群落;在不同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强而增强;在同一退化梯度下,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草甸草原的不同地物具有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并随着退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雷竹地下鞭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对雷竹地下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①雷竹地下鞭鞭段数为5.6条/m ̄2,鞭长为9.6m/m ̄2,体积为4.7×10 ̄(-4)m ̄3/m ̄2。在土中分布可深达60cm,11~40cm之间占80.0%以上,其中2~4龄鞭占总鞭数的85.0%。②壮芽占总芽数的31.1%,集中着生在3~4龄鞭上,发笋能力以3~4龄最强,占当年发笋总数的70.0%~80.0%;③壮芽和发笋位置在鞭段中部最多,6~15节壮芽占58.7%,发笋占70.1%,岔鞭多发生在鞭段前梢,在1~6节占67.0%;④鞭的延伸方向以平行林地和向上生长的类型为多,约占80.0%以上,向上坡伸展的在50.0%左右,向下坡伸展甚少;⑤以土壤肥沃深厚、疏松通气、蓄水保肥性能良好的竹林地鞭量较多,分布结构合理;⑥立竹1000~1100株/1000m ̄2的竹林,地下鞭结构最适宜;随着发育年龄的增大(12年生以上),壮龄鞭和壮芽渐减,老鞭增多。  相似文献   

7.
对苣卖菜芽根在土壤耕层中的分布以及土壤耕作对其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首荬莱芽根在小麦田和玉米田90%以上分布于0~10cm耕层内,而大豆田苣荬莱芽根分布相对较深,80%左右分布于0~10cm耕层.土壤耕作次数增多,芽根变短,但对根量分布的影响小麦田和大豆田表现不同,小麦田只翻地处理,0~10cm土层内根量显著减少,进一步耙地虽有回升,但也不及原茬,而大豆田翻地之后0~10cm耕层根量超过原茬,而进一步把地后又降低至原茬之下.  相似文献   

8.
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旱作条件下水陆稻灌浆期根系生长特性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灌浆期根系的垂直分布不同,水稻的根系一般分布在0~40cm土层,陆稻根系一般分布在0~60cm土层,最深可达80cm,且水稻总根系分布较浅(0~30cm间占总量的87.02%~96.67%),陆稻总根系分布较深(0~30cm间只占总量的61.42%~81.70%)。因此,陆稻具有深扎根性。(2)除比根长参数外,不论是同一垂直位置,还是整个根系,陆稻的各根参数值远远大于水稻,甚至达3.21倍。(3)旱作条件下,陆稻的比根长小于水稻,即陆稻的根直径略大于水稻,这可能是生态适应性的缘故。(4)陆稻的耐旱性强于水稻。  相似文献   

9.
草坪植物地下器官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种草坪植物地下器官,在0~5cm深的土壤层中的根系,占全部根系年均长度的62.9%.根系最长的是紫羊茅.为104130m/m2.其中5种草坪草的根状茎,占全部根拔茎平均长度的80.6%,而根状茎最长的是草地早熟禾,为1626m/m2.根系长度的89%与根状茎长度的93%左右,都集中在10cm深的土壤层中.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大明山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研究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立木的直径生长量比较接近,平均值变化在0.24~0.37cm/年之间,不同个体间差异明显,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中,立木的生长特点不同,采伐迹地在林木创伤得到一定恢复后,出现较明显的生长恢复,而其它恢复阶段的立木不存在此种生长变化;在退化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其中,2年恢复期的群落中零增长和负增长个体分别占19.48%和11.92  相似文献   

11.
白莲蒿的特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指出白莲高是多年生中旱生-石生半灌木状根蘖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东、西部的砾石性低、丘陵的阳坡、半阴坡及丘陵顶部。又蒿建群及为正常组分的群落,是山地草原的重要群落类型,亦可成为夏绿阔叶林区域森林破坏后最重要的次生类型之一。其活动芽多数出现在地下枝条与根的分叉处;中龄枝条上较多。枝条从根颈顶部发出或芽水平走向或先向下生长,再向上生长而形成,并有明显的枝条位移现象。中龄植标根蘖性很强,能从母株不断生长新株。  相似文献   

12.
春播玉米不同根群生长的解析研究(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玉米根系发生发展构型的系统研究观察,看到玉米根系与其它作物相比,具有数量多,生物量大,各类根在发生时间上部位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时序性。其总根数与总生物量生长过程呈"S"型生长模型,其总一级侧根量呈二次抛物线增长模型,其指数加速增长的拐点皆表现在大喇叭口时期,表明该期不仅是地上部叶光系统的关键期,也是地下部根土形成的关键期,表明作物地上地下部生长的一致性与协调性。研究还表明本试验所观察到的种子根为1条,次生不定根群3~5条,节根群1~4轮及气生根群1~3轮,在发生时间上依次推迟重叠发生。苗期以主根群和次生不定根群为主,拔节期第一轮节根为主,大喇叭期是和种子根群及1~3轮节根的生长相对应,尤其是1~2轮节根生长最盛,抽雄期第四轮节根亦开始进入盛期,同时气根产生,雌穗吐丝期第四轮节根及1~3轮气根生长达到最盛期。  相似文献   

13.
燕尔窝古白榆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挖掘法对乌鲁木齐市燕尔窝地区古白榆树的根系及根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根系主要分布在地表20cm以下的土层空间。根系的垂直分布在冠缘内主要集中在1m深范围内,不同的根系剖面形成不同的根系层;根系的水平分布呈近密远疏的趋势,根量的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水平分布随着距根基距离的增大而减少,以2m内最为密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恶性杂草野艾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盆栽法,测定了播种深度等因子与野艾蒿生长的关系,并对野艾蒿的生长发育特征及根茎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只要野艾蒿根茎着入土壤即可出苗,野艾蒿根茎离表土层越近出苗越早,5~10 cm土层是野艾蒿根茎的最适生长环境。主根发育的野艾蒿在株高、根茎长度、生物量方面明显大于侧根所发育的野艾蒿植株。野艾蒿在出苗30 d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迅速增加,在出苗120 d左右时其株高和叶片数增速则迅速回落。在0~20 cm土层中,野艾蒿根茎量在春夏季节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夏秋季节。[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野艾蒿的综合防除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刺沙包发育过程的土壤水分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沙包发育阶段,研究了白刺沙包发育过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白刺沙包发育过程中,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白刺根系的生物量增加;白刺粗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50cm土层,占92%以上;中根系生物量在0~40cm土层最多,其中根系生物量占全部中根系生物量的比例在初期沙包为83.32%,中期沙包为86.75%,成熟期沙包为85.32%;细根系生物量在初期沙包和成熟期沙包0~20cm土层中分别占49.73%和52.89%,而中期沙包集中分布于20~40cm土层,占47.66%;中根系生物量和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呈显著相关,粗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水分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退耕还林后2种不同草本层(自然草、黑麦草)模式下的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柱法对林地细根和草根按照0~10 cm(上层)、10~20 cm(中层)、20~30 cm(下层)3个土壤层次,2个径级(0~1 mm,1~2 mm)进行每月1次、为期1 a的草根和细根生长及死亡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2种模式林地内,2个径级活细根的生物量,基本为上层中层下层,黑麦草林地在上、中、下层变化趋势均比自然草林地明显,0~1 mm细根上层有明显的年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谷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7月;2个径级死细根的生物量,0~1 mm径级为上层中层下层,1~2 mm径级则全年均为中层下层上层,黑麦草林地变化同样比自然草林地明显。2种模式内3层0~1 mm、1~2 mm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的比值为5∶1。2种模式草根的生物量上层峰值也都出现在5月和9月,与0~1 mm细根上层相同,谷值则出现在8月。草根的年平均生物量,黑麦草仅在上层和中层分布,每层的自然草根系生物量都比黑麦草根系生物量大得多,上层是黑麦草的3.6倍,中层是黑麦草根系的4.6倍。人工种植的黑麦草林地细根生物量(0.614 t/hm~2)较自然草林地生物量(0.465 t/hm~2)高,但细根和草根合在一起后,自然草林地比黑麦草林地高。在自然草林地内,草根占据了0~2 mm根系生物量的53.4%,可见,就0~1 mm的根系来说,在造林初期,生物量在自然条件下要比人为干扰环境下大得多。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5种生境(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沙地)中蒙药冷蒿资源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生境、资源面积及其利用等,为冷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入侵性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unth)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特征的可塑性,提高对该物种的预警能力和控制能力。【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模拟干旱和淹水条件,研究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单位存活能力的影响;通过温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低、中、高土壤水分和水深1 cm条件下,薇甘菊植株的表型可塑性。【结果】除节间和不定根外,土壤水分对薇甘菊其它营养繁殖体单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营养繁殖体单位在同等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12.5%时,薇甘菊地下营养繁殖体不定根+节点、不定根+根状茎+节点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它营养繁殖单位,而叶片则不能存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各营养繁殖单位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当处于淹水状态时,在水深1 cm条件下,营养繁殖体节间、节点、不定根、不定根+节点不能存活,而其它营养繁殖体的存活率均超过80%;但水深为6 cm时,各营养繁殖体均不能存活。薇甘菊的主茎长、总分枝长、叶面积和主茎节间长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分枝数则在高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且各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茎节数在中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薇甘菊的地上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大;而茎生物量分配在中等土壤水分含量下最大;地下生物量在高土壤含水量时达到最大,后在淹水状态下减小,而地下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减小。【结论】薇甘菊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随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2.5%)和淹水(水深1 cm)条件下,均可通过营养繁殖体克隆繁殖并生长,而在水深6 cm则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20.
绿洲农田防护林作为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固碳作用,其生物量直接决定碳储量的大小,尤其根生物量,而主根生物量是根生物量的主体部分,故探明干旱区绿洲农田防护林带主根生物量空间分布结构和规律,为干旱区乃至三北防护林修复过程根生物量的计算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磴口绿洲选择20 a、2行结构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按径级、固定样方尺寸和深度测量不同土层主根生物量,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建立生长模型,模拟主根生物量变化过程。通过调查分析得出新疆杨11个不同土层主根生物量及分配比例模型;发现0~0.5 m和0.5~1.0 m土层囊括了87.11%~100%的主根生物量,且主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在生长过程中基本恒定;0~1.5 m土层主根生物量随胸径增长而增长,唯1.5~2.0 m土层有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0~1.5 m和1.5~2.0 m土层在林带平均胸径长到0.228 5 m和0.363 0 m时有主根生物量分布,按胸径年增0.02 m计算,到11~18 a时新疆杨的垂直根系才能向下生长到1.0~2.0 m土层。新疆杨农田防护林主根生物量空间分布结构及规律: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1.5 m土层内,占主根97%以上的生物量;胸径达一定值时,1.5~2.0 m有主根分布;主根生物量空间分布呈近地表集中分布趋势。主根生物量近地表集中分布形成原因是:沙漠季风气候、土壤干旱和地下水位低造成植物生境干旱,植物根系生长向水性使其向水资源富集于地表灌溉水系和灌溉农田生长,是植物对干旱气候土壤和农业灌溉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