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引入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陇东黑山羊,经过相关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和科学研究,培育出了适应华池当地自然条件下的陇东白绒山羊品种类群羊17659只,其产绒量公、母羊分别为528.36g和361.47g,比同龄陇东黑山羊分别提高90.48%和160.16%,差异极显著(p0.01);比同龄辽陇杂种公母羊分别提高29.71%和36.75%,差异显著(p0.05);羊绒细度公母羊分别为14.89um和14.75um:羊绒伸直长度公母羊分别为82.23mm和72.54mm,符合国际羊绒精纺要求和同类纤维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只6月龄、18月龄辽宁绒山羊母羊的皮肤样品,分析了年龄、出生类型、母亲年龄等非遗传因素对毛囊性状的影响,估计了毛囊性状的遗传力及其与产绒量、体重、绒直径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除次级毛囊/初级毛囊(S/P)值以外其它毛囊性状随年龄的增长变化显著(P<0.01);除次级毛囊密度以外,其它性状在出生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值、次级毛囊密度、初级毛囊内径在母亲年龄间差异极显著(P<0.01).S/P值、次级毛囊密度、初级毛囊密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534,0.137,0.160,次级毛囊外径、初级毛囊外径、次级毛囊内径、初级毛囊内径、次级毛囊深度和初级毛囊深度的遗传力分别为0.584,0.080,0.187,0.496,0.002和0.204.这些毛囊性状与生产性能的表型相关都较低.S/P值与产绒量、体重、绒直径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423,-0.343,次级毛囊外径与产绒量、绒直径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和0.489.认为辽宁绒山羊的S/P值受非遗传因素影响较小,遗传力高、与生产性能的遗传相关高,在辽宁绒山羊选育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性状,选择高S/P值,不仅能够提高产绒量,而且在辽宁绒山羊种群中其后代绒直径不会变粗.  相似文献   

3.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成年母羊的绒厚与产绒量、毛长与产毛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体长与产绒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绒细与毛长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绒细与产毛量、产绒量与产毛量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育成母羊的体长与产毛量、胸深与产绒量、绒厚与产绒量、毛长与产毛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胸深与产毛量、绒厚与毛长、绒毛与产绒量、绒长与产毛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从产绒量与其它性状间的多元回归结果来看.成年母羊与育成母羊的产绒量与绒厚之间都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成年母羊的产绒量与毛长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4.
随着精纺工业对绒毛品质新的要求,在甘肃省科技厅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传统选育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对陇东绒山羊品种进行了系统选育,培育出了陇东优质高产绒山羊新类群,核心群母羊达到4600只,其成年公母羊产绒量分别为663.75±135.29g和453.46±93.78g,与陇东绒山羊品种羊相比,产绒量提高差异不显著(p〉0.05);公母羊羊绒细度分别为14.98±0.85mm和14.46±0.76mm,差异显著(p〈0.05)。陇东优质高产绒山羊类群产绒量适中,羊绒纤维细,属优质精纺山羊绒;同时利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了9对基因座位在陇东优质高产绒山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陇东绒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选育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山羊和青格里绒山羊的主要经济性状绒细度、产绒量、绒长度三项指标上的差异,进一步阐明两个品种所具有的品种优势,为绒山羊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随机选取150只新疆羊成年母羊和150只青格里绒山羊成年母羊,分别测定其绒细度、产绒量、绒长度三项指标,比较品种间的差异,并对其主要绒性状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青格里绒山羊平均绒细度、绒长度、产绒量分别为16.00 μm、40.82 cm、356.6 g.新疆山羊平均绒细度、绒长度、产绒量分别为15.4μm、36.72 cm、304.07 g.经显著性检验,产绒量性状上,青格里绒山羊的平均产绒量极显著高于新疆山羊(P<0.01);绒长度性状上,青格里绒山羊的平均绒长度显著高于新疆山羊(P<0.05);绒细度性状上,两个品种的绒细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品种产绒量、绒细度、绒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新疆山羊各性状之间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青格里绒山羊各性状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青格里绒山羊品种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利用各品种其绒细度、绒长度与产绒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于绒山羊经济价值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水平对杜泊羊生长期养分利用率和产热量的影响,并推算能量需要量。试验采用2×3的析因试验设计,即两种性别(公羊和母羊)×三种能量水平(低、中、高)。消化代谢试验选取断奶后15 d杜泊羊18只,公母各半,各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采用全收粪尿法,预试期7 d,正试期7 d;间接测热试验与消化代谢试验同步进行,预试期10 d,正试期3 d,采用传统开路式呼吸面具间接测热法。结果表明:公羊对于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母羊(P0.01),但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表观消化率公母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能组和高能组的DM、OM、NDF、ADF、GE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低能组(P0.05),不同能量水平间CP的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差异不显著(P0.05)。单位代谢体重的产热量公母羊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产热量公羊极显著高于母羊(P0.01),非蛋白质产热量母羊极显著高于公羊(P0.01)。中能组和高能组的产热量极显著高于低能组(P0.01)。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饲粮能量水平可以提高杜泊羊对于干物质、有机物、粗纤维和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产热量;本试验求得杜泊羊生长期MEm公羊为433.87 kJ/kgW0.75,母羊为431.91 kJ/kgW0.75。  相似文献   

7.
济宁青山羊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组织学技术与显微观测方法,对比研究了济宁青山羊小猾皮、大猾皮和成年羊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济宁青山羊的毛囊是成群分布的,真皮毛囊层与网状层之间的界限不明显,毛囊的密度较小,组织间隙较大;毛囊与表皮呈45度倾斜.小猾皮的花纹美丽,图案清晰,其次级毛囊尚未发育完好,毛囊密度和毛囊直径都较小,使小猾皮平滑细腻,每个毛囊群仅由2-3个初级毛囊和1-2个次级毛囊组成;大猾皮和成年羊的毛囊群由1-5个初级毛囊和若干个次级毛囊组成,其中3毛囊群最多,占81.32%.大猾皮的毛囊群直径均极显著地大于小猾皮(P<0.01),发达的毛囊群使大猾皮表面粗糙.1岁龄成年羊一个毛囊群中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的比例(S/P)为5.68.皮肤毛囊的这些组织学结构特性决定了青山羊猾子皮和成年羊的毛皮品质.  相似文献   

8.
湖北黑头羊是以麻城黑山羊和波尔山羊为杂交亲本,经过导入杂交、横交固定、建立基础群阶段,然后经3个世代群体的继代选育,形成以502只母羊和31只公羊组成的黑头白身、性能优秀的新品系群体。结果表明,3世代与0世代相比,6月龄体重公羊差异极显著(P<0.01),母羊差异显著(P<0.05),公、母羊体重随世代呈增加的趋势,公羊的选育进展明显优于母羊。在体尺性状方面,3世代与0世代相比,公、母羊体高、体长增加明显(P<0.05),但2世代以后趋于稳定;各世代公、母羊胸围、管围出现逐代上升趋势,但世代间差异变化不明显(P>0.05)。肉用性能在0世代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性状参数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分析毛囊数与产绒量之间,毛囊直径与绒细度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南疆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通过制作新疆南疆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利用SPSS16.0软件分析南疆绒山羊的毛囊性状参数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南疆绒山羊皮肤中的毛囊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初级毛囊较次级毛囊相比周期性活动变化相对不明显;毛囊结构由毛球、外根鞘、内根鞘几大部分组成,各时期的毛囊发育形态不同;次级毛囊密度与产绒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次级毛囊直径与绒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南疆绒山羊次级毛囊数量直接影响产绒量,次级毛囊直径直接影响绒细度.  相似文献   

10.
影响鲁西黑头肉羊初生至六月龄体重生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多胎品系羔羊655只为供试羊,研究了出生性别、繁殖母羊年龄、遗传组合、出生类型和哺育类型等因素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重、断奶重和六月龄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黑头肉羊公羔初生、断奶及6月龄体重显著大于同期母羔(P<0.05);1~3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初生重,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4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断奶及六月龄体重显著大于1岁龄繁殖母羊所产羔羊(P>0.05);不同遗传组合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断奶及6月龄体重无影响;出生类型(即窝产羔数)对鲁西黑头肉羊初生重的影响非常显著,窝产单羔、双羔、三羔及四羔,其初生体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羔羊3月龄断奶体重与初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初生体重大,断奶体重也大;羔羊断奶体重随母羊哺育羔羊只数增加而降低,单羔断奶体重显著大于3羔和4羔(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天祝白牦牛的毛绒生产性能,为天祝白牦牛的遗传育种和毛绒产品开发提供条件。[方法]检测1~6岁不同性别的天祝白牦牛的毛绒产量和产绒率,计算其产绒量,并对这些毛绒生产性能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天祝白牦牛1-2岁时毛绒产量低,被毛含绒率和产绒量较高;3~6岁时毛绒产量、被毛含绒率、产绒量均较高;7岁以后毛绒产量、被毛含绒率和产绒量均明显降低。公牦牛的毛绒产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母牦牛;5—7岁母牦牛的被毛含绒率极显著(P〈0.01)高于同龄公牦牛。[结论]1—2岁的天祝白牦牛绒用性能最好;3—6岁是生产毛绒的主要阶段;7岁后的天祝白牦牛不适于用于毛绒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对白番鸭羽毛生长速度与肉用性能的相关性进行观测 .结果表明 :(1)快、慢羽公、母番鸭 10周龄体重分别为 3379.69、315 5 .72 g和 2 10 7.65、2 0 89.5 7g(p>0 .0 5 ) ;料、肉比分别为 2 .83、2 .74和 3.0 9、2 .94 ,快羽番鸭饲料转化率略高于慢羽番鸭 .(2 )快、慢羽公、母番鸭 10周龄成活率分别为 97.4 3%、97.5 0 %和 97.14%、10 0 % ,两者差异不显著 (p>0 .0 5 ) .(3)快、慢羽公鸭各产肉性状 (除腿肌重 )间差异均不显著 (p>0 .0 5 ) ;快羽母鸭屠体重、全净膛重和屠宰率均显著大于慢羽母鸭 ,但慢羽母鸭胸肌率 (19% )则显著大于快羽母鸭 (16% ) ,其余各产肉性状不同羽速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4 )快慢羽番鸭胸肌纤维直径分别为2 0 .61和 2 3.91μm,腿肌纤维直径分别为 36.35和 33.87μm,两者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3.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找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和施钾方式,在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实现钾肥优化管理,以国审‘华杂棉H318’为试验材料,在鄂州路口农场大田研究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梯度钾肥施用量,分别是0、60、120、180、240 kg/hm2;2种钾肥施肥方式,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施入和钾肥两次施入(1/2基施和1/2初花肥)。结果表明,施K2O量0~120 kg/hm2范围内,生物量和产量随着K2O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分次施肥的植株生物量产量性状优于一次施肥。施K2O量120 kg/hm2且分次施用时籽棉产量最高,为4395.97 kg/hm2。一次施肥时,不同施钾量对子指、中层纤维的各品质指标(除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外)都有显著影响。分次施肥时,施钾量对生物量、各产量构成因素(单铃重和衣分除外)以及下层纤维的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毛囊性状的发育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在205个样本中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组织学方法和显微观察法对湖羊皮肤毛囊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不同花纹皮肤组织中初级毛囊直径、次级毛囊直径、初级毛囊数、次级毛囊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小花间的相对表达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及其毛囊性状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结果】PCR-SSCP方法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均未发现多态性;在组织切片分析中,湖羊大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大于中花、小花,小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介于大花、中花之间;大花次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而小花次级毛囊数介于大花、中花之间。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可知,湖羊大花与中花、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小花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中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小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次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初级毛囊数大花、中花、小花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相同视野中大花初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中花次级毛囊数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差异不显著(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同一时期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小花,且在大花、小花毛囊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BMP7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和中花次级毛囊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与组织学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相符。【结论】未发现BMP7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但BMP7基因表达量与毛囊部分指标存在相关性且与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一致,可初步推测BMP7基因可能参与毛囊发育,调控被毛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羊驼皮肤毛囊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s,NOS)的存在差异。【方法】Dopa染色定位黑色素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技术对不同毛色羊驼皮肤毛囊中NOS进行定位与定量分析,分析NOS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毛囊中表达的差异。【结果】Dopa染色显示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羊驼毛囊鞘和毛乳头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种NOS在白毛组和棕毛组皮肤毛囊中均有阳性产物。NOS1和NOS3表达呈弱阳性,NOS2表达呈强阳性;NOS1在毛乳头细胞无阳性产物,在白毛组毛囊鞘细胞与棕毛组无显著差异(P0.05);NOS2在棕毛组毛囊鞘细胞与白毛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棕毛组毛乳头细胞极显著高于白毛组(P0.01);NOS3在毛囊鞘细胞无阳性产物,在白毛组毛乳头细胞与棕毛组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印迹显示NOS2在棕毛组显著高于白毛组(P0.05)。【结论】NOS2参与调节羊驼毛色形成,为NO信号调节羊驼毛色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7.
60~90日龄腾冲雪鸡肌纤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组织学方法,对16只60和90日龄的腾冲雪鸡的胸肌纤维直径、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并与体型指标和活体重进行了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日龄公母鸡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日龄的肌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1.40±7.36 μm和32.36±8.11 μm,90日龄时公母鸡的纤维直径分别为38.68±9.42 μm和37.67±9.14 μm;因而90日龄以前上市的肉用仔鸡公母性别间肉的细嫩度差异较小。不同日龄纤维直径差异极显著,且年龄越大,肌纤维直径变大,表明肌肉细嫩度越差。随着日龄的增长,肌纤维同步增长,但肌纤维生长变异不大(P>0.05)。肌纤维直径与鸡的日龄和胸宽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1),与龙骨长和活重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因而这为肌纤维细度的表型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不同日龄和性别间单位面积内的肌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表现出随年龄增加密度加大和公鸡的密度大于母鸡的密度的规律, 60和90日龄时公母鸡纤维密度分别为1 165.12±58.86根/mm2和1 111.11±192.45根/mm2,1 231.48±242.63根/mm2和1 194.45±134.72根/mm2;肌纤维密度与体型体重和肌纤维直径也没有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这种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Philpott方法分离毛囊并培养于无血清培养液和常规培养液。毛囊在2种培养液中的生长速度分别为0.181 mm/d和0.143 mm/d(3 d),差异不显著。在无血清培养液中,毛囊形态较常规培养液不规则,但生长速度与体内接近;而常规培养液中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生长因子对毛囊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羊驼绒毛生长发育提供组织学基础,同时也为毛用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制作霍奎耶羊驼皮肤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毛囊兴盛期结构,结果表明霍奎耶羊驼的毛囊结构同其他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兴盛期毛囊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末端膨大为毛球,呈一漏斗状,毛球内陷深入形成毛乳头.毛囊群中毛囊的数量较多,且由少量的结缔组织分为两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