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密度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以京农科728(JNK728)为材料,设置密度和施氮量的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显著提高JNK728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N180相比,N300和N360叶面积指数(LAI)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DM)显著增加。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同等施氮水平下JNK72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和DM,但显著提高V12-R1+20阶段的LAI。增加施氮量和增加密度均可显著提高JNK728的产量,低密度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显著增加穗行数和千粒质量而提高产量,高密度下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显著增加行粒数,增加密度通过增加穗数提高产量。施氮量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降低31.2%~72.3%,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提高12.5%~52.6%,增加密度后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在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达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时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达12.0×10~3 kg/hm~2。总之,在本研究条件下,耐密抗倒夏玉米选择耐密抗倒品种在中密度(7.5×10~4株/hm~2)时,施氮量宜低于300 kg/hm~2,产量可实现9.5×10~3 kg/hm~2,增加密度至9.0×10~4株/hm~2,施氮量在300~360 kg/hm~2为宜,产量可以达到12.0×10~3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机插苗数和分蘖施氮对华南双季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水稻组合超优1000和超级稻品种Y两优1173为研究材料,在基肥施用纯氮量180 kg/hm~2条件下,设置2个机插苗数(D1:每穴3苗;D2:每穴5苗)和2个分蘖肥施氮量处理(N1:纯氮0 kg/hm~2和N2:纯氮90 kg/hm~2),研究了机插苗数和分蘖肥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分蘖肥增施氮肥对超优1000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降低Y两优1173产量。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表现一致趋势。高基本苗处理下分蘖肥增施氮肥降低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光合作用能力。D2N1处理具有较高有效穗数、净光合速率、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并最终获得最高产量,其中,超优1000早晚季产量分别为8.40,7.77 t/hm~2,Y两优1173早晚季产量分别为8.87,7.92 t/hm~2。因此,合理增加机插苗数并降低分蘖肥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有效穗数和良好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特性,并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川西平原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施肥方式(人工撒施和机械侧深施);副区因素为2种施氮量(180 kg/hm2和144 kg/hm2,分别记为N180和N144)。分析各处理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机械侧深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平原单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与人工撒施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有效穗、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0.39%、6.60%、4.97%、4.79%和18.54%。侧深施肥条件下,N180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44处理。180 kg/hm2氮肥撒施处理的产量比144 kg/hm2氮肥机械侧深施处理增加2.87%。可见,机械侧深施技术既能降低施肥成本,又能稳产,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 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花后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花前趋势相反;冬小麦群体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然而千粒重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减小施氮量降低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宜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与种植密度150 kg/hm2相匹配是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5.
氮肥用量及其后效对棉花产量和生物质累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长江流域棉花适宜氮肥用量为300 kg·hm~(-2),在迟播高密度下可减少为225 kg·hm~(-2),而不影响产量。本研究旨在探讨迟播高密度下于见花期一次性施用氮肥,氮肥用量进一步减少的可行性、氮肥后效及其对棉花产量形成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2014年设5个氮肥水平(120、150、180、210、240 kg·hm~(-2)),2015年设置相同氮肥用量(180 kg·hm~(-2)),研究棉花生育进程、产量及其构成以及生物质累积动态。【结果】氮肥用量显著影响棉花生物质累积和产量而不影响生育进程,氮肥后效不明显。施氮量为180 kg·hm~(-2)时籽棉产量(30.5 g·plant~(-1))和铃重(3.8 g)最高,生物质累积量较大,且生物质快速累积期生殖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为64.4%。【结论】在中等肥力棉田氮肥用量减为180 kg·hm~(-2)是可行的,因为其快速累积期生殖器官生物质累积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低肥力棉田土壤氮素及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低肥力棉田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土壤速效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79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hm~(-2),分别以N0、N90、N180、N270、N360、N450表示),于2016和2017年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测定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氮磷钾积累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0―100 cm土层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与N0相比,除2016年N90处理外,其余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籽棉产量。两年N360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与其它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对棉花衣分无显著影响。(2)与N0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施氮90~360 kg·hm~(-2),棉花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450处理氮、磷、钾积累量较N360处理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棉花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氮生理利用率开始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除N9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41―80 cm土层NO3--N含量较N0显著提高;N270、N360、N450处理41―8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N0、N90和N180处理;施氮对土壤NH_4~+-N含量无显著影响。(4)施氮0~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超过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下降。【结论】氮肥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7.0 kg·hm~(-2)。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棉花养分积累量降低,土壤NO3--N含量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抑制,氮肥利用率降低,棉花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下烤烟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情况及烤烟中、上部叶的发育特征,以K326为试验材料,设置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影响烤烟群体和个体干物质积累的叶片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烤烟成熟期单株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成熟期烤烟单株叶片干物质积累量、整株干物质积累量、冠根比受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极显著交互效应的影响。施氮提高了烤烟中、上部叶现蕾期时的比叶重和叶片密度,种植密度对现蕾期和成熟期的中、上部叶单叶重及比叶重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烤烟叶片发育与干物质积累的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烤烟中部叶的比叶重和烤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上部叶的叶片厚度与烤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在低密度条件下,氮肥用量112.5 kg N/hm2时烤烟上等烟比例达73.35%,在中等密度下,氮肥用量112.5 kg N/hm2时烤烟产量、产值和均价达到各处理的最大值。综合考虑,在广西百色烟区周年烟稻轮作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1.82万株/hm2、基施氮肥用量112.5 kg N/...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除拔节期)、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是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375 kg/hm~2最高。本研究条件下,以种植密度6.75万,7.5万株/hm~2,施氮量375 kg/hm~2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分别为12 797.3,12 425.5 kg/hm~2。  相似文献   

9.
施氮能够增加土壤中氮的有效性,提高植株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最终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在长期高氮秸秆还田条件下,是否应调整施氮量尚不清楚。为探究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设置0(N0)、150(N150)、180(N180)、210(N210)、240(N240)、270(N270)和300(N300)kghm-2共7个施氮量处理。与常规施氮量(N300)相比,2020—2021年,减氮30%(N210)处理2年均获得了较高产量,分别为1853.62 kg hm-2和1872.43 kg hm-2,减氮40%(N180)仅在第1年保持了较高产量,为1743.68kghm-2。2021年, N210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均高于N180,两者间生殖器官的干物质和养分分配系数、氮肥利用效率未有显著差异,但N180的土壤表观氮盈余量显著降低了39.15%。综上,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鲁西北棉区应适量减少施...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0 kg/hm~2+纯NPK 0.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1),秸秆0.0 kg/hm~2+纯N 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0N2)(CK),秸秆9 000 kg/hm~2+纯N225.0 kg/hm~2+纯P 112.5 kg/hm~2+纯K 90.0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纯P 112.5kg/hm~2+纯K 90.0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影响明显。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产量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2年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产1.10%~11.5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和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显著降低,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Cm)和干物质最大积累量(Wm)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秸秆未还田和不施氮肥春玉米干物质最大生长速率时间(tm)出现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水库起到了扩蓄增容作用,提高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速效养分增加并不明显。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0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还田方式,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氮肥水平对强筋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强筋小麦产量与效率相协同的最优施氮量,试验选用‘济麦20’和‘洲元9369’ 2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180、240、300 kg N/hm 2等5个施氮水平,用烘干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小麦成熟期干物质量积累和含氮量,用以计算小麦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济麦20’在N180和N240下达最高产量7.28 t/hm 2和7.26 t/hm 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相对平衡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18.54 t/hm 2);‘洲元9369’在N180下产量最高达7.75 t/hm 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970.65万/hm 2)、穗粒数(30.83粒)、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20.77 t/hm 2)和收获指数(37.33%)。虽然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但两品种的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可在N180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其中,‘济麦20’最高值分别为62.67%、5.71 kg/kg、9.11 kg/kg,‘洲元9369’的最高值分别为63.65%、7.33 kg/kg、11.55 kg/kg。综合产量水平和氮素利用相关指标,本区域强筋小麦生产中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协同的施氮量为180 kg/hm 2。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华北地区山前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于2013-2015年2个小麦生长季,设置4个滴灌施氮量(N0-不施氮、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处理,研究滴灌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N1、N2和N3处理的小麦干质量及产量较处理N0显著增加,N1、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小麦茎秆的氮含量影响较大,但对籽粒氮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N3的小麦总吸氮量分别显著高于处理N0、N1和N2,但处理N1和N2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收获指数以N2处理最高,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更加明显。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获得小麦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8.46~250.78 kg/hm~2,经济施氮量为174.28~207.18 kg/hm~2。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条件下小麦滴灌经济施氮量以174~207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氮钾互作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氮、钾肥对辽东南地区玉米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以玉米杂交种丹玉801为材料,设置氮肥和钾肥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氮肥(N)、钾肥(K)及其交互作用(N×K)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氮钾肥配施对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辽东南地区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辽东南地区,氮钾肥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对穗数、穗粒数、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受氮肥、钾肥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影响,N_(300)K_(120)、N_(180)K_(120)及N_(300)K_(60)产量分别为9 262,9 020,8 848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N_(300)K_(120)N_(300)K_(60)(19 287 kg/hm~218 833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氮肥及氮钾互作对千粒质量的影响极显著,N_(300)K_(120)、N_(300)K_(60)和N_(180)K_(120)千粒质量分别为295,290,284 g,三者差异不显著;氮钾肥的交互作用集中在玉米生育后期,主要通过影响千粒质量来提高玉米产量。氮、钾肥对玉米植株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加和作用,而是复杂的交互效应,因此,生产中要综合考虑氮、钾肥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地制宜,做到科学施肥,合理配施,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为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奠定基础。结果可为辽东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模式对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对不同施氮处理的响应。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年在河北吴桥和北京顺义两地种植两品种,观测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下,冬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素利用效率(NUtE)。在吴桥点设0、60+0、120+0、120+60、120+120、120+180 kg hm?2 (基肥+拔节肥) 6个处理,在顺义点仅设前5个处理。在总施氮量0~240 kg hm?2 (吴桥)和0~180 kg hm?2 (顺义)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冠温差(CTD)提高,群体总粒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增加,进而产量提高;但继续增加施氮量会导致粒重、开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贡献率、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中麦175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优于京冬17,表现出穗数多、穗粒重稳定性好、群体活力持久、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和花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强、氮素吸收效率高,这可能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考虑到产量回报和经济效益,推荐中麦175和京冬17在黄淮麦区(北片)施氮量为180~240 kg hm?2,在北部冬麦区施氮量为120~180 kg hm?2。灌浆中后期,NDVI和CTD与穗数、产量和生物量相关性高,可作为快速评价品种氮肥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棉区秸秆还田下机采棉的氮肥用量和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种植密度、优化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DPC)化控技术是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田的基本管理措施,秸秆还田则是实现农作物化肥零增长的技术途径之一。于2013―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秸秆还田地块,研究了密度、DPC化控和氮(Nitrogen,N)肥用量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N的积累与分配以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其中2013年蕾期和花铃期降水量大,2014年比较干旱。研究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75×10~4株·hm~(-2))相比,高密度处理(11.25×10~4株·hm~(-2))在干旱年份的籽棉产量和N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8.1%和7.4%,N回收率也显著增加25.5百分点,达到41.6%。与清水对照相比,DPC化控的籽棉产量、N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在多雨年份分别显著提高39.2%、43.3%和212.8%,N回收率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提高密度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但降低了多雨年份的收获指数;DPC化控的生物量较低,但在多雨和干旱年份均可提高收获指数。N肥用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表现出低N处理(105 kg·hm~(-2))的产量高于中N处理(210 kg·hm~(-2))和高N处理(315 kg·hm~(-2))的趋势。低N处理2年的N肥偏生产力分别为24.5 kg·kg~(-1)和54.4kg·kg~(-1),回收率分别为45.2%和41.0%,显著高于中N处理和高N处理。综上所述,增密和DPC化控相结合,有利于机采棉田干物质的积累及向产量器官的分配,有利于维持产量的稳定性;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棉田的适宜施N量可降至105 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玉米品种顺单6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设置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顺单6号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大小适宜,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为10547.06kg/hm^2。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安顺地区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  相似文献   

17.
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棉花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25、6.75和8.25万株hm~(-2) (D_(5.25)、D_(6.75)、D_(8.25)) 3个种植密度, 0、105、210、315和420 kg hm~(-2) (N_0、N_(105)、N_(210)、N_(315)、N_(420)) 5个施氮量,研究增密减氮对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D_(5.25)相比, D_(6.75)、D_(8.25)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升高, 2016年提高了17.6%、28.7%, 2017年提高了12.6%、20.9%。与N_0相比,施氮肥后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升高, 2016年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了4.5%、11.1%、13.7%、16.3%, 2017年提高了3.6%、13.5%、15.3%、19.8%。棉花氮素吸收与干物质积累动态曲线均符合Logistic模型, 2年间棉株氮素最大累积量(Y_m)均在D_(8.25)N_(420)处理下获得,与平均值相比,棉株氮素最大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7.3%和23.8%、快速累积持续时间(T)延长了5.2%和9.9%、最大累积速率(V_m)提升11.5%和13.8%,氮素快速积累期起始时期(t1)比干物质积累分别提早了4.1 d和6.4 d。2016年D_(5.25)N_(315)、D_(6.75)N_(210)、D_(6.75)N_(105)和2017年D_(5.25)N315、D_(6.75)N_(210)处理的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显著,增密减氮可以获得高产,推荐本地区棉花种植密度从常规的5.25万株hm~(-2)增加到6.75万株hm~(-2),施氮量从常规的300kghm~(-2)第一年减少为105 kg hm~(-2),第二年减少为210 kg hm~(-2)。  相似文献   

18.
控释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简化油菜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以油菜品种丰油10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农艺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可显著增加油菜苗期绿叶数、苗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植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递增趋势,到成熟期达最大值;开花期-角果期是油菜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高峰期,平均积累速率以分2次施用的CN5处理最高,为861.25 kg/(hm~2·d)。叶绿素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开花期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21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较高,且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CN4处理)或分2次施用(CN5处理)均比普通氮肥分多次施用(N1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但CN4、CN5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20.36%和22.39%,比N1处理增产2.16%和3.89%,单株角果数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94.4%和86.3%。黄淮区域油菜生产上可推行控释氮肥施用量210 kg/hm~2且采用一次性全量基施施肥方式,轻简高效,更有利于油菜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套作是西南地区玉米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研究该模式下玉米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对该区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施90、180、270和360 kg N hm–2及底肥∶拔节肥∶穗肥=5∶0∶5、3∶2∶5、5∶2∶3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底追比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施180 kg N hm–2可以显著促进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及有效穗数的增加,提高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增长速率亦达到最大;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底追比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表现为:3∶2∶55∶0∶55∶2∶3。氮肥后移(3∶2∶5)可以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向籽粒中转运,增大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改善玉米穗部性状,与传统施肥方式(5∶0∶5)相比,氮肥后移处理2年平均产量提高了4.11%。施氮量及底追比对产量的交互影响显著,2010年以施270 kg N hm–2并按3∶2∶5底追比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与相同底追比条件下施180 kg N hm–2处理差异不显著;2011年玉米产量以施180 kg N hm–2按3∶2∶5底追比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达到7803 kg hm–2。在本试验研究范围内,施180 kg N hm–2及底追比为3∶2∶5的处理是获得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高产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弱筋小麦优质稳产,解决当前弱筋小麦存在品质稳定性差的问题。本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为试材,结合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增密减氮对弱筋小麦的产量、群体质量指标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施氮水平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LAI、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密度超过240×104/hm2会导致LAI、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下降。在240×104/hm2密度条件下,施氮量超过240 kg/hm2会导致小麦叶面积指数、SPAD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适当的增密减氮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优质稳产,而过量增密减氮则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品质不稳定。为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优化,生产上推荐采用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为180 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