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甘露寡糖(MOS)对荷斯坦奶牛围产后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6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10、15 g/(头·d)MOS。结果显示,随着MOS添加量的增加,奶牛产后21 d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含量、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以及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浓度和乙丙比均线性上升(P<0.05)。厚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相对丰度呈线性下降(P<0.01),而淋溶菌门相对丰度线性上升(P<0.05)。研究在20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47个属,其中11个属与MOS添加量显著相关,主要来自厚壁菌门,且与瘤胃液中TVFA浓度和乙酸摩尔比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围产期奶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MOS可能能通过调节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来提高纤维的瘤胃降解率,进而改善奶牛生产性能,最适添加量为15 g/(头·d)。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日粮中添加菊粉和单宁对湖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断奶湖羊公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菊粉、0.1%菊粉+2%单宁、0.1%菊粉+2%单宁+4%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饲养75 d后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用于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试验Ⅱ组中乙酸/丙酸值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组中异丁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Ⅲ组中OTU数量、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占总菌门的95%以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螺旋体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中理研菌科RC9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瘤胃球菌科NK4A214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饲粮中添加γ-聚谷氨酸(γ-PGA)对小尾寒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检疫合格、体重(37.1±0.5)kg的3月龄小尾寒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g/(只·d)的γ-PGA,预试期14 d,正试期7 d,正试期第7天晨饲2 h后通过瘤胃液采样器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测定瘤胃液中菌群结构。结果表明: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氨态氮(P<0.01)、乙酸浓度(P<0.05)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试验羊的瘤胃液pH、丙酸、丁酸、乙酸/丙酸及微生物蛋白间无显著差异;饲粮中添加γ-PGA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菌群多样性(P<0.01);在门水平上,试验组小尾寒羊瘤胃液中软壁菌门、螺旋菌门、未注释细菌门及蓝藻门的相对丰度低于对照组(P<0.01),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饲粮添加γ-PGA后小尾寒羊瘤胃液中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提高了8.2%,并且可提高小尾寒羊瘤胃内解琥珀酸菌属的相对丰度(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γ-PGA能够极显著提高小尾寒羊瘤胃乙酸、氨态氮及菌群多样性,对其纤维素降解菌的生长影响显著,可提高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还能够提高普雷沃式菌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生茸期梅花鹿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12头梅花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0 g/(头·d)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预试期7 d,正式饲喂49 d。结果表明:(1)试验组瘤胃p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丙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Chao1和Ace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门水平上,试验组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未分类细菌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组克里斯滕森菌科_R-7菌属、醋酸菌属、瘤胃球菌属和瘤胃球菌科_NK4A214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10 g/(头·d)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能够提高生茸期梅花鹿瘤胃p H,降低瘤胃菌群丰富度并改变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全棉籽比例对育肥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甲烷排放及肝脏碳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44头体重相近、健康的育肥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1头,各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Ⅰ(对照)、Ⅱ、Ⅲ和Ⅳ组公牛分别饲喂含有0、5%、10%和15%全棉籽的饲粮。各组饲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试验期为90d。结果表明:1)在瘤胃发酵参数中,与Ⅰ组相比,Ⅳ组的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以及乙酸和丙酸比例分别提高了31.34%、40.00%、2.26%和15.20%(P<0.05),丁酸比例降低了4.46%(P<0.05),乙酸/丙酸和pH无显著变化(P>0.05)。2)从瘤胃细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中普雷沃氏菌属-1、密螺旋体属-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Ⅳ组的琥珀酸弧菌科UCG-00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理研菌科RC9肠道群、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瘤胃杆菌属、疣微菌科NK4A214群、纤维杆菌属、未识别的叶绿体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甲烷短杆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为4组中最低,并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Absconditabacteria_unidentified_SR1的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甲烷球形菌属、甲烷微球菌属、甲烷螺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全棉籽均降低了育肥荷斯坦公牛的甲烷排放量,其中Ⅳ组的甲烷排放量比Ⅰ组降低了22.68%(P<0.05)。5)相关分析发现,育肥荷斯坦公牛的平均日增重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甲烷短杆菌、甲烷丝状菌和琥珀酸弧菌科菌群的相对丰度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6)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后,育肥荷斯坦公牛肝脏中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MU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的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其中MUT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PEPCK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可有效调控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显著降低甲烷排放量以及上调肝脏中碳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山羊瘤胃细菌结构及组成的影响。选用6只山羊进行3×3拉丁方试验,依据饲粮NDF水平分为低(35.01%,LN组)、中(40.10%,MN组)和高NDF水平组(45.16%,HN组),每组2只。分3期进行饲养试验,每期试验20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6 d。正试期结束后采集山羊瘤胃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后,用细菌通用引物对16S rRNA的V4区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Illumina Hi Seq250PE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用QIIME 1.8.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N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极显著低于LN组和MN组(P<0.01);LN组瘤胃液乙酸/丙酸显著低于HN组(P<0.05),但MN组与其他2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LN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2组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3组间所有细菌的相对丰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属水平上,HN组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 UCG-001)、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 UCG-003)和瘤胃球菌科UCG-014(Ruminococcaceae UCG-014)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HN组瘤胃球菌科NK4A214(Ruminococcaceae NK4A 214 group)、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N组(P<0.05);HN组SP3-e08和Lachnoclostridium 10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LN组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MN组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综合得出,饲粮NDF水平在35.01%~45.16%变化时,显著影响山羊瘤胃液NH3-N浓度和乙酸/丙酸,显著影响瘤胃Prevotellaceae UCG-001、Prevotellaceae UCG-003等多种菌属的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旨在研究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反应。选择年龄、胎次、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牛30头,产前21 d设为围产前期组,产后21 d设为围产后期组。选择14头奶牛分别在产前7 d和产后14 d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细菌菌群。结果表明:1)与围产前期相比,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的pH和乙酸/丙酸降低(P<0.01),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提高(P<0.01);2)门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属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普雷沃氏菌属_7、毛螺旋菌科NK3A20群、琥珀酸弧菌科UCG-001和Shuttleworthia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属、克里斯滕森菌R-7群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产乙酸糖发酵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属和丁酸弧菌属_2相对丰度均低...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酿酒酵母培养物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仔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75 g/t金霉素+50 g/t吉他霉素+10 g/t维吉尼亚霉素,酿酒酵母培养物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5 kg/t的酿酒酵母培养物。试验期38 d。结果显示:1)酿酒酵母培养物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抗生素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酿酒酵母培养物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抗生素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是均可以影响断奶仔猪盲肠微生物的菌群丰度。其中,对照组瘤胃球菌科UCG-005(Ruminococcaceae UCG-0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酿酒酵母培养物组(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显著降低了螺旋体门(Spirochaeates)的相对丰度(P0.05),而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和抗生素均显著降低了克里斯滕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和密螺旋体属2(Treponema 2)的相对丰度(P0.05),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组有提高普雷沃氏菌属2(Prevotella 2)(P=0.064)、普雷沃氏菌属7(Prevotella 7)(P=0.058)以及普雷沃氏菌属9(Prevotella 9)(P=0.072)相对丰度的趋势。与抗生素组相比,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有提高普雷沃氏菌属7相对丰度的趋势(P=0.072)。与抗生素组和对照组相比,酿酒酵母培养物组四大主菌门的总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酿酒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提高养分消化率,改善盲肠微生物的菌群丰度,降低肠道致病菌的丰度,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似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添加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对舍饲育肥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年龄为4周岁左右、体重水平相当、健康状况良好的麦洼牦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Ⅰ、Ⅱ、Ⅲ组在TMR基础上分别添加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试验结果表明:(1)四个处理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st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小肽和酵母培养物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了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属水平分析,拟杆菌科的BS11菌属(Bacteroidetes BS11 gut group)、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1)、克里斯滕森菌科的R7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 R 7 group)为四个处理组共有优势菌属。添加小肽和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了理研菌科RC9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疣微菌科UCG-010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0)、帕匹杆菌属(Papillibacter)、柔膜菌纲RF9菌属(Mollicutes_RF9)的相对丰度(P<0.05)。(2)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添加或同时添加对瘤胃中pH和氨态氮(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了瘤胃中乙酸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1%酵母培养物组和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中丙酸浓度(P<0.05),0.75%小肽组虽提高了瘤胃中丙酸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添加或同时添加都显著降低了乙/丙(P<0.05),表明瘤胃发酵从乙酸型向丙酸型转变,有利于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或同时添加都促进了瘤胃有益菌群生长,使瘤胃发酵从乙酸型向丙酸型转变,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合用具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蒿多糖不同组合制剂对滩羊羔羊瘤胃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滩羊公羔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5 g/d沙蒿多糖+5.5 g/d包被丁酸钠、5.5 g/d沙蒿多糖+5.5 g/d丁酸甘油酯和5.5 g/d沙蒿多糖+1.1 g/d莫能菌素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滩羊瘤胃液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2)试验2组的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3)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软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厚壁菌门和丝状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2组瘤胃液中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0.05≤P<0.10);试验3组瘤胃液中蓝藻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4)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解琥珀酸菌属和丹毒丝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2组瘤胃液中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假丁酸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试验3组瘤胃液中理研菌科RC9和Sharpe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互营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有增加的趋势(0.05≤P<0.10)。由此可见,饲粮添加沙蒿多糖组合制剂均可提高滩羊羔羊菌群多样性,改善瘤胃微生物区系,且以添加沙蒿多糖+包被丁酸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酵母培养物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酵母培养物(0、20、30、和40g/d)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有提高瘤胃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瘤胃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与对照组相比,早饲后4h时,20g/d处理组乙酸浓度提高22%(P<0.05),TVFA浓度提高21%(P<0.05),30g/d处理组的丙酸浓度提高11%(P>0.05);18h时,30g/d处理组乙酸浓度和TVFA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2%(P<0.05)和28%(P<0.0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精粗比对育肥藏羊瘤胃组织形态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210只早期断奶藏羔羊,随机分成7组,每组30只,分别对其饲喂精粗比为20∶80(A)、30∶70(B)、40∶60(C)、50∶50(D)、60∶40(E)、70∶30(F)和80∶20(G)的基础日粮,预饲期10 d,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3只试验羊屠宰,采集瘤胃组织及瘤胃液样品。试验采用冷冻切片观察瘤胃组织发育情况,测定瘤胃肌肉层、角化层厚度,乳头长度、宽度和密度;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测定瘤胃微生物,分析瘤胃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可对瘤胃组织形态造成显著影响(P<0.05)。当精粗比例为50∶50时,藏羊瘤胃角化层厚度、瘤胃乳头密度和高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精粗比例为30∶70时,瘤胃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2)本试验7组共产生299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其中共有OTUs 259个,占比86.7%,独有OTUs 40个,其中F和G组分别含独有OTUs 14和8个;试验F组香浓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而辛普森指数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间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P<0.05)。3)门水平下,随着精粗比例上升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有降低趋势,且A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科水平下,毛螺菌科相对丰度与精粗比例呈负相关,E组普雷沃氏菌科相对丰度较高(P<0.05)。综合瘤胃组织表型和细菌菌群多样性可知:随着日粮中精料水平的提高,瘤胃组织形态发生改变,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瘤胃乳头及角化层的发育;但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70∶30)可丰富瘤胃中细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蒙古绵羊瘤胃菌群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选用10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且体重约40 kg的14月龄蒙古羯羊,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酵母发酵饲料(13.37%)。预试期15 d,正试期5 d。于正试期晨饲后0、3、6、9、12 h依次采集瘤胃液,每天采集一个时间点,共采集5次。实时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9种瘤胃菌群的数量,并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试验组溶纤维丁酸弧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埃氏巨球型菌、牛链球菌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刍兽甲烷短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组中菌群多样性低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纤维杆菌门、密螺旋体门含量升高,厚壁菌门含量降低(P>0.05);理研菌科_RC9菌属含量升高,克里斯滕森菌属_R-7含量降低(P<0.05)。综上,酵母发酵饲料能够影响瘤胃菌群数量,改善瘤胃菌群结构,降低瘤胃菌群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饲喂蒸汽压片玉米对新疆褐牛增重、瘤胃发酵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探索提高肉牛增重性能和饲养效益的饲喂方法。【方法】将16头年龄(18月龄)和体重相近(436.87 kg±17.29 kg)的健康新疆褐牛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牛。试验组精料使用蒸汽压片玉米,对照组使用普通破碎玉米,预试期15 d,正试期180 d。记录试验牛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并计算平均日增重。于试验第180天采集新疆褐牛饲喂前(0 h)和饲后1、3、5、7、9 h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取0 h瘤胃液利用16S rRNA分析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褐牛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瘤胃液pH在1 h显著降低(P<0.05),在3 h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液乙酸和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在3 h均显著提高(P<0.05),丙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在各采样时间点,瘤胃液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两组褐牛瘤胃液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试验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螺旋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而厚壁菌门、脱硫杆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在属水平上,试验组理研菌科RC9、普雷氏菌属UCG-003、毛螺旋菌科XPB1014和毛螺旋菌科NK3A2相对丰度均显著提高(P<0.05),而克里斯滕森菌科R-7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蒸汽压片玉米能显著提高新疆褐牛公牛平均日增重,改变瘤胃发酵速度,提高发酵效率,显著增加与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相关的微生物丰度,降低了纤维降解相关和可致病的微生物丰度。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霉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期,每期15 d,试验设负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正对照组(添加10 mg/kg莫能菌素)和海南霉素组(添加7.2 mg/kg海南霉素)。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后,除在采食后2 h显著提高奶牛瘤胃内pH(P<0.05)外,其他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食后0、2、8和10 h,海南霉素组氨态氮(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而采食后6 h,海南霉素有抑制NH3-N释放的趋势(P=0.06);采食后0、2、4和6 h,海南霉素组乙酸浓度及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与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丁酸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海南霉素显著抑制了瘤胃甲烷的产生(P=0.02),海南霉素组的奶牛甲烷呼出量为216.50 L/d,比负对照组降低了14.03%。由此得出结论: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可以改变奶牛瘤胃的发酵类型,使其更趋向于丙酸型发酵,并显著降低动物的甲烷呼出量。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2月龄杜湖杂交公羔,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每组38只,分别饲喂不同的饲粮,对照组(LW_CK)饲粮为精料+苜蓿,处理组(LW_EG)为精料+苜蓿+全株玉米青贮+花生秧;试验期150 d,其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13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5只羔羊屠宰取瘤胃内容物,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组羔羊瘤胃中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门水平上,处理组羔羊瘤胃中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对照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提高纤维水平后显著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与处理组羔羊瘤胃菌群共鉴定出195个属,处理组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1)和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对照组优势菌属为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naceae)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_7)。提高饲粮纤维水平,增加了育肥羔羊瘤胃中解琥珀酸弧菌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_2)、疣微菌属(Ruminococcaceae)、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_1)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琥珀酸弧菌属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适量提高饲粮中纤维水平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部分纤维降解菌的增殖,有利于育肥羔羊的瘤胃发酵和养分消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山羊瘤胃液的体外批次培养研究了酵母培养物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发酵底物精粗比为7:3,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为0、0.75 g/L1、.5 g/L2、.25 g/L。结果表明,发酵各时间点,各处理组的pH值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酵24 h、36 h4、8 h时,各处理组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2.25 g/L处理组的T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各时间点,三个处理组的乙酸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而发酵24 h4、8 h时,三个处理组的丙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发酵24 h、48 h时,1.50 g/L处理组的乙丙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整个发酵期内,1.50 g/L、2.25 g/L处理组的累积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干物质消失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酵母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瘤胃VFA浓度,降低乙酸/丙酸比例,改变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