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兴 《饲料研究》2020,43(2):39-41
试验旨在比较颗粒饲料和杂鱼对牙鲆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89.5±4.7)g牙鲆鱼的300尾,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投喂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利用杂鱼进行投喂可显著提高牙鲆生长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以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颗粒饲料组(P0.05)。利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的牙鲆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肥满度(CF)以及肠体脂数(ISI)显著低于杂鱼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虽然可以提高牙鲆鱼生长性能,但饲料效率远低于颗粒饲料。使用颗粒饲料养殖可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适当的提高颗粒饲料的脂肪添加量会牙鲆鱼养殖品质。  相似文献   

2.
试验选用初重(104±8.9)g半滑舌鳎600尾,随机分3个处理组,每组设4重复,每重复半滑舌鳎50尾,分别投喂不同脂肪含量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121 d。结果表明:投喂杂鱼可显著提高半滑舌鳎生长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两种含量不同的颗粒饲料组(P0.05)。低脂含量的颗粒饲料(RQ)进行投喂的半滑舌鳎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和肥满度(CF)显著低于杂鱼和高脂含量颗粒饲料(CX)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可以提高半滑舌鳎生长性能。用低脂肪含量的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既能节省其饵料利用率,又能使养成阶段的半滑舌鳎健康生产。  相似文献   

3.
采用配方相同的膨化饲料和硬颗粒饲料饲养鲤鱼[初均重(55.44±0.09)g],日投喂率分别为2%、3%、4%,每天投喂6次。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较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显著增加(P<0.05),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全鱼鱼体的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较投喂颗粒饲料的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投喂膨化饲料组鲤鱼的蛋白质消化率、干物质消化率较投喂颗粒饲料显著增加(P<0.05),能量消化率极显著增加(P<0.01)。投喂率对鲤鱼的全鱼鱼体成分、营养成分生物利用率没有影响。4%投喂率鲤鱼的特定生长率较2%、3%都显著增加(P<0.05)。加工工艺和投喂率二者的交叉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鲤鱼在每天投喂6次时的最佳投喂模式是日投喂4%的膨化饲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膨化、颗粒等不同加工工艺的饲料对彭泽鲫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消化能力的影响,使用同一配方不同加工方式制备的膨化饲料和颗粒饲料,按每日4次投喂初重为(38.71±0.17)g的彭泽鲫56 d,试验分为膨化组、交替组、颗粒组。膨化组全程投喂膨化饲料,交替组第1、3、5、7周投喂膨化饲料,第2、4、6、8周投喂颗粒饲料,颗粒组全程投喂颗粒饲料。结果显示:膨化组增重率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增加9.01%和32.34%(P <0.05),交替组增重率较颗粒组增加21.4%(P <0.05)。膨化组特定生长率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增长6.86%和23.86%(P <0.05),交替组特定生长率较颗粒组增加15.91%(P <0.05)。膨化组饲料系数较交替组、颗粒组分别降低9.93%和17.58%(P <0.05),交替组饲料系数较颗粒组降低8.48%(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水分较颗粒组分别降低了4.38%和4.06%(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粗蛋白质较颗粒组提高8.49%和9.54%(P <0.05)。膨化组、交替组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5.
比较投喂软颗粒和膨化颗粒饲料对点带石斑鱼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经过55d饲养试验,投喂膨化颗粒与软颗粒饲料的点带石斑鱼相比,摄饵率低9.8%,尾相对增重率低42.3%,饲料系数高14.8%(以干物质计),每增质量1kg所需饲料成本高24.2%。结果表明,软湿颗粒饲料的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湿颗粒饲料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建斌  李金秋 《饲料工业》1999,20(11):35-38
通过对大黄鱼投喂湿颗粒饲料和小杂鱼的饲养对比试验,初步确定了大黄鱼湿颗粒饲料中干粉料的营养成分和所用原料。成鱼组经过77d 的饲养,投喂湿颗粒饲料的试验组和投喂小杂鱼的对照组尾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49g 和1 .26g , 饲料系数分别为3 .87 和7.30 ; 幼鱼组经过164d 的饲养,试验组和对照组尾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 .64g 和0.46g ,饲料系数分别为2.38 和4 .85 。大黄鱼增重1kg 所需饲料成本成鱼试验组比对照组可节约1.72 元,幼鱼试验组比对照组可节约2 .17 元。  相似文献   

7.
<正> 一、发病情况 某养貉户饲养3只成貉(1♂、2♀),自1989年5月末起仅喂玉米面,不投喂矿物质、维生素、肉骨粉和其它青绿饲料,且舍内饲养长期避光,至8月份均发病,9月末公貉死亡。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不同形态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将240尾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0.92±0.1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饵料鱼(蓝圆鲹)组、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42d。结果:不同形态饲料组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硬颗粒饲料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和饵料鱼(P0.05),软颗粒饲料组与饵料鱼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鱼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P0.05),与硬颗粒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硬颗粒饲料组与软颗粒饲料组接近(P0.05)。饵料鱼组石斑鱼的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组(P0.05);硬颗粒饲料组皱襞高度高于软颗粒饲料组,但未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形态的饲料可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效果与饵料鱼接近,优于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酵母培养物在团头鲂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以及对生长、饲料效率、部分生理指标、肠道绒毛和抗病力的影响,连续使用与间断使用对团头鲂以上各项指标有无明显影响。试验通过不同剂量梯度(0、500、1000、1500、2000、2500mg/kg)的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组和两个间断投喂组(1000、2000mg/kg)的饲料对团头鲂进行投喂,试验选用初重为9g左右的团头鲂,随机分为8组,以0mg/kg的投喂组为对照组,进行了为期130d的正式养殖试验。对前100d的生长结果进行了统计取样,结果表明,连续投喂2000mg/kg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最高,比对照组高11.64%,且连续投喂组SGR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饲料系数(FCR)是连续投喂2000mg/kg组最低,比对照组低14.13%,且连续投喂组FCR均低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蛋白质效率(PER)以连续投喂2000mg/kg组最高,比对照组高13.44%,且连续投喂组PER均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各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内脏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鱼体可食部分明显增加(P<0.05);各组鱼肌肉、肝胰脏、全鱼中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连续投喂组均高于对应间断投喂组,连续投喂2000mg/kg组肌肉中蛋白含量最高,比对照组高6.3%。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两种膨化浮性颗粒饲料投喂美洲鳗幼鱼的养殖效果,随机将规格一致的美洲鳗幼鱼(规格为90尾/kg)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投喂按照传统喷涂油脂工艺生产的鳗鱼膨化浮性颗粒饲料和真空喷涂油脂工艺生产的鳗鱼膨化浮性颗粒饲料,每组3个重复。试验期为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美洲鳗幼鱼的期末总重增加,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明显增加每吨鳗鱼饲养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使用真空喷涂油脂工艺生产的膨化浮性颗粒饲料,提高脂肪水平对鳗鱼促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1.颗粒饲料:鱼类颗粒饲料的直径通常为2.5~8毫米,长5~10毫米,可直接投撒于鱼池饲喂.喂前需检查,如饲料受潮不要再直接投喂,而要先将其晒干,然后再投喂;如饲料变质则不宜再饲喂,以防鱼类食后发生中毒.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麝在春、夏、秋季节采食不酸败,冬季不冻结的精饲料问题,需开发麝适口性强而质优的颗粒饲料。选择在同等养殖条件下体况正常的雄性林麝28头(3-1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投喂颗粒饲料)与对照组(投食原有饲料)两组,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林麝对颗粒饲料一般在13 d内就能适应,且随颗粒饲料品种的适口性好坏而有所变化。试验期内,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林麝体重、产香麝平均产香量和麝产香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麝发病、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1.颗粒饲料:一般颗粒饲料的直径为2.5~8 毫米,长为5~10 毫米,可直接投撒于鱼池饲喂.喂前须检查是否变质,如受潮须晾晒. 2.饼类饲料:用这类饲料喂小鱼宜敲碎、浸泡、磨浆后投撒,喂中到大鱼将其浸软即可.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糖水平(5%、10%、20%)和投喂频率(2、4次/d)及其交互作用对鲤生长、肠道消化能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本试验拟选用平均体重为(55.37±3.55)g的鲤为试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试验设计,在池塘浮式网箱(1m×1m×1.5m)中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鲤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影响显著(P0.05);投喂频率、饲料糖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均对肝体比影响显著(P0.05)。在5%和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增重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4%和44.9%,4次/d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较2次/d投喂组分别提高了33.6%和45.1%(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较2次/d投喂组提高了30.7%(P0.05),饵料系数较2次/d投喂组降低了31.3%(P0.05)。投喂频率对前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及中肠脂肪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饲料糖水平对中肠蛋白酶、中肠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10%糖水平组中,4次/d投喂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组(P0.05)。饲料糖水平和投喂频率对鲤血清和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同一糖水平下,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随投喂频率提高而降低(P0.05)。综合分析,从降低饲料成本,提升鱼体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及肝功能的角度出发,在固定日投喂率的情况下,投喂频率为4次,饲料糖水平为10%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频率对虎斑乌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组织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13.08±0.01)g的虎斑乌贼幼体180只,随机分成3组(投喂频率分别为每天1、2和4次,分别命名为F1、F2和F4投喂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F2和F4投喂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F1和F4投喂组的饵料效率显著低于F2投喂组(P0.05)。2)F4投喂组的肝脏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和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投喂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F1投喂组(P0.05)。3)各组肌肉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1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F2投喂组的肝脏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与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F1投喂组的肌肉和肝脏的二十二碳六稀酸(DHA)含量和DHA/二十碳五稀酸(EPA)显著高于F2和F4投喂组(P0.05),而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肌肉和肝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F1投喂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1投喂组的前肠α-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F2投喂组(P0.05),F2和F4投喂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虎斑乌贼幼体养殖的适宜投喂频率为每天2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赣昌鲤鲫投喂膨化饲料、发酵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其生长和肌肉的营养价值,采用了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的肌肉营养成分。试验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的赣昌鲤鲫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两组。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肌肉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73.7%~74.7%(鲜样),粗蛋白为19.1%~19.6%,粗脂肪为4.3%~5.55%,灰分为1%~1.1%,除粗脂肪含量外,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种饲料养殖的赣昌鲤鲫的肌肉中测出的氨基酸均为18种,且肌肉中氨基酸的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综上,投喂发酵饲料组生长速度快,而且营养成分均在正常范围,说明发酵饲料更适合赣昌鲤鲫的养殖。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8月11日,我镇某养殖场的乌苏里貉投喂氟苯尼考后发生死亡,确诊为氟苯尼考中毒,介绍如下。1经过8月10日下午发现水貂群有剩食,食欲下降的症状,投喂了复方氟苯尼考。次日早晨,将剩食和环丙沙星搅拌投喂乌苏里貉,中午时发现貉群出现精神委靡,以为天热的原因,到下午饲喂时,发现死亡23只,有16只倒卧在笼里,其余的50只精神委靡,强行驱赶不愿走动。到站就诊。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合适的主养鱼鲤鱼需要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饲料量大、成本高。鳙鲢以施肥(新鲜猪粪尿)为主,草鱼也是近年来市场价格比较高的品种,以草鱼为主养鱼时,可以充分利用水、绿嫩草资源,青绿饲料的投喂量可占总投饲量的40%,甚至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