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细小病毒包括:牛细小病毒(BPV)、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犬细小病毒(CPV)、兔细小病毒(LPV)、猪细小病毒(PPV)、鹅细小病毒(GPV))等。到目前为止,只发现其中少数病毒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编码的蛋白酶参与病毒多肽前体的切割、组装和成熟,巳成为开发抗病毒药物的目标酶。本文依据近年病毒蛋白酶的研究成果,就蛋白酶种类、病毒蛋白酶、病毒蛋白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及病毒蛋白酶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淡水螯虾的病毒性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对淡水螯虾病毒性病原的研究情况,内容包括对虾白斑绦合征病毒,杆形病毒(欧洲螯虾杆形病毒、白螯螯虾杆形病毒、宽大太平螯虾杆形病毒、雅比螯虾杆形病毒、红螫螯虾杆形病毒),细小病毒(包括雅比螯虾系统性细小病毒、红螯螯虾鳃细小病毒、红螯螯虾细小病毒、红螯螯虾产卵死亡综合征细小病毒),红螯螫虾肝胰腺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小RNA病毒等.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传染病是当前渔业生产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主要介绍了鱼类几种重要病毒的病原学、流行、传播以及防控等相关情况。这些病毒包括水生双RNA病毒、β-野田村病毒、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等。  相似文献   

5.
海洋中广泛分布着极富多样性的病毒,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其存在个体极其微小性,非细胞性和专性寄生性,至今国内外对海洋病毒的研究进展缓慢。为了从海水中浓缩病毒,本文对吸附洗脱法、化学絮凝法等浓缩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最后利用三氯化铝沉淀病毒,同时加入滑石粉-硅藻土作为病毒吸附剂促进病毒吸附沉淀的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种可以通过处理大体积海水浓缩病毒的海水病毒提取方法,在青岛近海海域的海水中成功提取到了游离的病毒。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海水中不仅存在着一定丰度的游离病毒,而且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病毒形态有具纤突的球状病毒、不具纤突的球状病毒和杆状病毒、噬菌体等,病毒粒子大小在40~400nm之间。  相似文献   

6.
渔工 《海鲜世界》2002,(1):46-47
一、鱼类出血性败血症概况 鱼类出血性败血症始于草鱼、青鱼。1978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先证实是由病毒引起,属于呼肠弧病毒,并定名草鱼呼肠弧病毒(简称GCRV),武汉病毒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协作组定名为鱼呼肠弧病毒(简称FRV),两种病毒相似。  相似文献   

7.
家禽免疫抑制性病毒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振书 《畜禽业》2004,(6):26-27
很多病毒感染可使动物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导致疫苗免疫失败以及继发感染发病率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等病毒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机理,对如何防止和控制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13,(7):2-3
<正>近期南方地区气候高温高湿,易导致各种细菌病毒滋生,加之猪采食量受高温影响,明显下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导致机体抵抗力较差,易受细菌、病毒的侵袭,进而引发猪"高热病"。"高热病"的病原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  相似文献   

10.
《畜禽业》2021,(10)
中药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活性,研究从直接杀死病毒、抑制病毒吸附、抑制病毒入侵、抑制病毒复制和激活免疫系统以产生抗病毒作用5个方面进行中药抗病毒机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病毒受体在介导病毒与易感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病毒受体对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研究病毒受体的6种主要生物技术: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病毒铺覆蛋白印迹技术、层析法、酵母双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并例举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旨在为病害防治以及相关科研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一种病原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病毒球状、无囊膜,大小为55nm左右,病毒核酸有12个基因组片段,为3/3/6型,总分子量20kb左右。推测病毒核酸为RNA,初步确定为呼肠孤病毒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实验提示该病毒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在以往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苗种肌肉白浊病病毒致病性的基础上对病毒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病虾除菌过滤液以1:50和1:250浸泡感染可复制出典型的症状,病毒对氯仿抵抗;用PEG法浓缩病毒后,35000r/min超速离心部分纯化病毒,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直径24nm的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此外还观察到大小为14nln的病毒粒子;采用Trizol试剂对病毒进行了核酸提取,电泳结果发现有4条核酸条带,分别为3.0kb、1.3kb、0.8kb、0.75kb,对RNA核酸酶、S1核酸酶敏感,对DNA酶抵抗.为单链RNA病毒。用罗氏沼虾诺达病毒核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探针可与提纯核酸及病虾样品匀浆液反应,Southern杂交表明3.0kb、1.3kb条带分别属于诺达病毒的RNAl和RNA2。对不同的发病样品进行了核酸电泳,4个典型症状的样品均存在诺达病毒条带,2个样品还存在小病毒核酸。上述结果表明,诺达病毒是引起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主要病原。14nm小病毒与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中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针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桃拉综合征病毒、黄头病毒和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LAMP引物,将引物包被于芯片反应槽中,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LAMP等温扩增技术相结合,建立针对这四种病毒的高效准确检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病毒阳性模板检测了建立的检测方法对4种虾病毒与另1种常见虾病毒的特异性,并对20份阳性和30份阴性虾组织样本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临床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各病毒间无交叉反应,为同时快速检测虾的四种病毒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精准快速检测方法,以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组特异保守的糖蛋白基因片段为靶目标,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优化退火温度等关键反应条件,分别进行灵敏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及重现性试验,构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检测技术体系,同时,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最佳退火温度为58.5℃。灵敏性试验显示,随着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基因组RNA连续10倍稀释,稀释至105倍数时,数字PCR体系仍可以检测到阳性微滴,因此,确定RNA基因组核酸含量19拷贝/μL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的检测低限。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只与目标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有特异性扩增,与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牙鲆弹状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真鲷虹彩病毒、淋巴囊肿病毒等10种病毒均无扩增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数字PCR批内与批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备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鳜鱼病毒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淑勤 《水产学报》2001,25(5):460-463
采用PCR方法,追踪养殖鳜的亲鱼、子代、饵料鱼及与鳜养殖环境相关的水体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中鳜鱼病毒的存在状况,并探讨鳜鱼病毒的传播途径。本研究中,鳜鱼塘水体中采集的除鳜以外的其他生物、底泥及水样的核酸抽提样本PCR扩增病毒结果呈阴性;感染病毒的亲鱼,其性腺中可检测出病毒,其子代组织病毒检测亦呈阳性。研究获得病毒可以在鳜体内呈潜伏状态存在和病毒可以垂直传播的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8.
<正>猪圆环病毒(Porcin ecircovirus,PCV)是1974年由德国学者Tischer从猪传代肾细胞系PK-15中作为一种污染物首次分离出来的类似细小病毒的颗粒,它是一种小的、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病毒,由单链的脱氧核糖核酸组成,病毒粒子直径为17nm,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该病毒  相似文献   

19.
王升炳 《畜禽业》2007,(4):34-35
<正>猪传染性胃肠炎是1种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本病病原体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与犬的冠状病毒和猫的腹膜炎冠状病毒有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粘膜,在鼻腔、气管、肺的粘膜及扁桃体、颌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对日光和热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原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和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ganism,RO),对健康栉孔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病毒注射组死亡率为7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RO注射组死亡率仅为18.7%;灭活RO注射组死亡率为31%;灭活病毒注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而RO注射组与灭活RO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发病扇贝的外套膜、鳃、消化腺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特征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中的病毒粒子特征完全一致。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证明,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us Necrobiotic Virus,AVNV)是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