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检测X射线对日本沼虾精子的灭活效果,利用X射线对雄性日本沼虾进行不同时间的照射处理,将处理后的雄虾与刚完成生殖脱壳的雌虾交配。待雌虾产卵后,计数雌虾抱卵天数,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卵的畸形情况。X射线管照射强度为100 k V,5 m A,源距10 cm,照射时间为0、30、60、90、120 min。结果发现:照射30 min组的抱卵天数及卵的畸形率较0 min组无变化,卵的畸形率为0,卵能正常发育至孵化出膜。随着照射时间的增加,在30~90 min之间,雌虾抱卵天数逐渐减少,且所抱卵的畸形率呈上升趋势。照射120 min组的抱卵天数较90 min组变化不大,卵的畸形率达100%。在本试验照射时间范围(0~120 min)内,灭活日本沼虾精子遗传物质的最佳照射时间为90~120 min。  相似文献   

2.
四唑染色法测定抗肿瘤中药半枝莲种子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全过程观察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TTC浓度、染色温度和时间对半枝莲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探讨半枝莲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四唑染色法能够很好地检测半枝莲种子生活力,估测种子潜在的发芽能力.TTC浓度和染色时间在生活力测定中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试验表明,30℃下浸种30 min待种子完全吸胀后,置于30~45℃黑暗条件下、TTC浓度0.5%,染色40~60 min为半枝莲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牡蛎性腺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牡蛎调味品加工过程中酶解、脱腥及调配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配比为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1∶1,酶用量1 200 U/g,pH值7.5,酶解温度55℃为酶解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活性炭联合活性干酵母的脱腥工艺为最佳,先用2.0%活性干酵母于40℃下脱腥40 min,再用4.0%活性炭于45℃下脱腥50 min;原辅料最佳添加量为4%酶解液,15%食盐,8%食醋,6%白砂糖,6%麦芽糖,15%酱油,0.30%味精,0.15%肌苷酸钠,0.30%CMC-Na。试验结果有利于提高牡蛎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和污染,增加牡蛎加工的综合附加值。  相似文献   

4.
丁香酚对日本沼虾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在不同浓度(100,200,300,400和500mg/L)和不同温度(17,22和27℃)条件下,观察日本沼虾的麻醉状态和苏醒状态,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0.05):日本沼虾进入麻醉状态所需的时间(麻醉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所需时间(苏醒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加长,随麻醉温度的升高和而缩短;苏醒后第14d统计,各实验组存活率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P<0.05):对于麻醉效果的影响,不同的麻醉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麻醉温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恢复效果的影响,麻醉浓度100mg/L和200mg/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浓度400mg/L和500mg/L之间差异也不显著,麻醉温度17℃和22℃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良好,是一种合适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5.
家蚕交配囊精液的活化与人工授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姬姆萨染色及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家蚕交配囊中精液,并用交配囊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研究发现:交配20~30min雌蛾交配囊中精液与雄蛾储精囊中精液一样,精液未被活化,含有大量有核精子束。用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处理精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与人工授精的结果显示,0.2μg/ml的胰蛋白酶处理精液受精卵得率最高。用胰蛋白酶、血纤维蛋白溶酶、胃蛋白酶及琥珀酸钠处理精液,仅胰蛋白酶能够在很好的溶解有核精子束的同时提高无核精子的运动性,也只有胰蛋白酶处理的精液人工授精能够得到受精卵。研究还发现经2倍稀释的精液人工授精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复合酶澄清桂花酒的优化工艺。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反应时间4h,酶处理温度40℃,pH值3.0,酶添加量(E/S)0.5%;使用果胶酶澄清桂花酒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反应时间4h,酶添加量(E/S)0.5%,pH值4.5,酶处理温度40℃。采用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以OD值为指标,对复合酶澄清桂花酒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反应条件为酶处理温度50℃,pH值4.5,酶添加量(E/S)0.1%,酶反应时间1h。桂花酒的澄清率为28.6%,且制得的溶液色泽金黄、澄清透明、无异味。  相似文献   

7.
日本沼虾SRAP反应体系正交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SRAP反应的4个因素(Taq酶、dNTP、Mg2+、引物)4个水平进行正交组合,以建立日本沼虾的SRAP分子标记技术。试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筛选出可有效扩增的引物组合;第二步对筛选出的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日本沼虾SRAP反应体系适宜引物组合为Me4Em2,最适条件为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dNTP、Taq酶、引物浓度分别为2.5 mmol/L、0.25 mmol/L、0.64 U/20μL、0.6μmol/L。本研究结果为SRAP分子标记技术在日本沼虾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虾夷扇贝裙边为原料,采用复合蛋白酶进行酶解,研究糖胺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虾夷扇贝裙边提取糖胺聚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 h,酶添加量0.8%,提取温度50℃,料液比1:2,糖胺聚糖提取率为1.27%。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虾夷扇贝裙边糖胺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OH,O_2~-·,DPPH·,其清除能力与浓度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牛乳蛋白中的致敏蛋白含量,制备婴儿配方乳。利用蛋白酶水解牛乳蛋白,在筛选出最佳酶解用酶的基础上,以胰蛋白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影响因子,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应用Centure-Composite Desig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设计,以牛乳蛋白水解度为响应值,运用响应面法对水解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酶浓度、酶解时间对牛乳蛋白水解度影响显著;牛乳蛋白质水解的最佳工艺为:以胰蛋白酶为水解用酶,水解温度为54.65℃,酶添加量为0.79%,酶解时间为47.01 min。回归方程预测牛乳蛋白水解度理论值可达到20.78%,3次验证实验的平均水解度20.74%,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2%。说明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研究出胰蛋白酶水解牛乳蛋白最佳工艺,为婴儿配方乳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方法]利用中性蛋白酶将牦牛血红蛋白水解,探讨各因素对中性蛋白酶水解牦牛血红蛋白的影响以及水解度的关系,并对酶解液进行了活性炭脱色效果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L16(45)),[结果]确定了中性蛋白酶水解血红蛋白的适宜条件为 pH 7.0,温度 45℃,酶底物浓度比 4000 U/g 蛋白质液,底物浓度 5%,酶解时间 7 h。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液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 4%,脱色温度 75℃,pH 5.0,脱色时间 60 min。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MADS-box基因在山葡萄性别分化中的作用,笔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Vv MADS5和Vv MADS8 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雄花发育过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在山葡萄雌花和雄花中都有表达,Vv MADS8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趋势以及表达量基本相同。Vv MADS5在雌花和雄花中的表达类型相同,而其在雌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花。Vv MADS8在花芽膨大期(4月30日)表达量最高,而Vv MADS5在花序展露期(5月14日)表达量最高。Vv MADS8、Vv MADS5参与山葡萄性别分化,但不是控制性别分化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改良蝉蜕诱导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导,以无蝉蜕PDA培养基作为对照,目的是比较蝉蜕诱导后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个生物学指标,及二者对3龄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毒力。经蝉蜕诱导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对玉米螟幼虫毒力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处理组LT50为4.73天,对照组需要6.97天。同时经蝉蜕诱导过的菌株开始产孢时间和胞外蛋白酶活性都优于对照组,胞外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范围是1.497×10-2~3.538×10-2 IU/mL,但经诱导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处理组。鉴于球孢白僵菌菌株经蝉蜕诱导后,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增加,并且能够增强对玉米螟幼虫毒力,可利用其进行球孢白僵菌菌种保存和改良。

  相似文献   

13.
百合科十二卷属玉露的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十二卷属多肉花卉玉露的快繁技术体系,以当年抽生的花序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的激素配比对外植体的诱导、分化、增殖、壮苗与生根的影响,建立适合玉露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 NAA 0.02 mg/L,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 6-BA 0.5 mg/L KT 0.5 mg/L NAA 0.01 mg/L,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7.1%,丛芽分化率达52.3%,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 0.5 mg/L NAA 0.1 mg/L AC 0.5 g/L。试管苗生根率达97.5%,炼苗成活率达90%以上。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在不损伤母本的基础上实现玉露的人工组培快繁,通过此项技术可以实现玉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外源硒对谷子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长农35’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分析谷子叶绿素含量、叶片SPAD值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提高了谷子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并且显著影响谷子叶绿素的荧光特性,叶面喷施合理浓度的硒可以提高谷子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电子传递(ETR、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有增强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从而削弱PSⅡ光能的热耗散,增大PSⅡ的光化学效率。由此可见,叶面喷施硒对谷子叶绿素光和色素、叶片SPAD值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关指标有明显正效应,在谷子抽穗期叶面喷施硒浓度67.84 g/hm2对其叶绿素荧光特性增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苦草和轮叶黑藻的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单独种植苦草、轮叶黑藻和二者混种,笔者比较研究了苦草、苦草+黑藻、黑藻组合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铵氮(NH4+-N)、叶绿素a、总悬浮质(TSS)及总有机氮(TOC)浓度的区别。结果表明:苦草和轮叶黑藻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同,单独种植苦草时,上覆水中总氮和氨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但总磷、叶绿素、TSS和TOC含量都低于轮叶黑藻单种和混种处理。研究结果说明,苦草对于降低上覆水中总磷和叶绿素含量作用优于轮叶黑藻,对维持水体水质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山羊GBD-1进行载体构建,转到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并对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防御素抗菌机理打下基础。根据GenBank中山羊β-防御素的CDS区序列,设计含有特殊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到目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GBD-1,电转化到毕赤酵母中进行诱导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14 bp,编码38个氨基酸,经Tricine-SDS-PAGE电泳验证在4.3 KD处有目的蛋白;作抑菌实验发现,重组蛋白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山羊防御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诱导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BD-1的蛋白纯化以及抗菌机理打下基础,并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防御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品质,研究育苗密度对乌桕与无患子的苗木生长形态变化及苗木品质的影响。试验以当年生乌桕与无患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不同育苗密度5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幼苗的生长进程以及干物质积累、叶片数、主根长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下,乌桕与无患子的生长进程差异十分显著;且无患子和乌桕的苗高随着密度的变大逐渐增加,但是当苗高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苗高并未随之增加;乌桕、无患子的单株、茎生物量表现为随着育苗密度的变大而逐渐增加。且乌桕与无患子的合格苗所占的百分率随其苗木密度的变大而降低,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综合苗高、地径、单株生物量、茎生物量、幼苗形态因子分化参数、合格苗率、单位面积合格苗数等指标,无患子以育苗密度为280~342株/m2、乌桕以育苗密度为337~412株/m2时,其生长形态和植株品质比较协调,植株苗木品级合格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重茬西瓜种植面积增多,西瓜枯萎病的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严重影响了西瓜生产。本研究用PDA培养基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大棚温室萎蔫枯萎的西瓜上分离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为尖孢镰刀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西瓜枯萎病菌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9%;发现该菌引起西瓜枯死严重,发病率达96.7%以上。因此,证实是西瓜枯萎病菌引起的。为了防治该病害,进行了温室和室内的申嗪霉素药效评价。室内抑菌实验和温室内药剂处理结果一致,1%申嗪霉素100倍防治效果最好,抑菌率达76.03%,灌根防治率达58.86%。因此,生产上建议在西瓜枯萎病发病早期使用1%申嗪霉素100倍连续3次灌根,每次间隔约8天左右,尽可能减少西瓜枯萎病菌对西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贪铜菌6-5的耐镉机理,更有效的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本研究利用同源序列克隆技术从本研究室筛选的高耐镉菌株贪铜菌6-5中成功克隆出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zcR2-czcS2,通过DNA测序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扩增产物的DNA序列与耐金属贪铜菌CH34中megaplasmid质粒的czcR2和czcS2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czcR2-czcS2彼此相邻,并且转录方向一致,很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操纵子控制其他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该调控基因的一般特性、跨膜区和信号肽进行了预测,该研究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对策建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0.
青花菜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花菜小孢子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及其与花器外部形态的相关性展开研究,试图从花器的外部形态特征来推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最终目的是为花药或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青花菜小孢子发育经历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共4个时期,供试3个青花菜各时期细胞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青花菜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大小和花药颜色等指标密切相关。供试青花菜花蕾纵径为10.52~11.05 mm,花蕾横径为3.64~4.25 mm,花药长度为2.85~2.87 mm,花药宽度为0.95~0.96 mm,且花瓣微露出花萼,花瓣和花药均为淡黄色时,80%以上的小孢子发育至单核靠边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