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省赣州地区某种鸭场樱桃谷种鸭发生一起以产蛋下降、个别死亡、卵泡出血和肝脏、脾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疫病,我们设计特异性引物并以建立的PCR、RT-PCR方法对该病例样品分别进行了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鸭呼肠孤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副粘病毒和鸭瘟病毒的检测,结果仅扩增出约330 bp大小的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条带和约680 bp大小的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结合临床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鸭坦布苏病毒病与呼肠孤病毒病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鹅群出现产蛋性能下降,甚至引起死亡的发病原因,笔者对江苏及浙江省境内三家种鹅场的发病种鹅进行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观察,病料RT-PCR检测及细菌、病毒分离.经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观察主要为脾脏肿大,有大量坏死点;卵泡膜充血、出血,卵泡液化、坏死;病料RT-PCR检测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病毒分离获得两株鹅源鸭坦布苏病毒.病因分析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是导致近期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种鹅产蛋性能下降及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2011年12月3日广西桂林某种鸭场种鸭发生一起以产蛋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疾病,通过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病原分离检测,确诊该病例为鸭坦布苏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诸城市某养鸭场1 000余只雏鸭发病,首先对该鸭场的饲养、发病情况及发病鸭临床症状进行调查,对该鸭场送检的死鸭进行病理剖检,取病变明显的肝脏组织利用PCR(RT-PCR)进行多种禽病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与鸭坦布苏病毒(DTV)阳性,说明该鸭场发生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坦布苏病毒的混合感染。建议对发病鸭群进行隔离饲养,紧急接种鸭病毒性肝炎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以降低发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WR株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卵黄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优化后确定检测样品的结果P/N([样品孔OD450nm-空白孔OD450nm)/(阴性孔OD450nm-空白孔OD450nm)]≥2.1判为阳性,<1.5者为阴性;1.5≤P/N<2.1者判为可疑,重检后仍可疑者定为阴性。以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鸭瘟病毒和大肠杆菌卵黄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经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本方法的建立对开产种鸭和蛋鸭坦布苏病毒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套式RT-PCR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死亡的黄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检测。本研究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重叠引物P1、P2和P3、P4,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该套式RT-PCR比一般PCR敏感性高10倍。采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发病鸭场的63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8/63(76.2%),而病毒分离率仅为13/63(20.6%)。由此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鸡的致病性和不同感染途径对其产蛋性能的影响,分别选用罗曼蛋鸡、海兰蛋鸡和淮南麻黄鸡3个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病毒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产蛋鸡接种病毒后均出现产蛋下降,产蛋率最高下降80%以上,除产蛋和早期采食量下降及后期严重脱羽外,感染鸡无其他临床症状,产蛋恢复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感染后无鸡只死亡;滴鼻组和同居组鸡群产蛋下降和恢复的程度低于肌肉注射组,重复感染组未发生明显产蛋下降;剖检病变可见一致的卵巢组织出血、变性、坏死和萎缩,其他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从感染鸡卵巢组织中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综上所述,鸭坦布苏病毒对不同品种产蛋鸡均具有致病性,主要引发产蛋下降,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可能不仅限于吸血昆虫,空气传播感染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感染康复鸡只对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研究结果为产蛋鸡不明原因产蛋下降提供了新的诊断方向,为坦布苏病毒病的有效防控发出了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一种可同时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与鸭圆环病毒的二重PCR方法,试验采用DNASTAR及Primer Premier 5.0软件,针对Gen Bank中坦布苏病毒(DTMUV)E基因和鸭圆环病毒(Du CV)RE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条件及特异性、敏感性评价,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二重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检测敏感性达到100 fg;使用该方法对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减蛋综合征病毒的检测结果全为阴性。说明建立的二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感染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PCR引物,并以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并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苏地区的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基因保守区514 bp的序列,和对照的其他鸭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好,最低可检测到1 fg的基因组;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说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0.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严重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可造成蛋鸭、种鸭产蛋率骤降以及肉鸭发育迟缓,给养鸭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山东省博兴某蛋鸭场发生一起以产蛋率急剧下降和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特征的鸭病,为掌握发病鸭场的病原,通过对发病鸭场的病鸭进行病理剖检、病毒分离与鉴定,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确定该鸭场的致病原为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鸭坦布苏病毒检测的荧光定量Taq Man RT-PCR技术。以JXSP株RNA为模板,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制备含有上述目的片段的RNA作为标准品,10倍比稀释后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敏感性。同时采用标准品对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进行检测,并与本实验室所保存的多种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建立的荧光定量Taq Man RT-PCR方法能在鸭坦布苏病毒JXSP株RNA样本中检出荧光信号。最低检出量为2.06×10~1拷贝/反应;线性范围达9个数量级。该方法重复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不足0.4%;批间变异系数不足2.2%。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经体外感染细胞培养物及临床样品检测证实,该方法可实时反映病毒液中的病毒含量,可在获得样品后3 h以内得到检测结果,可用于临床样品中鸭坦布苏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鸭坦布苏病毒病在贵州地区的感染及流行情况,试验应用鸭坦布苏病毒间接ELISA检测诊断技术对贵州地区养鸭场随机采集的8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地区鸭坦布苏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32.94%,其中蛋鸭阳性率为67.74%,肉鸭阳性率为12.96%。说明在贵州地区养殖的鸭群中存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苏宿迁某种鹅场出现产蛋下降症状的鹅群进行剖检,综合临床症状、剖检情况、实验室诊断和全场血清抗体检测,确诊为坦布苏病毒感染.对发病鹅群进行抗病毒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消毒隔离,控制了鹅群的死亡,产蛋水平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4.
参考Gen Bank上已发表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NS5基因序列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EDSV)五邻体(pento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检测DTMUV和EDSV的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42 bp和181 bp。通过退火温度及引物浓度的优化,建立了针对这两种病毒的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DTMUV和EDSV,且不与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小鹅瘟病毒、番鸭细小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以及大肠杆菌的核酸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DTMUV的最低检出限为590个拷贝,对EDSV的最低检出限为3 260个拷贝;该方法重复性良好,对不同批次的样品扩增效果良好。通过检测两种病毒感染的阳性病料各10份,结果显示,该二重PCR检测方法对阳性样品的检出率可达100%。这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鸭坦布苏病毒和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53-557
对山东省滨州某鸭场2013年送检的疑似鸭瘟或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病料,通过PCR检测进一步确诊为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并分离到了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毒,为获得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利用鸭瘟阳性血清对分离病毒连续进行2次中和试验,接种10日龄SPF胚并连续传3代,收获尿囊液,通过PCR鉴定获得了单一的鸭坦布苏病毒。对分离毒进行ELD50及血凝性等相关测定,并RT-PCR扩增全长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研究成功得从鸭瘟与鸭坦布苏病毒混合感染的病料中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机理等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产蛋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2013年开始形成较大危害,江西省内也于2015年左右分离到该病毒。为摸清鸭坦布苏病毒在吉安市内及周边的感染状况,2017年底开始,我们通过抗体检测为主的方法对吉安市内及周边未免疫鸭群进行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感染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17.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的危害养鸭业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自2019年疑似病例在云南发生以来,给云南养鸭业造成严重损失。针对鸭坦布苏病毒(DTMUV)保守的非结构蛋白NS5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建立DTMUV的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地扩增出718 bp,检测的敏感度为3.24 pg/μL;对鸭肝炎病毒、新城疫病毒、禽腺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均无扩增条带;应用建立的RT-PCR方法检测临床疑似病料,阳性结果经测序证明感染DTMUV。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引起病鸭瘫痪、产蛋鸭产蛋骤降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种鸭、蛋鸭、肉鸭,鹅偶有发生,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自2010年4月份在中国首次流行以来,给我国水禽业带来巨大损失。本文将从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及剖检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感(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染麻鸭的组织嗜性和排毒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在麻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及和泄殖腔棉拭子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最早在感染第1 d于心脏、脾脏、肺脏、气管、胰腺、直肠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的存在;至第7、9 d时,在各组织脏器中均仍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至第21 d时,仅能在脑、胰腺和直肠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在脑和直肠中时间最长(25 dpi),胰腺(21 dpi)和肝脏(21 dpi)次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于感染第1 d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25 d后即检测不到该病毒的存在。以上检测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麻鸭后能迅速入侵麻鸭各组织脏器,主要侵染肝、肺、肾、胰腺和直肠,并可通过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集疑似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蛋鸭卵巢病变组织,经RT-PCR鉴定其结果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将组织处理液接种到SPF鸡胚并盲传3代后成功分离到1株鸭坦布苏病毒,连续传代10代后,病毒含量达到10~(5.0)ELD_(50)/m L。为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模型,将分离到的鸭坦布苏病毒腿部肌肉接种蛋鸭,每日对鸭只采血并对分离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摸索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毒血症规律;另外每日随机挑选10只感染鸭进行剖杀,观察卵泡病变情况,摸索卵泡病变规律。结果显示,感染鸭只第1~3日血清中病毒分离率均为100%,第4日病毒血症阳性率开始下降,第6日病毒血症消失;感染鸭只卵泡第3日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或出血等病理变化,第8~10日病变率达到100%。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产蛋鸭的发病模型并确定了发病评判标准,为鸭坦布苏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