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麦79(原编号为文D6-8)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5年进行杂交,组合为云麦39/953-3612,并采用穿梭选择方法选育成的普通小麦新品种,于202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20001号。该品种蛋白质含量14.91%,湿面筋含量33.6%,在云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丰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广的特点。因此,云麦79是一个抗旱、广适、高蛋白、抗病的小麦新品种,不仅是优良的口粮,也可作为优良的饲料源,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利用2015—2017年云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云麦79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初步评价,并对其抗病性及品质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云麦52”是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云麦77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度以98D4-12、云麦42进行杂交,并采用穿梭育种方法,经过11年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新品种比较试验,2年平均产量5 445.30 kg/hm~2,较对照增产13.83%,增产点率75%;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 460 kg/hm~2,较对照云麦56增产9.9%。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9002。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 260~2 140 m的山区、半山区种植。本文总结该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分析其产量结果及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底肥施用、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新品种云麦77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度进行杂交,组合为:98D4-12/云麦42,并采用穿梭育种方法,经过11年选育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新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产量5445.30kg/hm2,比对照增产13.83%,增产点率75%; 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地麦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460kg/hm2,比对照云麦56增产9.9%。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9002。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260-2140米的山区、半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云麦53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该品种在镇雄县表现优异、品质优良、抗病、高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云麦53小麦的特征特性,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1试验材料及选育经过 小麦新品种“云麦57”,原品种编号为云选二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采用系统育种方法选育的田麦新品种。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常规课题组于2000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小麦优质圃(MEIIQ)内引进,组合是PFAU/MLAIV,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抗源宛抗号是南阳市农科所利用法国抗源材料V .P .M 991 ,采用复合杂交法 ,配置宛 71 0 7/大拇指矮 / /百农 79- 2 / 3/V .P .M991组合 ,从中选育出 47个类型的抗源材料 ;利用宛抗号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宛麦 369于 2 0 0 1年 8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云麦57”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麦57是云南省农科院与德宏州农科所(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穿梭育种方式选育出的优质、抗病、丰产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08003号。通过5年田间示范,得到农民及市场的广泛接受,在德宏州大面积推广应用,及时满足了德宏州小麦生产发展对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实际需求,有效促进了德宏州小麦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种植面积的恢复性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旱作小麦新品种长旱58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品种来源及审定时间长旱58是陕西省长武县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经多年杂交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4年10月19日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组合为长武112/PH82-2-2。经农业部指定单位检测分析,该品种可作通用型商品粮的中筋优质麦。  相似文献   

10.
小麦新品种“云麦48”(原编号“992-17”)系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通过杂交选育出的田麦新品种。组合为79213-194/92B-4074,于1998年提供参加产量鉴定试验,1999年提供参加品比试验,2001~2003年参加省区试验。在多年试验示范中该品种株形紧凑,株高适中;大穗大粒,千粒重高;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有较好的抗性;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种,可在全省的大部分田麦地区种植。该品种于2004年进行田间现场鉴评,同年通过省级品种审定。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2001~2003年在云南省进行田麦良种区域试验。试验统一采用随机…  相似文献   

11.
宛麦16是南阳市农科院于1994年以菜州953为母本,以温2540为父本做杂交组合,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小麦品种。适宜在河南省中南部麦区中晚茬种植。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鄂麦27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鄂麦27是孝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湖北省农业生产中对小麦品种的需求,主要围绕改良小麦产量、面粉品质、小麦的抗逆性及熟期等性状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10年10月由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概况、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简述了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鹤麦1310是鹤壁市农业科学院于2005年配制周91177/安麦1号和新麦11/淮阴9628两个杂交组合,2006年以周91177/安麦1号组合的F1为母本、新麦11/淮阴9628组合的F1代为父本进行第2次杂交,将杂交后代按照系谱法连续单株选择育成的小麦品种。2019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本文作者主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云麦5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麦53(原用名7181—1)是玉溪市农科所与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于1996年2月用96B-254材料作母本,96B-6材料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12年选育而成;2008年1月10日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云麦53,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0703号。云南省品种区域试验11点,2年平均每公顷产6925.5kg,比对照云选11-12每公顷产5725.5kg,增21.0%,居9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7年进入国家区域试验,云麦532年平均每公顷产5721kg,比对照川麦1072年平均每公顷产5392.5kg,增6.1%。  相似文献   

15.
新春15号春小麦品种。由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于1988年以本所高代组合牒24为母本,本所高代组合85307为父本,采用常规育种方法系统选育而成,于2004年3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黑胚率低、抗病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农艺性状好、适应范围广,是目前新疆最好的优质中筋小麦后备品种,已列入国家2005年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云麦53”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选育,自2008年开始引进镇雄县开展试验示范,该品种在我县表现优异、品质优良、抗病高产,经过大田示范推广,累积应用面积达88.5万亩,种植区域覆盖全县小麦主产区,是镇雄县目前的主导栽培品种,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东昌668是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母本新麦18与父本丰768配组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麦20211005。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推广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麦22是河南三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周麦22为母本、花培8号为父本组配的杂交组合,经多代选系选株于2014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4年起相继参加各级试验,2019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笔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及种子生产技术要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青农3号小麦,是以青丰1号为母本,以烟农15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6年3月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6002)。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新品种武春4号是古浪县良种繁殖场于1985—2005年以普通小麦品种80—62—3与“印度矮生”、“辽春10号”与“7586”配制2个单交组合,再分别与品种小黑麦、波兰小麦配制2个顶交组合,最后将2个顶交组合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在生产中表现抗病、优质、高产,适宜在武威、张掖、酒泉、白银、天祝等地大田和带田种植。2005年6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007年3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