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春性恢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杂交后选育的16份新春性恢复系及其4个亲本系[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为材料, 利用SSR、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间的遗传差异, 同时利用以上2个春性不育系分别与12个新春性恢复系和1个春性亲本恢复系Ag-5进行NCII双列杂交, 测定其杂种优势及杂种表现。16份新恢复系中除931和帐23外, 其余的14份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春性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的遗传距离,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扩大春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 配制的26个杂交组合中, 其双亲中不育系所对应保持系单株产量为高亲值的组合有15个, 其中13个组合单株产量超亲优势都强于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可增强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 12个新恢复系分别与2个不育系所配24个组合中18个组合的单株产量都分别超过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的产量; 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均强于其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抗菌核病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可能为春油菜杂交育种提供有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春油菜生态区里春性和半冬性油菜光合性状的差异,本实验在甘肃张掖春油菜区分别测定了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叶绿素含量、绿叶面积、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等光合性状。结果表明:半冬性油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春性油菜,而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低于春性油菜;春性油菜的绿叶面积明显高于冬性油菜,而叶绿素浓度则低于半冬性油菜;半冬性油菜对光的利用和转化能力优于春性油菜,在低光强和高光强下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春性油菜;春性油菜的CO2的羧化效率高于半冬性油菜,而冬性油菜的在高CO2浓度下的光合作用要明显高于春性油菜。本研究为春油菜区油菜种质资源扩充和高光效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2地甘蓝型油菜的光合作用差异,以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秦杂油3号’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强、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2个生态区净光合速率的差别。结果显示:不同生态区甘蓝型油菜净光合速率随光强、CO2浓度和温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春油菜区叶片的光饱和点和光量子效率高于冬油菜区,而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和饱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比冬油菜区低;春油菜区叶片的羧化效率比冬油菜区高,而CO2饱和点和饱和CO2浓度下净光合速率则比冬油菜区低,两者的CO2补偿点无显著差异;春油菜区进行光合反应的适合温度范围比冬油菜区宽,在最佳温度下春油菜区的净光合速率低于冬油菜区。结果表明春油菜区叶片的光合能力要强于冬油菜区,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DH系在不同生态区SPAD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蓝型油菜纯合双单倍体(DH)为材料,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油菜叶绿素SPAD值的变化状况,揭示叶绿素含量遗传表现规律,创制更高叶绿素含量种质资源,以期为油菜高光效育种奠定方法和理论基础。选取了170份甘蓝型油菜DH系,连续3年分别种植在冬油菜区(陕西大荔)和春油菜区(甘肃张掖)。结果表明:无论是不同遗传背景的DH系、还是同一亲本下的不同DH系材料,油菜DH系叶绿素含量在田间既表现出遗传稳定性,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即在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同一区域即便不同年份的各DH系材料,叶绿素SPAD值的表现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生态区,油菜DH系的SPAD值差异很大。通过对油菜DH系亲本和DH系叶绿素SPAD值频数分布分析,叶绿素含量连续3年在2个生态环境具有广泛的连续分布,并且服从正态或者近似于正态分布,以及超亲分离的特点。这些都表明油菜叶绿素含量是一个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到多对基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对油茶年生长周期(新稍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果实成熟期、花期和休眠期)中光合特性的影响因子--叶龄、叶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叶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存在单峰和双峰两种类型,1年生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值,2年生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均在新稍生长期达到最高值;(2)1年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年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直降低,可溶蛋白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减少,叶片全磷含量年变化趋势为“M”型;(3)上、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上午上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值高于下部叶片,下午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值高于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具有白菜或甘蓝细胞质的甘蓝型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罗莉霞  王转  李均  陈坤荣  任莉  方小平 《作物学报》2010,36(8):1280-1285
为比较甘蓝型油菜不同细胞质基因组的遗传效应及其与核基因的相互作用,对12个白菜(2n=20)与1个芥蓝(2n=18)的正反交种间杂种分别进行子房和胚培养,人工合成白菜和甘蓝细胞质甘蓝型油菜。结果表明,白菜×芥蓝的正交子房培养杂种苗平均诱导率2.32%,甘蓝×白菜的反交胚培养杂种苗平均诱导率为1.16%。不同杂交组合之间,杂种苗诱导率差异大,但相同亲本正反交杂种获得的难易趋势相似。将单倍体杂种小苗在含0.01%秋水仙碱的MS培养基中预培养处理10d的染色体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达59.32%。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类似于栽培甘蓝型油菜,无论正交或反交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其农艺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但更接近于母本。合成油菜花粉育性在40.53%~88.95%之间。  相似文献   

7.
不同杂交稻灌浆期叶片衰老特性及其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叶片衰老表现型,为水稻抗早衰栽培技术和抗早衰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此文选用6个杂交稻组合,在抽穗后常规水分管理和限水条件下,研究根系活力、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动态及其对水分亏缺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的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衰减节律有明显差异,表现在衰减的起始时间、频率和衰减量。不同组合各生理指标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叶绿素含量衰减率与根系活力和叶片氮含量衰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OD、CAT和POD活性动态不同,不同组合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不同。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素含量的变化动态与SOD和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素含量的变化动态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杂交稻组合叶片生理指标的衰减节律及其对水分亏缺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利于延缓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衰减、维持叶片较高的光合功能。水稻的抗衰老特性是基因型差异及其各项生理机能对环境应答结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玉米生理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龙  宋碧 《种子》2002,(4):31-34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的产量及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表明,在合理密度下,玉米的产量主要由叶片光合能力所决定,特别是生殖生长期中上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同时表明登海6号在吐丝期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品种(组合)且差异显著,在乳熟期登海6号中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品种(组合)且差异显著,并总结了高山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生理特征:吐丝期前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粒灌浆期中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且持续时间长,茎叶物质输出率高。  相似文献   

9.
 选择4个棕色棉品种(系)与5个白色棉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正反交组合各20个,测定了吐絮期正反交组合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分析杂交F1代光合参数的杂种优势表现与正反交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吐絮期杂种F1各项光合参数没有明显的正向中亲优势、正向超亲优势。正反交组合之间,除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光合参数差异不显著,胞间CO2浓度受到细胞质效应影响。正交组合F1叶绿素含量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反交组合F1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油菜正反交组合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抗倒不协调是油菜生产中最主要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油菜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在高密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下,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受母系遗传的影响,杂交油菜的正、反交组合在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上常表现出明显差异,但种植密度对不同杂交组合这些关键性状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浙油50、华航901及其正交(华航901×浙油50)与反交(浙油50×华航901)组合设置5个种植密度,考察其产量及倒伏相关性状并计算其杂种优势,研究种植密度对亲本及正、反交组合产量与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当前高密度直播生产模式下杂交油菜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亲本及正、反交组合的实际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无论正、反交组合,其实际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均与父本更为接近;倒伏指数在两点随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同,但无论正、反交组合,其倒伏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均与母本相一致。在西宁试点,杂交组合产量均具有明显的平均杂种优势,且正交组合比反交组合具有更大的杂种优势;正交组合具有一定的抗倒性杂种优势,但是反交组合无抗倒性杂种优势。综上所述,高密度直播生产模式下,杂交油菜亲本选配推荐方案以高产品种为父本,抗倒性强的品种为母本进行组配,可以获得高产、抗倒性强且更适宜密植的杂交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1.
油菜叶色突变种质资源筛选与遗传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光合能力密切相关,能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甘蓝型油菜中双11,单株收获诱变后第一代并通过诱变后第二代大量筛选鉴定获得油菜叶片叶色稳定突变种质资源62份,分析了筛选获得的叶片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离比和测定了相关突变体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显示,获得的突变体按照叶色分成五类,叶色深浅与其叶绿素含量相一致;突变株系60%由多位点突变导致,37%由少数位点突变导致;24%突变株系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76%的叶绿素含量约低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低的突变株系中,70%的突变株系叶绿素b的改变程度大于叶绿素a,30%的突变株系叶绿素a的改变程度大于叶绿素b。这些叶色稳定突变体的获得为将来遗传基础研究以及作为种质资源培育高光效油菜新品种奠定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豆光合特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不同CO2浓度处理的大豆实验观测,分析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对大气CO2增加的响应,探讨了未来高CO2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叶片光合午休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净光合速率提高19.4%~33.0%。大豆蒸腾速率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下降。大气CO2增加促使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在不同生育期提高幅度不同,表明为分枝期、开花期较大,结荚期、鼓粒期较小。在大气CO2增加情景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分别提高8.6%~11.6%,13.8%~20.0%和9.9%~13.8%。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则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莱州 32 79为中心亲本 ,与冀东地区 5个基因型不同的冬小麦品种配置正反交组合 ,并对 10个正反交 F1 的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及旗叶与茎秆间的夹角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 ,5个产量性状平均中亲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 :单株产量 >单株有效穗数 >千粒重 >穗粒数 >每穗结实小穗数。单株产量表现出最强的杂种优势 ,但个别组合优势不明显 ,甚至出现负优势。大部分组合叶绿素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 ,只有 1个组合正反交 F1 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某些组合正交高于反交 ,而某些组合反交高于正交。莱州 32 79株型直立紧凑 ,与其他品种配成的正反交 F1 旗叶夹角减小幅度均较大 ,该品种对改良株型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杂种优势的表达很复杂 ,不仅与杂种核基因有关 ,核质互作对杂种优势也有很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黑龙江省1981-2010年间育成的30个中熟大豆品种叶片主要生理性状遗传改良的研究表明,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年代推进而增加;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呈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可以作为高产育种选择的指标性状.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分属冬性、半冬性、春性类型的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进行了2年试验,比较了不同材料间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差异,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构建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研究了两类指标在不同年份间的变异。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材料间SPAD值差异极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在部分材料间差异极显著,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材料间无差异。甘蓝型油菜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正向显著相关,其中与叶绿素总量相关程度最高(r=0.9082),其次是与叶绿素b的相关(r=0.8366)。SPAD值及叶绿素含量年际间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受年际间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8×5NCⅡ交配设计,对13份转基因特色亲本组配杂交,分析了杂种F1的7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主要产量性状子棉产量,超亲优势的平均值为-6.14%,18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中亲优势的平均值为24.07%,29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的平均值为-29%,1个组合出现正向竞争优势。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单株铃数与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的相关性不显著,衣分、铃重与高亲值、中亲值的相关性极显著,子指、果枝节位与低亲值、中亲值的相关性极显著。经配合力分析,A4、A7、A8、B1、B5等亲本的GCA较好;SCA效应显著的6个性状中,A8×B3、A4×B4组合的SCA效应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17.
后期水分亏缺与增施氮肥对杂交稻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以水肥调控延长水稻结实期叶片功能的可能性,研究了早衰型和非早衰型杂交稻组合后期衰老过程中叶片光合功能对适度水分亏缺和增施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稻灌浆期水分亏缺促使叶绿素和叶面积衰减加剧,加速Rubisco羧化活性和叶片光合功能衰退,叶片ZR (玉米素核苷)含量下降。对缺水较敏感的中优838、天优998和隆平601其叶绿素衰减率提高了9%~12%;光合速率各下降了19.55%、19.12%、12.73%;ZR含量、Rubisco羧化活性的降幅相对高于其余组合。在限水的同时增施氮肥明显缓解了水分亏缺胁迫的影响,但增氮效果组合间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衰减率降低6.14%~27.10%;光合速率,隆平601、天优998、汕优63和中优838提高9.30%~15.81%,两优6326和C两优396提高3%~5%;Rubisco羧化活性,隆平601提高18.94%,中优838提高12.16%,其他组合提高3%~9%;增施氮肥提高了叶片ZR含量,中优838叶片ZR平均含量提高16.05%,C两优396和汕优63分别提高8.31%和8.16%,两优6326和隆平601分别提高4.90%和1.13%。相关分析表明,叶片ZR含量与叶光合速率和Rubisc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ubisco羧化活性与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极显著相关,叶片总糖含量和稻谷产量与光合速率相关显著和极显著。水稻灌浆期水分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在干旱胁迫时适量增施氮肥,是降低干旱胁迫危害、增强叶片光合功能、延长叶片功能期,防御早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华北坝上冷凉区短季类经济作物缺乏,芥菜型油菜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于2017-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引种了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油杂62,以当地传统芥菜型油菜品种大黄为对照,监测了两品种的叶面积指数、角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和油菜农艺性状、产量等。结果表明,华油杂62较大黄生育期长约10d,平均叶面积指数高23.36%~36.73%;角果净光合速率不及大黄,N、P、K积累量高于大黄;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延长21d,干物质积累潜值高46.86%;菜子产量较大黄高22.8%~54.0%。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2对华北坝上冷凉区的地理气候环境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具有替代区域传统芥菜型油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钼肥施用对甘蓝型油菜薹期钼营养及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各个部位钼含量,叶片光合特性、色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施钼显著增加2个品种L0917和中双11(ZS11)单株鲜质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5.50%,67.94%。施钼显著提高了ZS11叶片色素含量,L0917和ZS11叶绿素a/b值,分别降低了16.28%和10.26%,施钼提高了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对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施钼提高了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L0917和ZS11)35.31%和91.38%,83.57%和274.30%,16.81%和16.02%。施钼提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L0917和ZS11提高幅度分别为211.50%,335.80%。施钼分别提高了甘蓝型油菜薹期根、茎秆和叶部位钼含量。薹期碳氮代谢研究及钼营养诊断为甘蓝型油菜花期和成熟期生殖和营养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AACC,2n=38)为母本、白菜型油菜"青海大黄油菜"(AA,2n=20)为父本杂交,经连续自交三代获得F_4代44个新型甘蓝型油菜单株为供试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物质渗入分析,结果显示:从油菜A基因组特异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5对特异性引物,新型甘蓝型油菜中大黄油菜遗传物质平均渗入率23.0%。青海大黄油菜的A组染色体A1-A10遗传物质在新型甘蓝型油菜渗入率在12.2%~32.5%之间不等,平均22.5%。选取42份新型甘蓝型油菜对其花粉育性进行检测,除203-1、203-2两个单株花粉败育外,其余40个单株花粉可染率介于27.4%~96.4%之间。新型甘蓝型油菜单株之间在形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叶型、株高、花期等可大致分为偏白菜型、偏甘蓝型油菜型,分别占43.2%和56.8%。通过甘白杂交,对新资源进行亲代遗传物质渗入以及花粉育性等相关研究,为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