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认真剖析书院制度以及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梳理当前高校试行书院制度的特点,就推进书院制度的几个重大问题提出见地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兰州明代以后的书院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梳理了明代之后兰州古典书院园林的发展概况,并对其选址特点以及造园要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成功举办。这次会议以多学科、多视角、新方法研究为特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书院本身、书院与儒学的关系、韩国书院研究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学术交流。对韩国书院的研究是这次会议的亮点,而对中外书院的比较研究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学和私学共处于教育舞台之上。至唐末,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私学,与官私两学共存。在书院存续的960余年的历史中,尤其是在其官学化之前,书院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术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人文主义传统和治学方面的诸多特点,给后世教育留下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沉寂近百年之后,明代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罕见的现象。书院讲学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儒学诠释的平民化倾向。书院讲学的平民化,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也使教育与学术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形成了自己的书院观。它包括对书院的看法,书院的教学方法,书院的制度化建设,书院与学术的关系,书院的教化功用等。本文认为,王阳明重视书院建设,将其视作研究、宣传自己学术思想的阵地,其学几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亦传于书院,在书院的讲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与思想体系。他在正德、嘉靖年间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互为表里、一体发展的趋势:新的理论在书院中崛起,新崛起的理论又一次推动了书院的勃兴。  相似文献   

7.
宋代以降,在统治者的调控下,培养满足朝廷需求的人才成为书院产生与发展的逻辑基础。而创新学术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千余年来书院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力。但人才培养和发展学术对书院发展也不是均衡地起作用,人才培养逐渐演变为限制书院学术自由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借鉴书院发展的相关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变迁的意义,就必须完整地了解剧变(鸦片战争)前的书院发展及清廷政策与教育内涵。清廷藉由禁设书院和转化书院等手段,使书院丧失了成立的精神而趋于官学化,这也导致了书院教育的覆亡。而民办书院对书院精神的提倡,是保存和发扬书院教育的最好的方式,也对与世界教育的接轨产生了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蓄德为先--论书院教育的道德诉求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书院是“讲学遁迹著书之所”,但更是士子们磨练德性的精神家园;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强烈的道德诉求,淡泊明志、修身养性、砥砺品节,是书院教育的宗旨所在。围绕这一点,该文从书院教育的特点和院规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书院尚德教育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院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书院一方面体现出独立的文化创新精神,成为当时教育改革、学术创新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又与官方密切合作,有很强的“官学化”趋势。导致书院发展趋势与变迁的原因在书院内部,即作为书院创建、主持的古代士大夫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书院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历史特性,论述了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现代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的主要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市县农科院所改革中存在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被边缘化、科研条件薄弱、人才支撑乏力等问题,提出了打造综合性农科大院、恢复和强化县级农科所功能、健全"三级"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适度放宽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自主权等对策,以促进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唐代江州陈氏东佳书堂被誉为中国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但相关史料的抵牾让人怀疑东佳书堂在唐代创建的真实性。从新兴士绅阶层在地方事务的作用、科举制度对聚居家族的影响、陈氏家族聚居的婚姻关系等方面来看,陈崇在唐大顺元年(890)创建东佳书堂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院县合作共建促进了科技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生产发展,促进了科技行为、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的统一;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服务、科技推广和科技帮扶开辟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加速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步伐,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书院形态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除授受儒家学说的教学型书院外,佛道的宗教书院、官员休憩的园林书院、宗族的祠堂书院等以不同形式存在。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因社会向慕、威权压力和书院的民间性等原因而发生。认识书院形态的多样性,对从整体上把握书院发展史,认识书院文化形成的多元取向,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或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从乡村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朝鲜时代后期的韩国书院问题,书院与乡村社会的有机关系特别是与乡村统治势力之间的互动值得关注。从书院与乡村社会史、乡村统治的演变与书院组织机构、书院的本家化倾向等入手,皆是展开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院文物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尚未有书院文物定义的界定.本文就书院文物的定义界定及其理论依据和文物学背景、书院文物的内涵与功能及价值,在理论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本文以陕西省和江苏省为例,从历史、市场主体、资本、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制度等多角度,对比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牟润孙博通经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可惜学界重其史学而略其经学。他不仅对《论语》、《大学》、《公羊传》等经书的文句与义意有独到的解说,也对汉魏以来的经学变迁作了别致的探讨,各种具体研究成果引人瞩目,但最值得指出的是,他根据经史同源的原理,作出“经学皆史学”的论断,再反思两汉以来经史分合的利弊得失,提出“经史合一的史学”说,堪称晚年定论。牟润孙在其学术臻于精熟之际,针对现代中国经学消亡、史学西化,力矫时弊,从经学史的苦心探求中,彰明中国古代经史合一的优良传统,期望恢复“经史合一的史学”,融经学入史学,为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