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酸酶营养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植酸酶营养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植酸酶成为可能,在过去四五年中,植酸酶在猪和家禽饲料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植酸酶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和血浆中(Martin等,1985),也存在于哺乳动物小肠中(Cooper等,1983)。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可产生大量的植酸酶,因而它能很好地利用植酸磷(Reid等,1947),而猪和家禽等单胃动物,由于其肠道中植酸酶活性极其微弱,且易于被日粮某些成分(如钙)所抑制,因而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需额外添加无机磷。 1.1 植酸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大多数植酸酶的最适pH在4.2~5,5,表1描述了不同来源植酸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及其米氏常数Km值。但也有一些酶,其最适pH为8.0,如Lilium longiflorum花粉中的植酸酶,称之为碱性植酸酶。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植酸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对于水产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已有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微生物植酸酶对鱼类的营养作用1.1提高磷及其他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大量试验证明,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以提高磷的生物利用率。Vielma等(1998、2002)报道,在含有植物蛋白的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以增加虹鳟日增重,提高磷的生物利用率。另有报道,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欧洲海鲈对磷的利用率,增加大西洋鲑鱼蛋白质消化率和磷的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植酸酶在体外条件下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添加无机磷导致粪便中磷的排出量增多 ,污染水源和土壤 ,同时磷酸氢钙还易导致氟中毒和其他重金属中毒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代替直接添加无机磷日益受到重视。植酸酶的应用效果 ,关键在于其在消化道中的活性。自然界有许多不同的植酸酶来源 ,通过遗传工程技术 ,利用微生物 (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发酵工程技术生产饲用植酸酶 ,已成功地应用于猪和家禽中。本试验是应用这种微生物植酸酶 ,以玉米、豆饼、麦麸为植酸磷载体 ,模拟畜禽胃肠消化道环境 ,在体外条件下测定微生物植酸酶的活性。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  相似文献   

4.
植酸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酸磷是一类能分解植酸 (肌醇六磷酸 )释放无机磷的生物酶 ,它可以降解饲料中的植酸盐 ,生成无机磷和肌醇以及与植酸结合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从而减少单胃动物饲料中无机磷的添加量 ,降低动物粪便中植酸磷的排放。植酸酶的研究是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的 ,现在对植酸酶的研究已进入到分子水平 ,多种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已得到分离纯化并进行了较深入的生理生化研究 ,多种植酸酶编码基因已从不同的微生物中得到分离。目前研究的主要思路集中在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克隆植酸酶基因 ,然后在生物反应器中高效表达植酸酶基因 ,以解决植…  相似文献   

5.
反刍动物能很大程度上依靠瘤胃微生物来消化利用饲料中的植酸盐,但目前国内有关瘤胃微生物植酸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瘤胃微生物植酸酶的主要来源和活性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主要有5种瘤胃细菌能分泌植酸酶,其中,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分泌的植酸酶活性最高(199.1~703.6 U·mL-1);根据酶促反应的最适pH和催化机理,可将瘤胃微生物植酸酶分别归类为酸性植酸酶和半胱氨酸磷酸酶植酸酶;根据植酸酶水解植酸时的立体专一性,发现瘤胃微生物植酸酶中可能同时存在3-植酸酶和5-植酸酶2类植酸酶.最后本文论述了瘤胃微生物植酸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特性,发现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植酸酶的最适pH为4.0~5.5、最适温度为50~55℃、对植酸和ATP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埃氏巨形球菌植酸酶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60℃、仅对植酸表现出活性.  相似文献   

6.
植酸酶在畜禽消化道内的活性变化与定点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植酸酶替代畜禽日粮中的磷酸氢钙已得到普遍应用,但植酸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仍不能替代畜禽日粮中的全部磷酸氢钙。本文从植酸酶的酶学特性出发,通过总结畜禽消化道pH、蛋白水解酶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探讨植酸酶的适宜作用位点,进而为植酸酶在畜禽消化道内实施定点释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家禽日粮中应用植酸酶需考虑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酸(亦称六磷酸肌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与磷结合为植酸磷。植酸磷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磷源,但难以被单胃动物利用。大部分植物性饲料中的磷仅1/3能被家禽有效利用(Carter等,1991),且植酸盐能与不同的阳离子和蛋白质结合,降低了蛋白质及钙、锌、镁和铁等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Graf,1986),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因此,能催化植酸及植酸盐水解的植酸酶在饲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植酸酶包括植物本身的植酸酶和利用微生物产生的外源性植酸酶。1植酸酶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效果1.1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许多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可以改善家…  相似文献   

8.
植酸(亦称六磷酸肌醇)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与磷结合为植酸磷。植酸磷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磷源,但难以被单胃动物利用。大部分植物性饲料中的磷仅1/3能被家禽有效利用(Carter等,1991),且植酸盐能与不同的阳离子和蛋白质结合,降低了蛋白质及钙、锌、镁和铁等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Graf,1986),是一种抗营养因子,因此,能催化植酸及植酸盐水解的植酸酶在饲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植酸酶包括植物本身的植酸酶和利用微生物产生的外源性植酸酶。1植酸酶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效果1.1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许多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产生的植酸酶可以改善家…  相似文献   

9.
早在1991年,荷兰等欧洲各国就开始在家禽和猪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来促进植酸磷的利用和降低粪中磷的含量。Kornegay(1996)的试验充分证明了植酸酶在肉鸡饲料中的作用。但近几年的大量研究表明,植酸酶的作用还不仅如此,它还可提高饲料中氨基酸  相似文献   

10.
植酸酶是催化植酸(肌醇六磷酸)及植酸盐水解成肌醇与磷酸(或磷酸盐)一类酶的总称,属磷酸单酯水解酶。植酸酶的来源主要是植物和微生物。各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哺乳动物小肠中也存在植酸酶,但含量很少。对提高植物性饲料中磷的利用率无多大意义。来源于微生物的植酸酶是肌醇六磷酸3-磷酸水解酶(E.C.3.1.3.8)。它可以在肌醇的1位和3位碳催化释放出磷,并最终使整个植酸水解。来源于植物的植酸酶是肌醇六磷酸6-磷酸水解酶(E.C.3.3.3.26),它从肌醇的6位碳开始水解植酸。微生物植酸酶生产周期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