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坡向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的差异,为调整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种直径分布函数(Weibull分布、Logistic分布、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函数),分别对幼龄林(8年)、中龄林(16或18年)、成熟林(27年)和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直径结构分析及分布函数的拟合。【结果】总体而言,4种分布函数中,Weibull的适应性最强;杉木幼龄林直径符合Gamma分布;4种分布函数对杉木中龄林直径拟合效果均较好,且中龄林直径以1cm径阶整化的拟合效果比以2cm径阶整化的好;4种分布函数对生长于阴坡的杉木成熟林拟合效果不显著,而对生长于阳坡的杉木直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杉木林直径分布较离散;成熟林阴、阳坡直径分布规律差异明显;总体样本规律与个体样本间有显著差异,不分坡向的样本集无法代表该龄组的直径分布规律,应进行坡向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项功能,以湖南省福寿林场杉木生态公益林9个固定样地林分空间结构的实测数据,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对比分析了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19,为0度混交和弱度混交的中间状态,杉木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09和0.04,接近0度混交状态,3个龄组杉木林的林分混交度都偏低,林分稳定性差;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1,0.52和0.52,接近中庸状态,说明林木个体差异不大,林木分化不严重;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37,0.35和0.34,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中间状态,不是理想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个发育阶段下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分析,探讨了杉木不同发育阶段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受到林木生长的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在表层最强烈;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都表现出幼龄林阶段较高、其后开始明显下降且多数指标在近熟林阶段达到最低、成熟林阶段显著提高、至过熟林阶段达到整个生长发育最高水平的规律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与不同阶段下土壤微生物状况的改变密切相关。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近熟林—成熟林阶段有显著增加,其他阶段变化不显著。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土壤出现明显的负向极化变化趋势,在该阶段进行整地、施肥等营林措施可能会对林木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然白桦林经营调控技术及目标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抚育技术间小留大不全面适用白桦林,提出分龄组、分林层、分树种、分径级经营,不同间伐强度标准的技术目标管理.在成熟林中有不成熟林木存在,在未成熟林中有成熟林木存在,用径级工艺成熟取替龄级工艺成熟,把森林利用着眼点从成、过熟林两个龄组,拓广到全部龄组上来,发挥森林总体产出功能.林分立木株数分布序列,在平均直径以下,中、小径木占70%,蓄积占30%;平均直径以上,大径木占30%,其蓄积占70%;在中龄林以上,问伐15%~20%大径木株数,其蓄积占40%~50%.  相似文献   

5.
天山西部云杉林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利  马江林  陈冬花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475-1480,1569
[目的]探讨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为森林植被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天山云杉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生物量及其对应环境星数据与其派生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分龄级比不分龄级的条件下,生物量与各因子团的相关性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体现的较明显.[结论]林分生物量与水热因子中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等因子有较高相关性;与地形因子中海拔、坡度具有较高相关性,与遥感因子中B3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而与其它因子在这个水平上相关不显著.在水热因子中,幼龄林、近熟林生物量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有较高相关性,成熟林、过熟林生物量与水热因子中的平均气温有较高相关性;在遥感因子中,幼龄林生物量与遥感因子中B2有较高相关性,中龄林生物量与DVI、EVI有较高相关性,其他龄级生物量与NDVI、RVI有较高相关性;在地形因子中,幼龄林和近熟林生物量与地形因子中的海拔具较高相关性,成熟林和过熟林生物量与地形因子中DEM分级具有较高相关性,中龄林与地形因子相关性不高;在森林特征因子中,过熟林生物量与年龄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他龄级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宽甸县森林不同龄组的碳储量,通过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变更数据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碳储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柞树;不同林龄碳储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碳储密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8.
林分郁闭度和龄级对防护林碳汇功能及固碳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量换算因子法,以新疆伽师县"三北"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年底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林分郁闭度和龄级对防护林碳汇功能及固碳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密度和生物量随龄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生物量和碳密度也随郁闭度的增加呈波浪形上升趋势.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年碳吸收率分别为3.0、2.8、3...  相似文献   

9.
以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对象,通过分析不同龄林粗木质残体(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腐烂等级,揭示了CWD的基础特征及贮量。结果表明: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分别为400~1 650株.hm-2、6.73~203.09 m3.hm-2和3.45~104.33 t.hm-2。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CWD密度逐渐减少,体积和生物量均从幼龄林开始增加,到成熟林时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高腐烂等级的CWD体积和生物量比例逐渐增加,幼中龄林和近熟林以Ⅰ~Ⅲ级腐烂为主,成过熟林以Ⅳ~Ⅴ级腐烂为主。随着径级的增加,CWD体积和生物量比例在中龄林先增加后降低,在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群落由兴安落叶松和白桦构成,兴安落叶松CWD在数量、体积和生物量上均占74%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选择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进行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碳贮量和年净固碳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介于40.25%~53.52%之间,均表现为中龄林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而0~100 cm土层土壤含碳率则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随林龄增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逐渐增大,成熟林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3倍和1.19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差异引起的。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年净固碳量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分别比幼龄林和成熟林大3.487 t/(hm2.a)和3.748 t/(hm2.a),其中中龄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分别比幼龄林、成熟林大2.713 t/(hm2.a)和3.033 t/(hm2.a),占总差异的77.8%和80.9%。  相似文献   

11.
孟庆权    葛露露    林宇  邱岭军    胡欢甜    何宗明    董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6):8-15
通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凋落叶以及土壤(0~40 cm)C、N、P含量,并探讨3种林分生活叶、凋落叶和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3种林分C、N、P含量均为生活叶>凋落叶>土壤,3种林分生活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含量为格氏栲天然林显著高于2种人工林,而N、P含量差异不显著;2)3种林分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生活叶>土壤,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活叶N∶P均>16,而杉木人工林生活叶14<N∶P<16,生活叶C∶N为杉木人工林最高,凋落叶C∶N为格氏栲人工林最低,凋落叶、土壤C∶P为杉木人工林最低;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3种林分土壤C、N、P含量逐渐减少,而C∶N、C∶P、N∶P变化不大;4)3种林分N含量和C∶N在生活叶和凋落叶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格氏栲天然林改为人工林后土壤C含量显著降低,格氏栲天然林和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杉木人工林生长受N、P限制,且土壤P的有效性高。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林分的限制性元素,为该研究区格氏栲和杉木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能客观评价杉木人工林经营周期森林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为例,分别评价1996年和2007年杉木人工林健康状况,分析10 a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期整体评价结果均为健康水平,10 a间,幼龄林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且2期评价结果均为亚健康,中龄林健康水平从亚健康上升到健康,近、成过熟林的健康状况均有所上升,且2期结果均为健康水平。1996年各龄组健康水平排序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2007年各龄组健康水平排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近熟林>幼龄林,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为杉木人工林健康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福建省将乐县国有林场地区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胸径-树高状况,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的方法获取杉木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的胸径-树高实测数据,利用SPSS 19.0拟合3种不同生长势杉木成熟林的胸径-树高模型。建立杉木优势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891×D0.376;杉木中庸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669×D0.504;杉木被压木树高的幂函数模型,ln(H)=0.643×D0.542。结果表明,3种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0.910,D1.3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树高。对指导将乐地区杉木营林生产提供了疏伐选木的依据和抚育采伐开始及采伐强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15年生杉木人工林采用4个强度进行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375(Ⅰ)、488(Ⅱ)、594(Ⅲ)和732(Ⅳ)株·hm-2,于林下均匀套种大叶栎、红椎、灰木莲、香梓楠、格木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2008年底调查套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此后至2016年每2 a测定1次,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这些生长指标对不同强度间伐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杉木林下套种第3年,大叶栎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灰木莲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树高出现生长高峰;第5年,红椎、灰木莲、香梓楠的胸径出现生长高峰;第9年,格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以及香梓楠的树高和冠幅、红椎的冠幅增长量最大。2)套种5个阔叶树的3个方面(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总体表现看,其生长速度最快为大叶栎,其次为红椎、灰木莲,再次为香梓楠,最慢为格木。3)杉木间伐强度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大多表现为中度间伐强度优于强度和弱度处理,但并未呈现明显规律。香梓楠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最慢,大叶栎则生长最快;大叶栎在间伐处理Ⅱ(488株·hm-2)下套种优于其余3个间伐处理,格木则适合在间伐处理Ⅰ(375株·hm-2)下套种,红椎、灰木莲和香梓楠适合在间伐处理Ⅲ(594株·hm-2)下套种。大叶栎、红椎和灰木莲适合在间伐处理Ⅰ和Ⅱ下套种;香梓楠和格木适合在间伐处理Ⅲ和Ⅳ下套种。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研究其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对杉木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在福建顺昌县选择3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纯林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分别位于低、中、高海拔),将杉木生长分为2个阶段:幼树(5 cm≤胸径<10 cm)和成年树(胸径≥10 cm),于2003年和2008年调查了样地内杉木(胸径≥5 cm)的胸径并记录其坐标.采用Ripley's K(r)函数改进的L(r)函数,双相关函数g(r)和角尺度Wi分析杉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3块样地角尺度分析W分别为0.494 - 0.578,0.465~0.477,0.426~0.601.研究表明:海拔对杉木林的空间分布格局无影响.从L(r)和g(r)函数曲线可看出,成年树普遍低于幼树,也即更趋于随机或均匀分布,因此,不论初始分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随机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阔叶树与杉木人工混交造林,幼林期各林分杉木生长差异不明显,而阔叶树生长差异较大.11年生时蓄积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杉木南酸枣混交>杉木拟赤杨混交>杉木纯林>杉木木荷混交>杉木火力楠混交.杉木纯林处于中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杉木树高生长呈“正态分布”的林分,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作为不同个体生长类型划分临界值,对林分不同生长个体进行分类,探讨不同个体生长类型的年生长量对养分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树高生长表现类型好的个体,表现更强耐瘠薄能力,树高生长表现类型差的个体,在养分能满足高生长需求量时,同样也有良好的树高年生长量。不同生长表现类型的胸径年生长量对养分供求响应,表明胸径生长表现类型好的个体在养分供应不足时,个体胸径年生长量也不会高,养分充足时胸径年生长量大;生长表现类型差的个体在养分供应不足时,个体胸径年生长量低,而养分供应充足时,个体胸径年生长量接近生长遗传表型好的个体年生长量。该研究揭示杉木不同生长表现类型树高、胸径年生长适应性机理和对养分供应的响应,这对杉木低产林分改良和提高杉木经营水平及林分大径材培育中目标树的选择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杉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用径向生长测量仪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进行监测,用Compertz函数对年内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以21 d为窗口将日径向生长量与气候要素每隔1 d进行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的径向生长于3月初开始大幅度增加,11月趋于稳定,其中4月的径向生长累积量最大,而生长速率在5月初达到最大值;2)径向生长量与生长季开始阶段(3-4月)、结束阶段(9-10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7-8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生长季开始阶段适当加大灌溉力度能促进杉木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19.
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萌芽更新的繁殖基础是休眠芽,其数量对更新成败关系极大。通过对立木树干基部取样测定,基本查清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休眠芽的数量随林分立地条件而变化,立地愈优良,休眠芽数量愈少,中心产区少于边缘产区;在同一林分中,大径级立木休眠芽的数量少于小径级的;随林分年龄增加休眠芽数量增加,至中龄林阶段时达最多,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影响杉木休眠芽数量的主导因子为林分年龄和立地条件。作者还对更新措施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将乐县国有林场杉木成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16块杉木标准地,获取各标准地基础数据。根据克拉夫特林木分级法以及胸径、树高的统计分析,将标准地内林木按生长势不同分为优势木、中庸木和被压木3类。结果表明:1)通过林木实测数据拟合不同生长势的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干、根、叶、枝)估算模型、全株生物量模型,以DDH为自变量,分别拟合了各个器官(树干、树根、树叶、树枝)和全株的Logistic方程和幂函数,其模型的相关判定系数R2均在0.881~0.932之间。2)根据残存平方和SSE、总相对误差RS、平均相对误差E1、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E2AICBIC 6个检测评价指标进行方程的4选1筛选,筛选出最优模型中,幂函数模型9个(模型自变量D1个,自变量DH8个),Logistic函数模型6个(自变量D的2个,自变量DH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