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郑州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的108份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对其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碧沙岗公园尿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最强,滨河公园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郑州绿博园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强;尿酶与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非毛管孔隙度、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关系;磷酸酶及蔗糖酶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蔗糖酶与水解性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理化性质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判断,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松中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5种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土壤酶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p H值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工沙棘林地土壤酶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胡建忠 《沙棘》1996,9(2):22-28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10龄人工沙棘林地土壤酶进行了分析研究,土壤酶活性随立地、土层、地类呈现出较规律的变化;8种土壤酶中,脲酶、磷酸酶、转化酶、脱氢酶具有很好的肥力效应,在酶促作用中存在着共性关系,过氧化氢酶与肥力水平呈负相关;土壤酶活性总体水平与土壤综合理化性状间有着紧密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综合肥力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4种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沙市城乡交错带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下不同层次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的活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自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明显;土壤pH、有机质及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杉木林的土壤肥力状况最好,樟树林较差;不同林分下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的变化规律,杉木林酶活性最高,枫香林酶活性最低;各林分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容重、含水率没有相关性,土壤磷酸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中5种酶的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间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滨海盐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相似文献   

6.
土壤酶活性是催化各种生化过程的基本土壤成分,可用于评估土壤质量和健康。为了解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了祁连山4种草地类型下的5种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在不同草地类型下均差异显著。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草甸相较于高寒荒漠,土壤pH值、总磷、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含水率、有机碳、总氮、碱性磷酸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较高,且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特征差异显著;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碱性磷酸酶)与土壤理化性质(pH值、电导率、含水率、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呈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较差的植被覆盖情况下土壤碳、氮、磷含量较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较高,同时土壤酶活性也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微生物菌剂及配施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小叶杨与不同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为“植物+微生物菌剂”联合复垦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丛枝菌根真菌(AMF)、哈茨木霉菌(TH)和胶质芽孢杆菌(BM)作为修复菌剂,并以小叶杨为复垦植被,设置单施、混施处理进行土壤复垦。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来明确菌剂配施技术对该类型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BM单施与AMF单施处理组最高;pH值和电导率均以AMF+BM混施组最高;土壤酶活性与菌剂种类和配施方式密切相关,各菌剂处理组的酶活性得到了显著提高,AMF+BM处理的土壤酶综合指数最高,为0.84。菌剂配施促进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恢复,其中,AMF+BM处理的效果最佳,酶恢复指数为238.89%,养分恢复指数为178.15%。冗余分析显示,AMF+BM处理改善了土壤p H值、全P、过氧化氢酶、脲酶和土壤呼吸等指标。[结论]AMF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配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AMF+BM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容重、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该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决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也是影响该区土壤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大岗山红黄壤中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大岗山红黄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动力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A层土壤性质之间存在如下关系:A层土壤的酶活性、总酶和酶-基质结合的牢固性均高于其它各层;酶活性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量和土壤有效锌含量显著相关,而Vmax和Km同各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亚热带基岩海岸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并用数学方法探讨了它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相关极显著,其数量关系是细菌>放线菌>真菌,不过真菌所占的比例较泥质海岸高;(2)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差异很大,胡柚、桃形李等经济林土壤微生物多,马尾松和杨梅成林较少;(3)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4)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最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关系及反映土壤肥力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杉木幼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氮磷沉降对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给土壤带来严重影响。外源性氮可以直接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减少全磷含量;外源性磷可以促进树木对土壤氮的吸收,可能造成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外源性氮对微生物群落存在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外源性磷通常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原有的森林微生物群落组成;氮沉降可以提高、降低或无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氮磷沉降对不同土壤酶种类的影响效果各异。氮沉降的影响也与土壤深度及酶的种类有关。对磷沉降影响土壤酶的研究甚少。未来氮磷沉降的研究热点包括热带氮磷沉降、土壤氮磷比和氮磷沉降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地形、森林类型、林龄条件下氮磷沉降的对比分析,生态系统中缓冲氮磷沉降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氮磷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传涵 《林业科学》1994,30(2):170-175
杉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比较陈f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李传涵(华中农业大学土化系武汉430070)关键词杉木,根际土壤,土壤酶,杉木中毒由于林木生长的影响,使得林木根际土壤pH值、养分含量、微生物数目、生化活性等性质发生...  相似文献   

14.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不同林型土壤酶活性与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武夷山9种林型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不同林型各种土壤酶活性呈现上层高下层低的层次性;不同林型各种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差异性;不同林型各种土壤酶活性大多有明显的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不同林型各种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季节性变化与林木生长高峰相吻合;不同林型各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氮、磷、钾肥力呈显著正相关,故各种土壤酶活性水平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抚育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养分 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常宁地区不同抚育措施油茶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间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同一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锄抚林地在土壤养分、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方面明显高于未抚育和刀抚林分。相关分析表明,这3种林分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细菌数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主要养分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指标间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7.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本文对广西英罗港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主要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及盐分含量为 :木榄群落 >红海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群落 ;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 4种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红海榄群落 >木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壤群落 ,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 ;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 ,过氧化氢酶则呈相反趋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 ,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 ,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管颖 《防护林科技》2021,(1):31-32,62
通过对辽西地区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上藻结皮、藓结皮2类生物结皮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放牧样地恢复区内藓结皮的有机质含量、结皮厚度、全氮、全磷、全钾、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土壤含水量等均高于藻结皮,土壤中脲酶、蛋白质酶活性整体也是藓结皮优于藻结皮;中度、轻度放牧样地恢复区2种结皮土壤脲...  相似文献   

19.
The rhizosphere, distinct from bulk soil, is defined as the volume of soil around living roots and influenced by root activities. We investigated protease,invertase, cellulase, ur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of six Nothotsuga longibracteata forest communities within Tianbaoy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cluding N. longibracteata + either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Schima superba, Rhododendron simiarum,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or Cyclobalanopsis glauca, and N. longibracteata pure forest. Rhizosphere soils possessed higher protease, invertase, cellulase, urease,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than bulk soils. The highest invertase, ur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were observed in rhizosphere samples of N. longibracteata+ S.superba. Protease was highest in the N. longibracteata + R. simiarum rhizosphere, while cellulase was highest in the pure N. longibracteata forest rhizosphere.All samples exhibited obvious rhizosphere effects on enzyme activities with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acid phosphatase and cellulase activities(p \ 0.05) in rhizosphere soils and between prote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p \ 0.05) in bulk soil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rrelating 13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dices relevant to enzyme activities, showed that protease, invertase, acid phosphatase, total N, and cellulas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impacting rhizosphere soil quality.  相似文献   

20.
脂松(Pinus resinosa)是北美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因材质优良,生长迅速和耐低温、干旱、瘠薄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用材林、防风固沙林建设.脂松原产区气候特点和我国东北地区相似,均具有无霜期短、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量低至中等等特点,且海拔高度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