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土肥站印发了《浙江省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正式启动了该省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其主要目标:在确保作物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用量15%以上,以减轻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该方案同时规定了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核心示范区的设置原则、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科学施肥主要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是追求化肥的合理利用,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化肥减量增效的途径包括有机替代、应用新型肥料、采用适宜的农作模式等,但最根本的方法离不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只有基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才能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杭州市富阳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化肥减量技术为例,分析测土配方技术在实施化肥减量上的具体应用,形成测土配方技术实现化肥减量施用的工作流程,从而避免化肥减量工作中的困难及不足。  相似文献   

3.
化肥增效技术是在作物物产的条件下,通过施肥技术集成与创新,调整耕作制度,改进施肥方法,减少化肥施用量,不仅可以提高施肥效益,而且还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最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探讨了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4.
控释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堃  司马小峰  丁仕奇  陈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66-12470
[目的]研究控释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巢湖流域水田作物水稻和旱地作物玉米进行大田试验,分别研究了施用普通复合肥、控释复合肥和减量20%控释复合肥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与淋溶流失的影响。[结果]水稻和玉米氮磷的径流与淋溶流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初期,其中径流流失量均占总流失量的98%以上,而淋溶流失部分所占比例均不到2%,说明水稻和玉米营养盐的流失主要通过径流流失。相对于普通复合肥处理组,减量20%控释复合肥处理组水稻田氮磷的总流失量分别降低了60%和63%,玉米地分别降低了27.8%和34%,表明施用控释复合肥能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土壤养分,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减少雨季水稻和玉米的氮磷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对农田作物养分流失具有减缓作用,为控释肥的大面积推广及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控释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控释肥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巢湖流域水田作物水稻和旱地作物玉米进行大田试验,分别研究了施用普通复合肥、控释复合肥和减量20%控释复合肥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与淋溶流失的影响。[结果]水稻和玉米氮磷的径流与淋溶流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初期,其中径流流失量均占总流失量的98%以上,而淋溶流失部分所占比例均不到2%,说明水稻和玉米营养盐的流失主要通过径流流失。相对于普通复合肥处理组,减量20%控释复合肥处理组水稻田氮磷的总流失量分别降低了60%和63%,玉米地分别降低了27.8%和34%,表明施用控释复合肥能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土壤养分,提高氮磷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减少雨季水稻和玉米的氮磷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控释肥对农田作物养分流失具有减缓作用,为控释肥的大面积推广及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有机替代对农田土壤肥力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率较低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施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是针对性策略之一。论文阐述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综述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的方法,对农田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指标的变化,以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同时,指出现有的有机替代有机肥标准管理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有机替代背景下开展重金属的相关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目前仍存在因化肥过度施用而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及加剧周边地表水富营养化的问题。为改变农户不合理传统施肥习惯,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江山市开展了化肥减量施肥试验,研究在农户常规施肥基础上,化肥减量10%~30%对水稻甬优15产量和稻田地表径流养分(总氮、总磷、总钾)流失的影响。结果显示,减少农户常规施肥量10%~20%,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其中减量10%产量最高。稻田排水中养分浓度在施肥后1 h快速上升至最高值,氮在24 h后、磷在1 h后和钾在24 h后又很快下降了25.9%~66.0%、70.1%~88.3%和25.0%~52.5%,之后各养分均缓慢下降直到试验结束,这表明如遇到大暴雨或人工排水引起稻田灌溉水外流,在施肥后几天内是养分流失高风险期(也是面源污染高风险期)。化肥减量对稻田排水中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常规施肥量减少10%~30%施肥后1 h,排水中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分别下降了3.7%~27.1%、26.3%~59.5% 和5.8%~32.7%。适期、适量施肥在水稻生产中对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淮北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对策进行总结,包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推进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式、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和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培训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化肥面源污染和节省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双季早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减量增效栽培技术示范,探求该技术在池州市贵池区早稻上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优化群体结构和节本增效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早稻机插同步一次性侧深施肥在总养分减少15%的条件下,基肥侧深比人工施肥增收947.65元/hm2,增效明显.通过示范,说明侧深施肥配施控释肥较常规人工施肥不仅节肥增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有利于建设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发展,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水肥综合管理对减少滇池北岸韭菜地氮磷流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田氮、磷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不仅造成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针对滇池流域规模化韭菜生产施肥量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结合自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施肥及田间沟渠利用方式下农田氮、磷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相对于化肥表施,合理的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以及化肥深施,可分别降低地表径流中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53%和39%.施肥后1周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期,随后其风险随时间延长而降低;通过小区间沟渠的改造,提高排水溢流口高度,控制径流在沟渠内滞留时间以及采用农田养分循环利用的回灌技术,可减少农田向环境水体输出总径流量的76%以上,并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澜沧县水稻肥料减量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云南省澜沧县科学施肥水平不断提升,对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化肥用量偏高、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落后、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农作物过度依赖化肥、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增加生产成本、浪费肥料资源,而且破坏耕地质量、加剧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3.
<正>化肥减量增效是近年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应用的农业技术之一。持续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做好测土配方施肥,为推动面源污染治理作出贡献,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保障农业增产增收,真正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是每一个农业工作者赋予的历史任务和工作要求。本文基于孟州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情况,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个市级行政区化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估算了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在耦合农业化肥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化肥氮磷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并初步识别了重点区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其化肥施用量呈现上升趋势,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省,氮磷流失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1、0.61 kg·hm~(-2)·a~(-1)。湖南省为六省一市中农田化肥氮磷污染的高风险区,上海市为低风险区,其他五省则以中、低污染风险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防范,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不少农户一味追求产量,肥料滥用、乱用现象普遍,造成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产生了农业面源污染。本文介绍了旱作区化肥施用现状和形势,分析了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总结了适宜区域内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主要技术模式,提出了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应用新型肥料、开展农户施肥调查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旱作区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减量施肥下奉贤区稻田氮磷养分的径流流失特征,寻求适宜的田间施肥模式,基于田间小区径流试验,研究自然降水下常规施肥(CF)、减量施肥(JF)和优化施肥(YF)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径流水中各种形态氮磷流失特征及输出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奉贤区当季水稻地表径流水量为2 714.91 m3∕hm2,占农田年径流量的87.38%,主要发生于施肥较多、水量丰富的6—8月份。处理间径流水中的氮磷流失浓度在6月份出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最后平均径流浓度依次为CF> JF> YF,YF处理因缓释肥能有效减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径流水中的氮磷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流失负荷量也相应较低,其中以NO3--N消减率最高。与CF处理相比,YF处理的籽粒产量虽减少1.91%,但两者表现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缓释肥减量20%处理既能稳定水稻籽粒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内的氮磷径流损失风险,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该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
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农田养分迁移规律、养分释放源和养分汇的景观类型分析与调查观测,提出了利用农田系统中源、汇型景观结构组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可能性。农业系统内部本身包含着许多养分汇型景观结构,可延长养分在流域内部的滞留时间,减少农业系统中养分的输出。建议对某些养分流失严重的农业流域,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增加养分汇型景观面积,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是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氮磷养分的大量流失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云南省湖泊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降低湖泊流域养分流失的同时保障湖泊流域烟区烟叶的优质生产,以高原湖泊洱海和抚仙湖流域烟田土壤为对象,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流域氮磷流失和烟叶生产的影响,为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位测定的方法,在弥渡和澄江两个试验点观测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当地常规推荐化肥施用量处理CK、25%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M25、5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M50、75%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M75和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M100)条件下氮磷养分流失特征,评价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烟叶质量特征.[结果]弥渡和澄江两个点试验结果相一致,即CK、M25、M50、M75和M100处理的径流水、渗漏水的总流失量差异不显著;径流水的总氮流失量由小到大依次为M100、M75、M50、M25和CK;渗漏水结果与径流水基本保持一致.与CK相比,M25、M50、M75和M100处理的径流水总氮流失量分别降低了14.73%~15.79%、20.84%~22.38%、19.90%~56.90%和36.57%~83.76%,渗漏水总氮流失量分别降低了14.91%~36.70%、41.41%~48.81%、29.49%~37.50%和42.14%~67.11%.总磷流失量与总氮流失量结果一致,即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降低了渗漏水总磷流失量.弥渡点产量由小到大依次为M100、M75、M25、M50和CK,澄江点由小到大依次为:M100、CK、M75、M50和M25.弥渡点产值由小到大依次为:M100、CK、M25、M75、M50,澄江点由小到大依次为:M100、CK、M75、M50和M25.[结论]云南高原湖泊流域采用50%有机肥替代化肥方式在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同时能保障湖泊流域烟叶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19.
水稻生长期间氮磷流失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稻田施肥与不施肥的对比试验,研究水稻生长期间氮磷流失形态及其规律。结果表明,随机性大雨产生的氮磷径流流失占整个水稻生长季节氮磷流失的1/3~1/2,6月梅雨期是对农田面源污染贡献最大的阶段,氮流失主要以水溶性氮为主,磷流失则以颗粒态磷为主,控制氮素要针对水溶性的铵氦,磷素则主要需控制颗粒态磷。不施肥可减少53%的氮流失和34%的磷流失,而产量仅下降20%左右,其环境学意义远大于农业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氮进行消纳和回用,减少农田化肥氮投入并有效削减排入到水环境中的氮,达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介绍了面源污水中氮的农田直接回用、水生植物回收-有机肥还田替代、环境材料吸附净化-回收还田等几种技术途径及其应用,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