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沪白1号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其花雪白,种子含油量45.0%,芥酸含量0.9%,硫苷含量18.0μmol/g,符合甘蓝型油菜的双低标准。沪白1号适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登记编号:GPD油菜(2021)310115。双低甘蓝型油菜薹(俗称油菜薹,下同)通常指其抽出的嫩薹,摘取15~20 cm菜薹作蔬菜.  相似文献   

2.
双低甘蓝型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又是蔬菜作物,薹期摘取主薹可作蔬菜用,成熟时收获菜籽供榨油用,可一菜两用。油菜在采收菜薹增加收益的同时,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植株二次分枝,从而增加菜籽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该文从选用良种、播前准备、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适时摘薹、冻后处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双低甘蓝型油菜一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薹杂一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是继秦油二号杂交油菜之后在杂交菜薹领域方面的又一突破.该品种组合为l1A-6×96(1),11A-6是由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成的雄性不育系,96(1)是经自交测配选育的优良菜薹自交系,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薹身匀称,皮薄、肉质细嫩,味甜,风味佳和高产、优质、色泽美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建毅 《蔬菜》2001,(11):15-15
“薹杂一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是继秦油二号杂交油菜之后在杂交菜薹领域的又一突破。该品种组合为11A-6 × 96(1),11A-6是由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转育成的雄性不育系,96(1)是经自交测配选育的优良菜薹自交系。经多年多点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薹身匀称,皮薄、肉质细嫩,味甜,风味佳和高产、优质、色泽美观等特点。 一、特征特性 叶紫绿色,椭圆形,有叶翼,叶长25cm,宽15cm,8片左右。薹亮紫色,外被腊粉,薹长30cm左右,横茎1.1cm,单薹重22…  相似文献   

5.
汤兰 《西南园艺》2014,(4):20-21,27
2013年,在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对比及“一种双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一种双收”对油菜产量影响不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摘薹的8个处理除鼎油杂3号以外,其余7个品种均比对照油研10号收益高,其中先油188收益最高,折合每hm^2收益21378.0元。在具体操作中,“一种双收”应选用冬性较弱,抗病虫,生育期中熟偏早,苗薹期营养生长旺,易早发,摘薹后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强,菜薹食用无苦涩味、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产量高的油薹兼用型“双低”优质油菜良种;增施薹肥,促分枝早生快发;适时适度摘薹,当菜薹抽出20~25cm高度摘薹10~15cm,基部留足10cm以上以便分枝,早抽薹的早摘,迟抽薹的迟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响菜薹和油菜籽产量。  相似文献   

6.
青杂4号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选育的特早优质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2005年12月通过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定名"青杂4号"。1品种特性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双低、高含油量、抗(耐)病  相似文献   

7.
刘丽 《西南园艺》2011,(Z1):62-65
应用正交试验从移栽叶龄、种植密度、薹肥施用量、摘薹高度等4个方面对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油菜籽产量、油菜薹产量、产值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叶龄35d、种植密度9000株、薹肥施用量4kg、摘薹高度15cm是双低油菜"渝油21号"油蔬双收的最佳栽培组合,油菜籽667m2产量达136.67kg、油菜薹667m2产量达541.67kg,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667m2产值最大达1201.67元。  相似文献   

8.
菜用甘蓝型油菜品种 狮山菜薹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低(低芥酸、低硫苷)"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菜薹具有色泽浓绿、口感好、微甜清香等特点,但是薹少叶多、看相差,上市时间短、且集中在红菜薹和白菜薹的供应旺季。本课题组培育出的"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狮山菜薹,具有早熟、分枝性强和产量高等特性,其母本为自交不亲和系70A、父本为自交系2503。  相似文献   

9.
薹用不结球白菜(薹菜)以菜心、红菜薹为代表,起源于中国,在岭南和长江流域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以迟菜心、秋香828、中薹1号为代表的专业薹菜的选育及推广带动了新型薹菜品种的发展,未来丰产、优质和抗性仍然是新品种选育的3大主题,但能够满足周年供应、满足规模化种植、适应机械化种植采收的品种将更受欢迎.薹菜将向专业化、优质...  相似文献   

10.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且是产油量最高的经济作物之一[1].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增长、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及进口油料的冲击,油菜生产效益低,直接影响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2].油菜两用油菜品种是指在油菜蕾薹期采摘主薹或者侧薹作为蔬菜,油菜籽成熟后收籽榨油的油菜品种,既可有效提高菜籽产量,又增加蔬菜经济收益.油菜两用品种应具备感温性弱、生物产量高、口感佳、品质好等特点,推广油菜两用油菜品种,可显著提高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适宜摘薹时期、合适的摘薹高度和合理摘薹可增加籽粒产量[3~5].近年来,广西地区多个科研团队对油菜进行引种试验,筛选出德油早一号、早熟 6号、FD105和黔杂 J102等适宜在广西地区栽培的油菜品种,对广西油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10].但是,有关广西地区油菜两用品种栽培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通过引进油菜两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总结出油菜两用油菜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优质油菜两用新品种在广西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30 个油菜品种薹和蕾中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简称硫苷)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0 个油菜品种的总硫苷含量变异范围较大,在21.67~119.29 μmol·g-1 之间;大多数油菜品种蕾中的硫苷含量高于薹,蕾中硫苷含量均值为37.26 μmol·g-1,薹中为28.06 μmol·g-1;薹和蕾中的硫苷组分相似,均以4- 戊烯基硫苷和2- 羟基-3- 丁烯基硫苷为主要成分,两者在薹和蕾中的含量分别占总硫苷含量的46.24%、28.52% 和45.19%、29.13%。进一步分析高、中、低硫苷含量油菜品种的硫苷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油菜不同品种间硫苷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4- 戊烯基硫苷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8两个年度进行的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大区对比试验和摘薹适期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蔬两用油菜的产量、效益、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最适摘薹高度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是一项增收显著的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选育出更多性状优良、符合市场需求的芥蓝品种,以亲本材料均为自交系的新配置成的22个芥蓝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单株质量、薹净质量、株高、株幅、薹高、薹粗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初步选出了综合性状较好的杂交组合有细薹型16*40、粗薹型48*49、35*53和红薹型31*34,丰富了芥蓝品种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的芥蓝杂交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特征特性
  五彩红薹四号为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选育的中熟、丰产、抗病的杂交一代红菜薹新品种。该品种从播种至采收70天左右,植株生长势中等,抗霜霉病、病毒病,耐软腐病。菜薹紫红色、有蜡粉,薹形匀直。薹叶披针形、叶柄短,薹叶比适宜,口感嫩甜,商品性好。侧薹萌发能力强、多而齐,每薹鲜质量50 g左右,667 m2产量约2000 kg。该品种商品性和丰产性良好,是目前长江流域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双低甘蓝型油菜狮山菜薹作为菜用品种的品质特性,以常规白菜薹栽培种雪娇作对照,在不同播期、定植方式下进行评比试验,分析狮山菜薹的产薹特性,测定其薹、叶2个食用部位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等营养指标及Ca、Mg、Fe、Zn矿物质元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狮山菜薹成熟周期较短,播种后最快43 d可摘薹,摘薹周期可达86~108 d,每隔3~5 d可摘薹1次;早播时,667 m2产量可达到1 917.51 kg,且抗冷冻害性较强,播期弹性较大;狮山菜薹薹、叶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元素,能较好地满足人体需求,特别是对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需求,狮山菜薹可溶性糖含量薹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叶薹;矿物质元素Ca、Fe含量叶薹,Mg、Zn含量在薹、叶中差异不大。综合评价,同与雪娇相比,狮山菜薹具有良好的菜用品质,而且叶的营养价值较薹高,建议将薹、叶同时食用。  相似文献   

16.
正甘蓝型油菜(AACC,2n=38),又称油菜,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由白菜(AA,2n=20)和甘蓝(CC,2n=19)自然杂交、加倍而成~([1]),营养体优势比白菜更明显。白菜是我国南方传统的秋、冬、春季时令叶用、薹用蔬菜,在长江中下游各大、中城市上市量占蔬菜上市总量的30%~40%~([2])。与白菜相比,油菜可一菜两用或油蔬两用,即前期采摘主薹、后期收获油菜籽,以提高油菜种植效益,促进油菜多功能利用,增加收益。甘蓝型双低油菜薹营养丰富,维生素C和钙、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7.
薹杂1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其组合为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薹2A×父本系96(1),2007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7001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一菜两用”油菜新品种菜臺、油菜籽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于2020-2021年开展10个菜用油菜品种在采主薹和不采薹条件下的产量与效益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摘取主薹后19崇11-2每667 m2菜薹和油菜籽产量最高,分别为769.94、163.16 kg,其采薹后再生能力较强,可以确保既采收菜薹又收获籽粒,且油菜籽产量不减,每667 m2净收入增加1 125.33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较适合“一菜两用”;狮山2017熟期较早,苗期短,为提早菜薹上市时间,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苗期天数与菜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如选择苗期天数短的油菜品种,虽菜薹产量较低,但上市初期单价较高,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优质油菜"一菜两用"试验小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优质油菜的摘薹性能,掌握优质油菜摘薹后产量性状的变化,探索其关键栽培技术,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新洲区、黄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2-2003年安排了优质油菜"一菜两用"品种比较试验,中双9号"一菜两用"移栽密度试验、不同摘薹高度试验、不同薹肥施用量试验.2003年在新洲辛冲镇双桥村成功兴办了优质油菜"一菜两用"千亩示范片,在武汉乃至湖北省引起强烈反响.优质油菜"一菜两用"配套技术是既可摘菜薹上市,又收油菜籽的一项新技术,是优质油菜综合利用与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现就两年来对优质油菜"一菜两用"配套技术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蔬菜》2014,(2)
<正>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消息,在年度全省农业吉尼斯粮油挑战赛中,该院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浙油50"一举破了油菜单产和百亩示范方纪录,分别达303.8 kg、286.4 kg,比原纪录"浙大619"和"沪油17"分别提高25.3%、38.2%。"浙油50"是以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双低品种沪油15为母本,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双低品种浙双6号为父本,历经近10年培育而成的高产高油油菜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