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南美白对虾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虾种类,年产量超过140万吨,占养殖对虾总产量80%以上。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出现了生长速度慢、规格参差不齐、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2015年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经历了一次大萧条,大部分养殖户养殖失败亏损。据调查,2015年天津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盈利者不超  相似文献   

2.
<正>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三大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之一。但自2008年起,中国沿海连续暴发病毒性和细菌性对虾病害,南美白对虾危害尤其严重。为了探索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笔者于2013年12月19日在何敬祥为团长的带领下前往印尼东部马鲁古省瑟兰岛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参观考察,该基地总面积7600多公顷,是由印尼华人著名企业家黄双安先生与中国福建恒盛昌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这里自然环境好,海水纯  相似文献   

3.
<正>南美白对虾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对虾种类,2015年产量超过162万吨,占养殖对虾总产量86%以上[1]。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出现了生长速度慢、规格参差不齐、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特别是2015年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经历了一次大萧条,大部分养殖户养殖失败亏损。据调查,2015年天津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盈利者不超过20%[3]。为了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利用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经济效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采用传统的各种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对虾病害日趋严重,以偷死病和白斑病等为主的各种对虾病害暴发和流行已经成为发展对虾养殖业的制约因素。如今,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采用室内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模式,取得了不错的养殖效益,该养殖方式不仅最大限度的切断病原,提高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通过反季节销售,可以在市场上全年销售新鲜对虾,既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又提高了南美白对  相似文献   

5.
<正>金刚对虾又称南非斑节对虾、非洲草虾,原产于非洲莫桑比克等地,是一种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高温品种。近年来在我国广东、福建等地实现规模化养殖,因其个体大、肉质鲜美,深受沪、杭、宁等大城市消费者的喜爱,市场价比南美白对虾高出1倍多。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受病害影响较大,养殖成功率并不高,因此全国各地都尝试引进金刚对虾,采用“白加黑”的养殖模式(即一茬养殖南美白对虾,一茬养殖金刚对虾),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今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品种是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养殖业最近几年遭遇的病害形势越来越严峻。对虾养殖产业的命运会如何演变?最近,《海洋与渔业》记者与广东省湛江市养殖研究会会长林继辉做了探讨。林继辉认为,“假如没病害,虾产业可能惨过罗非鱼。”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宗东 《渔业现代化》2005,(3):25-26,28
南美白对虾在海南推广养殖已有七八年,近两年来海南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大部分养虾业出现亏损。主要因素是对虾养殖池塘老化,种质退化,近海的富营养化和养殖病害的猖獗,严重影响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可以增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在海水养殖条件下病害较多,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品种多、剂量大,导致药物残存量较高。而在淡水条件下养殖该品种,能使引起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的病毒及引起其它疾病的细菌几乎不能存活,因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最近几年,我省普遍养殖南美白对虾,亩产量徘徊在100-150kg左右,经济效益较低。笔者在海南多年从事各种对虾的人工工厂化育苗以及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虾苗的淡化和高位池塘精养对虾工作,并对我省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三年调查研究,认为造成低产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虾苗淡化方法简单粗糙,淡化成活率极低,甚至入池后1个月内存活率不足10%。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对虾之一。目前我国淡水、半咸水、高盐度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成熟、养殖面积规模化或初具规模。但是,北方地区正常海水(盐度20~35)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规模小、养殖风险大。我国沿海有大量的海水池塘可以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口感好,其商品虾销售价位和同规格的中国明对虾不相上下,所以,开展正常海水直接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凡纳滨对虾也称南美白对虾,引进我国后经十几年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和规模的快速扩大,种质退化、养殖环境污染、病害频发等问题凸显出来,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养殖者采用微生物技术替代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以达到调控养殖环境、减少病害、促进水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的热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疾病的日趋严重,高密度精养模式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南美白对虾高密度精养模式也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养殖废水大多没经处理向海区直接排放,造成自身污染和对虾病害的传播,增加养殖生产的风险和养殖产量的大幅波动;二是病急乱投医,盲目使用养殖投入品,影响南美白对虾的质量安全。汕头市牛田洋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健康生态混养模式自2005年开始运行以来,历经十年的试验与再创新,不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害日趋严重,养殖效益不稳定,以桃拉病毒病、红体病和白斑病等为主的对虾流行病的爆发和流行已经成为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制约因素。南美白对虾病害的防控是近年来国家虾产业体系的焦点之一。如今。南美白对虾生物防控技术在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对虾综合试验站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江苏省连云港市养殖试验,对虾养殖成功率超过90%,养殖产量提高15%。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逐步提高,但病害导致低成活率一直困扰着广大虾农,其中病毒病是目前对虾病害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病毒性疾病发病急,危害大,而且抗菌素药物治疗无效.病毒一般经鳃和口腔进入虾体内,破坏对虾的消化功能,很快就会出现暴发性流行病害,导致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南美白对虾养殖用苗一般是由南方引进,只有少数单位是直接引进亲虾自行繁育的。近两年来,天津市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疾病增多。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在半咸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生产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就肯定不会发生白斑病;如果池塘环境条件控制得很好,对虾摄食、生长旺盛,体质健壮,即使对虾感染上了白斑病毒亦不易暴发出来。故病害发生是病原、养殖环境条件和对虾自身免疫机制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近三年的养殖生产中已遇到很多这样的例证。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对南美白对虾病害的预防必须…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天津地区对虾养殖主要品种为南美白对虾。但随着苗种种质资源退化和病害频发等问题突出,养殖户损失严重。对虾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问题,一直是制约天津地区对虾产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斑节对虾的引进养殖进行试验,旨在改变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一枝独秀的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已在我国海水、半咸水、微咸水池塘中大面积养殖,并成为我国海水、淡水集约化养殖的优良对虾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病害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养殖效益增速缓慢;淡水鱼类虽是微咸水池塘的主要养殖对象,但受到病害、养殖品种种质  相似文献   

18.
<正>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较高的三大优良虾种,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在国内多个省份普遍展开的同时,病害也多有发生。在南美白对虾越来越难养的情况下,连云港市对虾综合试验站在试验示范基地,吸取别人的经验[1],先后开展了多项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示范[2,4,5],设置平行隔离网和设置"U"型隔离网分别混养南美白对虾与鲤鱼、黄金鲫,利用生物防控原理有效的控制了对虾的病害,增加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不同隔离网模式对鱼虾混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病毒性病害严重地影响了对虾养殖的产量,我国近年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也因白斑病毒综合症和图拉病毒综合症等导致不少地方失收,为此各地都在寻求防治方法。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江口,淡水资源丰富,采用“淡化+有益微生物”实行半封闭养殖南美白对虾,连续三年大面积获得丰收,为有同类条件的养殖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  相似文献   

20.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