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襄汾县农民多年来有种植三樱椒的习惯,目前仅赵康镇就有5万亩以上,加上周边乡镇,全县达10万亩以上,按亩产250千克、每千克9元左右计,亩收入可达2250元,除去投资亩纯收入1900元以上,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增收1.9亿元以上。好的效益大大促进了三樱椒产业的发展,在赵康镇涌现出了许多三樱椒种植专业户、营销户,镇政府还组织成立了三樱椒技术服术社、  相似文献   

2.
<正>三樱椒又名朝天椒,辣味强,具有形态均匀、色泽暗红、油亮光洁、辣度适中、香味浓郁、肉皮厚、耐储运等优点。河南省柘城县三樱椒常年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是中国三樱椒之乡、无公害三樱椒生产基地,2017年柘城三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麦茬三樱椒是柘城县近年来重点推广的一种种植模式,适合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干椒350 kg,2022年全县推广面积6万亩。  相似文献   

3.
三樱椒优质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樱椒是辣椒的一个变种,植株矮小,果实簇生,朝天生长,故称朝天椒、三鹰椒、天鹰椒、小辣椒等。三樱椒适应性强,具有高产稳产、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不仅用途广且可出口创汇。近20年来,三樱椒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是比较紧俏的商品,价格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2007年每千克价格达到20元,近两年也一直稳定在每千克10元左右,亩产按400kg计算,亩(1000mz,下同)收入可达到4000元,除去亩投资500元,亩纯收入达到350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种植三樱椒是调整种植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非常好的致富项目。  相似文献   

4.
三樱椒一优双高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樱椒俗称小辣椒,1976年引自日本,在我国又称天鹰椒、山鹰椒。是一个植株矮小紧凑,果实小而朝天簇生,辣味较强的干椒品种,适于大面积种植,在华北地区发展很快。柘城县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近几年来,我县开展三樱椒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三樱椒一优双高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以5个朝天椒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朝天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叶面积系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侧枝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少,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而提高,转而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品种间产量潜力差异明显,大角三樱椒>柘椒一号>新一代三樱椒>半簇生子弹头>日本三樱椒。柘椒一号、大角三樱椒、新一代三樱椒、日本三樱椒4个品种12 000株/亩的处理产量最高,半簇生子弹头10 000株/亩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1月中旬,华北地区最大的三樱椒集散地—山西省襄汾县赵康镇,红灿灿的三樱椒堆积如山,家家户户忙着晾晒、装袋,满载三樱椒的三轮车、四轮车来回穿梭……三樱椒购销两旺,椒农们笑容满面,三樱椒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近年来,赵康镇把三樱椒当作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协会组织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营销力度、打造产品品牌等措施,着力推进三樱椒产业发展。目前,全镇三樱椒种植面积达2000公顷,占全县总种植面积的60%。2010年,三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介绍了大蒜套种三樱椒栽培技术,大蒜亩收入3 000~10 000元,大蒜地蛆防治采用生物杀虫剂,可使大蒜达到绿色食品级别;三樱椒采用苗期打头,比传统打头方式节约用工1/3以上,三樱椒亩产干品300 kg左右,高产的可达500 kg,亩收入4 000元左右。当地利用贮藏大蒜的冷库出库后冷藏辣椒,可使辣椒周年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8.
<正>朝天椒又俗称"三樱椒",河南省柘城县是"中国三樱椒之乡",常年栽植面积40万亩左右,三樱椒生产已成为柘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与经济来源。壮苗培育是三樱椒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基础措施。壮苗标准为:苗高18—20cm,展开真叶12片左右,根系发达,茎粗3—5mm,节间长1—2cm,叶片肥厚,无病虫害,苗龄60—70天。结合多年三樱椒育苗生产实践,现将育苗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柘城县把发展三樱椒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全县三樱椒常年种植面积达2.67万hm2。柘城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中国辣椒之都"。"柘城三樱椒"成功注册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柘城三樱椒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2.8万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致富,已成为柘城强县富民的特色大产业。小麦三樱椒套种栽培模式,已成为当地主要的间作套种模式之一,其主要套种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丹  沈东青  马亚宁  刘宁 《河南农业》2019,(4):28-28,30
柘城县是中国三樱椒之乡,种植三樱椒历史悠久,三樱椒以椒形正、辣味浓、着色好、品质优、面积大、产量高而闻名国内外。柘城县出口三樱椒栽培技术日趋成熟,现已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年产量提高到10万t,年种植面积近2.67万hm^2,并有占地20多hm^2的柘城县辣椒市场,已成为全国三樱椒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三樱椒在安阳地区大面积种植。针对三樱椒种植中出现的死苗、枯秧、病毒、低产等问题,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历时二年,进行三樱椒春、夏二茬的栽培技术研究,采用防小、防早、高垄、密植、遮荫等关键栽培技术,三樱椒的干椒亩产量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250.300公斤,增幅25%以上。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三樱椒在西华县有多年种植历史,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主要品种为三樱椒8号系列、天问2号、天问5号等,亩产最高达500 kg,亩均效益3000元左右。为了给各地三樱椒无公害生产提供借鉴,归纳总结了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1种子处理1.1晒种播前2 d晒种4~6 h。可将辣椒种子摊在透气的布上,薄摊,并经常翻动,使每粒种子能充分接受阳  相似文献   

13.
三樱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柘城县位于豫东平原,全县7亿平方米耕地,常年种植三樱椒1.5亿平方米,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由于三樱椒适应性强,高产稳产,投资小,效益高,种植三樱椒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提高三樱椒产量,我们采用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一、地膜覆盖栽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三樱椒别名朝天椒、小辣椒等,7—8月份是三樱椒生长的主要季节,该季节正是多雨高温,各种的病害发生也比较频繁,导致三樱椒的品质和产最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该文针对三樱椒的病害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防治的措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郝德林 《新农业》2007,(4):22-24
三樱椒又名朝天椒,在辽西地区栽培有十几年,因其耐热耐旱易管理,适应旱地栽培而迅速成为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首选经济作物品种。我们经过5年的栽培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了三樱椒与玉米套种的裁培模式,实现一地双收。三樱椒与玉米套种,田间共生期110~120天,可1次性收获三樱椒250~300公斤,玉米350~450公斤;每亩产值比单种三樱椒增收240元,增幅11.4%;比单种玉米增收1500元,增幅178.5%,是一种理想的种植模式,适宜在辽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三樱椒是河南省南阳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对三樱椒种子进行30~300 mmol/L NaCl溶液处理,测定其种子萌发率、生长及光合速率变化。结果表明,在30~60 mmol/L NaCl轻度胁迫下,有利于三樱椒种子萌发。随着NaCl胁迫浓度提高,三樱椒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萌发时间推迟;在0~90 mmol/L NaCl浓度范围内,三樱椒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综合各项指标显示,在90 mmol/L NaCl浓度以下,三樱椒的生长及生存受影响不大,NaCl浓度超过180 mmol/L时,三樱椒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三樱椒在河南省安阳地区的种植面积每年达710公顷.针对三樱椒种植中出现的死苗、枯秧、病毒和低产等问题,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历时2年,进行三樱椒春、夏2茬的栽培技术研究,采用防小、防早、高垄、密植和遮阴等关键栽培技术,三樱椒的干椒产量由每667米2的200千克左右提高到250~300千克,增幅25%以上.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三樱椒死苗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以促进三樱椒的栽培。  相似文献   

19.
<正>三樱椒又称小辣椒、朝天椒等,是柘城农业的特色产业,常年种植面积稳定2.7万hm2左右,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三樱椒主要生长季节为7—8月份,此期正值高温多雨,各种病害频发,常造成落叶、落花、落果,致使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搞好病害防治是取得三樱椒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现将三樱椒的主要病害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主要病害(一)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害主要有:病  相似文献   

20.
马明 《河南农业》2013,(21):38-38
一、种子处理 (一)品种选择 应选择耐旱、耐瘠薄品种。三樱椒及小果三樱椒植株较矮,株高50cm左右,株型紧凑,结果集中,在旱薄地上稳产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