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2.
家蚕保存系统广食性种质的检出与培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终龄起蚕用甘蓝型白菜饷食的办法,对600多个家蚕保存系统进行了广食性检测。不同系统对检测食物的摄食反应差异很大,共在50个品系的饲育区中观察到了取食个体。分别采集摄食个体自交继代,经过筛选,从中建立了10个广食性资源品系。优先对表现优良的GS01进行连续多代复选,获得了摄食率达到或接近100%的蛾区。该系统对人工饲料具有优良摄食性,进行全龄人工饲料育能顺利结茧、羽化;而用同样的人工饲料饲育不取食甘蓝叶的12-010则在l龄中死亡。将显性遗传的GS01广食主基因导入实用品种,进行了广食性基础蚕品种的初步培育。  相似文献   

3.
家蚕广食性系统GS01对甘蓝摄食性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方银  童晓玲  罗英  韦强  肖阳  鲁成 《蚕业科学》2004,30(4):339-342
GS0 1是用甘蓝检测获得的家蚕广食性自然突变系统之一 ,对人工饲料也具有优良的摄食性。用对甘蓝叶无摄食性的系统与GS0 1杂交 ,对F1、F2 及BC1世代 5龄起蚕用甘蓝叶检测 ,分析GS0 1对甘蓝摄食性的遗传规律 ,结果 :GS0 1对甘蓝的摄食性由显性主效基因控制 ,推测同时存在修饰基因的作用 ;在其它系统中发现了GS0 1对甘蓝摄食性的显性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人工饲料育的发育不齐问题,就饲料的不同调制方法对桑蚕幼虫发育的影响,以及同一蚕品种个体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饲料制作上必须进行蒸煮灭菌,以微波炉加热灭菌的与蒸煮的效果相近,不经加热杀菌简易化制作的效果都不理想;②同一蚕品种个体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差异。对桑叶粉及蔗糖等摄食促进物质的感受性,高食性蚕比低食性蚕敏感;而对豆粕粉中摄食阻碍物质的感受性,低食性蚕比高食性蚕敏感。研究认为,要提高人工饲料育蚕的群体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应尽量消除饲料中的摄食阻碍物质,或选育出对摄食阻碍物质具适应性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蚕的食性变异系统的人工饲料摄食性,利用具有与食性突变相关的主基因的两个系统,修饰基因持有量不同的五个系统及其它系统,给予组成不同的人工饲料,比较其食下状态。人工饲料采用堀江等(1973)的标准组成饲料和Yakurot配制的原蚕饲育用的饲料两种。在标准饲料情况下,收蚁后5天到2龄蚕止的2龄蚕率大体上与从突变诱发频率等推算的修饰基因的持有量呈平行关系。但是用原蚕用饲料时多数系统均表现出良好的摄食性,未因修饰基因持有量不同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6.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3,29(2):107-113
从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因素,摄食性的个体差异及其生理原因,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及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总结了有关家蚕食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近进展,探讨了家蚕食性研究在人工饲料育实用化和广食性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人工饲育的发育不齐问题,就饲料的不同调制方法对桑蚕幼虫发育的影响,以及同一蚕品种个体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在饲料制作上必须进行蒸煮灭菌,以微波炉加热灭菌与蒸煮的效果相近,不经加热杀菌简易俄效果都不理想。(2)同一蚕品种个体间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差异,对桑叶粉及蔗糖等摄食促进物质的感受性,高食性蚕比低食性蚕敏感,而对豆粕粉中摄食阻碍物质的感受性,低食性蚕比高食性蚕敏感,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8.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探讨这种摄食性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摄食性品种(品系)幼虫在正常条件下和经饥饿、食物刺激及忌避物刺激处理后头部的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1基因(pkg1)表达水平。正常条件下,pkg1在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头部的表达存在较大差异,高摄食性品种(品系)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摄食性品种(品系)。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4龄起蚕饥饿12 h后,其头部pk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当饥饿12 h后的4龄起蚕再分别进行食物刺激及忌避物的气味刺激处理,其中桑叶气味刺激能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pkg1的表达差异减小;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气味刺激则引起低摄食性品种(品系)pkg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使高、低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之间的pkg1表达差异增大;忌避物质樟脑对不同摄食性家蚕品种(品系)幼虫pkg1基因的表达影响较小。试验结果说明,pkg1可能与家蚕的摄食性有密切关系,推测该基因的上调表达具有促进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桑蚕摘除部分感觉器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蚕摘除了触角,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均显著提高,摄食性个体差异减小,对桑叶或人工饲料正趋性强的个体,其摄食性较高,人工饲料中不仅存在蚕的味觉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也存在对嗅觉有忌避作用的成分,嗅觉在决定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蒸煮人工饲料及其养蚕技术,由于成本高,加工调制复杂,给饵操作烦琐,而且极易污染变质,从而限制了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普通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多不理想,弱小蚕多,产茧量低,也影响了人工饲料的实用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低成本颗粒人工饲料,同时育成了嗜食低成本LP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并进行了生产饲养试验。我国蚕业界在广食性蚕品种筛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迄今尚未有用颗粒饲料饲养广食性蚕品种的研究报道。有鉴于此,我们在对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技术以及蚕的摄食…  相似文献   

12.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及若干物质添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安玮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2,28(2):134-137
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和摄食反应与蒸煮切片饲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饲料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摄食性有显著的影响 ;颗粒人工饲料中添加适量肌醇可提高小蚕的摄食性 ,促进生长发育 ,但添加VC、VB混合物和蔗糖 ,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M30人工饲料对现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饲育方法、饲育技术流程进行研究,历经3年6代,筛选出了部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健康好养的材料,并通过不同饲育方法对比,形成了一套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技术,为今后我省推广人工饲料小蚕育提供品种资源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关于蚕的人工饲料的研究是从昭和30年代开始的,最初是打算在探明蚕龅营养要求的同时,对以前讨论的桑叶叶质问题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时期人工饲料研究中最大的障碍是蚕的摄食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添加桑叶粉,由此开发出摄食性、生长都几乎与桑叶相同的人工饲料,其意义极大,由于能有效地防治蚕病,作为稚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得到普及(第叶期)。但是,由于饲育设施和饲料调制设备、人工饲料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关系,普及率较低,所以饲料价格的降低成为重要的课题。为此,进行了用线型设计法设计组成、减少桑叶粉添加量、利用廉价的成型剂替换琼脂和改善防腐剂等等试验,为了克服蚕的摄食性这一问  相似文献   

15.
对我系现存的部分家蚕品种进行摄食性的调查,家蚕品种间不同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表现出极大的差异,经筛选获得了一些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和摄食性好的基因类型,为选育人工饲料育的专用蚕品种提供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现有低成本人工饲料饲养本所家蚕资源品种,研究其摄食性,结果杂交种优于日系与中系,在收蚁与1龄期间是日系明显优于中系,至3龄起蚕日系的存活率也是明显高于中系,而在2龄期间存活下来的中系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于日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素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著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著好于对照,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人工饲料的组成与蚕的摄食性有很大的关系。不同蚕品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配方的人工饲料饲育,蚕的摄食性都有很大的差别。伊藤智夫(1983)对摄食性与人工饲料的组成、物理性质、饲养的生态环境以及品种等的关系作了广泛的研究。李秀艳(1980)也对环境与蚕的摄食性作了讨论。本文就饲料中某些成份变化对低摄食性品种摄食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试验,兹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不同蚕品种对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摄食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正> 目前采用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中,桑叶粉占较大的比例。从实用角度出发,必须降低人工饲料中桑叶粉的含量。日本近年来成功地开发了低成本人工饲料,低含量桑叶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并用这类饲料对蚕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育成了广食性蚕品种。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收集了61个蚕品种,进行人工饲料蚕品种适应性研究。以探明蚕品种对不同桑叶粉含量的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同时为今后选育广食性蚕品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 “朝雾”的育成 1990年3月新蚕品种—广食性蚕日601号×中601号,爱称“朝雾”由农林水产大臣指定推广。数年前,食苹果或食香蕉和蛋糕一类的蚕作为新闻介绍,在周刊杂志上成为漫画材料的事还记忆犹新。在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遗传素材研究室保存的食性异常的“沢J”就属于这种蚕品种。在松本支所耐性蚕品种育种研究室寻找适于用脱脂米糠或鱼粉、酵母、麦麸粉等畜用廉价饲料素材,完全不食桑叶粉的LP—1(堀江等,1983)新的人工饲料的蚕品种,从选育适合于一般人工饲料的半成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