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水稻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铵态氮、硝态氮动态变化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盖草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增加50.7%、18.1%、31.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加55.4%、11.83%、48.9%.从总体上看,土壤铵态氮呈现为:水作>盖草>覆膜>裸露,硝态氮表现为:盖草>覆膜>裸露>水作,以盖草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最高.与水作处理不同,旱作处理土壤无机氮与微生物量碳、氮存在着显著线性相关性.盖草处理无机氮残留最高,分别比覆膜和裸露处理高13.7%、32.8%;盖草处理氮肥利用率也最高,分别比水作、覆膜和裸露处理提高12.1%、14.5%、19.2%.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水稻能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良好的旱作水稻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同节水灌溉措施对春季土壤墒情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掌握水稻不同节水灌溉措施对春季土壤墒情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本研究对采用浅水、浅湿和覆膜3种水稻节水措施的试区泡田前的0~280cm深的土壤含水率剖面和电导率剖面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覆膜节水灌溉措施与非覆膜措施相比对春季土壤墒情有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覆膜节水处理区的剖面含水率低于非覆膜节水处理的剖面含水率;水稻节水灌溉措施对表层3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有明显影响,电导率最高的是覆膜处理,说明其保肥效果最好,其次是浅水处理,最差的是浅湿处理。  相似文献   

3.
在冀西北坝上高原对马铃薯聚垄集肥进行覆膜试验,研究了起垄、不同施肥处理、覆膜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加强了土壤速效钾的活化和释放,促进了马铃薯对钾的吸收,单施化肥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马铃薯产量效果不明显,有机与无机肥料配施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马铃薯产量效果十分显著。经相关分析,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马铃薯产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旱地苹果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以11a生"信浓红"苹果树为试材,对比分析全覆膜、生草覆草、起垄覆膜、"肥水膜"一体化和清耕处理下苹果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覆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不同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尤以"肥水膜"一体化效果最为显著。不同覆盖处理都能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肥水膜"一体化技术能较对照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且处理对土壤酶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土层,不同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常规施肥相比,覆盖处理后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且均以生草覆草效果最佳。综合分析,旱地苹果园采用"肥水膜"一体化技术配合行间生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园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田土壤速效养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含量下降,而速效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沟垄和覆膜处理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高于CK,而速效钾含量在前期与后期低于CK;沟垄覆膜种植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提高了70.8%~87.5%,且以T2和T5处理最高;而单株薯质量提高了37.1%~68.6%,且T3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沟垄和覆膜处理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7.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以平畦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平畦覆膜、全膜双垄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半膜沟垄垄播、半膜沟垄沟播等5种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先降低后升高,而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土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活性均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而全膜双垄沟播方式下土壤脲活性在播种期显著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但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表明不同沟垄覆膜栽培模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栽培的土壤酶活性优于其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水稻不同节水灌溉措施对春季土壤墒情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本研究对采用浅水、浅湿和覆膜3种水稻节水措施的试区泡田前的0~280cm深的土壤含水率剖面和电导率剖面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覆膜节水灌溉措施与非覆膜措施相比对春季土壤墒情有明显影响,在本研究中覆膜节水处理区的剖面含水率低于非覆膜节水处理的剖面含水率;水稻节水灌溉措施对表层3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有明显影响,电导率最高的是覆膜处理,说明其保肥效果最好,其次是浅水处理,最差的是浅湿处理.  相似文献   

9.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磷、钾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不施肥区外,土壤磷、钾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磷、钾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肥方式的磷、钾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0~40 cm土壤养分运转分配规律及马铃薯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通过沟垄覆膜处理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全生育期,各处理0~2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含量最高,且各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T1;20~40 cm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以8月份养分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各沟垄覆膜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T1。与T1相比,T2、T3、T4、T5和T6分别增产36.3%、59.7%、60.5%、47.6%和46.0%,其中T4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各处理综合表现以T4最好。  相似文献   

11.
深丘烟区烟地不同材质覆盖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材质覆盖处理对烟田水土流失、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烤烟生长发育、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覆盖处理均能减少烟田水土和养分流失,调节土壤水分含量,促进烟株生长发育,减轻病害的发生,提高烤烟的质量和产值。在5个处理中,以地膜盖垄(移栽后35 d揭膜)+稻草盖沟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好,地膜盖垄处理的次之。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地区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均有利于马铃薯的出苗生长、提高薯块产量,其中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35.77%、稻草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17.18%;此外,地膜覆盖栽培的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稻草覆盖还田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探讨邵阳烟区稻草覆盖的最佳使用量,为进一步推广稻草覆盖、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烟农生产成本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不覆盖稻草,且不覆盖地膜(T1);覆盖地膜(T2);覆盖稻草4 500kg/hm2(T3);覆盖稻草6 000 kg/hm2(T4);覆盖稻草7 500 kg/hm2(T5)。T1为对照。调查烟田的地温、土壤湿度,烟株生育期,烟叶生长发育、干物质的积累分配、经济性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内在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及吸食质量。[结果]稻草覆盖还田对烟田的地温和土壤湿度都有调控作用。在内在质量上,稻草覆盖还田可明显协调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有效地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氯及钾含量,降低烟叶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提高烟叶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含量,从而有效提高烟叶的香气品质。[结论]稻草覆盖还田可有效提高烤烟品质,其中以7 500 kg/hm2覆盖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其温度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旱地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情况呈现出差异性。在0~25 cm土层范围内,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土壤日均温度比裸地要低,而地膜覆盖土壤日均温度要高于裸地,到了生育后期,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日均差异明显降低,其中以地膜覆盖方式下的土壤目平均温度变化最小;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且不同覆盖方式下的温度变化逐渐趋于一致,其中地膜覆盖的增温缓温作用优于秸秆覆盖;土壤温度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函数均呈正向相关性,但随土壤深度增加,相关性减弱;最后通过比较产量数据,得出稳定的土壤温度有利于提高夏玉米产量,且地膜覆盖方式在增产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橡胶幼龄林下间作菠萝不同种植和覆盖方式水土保持效应,为集成橡胶林间作菠萝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西双版纳橡胶更新林下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菠萝种植方式为主区,设顺坡种植、横坡种植两个水平;以不同覆盖材料为副区,设行间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两个水平,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横坡种植可减少5~8月的径流量、5~10月的侵蚀量、雨季(4~10月)的总径流量和总侵蚀量;稻草覆盖可减少4~9月的径流量;地膜覆盖可减少5、7~10月的侵蚀量;地膜覆盖的总径流量大于稻草覆盖,总侵蚀量小于稻草覆盖。【结论】在橡胶幼龄林下,采用横坡种植可以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地膜覆盖在减少降雨对林地的侵蚀方面优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秸秆施用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多糖含量;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较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处理进一步增加了2 mm和1~0.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多糖含量;秸秆施用处理与对照处理具有相似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作物种植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丛枝真菌含量,对照和秸秆施用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于作物种植和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以及PLFA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多糖和丛枝真菌含量均与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MWD和GM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土旱塬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阶段(VE-R1)最高。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积温影响不同:地膜覆盖在PT-VE阶段较低,补充灌溉在VE-R1阶段较低,雨养处理在R1-R6阶段较低。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与大气温度变化最为紧密;而秸秆覆盖土壤温度对大气温度变化的反应最迟钝。补充灌溉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雨养处理(P<0.05),与雨养相比,2007和2008年补充灌溉分别增产30.0%和25.7%,地膜覆盖分别增产18.1%和29.7%。【结论】在黄土旱塬地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不仅影响土壤温度动态变化,而且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和对土壤热量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8.
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北方旱作地区春玉米播种时墒情不够、肥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秋季收获后进行深开沟、沟内铺放秸秆、覆土起垄整垄、垄上覆膜的秸秆深埋,蓄积秋冬降水的土肥水跨季节联合调控技术。研制了秸秆深埋还田开沟扶垄犁。采用对称式可翻转犁架,实现开沟、覆土、起垄、整垄联合作业。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开沟深度可以达到40cm,沟形规整,覆土效果较好,整垄效率高,垄形符合农艺要求。采用该机进行秋季秸秆深埋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对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试验设置普通地膜覆盖(P)、渗水地膜覆盖(SS)、生物降解地膜覆盖(SW)和光降解地膜覆盖(G)4种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模式,以露地不铺膜覆盖(CK)为对照,研究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S、G、SW和P 4种覆膜处理下的碱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在各个生育期内都较CK高,而覆膜之后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亚硝酸还原酶则较CK有所降低;大喇叭口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不同处理间表现为CK > G > SW > SS > P;收获期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SS、SW、P和G处理在0~20 cm土层较CK增幅分别为16.17%、18.97%、16.34%和14.56%,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也是收获期最高,SS、SW、P和G处理在0~20 cm土层分别较CK高68.57%、42.86%、42.86%和25.71%;土壤碱性磷酸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均与土壤呼吸率和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个生育期的土壤水热和施肥状况不同也会引起土壤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其中,SW和SS处理在玉米生育前期的保温保墒作用最明显,产量最高,相应的碱性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也最高。因此,生物降解地膜由于其降解特性能达到缓解农田残膜污染的效果,在未来可替代普通地膜推荐应用到旱地玉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