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2.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7,仅感染寄生蚕的中肠上皮组织;孢子卵圆形,大小2.26±0.21×1.19±0.18μm,孢子具单核,极丝排列7─9圈,各阶段的发育均发生在由寄主细胞内质网膜所形成的寄生囊内。其它特点也与Endoreticulatus属相符,应分类于Endoreticulatus属。该属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4.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5.
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 Linnaeus)微孢子虫其孢子卵圆形,大小为3.8 ×1 80μm,极丝长为60μm;对家蚕的致病性低于家蚕微抱子虫(Nosema bombycis)主要感染部位为中肠、脂肪体、马氏管;胶乳凝集试验表明大菜粉蝶微孢子虫与M11致敏的单克隆抗体胶乳有特异性凝集;不同处理大菜粉蝶微抱子的发芽率明显不同, KOH处理后,孢子的发芽率可达64%,但在体外对Bm、Ae细胞无感染性。  相似文献   

6.
从广州市石牌地区捕捉的菜粉蝶(Pieris rapae L.)成虫分离到微孢子虫,1995年春期检出率高达51.3%,秋期检出率亦有20.0%。微孢子虫孢子略有差异,绝大多数为长卵形,极少数为椭园形。长卵形孢子长径为3.76±0.120μm,短径为2.50±0.021μm,长短径比为1.50,体积为12.30μm~3,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感染家蚕后可经卵传给子代。以家蚕微粒子虫孢子特异抗体致敏的胶乳颗粒行凝集反应呈阴性。  相似文献   

7.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2001,27(3):197-199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相似文献   

8.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传染在蚕种生产上的主要发生情形是 :在蚕的幼虫阶段食下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 ,蚕能正常生长、发育 ,完成其生活世代。各龄预知检查均检不出微孢子虫。种茧保护期间 ,可从极少部份病死蛹、苗蛾中检出多态型微孢子虫。根据西南农大万永继教授对德昌县老碾乡原蚕区菜粉蝶幼虫、蛹、成虫中提取的微孢子虫样品鉴定 ,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形态可分为三类 :( 1 )长形微孢子虫 ( 3 7~ 4 2× 1 3~1 7um) ;( 2 )卵圆形 ( 3 2~ 3 5× 1 93~2 1 0um) ;( 3 )小形 ( 2 5~ 2 7× 1 1 5~1 3um)。菜粉蝶微孢子虫危…  相似文献   

9.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琼  徐兴耀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2001,27(2):119-122,T001,T002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并有弱的胚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龙眼卷叶蛾自然寄生率达19%左右,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大小4.1×2.86μm,比N.b孢子略大。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可为害家蚕,感病率可达100%。症状表现为各龄发育缓慢,眠起不齐,蚕体开差较大,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病斑,从4龄起发生少量的病死蚕,随后病死蚕逐日增多,至5龄第3~5日大量发生。严重的其存活率仅30%左右,并有少量的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1.
桑尺蠖是桑园常见的害虫,也是传播病原的主要昆虫之一。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尺蠖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调查结果发现桑尺蠖幼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54%;从桑尺蠖体内分离获得4株微孢子虫,编号分别为Pa BM3、Pa BM4、Pa BM5和Pa BM6,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a BM3、Pa BM5和Pa BM6均为长卵圆形,与家蚕微孢子虫(Nb)存在明显差异;Pa BM4为卵圆形,与Nb相似。通过生物试验测定,发现Pa BM4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2.49×10~5个/m L,是Nb的4.64倍,说明其对家蚕也具有较强的食下感染力,而其对家蚕没有胚种传染性;Pa BM3、Pa BM5和Pa BM6三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均无感染力。因此,桑尺蠖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复杂,潜在对家蚕有交叉传染的风险,蚕种生产需要采取措施防控桑尺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1996,22(1):36-41
从桑尺蠖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些在孢子形态、构造、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性状等方面与家蚕微粒子原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简称N·b)有差异的异型微孢子虫。1989年春,我们从广州石牌地区饲养的家蚕原种母蛾中也分离出2株异型微孢子虫MG_1和MG_2,并对其形态、构造、生物学特性、血清学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摘要报道。一、孢子形态、大小通过显微观察、测量可知,MG_1、MG_2均呈长椭圆形,MG_1大小为3.0-3.9×1.2-1.5μm;MG_2为3.3-4.5×1.2-1.5μm,与N·b孢子(大小为3.3-3.6×2.1-2.4μm)相比,MG_1、MG_2的长短径比值均比N·b孢子大。  相似文献   

14.
中、意外勤蜂微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 ̄6月,分别对约28群中蜂和意蜂的外勤蜂微孢子虫感染率进行了调查,并对孢子形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1)在4月,意蜂和中蜂外勤蜂的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4.5%±16.6%,10.6%±8.3%,至6月中蜂的上升为29.1%±15.1%。4月意蜂的外勤蜂感染率极显著(P<0.01)高于4月及6月中蜂的感染率;中蜂6月的感染率极显著地高于4月,平均增幅达16.8%。(2)来自中蜂的微孢子虫孢子大小为(4.68±0.60×2.19±0.35)μm,很可能就是中蜂微孢子虫;而来自意蜂的微孢子虫N.apis孢子大小为(5.35±0.52×2.84±0.15)μm,其长径及短径均极显著(P<0.01)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从蓝萤叶甲分离出的大型微粒子孢子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3,19(2):115-116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及养蚕生产的一大病害,其病原是家蚕微粒子孢子,但也有一些从野外昆虫中分离得到的微粒子孢子能感染寄生家蚕。我们从四川采集来的蓝萤叶甲(俗称蓝叶虫)中分离收集到一种大型微粒子孢子(以下简称蓝叶虫微粒子),其检出率为42/57。这种微粒子孢子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4.6—5.2×2.6 3.3μm,比较整齐,其间也有少数大型孢子(6.7×3.6μm)。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孢子表面光滑,呈淡绿色,其析光性比家蚕微粒子孢子更强。我们将这种微粒子孢子纯化后作了对家蚕病原性等方面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光樯 《四川蚕业》2007,35(1):11-15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菜粉蝶成虫的自然寄生率达20%左右;菜粉蝶微孢子虫形态多样,大小极不整齐;菜粉蝶微孢子虫为害家蚕,繁殖周期5~8天,感病率可达100%,致病力弱,有较强的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7.
著者等研究了寄生于蜀柏毒蛾体内的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性。实验证明: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明显的致病性,感病蚁蚕久不疏毛,生长发育缓慢。群体发育不齐,迟小蚕,病弱蚕大量发生,病死蚕有缩小、焦尾、黑斑等典型病征。蚁蚕一次添食7.2×10~3—7.2×10~7蜀柏毒蛾微孢子虫的供试蚕逐头镜检,各浓度梯度区的平均带毒率为13.46%,用3×10~7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同一品种不同龄期的家蚕添食,各龄期带毒率有明显差异。但是,致病力低于家蚕微孢子虫添毒区。  相似文献   

18.
从切根虫夜蛾亚科的一种昆虫中分离到能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 (MA) ,研究发现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对家蚕的致病性、寄生部位、传染方式及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相似 ,表明MA和N .b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ar)体内寄生的微孢子虫,经1985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添食接种试验鉴定能感染家蚕,对该病原孢子的大小、形状,用电镜扫描与家蚕微粒子孢子作了比较。1986年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出现的病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说明了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孢子蛋白质,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在寄生过程中将许多孢子蛋白质分泌到宿主体内。初步探讨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