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省玉树地区牦牛中流行的“大牛拉稀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验,血清学诊断,防制试验,确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细菌学检查未发现致病菌,BVD血清中和试验阳性率为42—70%。用O系BVD弱毒疫苗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病区分别免疫牦牛3000头,均可明显地降低发病和死亡率。这两种疫苗均可用于本病的防制。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评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对4~6月龄犊牛的安全性。12头4~6月龄犊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4头,各组分别肌肉注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或疫苗稀释液,2 mL/头。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所有试验用牛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发热和临床症状,也不引起白细胞水平的下降;仅1头牛在免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缺失疫苗后第7 d检测到病毒血症和鼻腔排毒,在其他时间点均为阴性。所有犊牛均无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KE-9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NY-93基因弱毒疫苗对4~6月龄的犊牛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防制中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91 ̄1993年,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O系弱毒冻干苗60万头份对我省青南地区玉树、称多、泽库三个BVD/MD发病严重的县进行了大面积的预防注射,调者被注射牛76797头;同时在该地区应用猪瘟弱毒苗预防注射牛20万头份,调查被注射牛48000头。试验结果:应用BVD/MD O系弱毒冻干苗使牦牛BVD/MD死亡率由6.61%降至0.24%,应用猪瘟弱毒苗亦对该病有较好的防制效  相似文献   

5.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和防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青海省玉树州一些地区的牦牛中发生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当地称为“大牛拉稀病”),损失较大。曾使用牛副伤寒死菌苗进行预防,效果不显,用抗菌素治疗也见不到效果。我们由1987年开始进行诊断和防制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工作,基本确诊该病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行陡用两种疫苗进行防制,得到了良好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猪常用疫苗基本特性及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猪瘟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瘟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瘟猪疫苗种毒均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有组织苗和细胞苗2种类型。组织苗主要是利用猪瘟兔化弱毒接种3~5日龄乳兔,接种36小时后取乳兔的肝、脾及肌肉组织制成的疫苗。细胞苗是猪瘟兔化弱毒经犊牛睾丸细胞或ST细胞培养制成的疫苗,犊牛睾丸细胞有可能携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生  相似文献   

7.
猪瘟兔化弱毒苗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瘟兔化弱毒苗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治作用内蒙古乌盟冷冻精液站(012000)冯彦君1牛粘膜病的流行我站于1986年6月从丹麦引进黑白花母牛35头,1988年出现一些查不清病因的病牛,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厌食、咳嗽、气喘、...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使用3~6月龄健康易感牛9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抗体均阴性),共分3组,每组3头犊牛。第1组首免肌肉注射IBRV-LN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1周后,每头牛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第2组只接种BVDV-SM弱毒疫苗株种毒,接种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为对照组,接种MDBK细胞培养液。接种BVDV-SM疫苗毒后每周采血至疫苗毒接种后28 d,测定接种后BVDV抗体效价,并采用BVDV-JL检验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第1组与第2组试验动物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能够抵抗BVDV-JL强毒攻击达到免疫保护的效果,说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M弱毒疫苗株接种后在牛体内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SM疫苗毒不产生免疫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一步法。该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NADL、Oregon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460份不同样品,与病毒分离试验比较,符合率100%,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技术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用原代犊牛肾单层细胞培养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Oregon C24V弱毒抹制备的可溶性抗原与BVD-MD阳性血清和抗猪瘟血清相反应,在48小时内即可在琼脂糖凝胶中出现明显的沉淀线;在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猪的血清试验中,免疫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牛的一种流行较广的传染病。此病在欧美国家广泛存在,感染率相当高。我国由1980年以来陆续报道了诊断和调查的情况,证明我国也有此病流行,有的地区感染率也很高。在我省牦牛中,大牛和小牛的腹泻时有反映,黄南、玉树、果洛等地曾分离出犊牛付伤寒的病原,使用付伤寒死菌苗进行防制。有的地区可以降低发病率(如黄南).  相似文献   

13.
犊牛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犊牛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南京农业大学实验牧场(南京210095)徐魁梧戴杏庭吕广宙陈晓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在国内多有报道。为提高犊牛对BVD的免疫力,国内外曾有人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预防BVD,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对...  相似文献   

14.
张淑琴  郭利  武华 《中国奶牛》2012,(23):37-38
本研究分析了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研制过程中的部分试验数据,对其免疫抗体水平与攻毒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血清中BVDV的抗体效价高于1∶128时,攻强毒的动物得到了完全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与保护效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我国猪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污染情况,本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了部分蓝耳病弱毒疫苗和猪瘟细胞苗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分析其核酸序列的遗传特性,结果共检测出9份BVDV阳性样品,分子遗传分析表明污染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别属于BVDV的1a型和1b型。  相似文献   

16.
用原代的、二倍体的或传代的细胞生产疫苗有成本低、疫苗含异源性成分少等优点。但影响细胞苗毒价的因素很多,我厂在生产猪瘟羊肾细胞苗时,由于牛血清中含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或BVD)抗体,致使细胞不产毒或产毒很低。对此,  相似文献   

17.
对生猪感染BVDV的实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猪瘟病毒(HCV)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除了引起牛发生黏膜性腹泻外,还可引起羊、鹿、猪及许多野生动物感染。一般情况下,猪感染BVDV不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而呈现亚临床感染,其症状和病理变化类似温和型猪瘟。本实验对2007~2008年本区各猪场送检病料各随机抽取92份,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猪瘟弱毒疫苗23份,进行BVDV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18.
<正>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多种动物呈多临床表现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急、慢性粘膜病,母畜流产、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主要感染牛,犊牛最为易感,也可感染其他反刍兽和人。与其他瘟病毒属成员有血清交叉反应,对诊断和疫苗免疫带来了极大困难,对我国养牛业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对目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为将来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羊和猪也可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 本病首先(1946年)发生于美国的纽约州,由Olafson等最先报道,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又在衣阿华州发现类似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症,其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