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 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  相似文献   

2.
利用以春小麦品种AprilBearded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秆基因Rht1、Rht2、Rht3、Rht1+Rht2和Rht2+Rht3的5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缩短了小麦植株生长发育进程,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加大了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减少了无效分蘖;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增大了倒二叶面积,提高了单株成穗率和穗长,减少了无效分蘖;Rht3矮秆基因显著加大了旗叶面积,但对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单株成穗和穗长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Rht1+Rht2基因结合没有突出的优势存在:Rht2和Rht3基因结合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性状的作用均为负向最大;上述3种矮秆基因及其不同的结合形式均有显著的使茎秆矮化的作用。因此认为Rht1半矮秆基因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Rht3矮秆基因利用价值则较小。  相似文献   

3.
不同矮秆基因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杏普  蒋春志 《作物学报》1998,24(4):475-478
利用以冬麦品种MarisHuntsman为背景的含有不同矮杆基因Rht1,Rht2和Rht3及其不同结合形式的6个近等基因系,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作用,结果表明,Rht1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穗数,粒数和粒重,地下部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Rht2半矮秆基因显著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地上部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矮秆基因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半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  相似文献   

5.
不同Rht基因在冬小麦育种中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携带不同的Rht矮秆基因的6个冬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了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Rht1和Rht2两个半矮秆基因提高了单株(或单穗)粒数和粒重,经济系数和倒二叶面积。产Rht3和高秆系显著降低了千粒重,Rht3矮秆基因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穗粒数均负向作用,显著提高了千粒重;Rht1+Rht2较高秆系和Rht2+Rht3系比较显著提高了经济系数,Rht2+Rh5  相似文献   

6.
Yamam.  K 《小麦研究》1997,18(3):36-36,F003,F004
为了确定半矮秆基因Rht1和Rht2是否影响花粉培养的胚诱导,比较了双端体的中国春4B和4D染色体和半矮秆等位系的两个位点与Rht1和Rht2位点等位基因的差异。4B和4D染色体臂的缺失很少影响胚诱导。Rht1和Rht2基因两个位点都没降低胚诱导。结果表明,在双单倍体育种程序中,通过花粉培养方法改良携带有这些半矮秆基因的品种是毫无问题。  相似文献   

7.
程治军  张茹生 《作物学报》1999,25(6):747-751
Rht12是位于5A染色体上的显性矮秆基因。用带有该基因的普通小麦Bezostaya1、Mercia作矮源与八倍体小黑麦杂交、回交,经自交和染色数镜检及田间、室内选择,将Rht12基因导入八倍体小黑麦,获得了染色体数56的矮秆八倍体小黑麦株。在八倍体小黑麦遗传背景下,基因型纯合时降秆能力约为41.2%,杂合(Rht12rht12)时约为31.0%。小黑麦遗传背景对该基因有修饰作用。该基因增强了八倍  相似文献   

8.
小麦Rht3矮秆系杂种F1粒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6018的利用价值较高。讨论了克服Rht3基因对粒重的不利效应,选育高粒重半矮秆杂种小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选用8个携Rht3基因的小麦矮秆系及它们的中、高秆轮回亲本进行抗穗发芽鉴定。结果表明,虽然矮秆系对赤霉素反应不敏感,但大多数矮秆系的穗发芽率并不比它们的中高秆亲本低,说明对赤霉酸不敏感只是影响穗发芽的因子之一,要选育低穗发芽的小麦品种还需兼顾其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正 《华北农学报》1994,9(3):12-15
运用基因一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栗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一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mg。  相似文献   

11.
卫云宗 《小麦研究》1996,17(2):29-31
印度六倍体小麦品种Pb,C591的染色体3A携带一个叶绿素合成基因。在本试验中,研究了Pb,C591单体3A(母本)与Kundan,Oligo和Rht-8(父本)之间组合绿苗和白化苗的F2分离情况。在Oligo和Rht-8中有两个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贵花3号小麦新品系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杨昌河,杨正元,罗应春(贵州农学院)1贵花3号小麦新品系的选育贵花三号小麦新品系是以早熟,抗赤霉病的矮秆春性品种“苏麦3号”为母本,用晚熟,高秆,抗白粉病,5锈病,强冬性的MansTemplar为父本杂交(属...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Rht10“微突变”的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4D染色体携带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  相似文献   

14.
利用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特异分子标记对郑麦583和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河南省品种比较试验、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及国家黄淮麦区品种比较试验的共630份小麦材料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检测到549份材料含有RhtB1-b基因;592份材料含有RhtD1-b基因;513份材料含有Rht8基因;422份材料同时含有3个矮秆基因,169份材料仅含有2个矮秆基因,说明3个主要的矮秆基因在河南小麦育种过程中被聚合使用。此外,分析发现,矮秆基因Rht8与株高和每公顷穗数,以及千粒重具有显著相关性。郑麦583等小麦品种聚合了这3个矮秆基因,具有优良的丰产性,通过选择和利用矮秆基因对于培育具有丰产性优点的小麦品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65个山东地方普通小麦品种与奥地利黑麦进行杂交,结果表明,高亲和材料在山东麦区普遍存在。其中结实率大于50%的有10个品种,并有长芒透龙白,码昨头火麦、小芒麦和白秃头4个品种的亲和性与中国春小麦相似,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结实率在30% ̄50%间的品种有6个(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结实率在10% ̄30%间的品种有6个(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  相似文献   

16.
矮败小麦连锁特性的遗传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秉华  贾继曾 《作物学报》1995,21(6):702-706
以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为轮回父本,分别与我国特有遗传种质矮败小麦杂交并连续回交5次,实现了矮败小麦连锁特性向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遗传转移;育成了同时含有Kr、Ms2、Rht10基因的矮败中国春小麦和将基因Ms2、Rht10、kr、phlb集合于一体的矮败中国春phlb突变体。组合矮败/CS^4//黑麦、矮败/phlb^4//黑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为64.1%和67.8%。经  相似文献   

17.
鲁麦20号小麦1品种来源:原名321E,山东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在用CO_2激光与快中子复合处理70-4-92-1小麦干种子育成早熟系的基础上,经6C_or射线辐射花粉育成的矮秆特早熟品种,1993年5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18.
陕甘川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凤乐  宋位中 《作物学报》1994,20(5):589-597
根据对16个国外和4个国内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反应,结合系谱分析,研究了39个陕西、甘肃、四川省重要小麦品种所具有抗条锈基因。试验结果显示,已知抗病基因Yr1、2、3、7、9、10、SD、Su等分布在20个品种中,其中11个品种含有Yr9。3个品种对供试菌系均表现抗病反应,2个品种抵抗大多数供试菌系,表明它们具有主效的未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384A、217A两个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杂种F1、F2及aBC1(不育系×杂种F1)、bBC1(杂种F1×保持系)等群体中植株的育性观察和分析,初步查明384A、217A均属孢子体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和细胞核中的隐性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384A具有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217A具有两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且384A的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与217A的任何一对隐性不育核基因不存在等位关系。384A的基因型为S(r1r1),217A的基因型为S(r2r2r3r3)。  相似文献   

20.
矮秆大穗多粒小麦亲本百泉3380和郑州86115与6个小麦品种(系)组成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表明,百泉3380和郑州86115的矮秆性和多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宜作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杂交育种的矮秆大穗多粒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