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类和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大脑是调节食物摄入的主要调控中心,来源于下丘脑的神经肽通过刺激(食欲生成因子)或抑制(厌食生成因子)食欲来调节食物摄入,这些因子包括神经肽Y(NPY)、食欲素(Orexin)和可卡因和安非他命调节转录物(CART)等调控因子,这些中枢神经肽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鱼类摄食行为还受到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如胆囊收缩素(CCK)、胰淀素(Amylin)和瘦素(Leptin)等。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如:食物、温度、光照、诱食剂等。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鱼类摄食行为控制的研究现状,集中于目前这六种食欲调节肽对鱼类摄食作用的认识,尽管对这些肽功能的可能机制和相互之间的作用仍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寻找鱼粉替代物已成为肉食性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鱼类对鱼粉替代物的利用率成为了鱼粉替代研究的瓶颈。食欲是影响鱼粉替代的重要因素,而食欲调控网络通过各种食欲调节因子(包括促进食欲因子和抑制食欲因子)的信号传递作用和中枢信号通路,对摄食进行综合调节。本文综述了常见食欲调节因子和中枢信号通路对食欲的调控,以期为鱼类食欲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AMPK是一种细胞能量传感器,能准确应对代谢的动态变化和营养的过度消耗或不足。下丘脑AMPK通过作用于刺鼠相关蛋白(AgRP)和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神经元来调节能量平衡和食欲。下丘脑在不同代谢状态下突触可塑性调节食欲和体重。激素的反馈机制影响AgRP和POMC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AMPK活性受损制约POMC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可预防肥胖。当前的研究表明,内分泌通过许多不同的代谢机制确保下丘脑AMPK从负能量平衡到能量平衡,表明了下丘脑AMPK维持基本能量平衡的重要性。文章就生长素、瘦素、胰岛素等激素对下丘脑AMPK活性的控制及对食欲和能量代谢影响的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下丘脑是动物食欲调节的中枢,外周食欲信号在下丘脑中经食欲调节网络整合,产生饱感或饥饿。其中,以 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调控位点上的 AMPK-ACC-CPT1和 UCP2-FOXO1-pCREB信号通路以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调控位点上的 PI3K-Akt-mTOR和 mTOR-4EBP1/p70S6K-NPY/AgRP信号通路尤为重要。AMPK和 mTOR在 AMPK-TSC mTOR通路、固醇类调节因子绑定蛋白(SREBP)基因表达和吞噬启动激酶(Ulk1)活性通路上存在互作。外周营养和能量信号传输到下丘脑后,经过这些网络的传输和分析,作用于下丘脑中的食欲相关肽,最终调控动物的采食行为。  相似文献   

5.
Ghrelin是从人和大鼠的胃中分离出来的,作为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具有促进生长激素(GH)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调节神经内分泌、消化代谢和能量稳态等功能。此外,Ghrelin通过激活下丘脑弓状核中的神经肽Y(NPY)/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RP)神经元,刺激食欲素(Orexin)等激素的释放调节摄食。文章就Ghrelin调节采食、消化代谢、与其他采食因子的关系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禽类采食以满足能量需要,同时也为了产生饱感。采食量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禽的体形和年龄、环境温度、活动性、繁殖周期的阶段、食物的外观和滋味、以及能否获得饮水。有些学者认为,能量需要量(最终是脂肪组织的储备)是食欲或采食量的主要调节因素。一般认为,饱感中枢和食欲中枢都位于下丘脑的腹侧正中核秘侧核。Polin和Wolford(1973)断言,采食量受容量受体(volume recepfors)的控制,而容量受体又受饲料的充盈速度、体积和排空的影响。Steffens(1987)论证了下丘脑的腹侧正中核(VMH)和侧核(LH)在调节采食量中的作用。脑  相似文献   

7.
下丘脑是调节饮食及能量平衡的中枢。近几年,在下丘脑发现了可促进食欲且来源于同一前体的两种新神经肽:食欲素A和B(orexinA and B),它们可激活两种密切相关且与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OX1R,OX2R)。含食欲素的神经细胞在下丘脑腹外侧呈对称的不连贯分布。给大鼠侧脑室灌注食欲素,可显著提高其进食量;禁食大鼠食欲素前体mRNA的水平显著升高,提示食欲素在饮食反馈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食欲素与其他影响进食的神经肽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显示它在增加摄食、饮水、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生殖、体温、血压和感觉等方面有广泛作用。本文综述了食欲素的基因及蛋白质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介绍了食欲素受体,探讨了食欲素的作用机理,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肠道激素和食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欲的调控涉及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些消化道激素(ghre lin、神经肽YY、胰多肽、GLP-1和胃泌酸调节素)在有下丘脑调控的食欲过程中扮演一定的生理角色。这表明消化道激素食欲调控系统可能是研发抗肥胖病药物以及调节动物食欲的一个有潜力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食欲的形成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并受控于营养信号、活性氧以及一系列激素信号的调节,下丘脑是各种食欲信号整合的主要中枢。最新研究表明,脂类营养物质可以被下丘脑特化的能量敏感神经元所感应,脂肪酸及其在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分别以非代谢依赖性和代谢依赖性的方式参与机体能量稳态的调节,对于食欲调节以及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下丘脑对脂类的营养感应及其参与食欲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导致厌食和呕吐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镰刀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广泛存在于谷物及其加工产品中,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有着潜在的危害。DON具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而厌食和呕吐是机体摄入DON后出现的最典型症状,厌食和呕吐的产生主要归因于DON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食欲因子的影响。DON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呕吐中枢产生呕吐反射,同时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分泌食欲调节因子影响采食;DON可诱导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肽YY、胆囊收缩素等食欲调节因子从而引发厌食;DON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分泌的影响又可通过肠-脑轴产生关联;此外,细胞因子及肠道微生物也部分参与了反应的介导。本文综述了DON诱发机体出现厌食和呕吐的可能机制,以期为找到相应解决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食欲的形成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并受控于营养信号、活性氧以及一系列激素信号的调节,下丘脑是各种食欲信号整合的主要中枢.最新研究表明,脂类营养物质可以被下丘脑特化的能量敏感神经元所感应,脂肪酸及其在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分别以非代谢依赖性和代谢依赖性的方式参与机体能量稳态的调节,对于食欲调节以及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下丘脑对脂类的营养感应及其参与食欲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拮抗剂利莫那班(SR141716)对肉仔鸡下丘脑食欲调控因子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20只,7日龄时随机分为2个组,进行第3脑室埋管,恢复3 d。10日龄08:00试验组以1μg剂量脑室注射SR141716,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的二甲基亚砜(DMSO)。统计每只鸡在注射后2 h的采食量,然后采集血液和下丘脑样品,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下丘脑中AMPKα1、AMPKα2以及食欲调控相关基因厌食神经肽(POMC)、促食神经肽Y (NPY)、刺鼠色蛋白相关蛋白(AgRP)、可卡因和苯丙胺调节转录物(CART)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肉仔鸡脑室注射SR141716后,2 h内的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肉仔鸡脑室注射SR141716显著提高了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对其他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肉仔鸡脑室注射SR141716显著降低了下丘脑AMPKα1、AMPKα2、POMC和AgRP的基因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了下丘脑CART的基因表达量(P0.05),对下丘脑NPY的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脑室注射CB1受体拮抗剂SR141716可降低肉仔鸡食欲,并影响中枢AMPK及其下游食欲调控因子POMC的基因表达;中枢通过抑制促食神经肽AgRP和提高抑食神经肽CART的基因表达,参与肉仔鸡食欲调控。  相似文献   

13.
下丘脑在动物摄食及机体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已经发现由下丘脑分泌的多种激素、神经肽等在调节机体摄食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从下丘脑外侧区分离出 2种新的神经肽—食欲肽A和食欲肽B ,它们经蛋白水解作用来自于同一前体—前食欲肽原 ,具有促进动物摄食的作用。这为下丘脑外侧区在调节摄食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食欲素(Orexin)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丘脑是调节饮食及能量平衡的中枢。最近,在大鼠下丘脑腹外侧(LH)发现了两种与食欲有关且来源于同一前体的神经肽一增食因子A和B(orexinA and orexinB),它们可激活两种密切相关且与G蛋白偶联的细胞表面受体(OXtR:OX:R)。含orexin的神经元细胞在下丘脑腹外侧呈对称的不连贯分布。给大鼠i.c.v.orexin。可显著提高其进食量;禁食大鼠orexin前体mRNA的水平显著升高,提示orexin在饮食反馈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orexin和OXR的基因结构、氨基酸序列、组织分布状况、orexin的生理活性及作用机理做一综述,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是一类具有调控动物食欲和体质量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因子。但有关CART神经元在绵羊下丘脑的分布部位和基本神经投射通路尚无报道,限制了对其潜在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以绵羊下丘脑为研究材料,运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CART神经元在下丘脑的分布。结果表明,CART神经元集中分布在绵羊下丘脑腹内侧视前核(ventromedial preoptic nucleus,VMPO)区域,且均有较为明晰的神经元胞体及纤维结构,与小鼠CART神经元的分布部位有明显的差异,但公母绵羊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布差异。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ART在绵羊机体能量代谢平衡中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采食是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生理过程,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畜禽采食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及生产性能的发挥。在畜牧业生产中,影响采食的因素很多,而应激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动物机体的应激反应主要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来调控。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通过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GC)这3种应激激素来协同调控动物的应激反应。应激激素对采食行为的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通过稳态和非稳态途径来调节采食,可以双向调控食物的摄入量。稳态途径指的是通过调控机体能量稳态而调控采食。CRH和ACTH通过抑制下丘脑促食欲肽的表达而抑制采食;而GC在中枢和外周发挥着完全相反的作用。非稳态途径指的是通过影响中脑奖赏系统调控采食的愉悦感,是近年来食欲调控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应激激素与奖赏系统的联系。作者针对应激激素调控采食的最新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实践中新型的采食调控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饲粮苏氨酸缺乏能被动物脑部特定区域识别,通过使其脑部前梨状皮质区及下丘脑等外相关物质浓度发生改变,或是通过调节瘦素、胰岛素等食欲调节因子或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并使其出现厌食反应.本文主要对日粮苏氨酸缺乏引起动物出现厌食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影响猪采食量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猪生产性能的提高,猪的采食量成为限制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猪的采食量直接影响遗传潜力的发挥和生产效益,因此,受到养猪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影响猪采食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饲料、健康、遗传特性等,从生理上讲,它主要由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通过各种调节因子对食欲进行着精细的调节,而且这些调控因子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作者主要对猪群采食量调节机制、影响猪采食量的因素及调控猪采食量的基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生长抑素的作用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是一个高度协同的复杂生理过程,神经内分泌轴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作为调控生长的核心,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双向调节,其中生长抑素是抑制垂体GH分泌的主要下丘脑激素。目前通过人工方式调节动物体内的生长抑素含量,提高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等与生长相关因子水平,进而促进动物生长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明显效果,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 生长抑素的化学结构、体内分布及代谢  相似文献   

20.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维持体内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调控一系列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氧化分解、脂肪酸合成、糖酵解和糖异生。当机体受到外源性应激引起能量失衡或能量供应不足时,AMPK被激活。AMPK的活性变化在调节下丘脑摄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MPK活性降低会引起采食行为降低,反之,采食行为增加。应激反应的激发主要依赖于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糖皮质激素作为HPA轴中重要的末端调节因子,控制机体的动态平衡,引起机体对应激的应答反应。文章阐述了在应激影响家禽食欲和能量代谢过程中AMPK及其信号通路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