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双孢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充分利用农业秸秆资源,在双孢蘑菇隧道培养料传统麦草配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菇渣和玉米秸秆,对培养料堆制过程中的含水量、pH、含氮量、碳氮比等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并对双孢蘑菇产量及农艺学性状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培养料建堆至二次发酵结束均以添加玉米秸秆的配方含水量最高,以传统麦草配方含氮量最高,3个处理的pH差异不大。传统麦草鸡粪配方的产量为18.31 kg/m2,添加菇渣的处理产量为11.43 kg/m2,添加玉米秸秆的处理产量为14.48 kg/m2,添加玉米秸秆还可以显著提高头潮菇所占产量的比重。此外,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碳氮比与产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的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差异,以60%稻草配方和100%麦草配方的培养料为栽培基质,研究发菌料在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的p H、电导率、含水量、灰分、碳氮含量、C/N等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00%麦草配方相比,60%稻草配方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电导率、灰分含量较低,而第二潮菇后的碳氮含量迅速升高。三潮菇结束后,60%稻草配方的培养料纤维素与木质素的降解率低于100%麦草配方,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差异不大。研究初步探明了稻、麦秸秆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差异,为进一步利用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废棉种植草菇的菇渣为主要原料,设计双孢蘑菇的堆肥配方并在工厂化条件下种植。[方法]通过在堆肥期和栽培期样品采集,从培养料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降解酶酶活、蘑菇生物学效率等方面,探究该菇渣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以废棉基质为主的草菇菇渣含氮量1.8%以上,本试验配方二次发酵结束后含氮量达2.37%;在堆肥阶段,有62.03%的纤维素被利用,39.2%的木质素被利用;在发菌阶段,有29.32%的半纤维素被利用,木聚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有21.38%木质素被利用,漆酶活性在发菌阶段达到最高,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其相关降解酶变化呈正相关;在出菇阶段,各组分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有15.38%的纤维素被利用,有19.60%的半纤维素被利用,9.54%木质素被利用,相关降解酶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变化呈正相关。双孢蘑菇产量为22.48 kg/m2,生物学转化率达51.38%,表明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添加豆粕、石膏、黍杆的配方生产双孢蘑菇效果良好。[结论]本试验获得了高效高产的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配方,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图4 表5 参31)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新型覆土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5种不同覆土材料的不同比例配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21个试验配方,各3次重复,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双孢蘑菇栽培的新型覆土材料,为当地双孢蘑菇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田土、红壤土,还是河泥土,通过添加废菌糠,双孢蘑菇的产量均有一定的提高;综合双孢蘑菇产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最终确定最佳覆土配方为河泥土添加量30%,废菌糠添加量70%,可以作为一种理想新型覆土材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微生物变化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西北冷凉区大麦秸秆为主要原料,在双孢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研究微生物数量、纯蛋白氮、总糖、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微量元素、温度、pH等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培养料发酵的进行,细菌、放线菌和真菌3类微生物的数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纯蛋白氮、木质素呈上升趋势;总糖、纤维素、半纤维素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发酵期间培养料中的温度、pH呈周期性变化,分别随翻堆递增、递减;微量元素锌、铜、锰、铁的含量随着培养料的发酵而上升。本研究探明了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部分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双孢蘑菇培养料优化发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液氮保藏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洪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276-280
双孢蘑菇As2796、As3003、As4607、As4580等4个菌株经4年的液氮保藏,菌种解冻后进行成活率的测定,恢复生长的菌种在粪草培养基上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含水量及不同酸碱度的走菌试验,同时进行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同工酶谱检测、RAPD检测及出菇栽培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种在液氮中经过4年的保藏,液氮保藏菌种的菌丝生长速度、纤维素酶活力与对照菌株相同,同工酶电泳酶谱和RAPD扩增条带保持不变,栽培出菇仍保持着原有的生长特性与产质量性状,液氮保藏方法可以长期保持双孢蘑菇菌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桃木屑配方和栽培工艺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为桃木屑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以棉籽壳和玉米芯(1:1)配方为对照,以添加55%和70%桃木屑配方结合熟料和发酵料短时高温(简称发酵料)制棒工艺,研究了平菇灰美2号种植过程中的基质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及相关酶活变化,以及添加桃木屑对平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以桃木屑为主料配方的培养料后期含水量损失较多,发酵料工艺培养料的pH、灰分、含氮量略高于熟料;添加桃木屑的培养料纤维素酶活和木聚糖酶活显著提高,采用发酵工艺的培养料在菌丝满袋至一潮菇期表现出较高的漆酶活性。平菇单朵重以熟料工艺大于发酵料工艺,菌盖直径以添加桃木屑的配方大于对照配方。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单朵纵横经在不同配方和工艺中变化不大,结合单朵重、分支数、菌盖直径等农艺指标以添加55%桃木屑熟料工艺的S-5配方表现较好;添加55%桃木屑的配方采用熟料和发酵料两种工艺均获得了较高的一、二潮菇产量,生物转化效率分别为63.1%和60.1%;添加桃木屑至70%时,采用两种工艺一、二潮菇产量都有所下降,分别下降18.7%和28.6%。两种工艺不同配方的子实体粗蛋白差异不大,含量范围为19%~21%,桃木屑配方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添加桃木屑至70%时还可以明显提高子实体的粗脂肪含量。添加桃木屑55%的配方以熟料或发酵料短时高温工艺制作平菇菌棒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的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蘑菇被人们称为“植物肉”,味道浓厚,含氨基酸比其他蔬菜丰富,其消费量正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而增加。现将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栽培品种SA2796,菇体洁白,盖园紧实。2堆肥配方(1)干猪粪、牛粪58%,石膏1%,稻草或麦草40%,过磷酸钙1%;(2)稻、麦草2000kg,鸡粪500kg,尿素30k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料对双孢蘑菇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明  陶鸿  李磊  卢伟  王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5):266-269
为探索不同培养料对双孢蘑菇营养品质的影响,扩大双孢蘑菇培养料的范围,用新型培养料“土可乐”6号做栽培双孢蘑菇试验,考察子实体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及钙含量等指标。设置6个处理,以传统粪草培养料为对照,每个处理设置5个重复。结果表明:含“土可乐”6号50%的处理子实体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的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灰分与粗纤维含量中等,营养品质最好。粪草培养料的子实体蛋白质含量居其次,其粗脂肪含量最高。含“土可乐”6号100%和30%的处理子实体营养品质较差。其余各处理子实体营养品质居中等水平。试验表明,适量地加入“土可乐”6号,可明显提高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菌渣还田对土壤质量改善的效果和机制,为菌渣还田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孢蘑菇采收后菌渣直接还田,设计还田量为0(对照)、TMR(1/3还田)、SMR(1/2还田)和AMR(全部还田)4个处理,菌渣还田并种植2季茄子后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渣还田对土壤各个指标影响都较为明显,(1)菌渣还田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减轻土壤连作障碍;(2)与对照相比,菌渣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但是对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有显著降低作用;(3)菌渣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规模及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同时还增强了土壤潜在的抑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环境与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工厂化生产双孢菇的菇房环境因子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形成以环境因子为衡量双孢菇产量的曲线图,以期为增加双孢菇产量提供依据。笔者以麦草、鸡粪为培养料进行隧道发酵,空调菇房栽培双孢菇,对4个菇房的环境和产量进行了1个生产周期的测定,结果表明:菇房环境总体上符合双孢菇生长要求。播种后至降温期间,室温保持在16~21℃之间,各层料温差异明显,上层高于下层;采菇期室温保持在16~18℃之间,料温18~20℃之间,各层料温差异不明显。采收期湿度及CO2浓度都保持在较好水平,子实体生长正常。品种A15产量高于192,2个品种在栽培管理相同的情况下,栽培面积为600 m2的菇房产量都达到了12 t以上,最高14.6 t,折合21~24.3 kg/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质配方对番茄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解决(研究)在非耕地区域种植蔬菜的问题,以菇渣、麦秆、菊芋杆、油菜杆、河沙、牛粪、羊粪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基质配方对设施内种植番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A(纯牛粪)、C(菇渣:麦秆:河沙=4:4:2)和L(牛粪:羊粪:河沙=4:4:2)3种基质配方的番茄品质和产量都较高,其产量都达到78.03 t/hm2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各基质配方的番茄产量。A(纯牛粪)、C(菇渣:麦秆:河沙=4:4:2)和L(牛粪:羊粪:河沙=4:4:2)3种配方的基质透气性、营养成分等方面最适合番茄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和植株的生长,且能得到高产。因此,利用本地农业废弃物菇渣、麦秆、河沙、牛粪、羊粪等材料配置不同基质配方可完全满足设施番茄的生长,A、C和L 3种基质配方可作为青海省非耕地设施番茄栽培基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蘑菇渣替代草炭的栽培基质对番茄幼苗氮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筛选适宜的蘑菇渣代替草炭栽培基质配方,以处理PT1(草炭︰蘑菇渣=1︰0)为对照,研究不同蘑菇渣配比的栽培基质氮素动态变化及其对番茄幼苗氮素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PT2(草炭︰蘑菇渣=1︰1)的栽培基质氮含量为对照的1.1倍、氮吸收量为对照的1.2倍、生物量为对照的1.5倍、植株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比较接近对照;处理PT6(草炭︰蘑菇渣=2︰1)的氮吸收量为对照的2倍,生物量为对照的2.5倍,基质氮含量、植株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接近对照;处理PT9(草炭︰蘑菇渣=0︰1)的基质氮含量、植株氮含量、氮吸收量、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说明处理PT2、PT6可以作为蘑菇渣代替草炭的基质配比,处理PT9不适合作为番茄生长的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食用菌菌渣及由锯末、餐厨废油和牛粪组成的混合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摸清其有氧高效堆肥腐解规律,对4种材料进行了有氧堆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食用菌菌渣和混合材料组均经历了升温、高温和降温期,温度峰值分别达到74.7、63、58.5、64.1℃,高温期分别维持了24、20、16、22天;含水率方面,玉米秸秆和混合材料整个腐解过程均不需加水;小麦秸秆堆制前吸水特别困难,第一次翻堆加水后吸水变得很容易。食用菌菌渣较易吸水,但失水较快,在翻堆时也需要加水;腐解完成后食用菌菌渣和混合材料体积变化较小,得到产品较多;玉米秸秆最少腐解2周,小麦秸秆、混合材料和食用菌菌渣最少需要腐解3周才可以作为基质使用;腐解后的基质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各不相同,均可安全使用。该试验摸清了各材料腐解规律和堆腐方法,为生产高效稳定的生物肥基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温室甜椒有机化土壤长季节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麦秸与玉米秸、菇渣、草坪草、甜瓜秧等农作废弃物与土壤有机肥混合配制有机土壤栽培系统,进行甜椒越夏长季节生产。结果表明,不同有机化土壤处理均有促进甜椒生长,提高甜椒坐果数而增产的效应,有机土壤栽培还可明显提早甜椒熟期,缩短节间距及提高甜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以双孢菇为试材,研究了0.02 MPa和0.04 MPa两个不同低压处理对其贮藏过程中质地、褐变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0.1 MPa)相比,低压贮藏较好地保持了双孢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延缓了双孢菇子实体的衰老进程;低压贮藏保持了双孢菇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有利于其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地参数的保持;同时,降低了贮藏中双孢菇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较好地保持了双孢菇的色泽,有效抑制了褐变。其中,0.04 MPa压力下贮藏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出具有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杂交品种,应用双孢蘑菇同核不育株间的杂交育种技术,进行国内外野生菌株间及野生菌株与栽培菌株间的配对杂交。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四孢变种菌株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最大,达92.6%;传统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较小,仅8.7%。单孢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杂交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类型变化较多,传统栽培菌株的变化较少。四川野生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与国外野生菌株及国内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间均可杂交,进一步证实四川分离的野生菌株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双孢蘑菇野生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