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促进优质黄色糯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本文简要介绍了糯玉米新品种哈粘5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要点。哈粘5号是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于2015年以母本HA4146(自选黄糯玉米自交系)和父本HA4139(自选黄糯玉米自交系)杂交育成。2017-2018年进行多点鉴定试验,平均产量15 238.2 kg·hm-2,比对照品种金糯262增产4.3%;2019-2020年平均产量为15 856.6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6.4%。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20036。哈粘5号外观黄色,蒸煮后金黄色,黏度高,品质好,适口性佳,丰产性较好,食味品质89分。该品种适宜在≥10℃活动积温2 300℃左右区域种植,青食期约85 d,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约为110 d。  相似文献   

2.
垦单24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玉米育种室以自选系佳113为母本、自选系佳06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玉米杂交种,先后通过黑龙江垦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10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100℃左右,平均公顷产量11096.7kg,比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平均增产11.2%。  相似文献   

3.
糯玉米新品种“吉糯3号”是以自选自交系“吉203”为母本、自选自交系“吉202”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种。2003—2004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4 574.1 kg/hm2,比对照“垦黏1号”增产8.9%。2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3 987.5 kg/hm2,比对照“垦黏1号”增产9.6%。该品种于2005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籽粒呈彩色(白紫相间),品质好,口感好,适合加工、速冻,适于在吉林省的长春、吉林、通化、四平、白城等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闽豆6号是以浙2818为母本、闽豆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选而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种;在福建省2010-2011年的多点区域试验中,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鲜荚平均产量达9 568.20kg·hm~(-2),比对照增产8.85%,标准荚平均产量达5 497.50kg·hm~(-2),比对照增产4.31%;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鲜荚平均产量达10 742.55kg·hm~(-2),比对照增产15.86%;2013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3001),适合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龙粘2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组合为自育系JNH1×自育系JNH2。2004-2005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6953.3kg·hm^-2,较对照垦粘1号增产9.8%,2006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6920.4kg·hm^2,较对照垦粘1号增产8.0%。该品种具有品质好、口感好、适合加工、抗病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好等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高产、优质、多抗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闽甜683’系根据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以‘闽甜系688’为母本、‘闽甜系J-3’为父本配制的新组合。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 330.9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5.67%;2016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 692.7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2.65%;田间表现抗倒性强,抗或高抗玉米主要病害;品质总评分与对照‘粤甜16号’相当,水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粤甜16号’。该品种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玉20170002)。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大豆新品种供推广种植,促进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方法】以抚鲜5号为母本,云豆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聚合父母本优良基因,定向选出组合08B3-1。2013年春进行品比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 459.4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显著提高2.25%,定名为闽豆7号(闽审豆20180002)。【结果】推荐参加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2015–2016年两年区域试验中,闽豆7号平均鲜荚产量9 625.50 kg·hm~(-2),比对照毛豆3号增产1.76%;2017年春进入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 780.45kg·hm~(-2),比对照增产5.68%;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豆20180002)。【结论】育成鲜食大豆新品种闽豆7号,该品种荚大粒大,清煮口感香甜柔糯,属鲜食大豆中熟品种,适宜福建省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新品种“中玉糯8号”是以自选系“ZY3351”为母本、自选系“ZY335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2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1 089.8 kg/hm2,比对照“春糯5”增产11.3%;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0 286.6 kg/hm2,比对照“春糯5”增产2.1%.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等优点,于2013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吉林省中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满足鲜食玉米生产对优质早熟甜糯新品种的迫切需求。【方法】2016年以自选糯质玉米自交系NF10作母本,以自选甜质玉米自交系NF11作父本进行优质、早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结果】2020年育成甜糯型鲜食玉米新品种桂甜糯987,该品种在2019年广西鲜食糯玉米区试中,春季平均鲜果穗产量11 662.5 kg/hm~2,较对照(桂糯519)增产16.8%,增产点次100%;秋季平均鲜果穗产量11 694.0kg/hm~2,较对照(桂糯519)增产14.7%,增产点次100%;两季平均鲜果穗产量11 679.0kg/hm~2,较相邻对照增产15.8%,春秋两季参试14点全部较对照增产,增产点次100%。【结论】该品种2020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玉2020041号),具有果穗粗长、籽粒饱满、黄白粒、柔嫩、皮薄、脆甜、口感好、早熟、综合抗性好等特点,适宜广西及类似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糯玉米新品种哈糯2022的推广,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室于2016年,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B103为母本和以自选白糯玉米自交系HA1303为父本杂交育成哈糯2022。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7 148.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6.5%,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 520.7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8.1%,2年区域试验总平均产量为17 834.8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糯262平均增产7.3%。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20032。哈糯2022外观白色,棒长约20 cm,品质好,甜糯适宜,食味品质88分。该品种在适应区需≥10℃活动积温2 250℃区域种植,青食期约91 d。  相似文献   

11.
忻糯30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N301为母本、自选系N401为父本,于2002年选育而成,通过2005—2007年的直接生产试验,3 a平均产量9 694 kg/hm2,比对照增产5.0%,比垦黏1号增产18.1%,于2008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一般产量为0.8万~1.0万kg/hm2,最高产量可达1.2万kg/hm2以上;抗穗腐病、矮花叶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营养丰富,既可作为干籽粒加工用,也可鲜食利用;适宜在山西省中北部地区种植,结合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才能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齐农3号审定编号:黑审豆2017003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品种来源:以合03-149为母本,丰豆1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代号为齐0502787。特征特性:高油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9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500℃左右。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蛋白质含量39.02%,脂肪含量21.61%。中抗胞囊线虫病。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22.6 kg·hm~(-2),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1 3.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27.6 kg·hm~(-2),较对照品种嫩丰18增产  相似文献   

13.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14.
大豆新品种濮豆1788是以自选系濮豆6018为母本,郑19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3-2014年参加河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76.85 kg/hm~2,较对照豫豆22增产11.34%;2015年参加河南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32.65 kg/hm~2,比对照豫豆22增产11.6%。粗蛋白质含量为42.92%,粗脂肪19.22%。2016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延薯6号品种在吉林省地区不同密度下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68 400株·hm~(-2)为吉林省地区种植延薯6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平均单产37 480.5kg·hm~(-2),比对照增产2 380.5kg·hm~(-2);商品率达到77.9%,比对照提高1.9%;经济效益达到21 345元·hm~(-2),比对照增加1 440元·hm~(-2)。  相似文献   

16.
大豆新品种绥中作40是以绥农14为受体,以红丰11为供体回交转育,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201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8d,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2012-2013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89.2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8.5%;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331.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1.7%,蛋白质平均含量达38.45%,脂肪平均含量21.88%。中抗灰斑病,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及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7.
‘信粳1787’是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新1709’为母本,‘金粳787’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连续选择,历经5年8代选育而成。该品种在2017年和2018年区域试验中稻谷平均产量分别为8 790.0 kg·hm~(-2),9 124.5 kg·hm~(-2),比对照品种‘9优418’分别增产5.2%,4.4%;2019年生产试验,稻谷平均产量9 541.5 kg·hm~(-2),比对照品种‘9优418’增产6.77%。2017年和2018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分别为1.75,2.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均为1级。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强等显著优点,应用前景好。2020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稻20200005),2019年1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151574.3)。  相似文献   

18.
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18是以自选自交系W333为母本、W695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种。2005—2006年江苏省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3 185kg·hm-2,比对照苏玉糯1号增产9.7%。2007年江苏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 764.5kg·hm-2,比对照增产10.3%,居生产试验第1位。该品种品质好、产量高、色彩鲜艳(白紫相间),适于在江苏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4个糯性糜子新品种(系)在灵台县引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灵台县旱作栽培条件下,以榆黍1号为对照,对引进的4个糯性糜子新品种(系)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系)以内黍8号折合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31 66.8 kg/hm~2,较对照品种榆黍1号增产940 kg/hm~2,增产42.2%,且生育期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植株性状优良,可以作为灵台县糯性糜子的主栽品种推广。其次是晋黍7号,折合产量为2 930 kg/hm~2,较对照增产31.4%;雁黍7号、雁黍11号产量较低,分别为2 520、2 33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13.0%、4.4%,可以作为搭配品种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0.
潞玉1681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和山西潞玉种业玉米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LYA92为母本、自选系LYB72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良玉米单交种,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86143。该品种产量稳定、抗倒性好,2016—2017年西南绿色通道区试平均产量为9 162.8 kg/hm~2,比对照渝单8号增产11.05%,增产点率为85.2%,倒伏倒折率为2.2%;2017年西南绿色通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907 kg/hm~2,比当地对照增产6.77%,增产点率为77.5%,倒伏倒折率为1.8%。潞玉1681适宜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汉中地区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等西南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