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评估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施药下的喷雾飘移风险,以国内市场主流机型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为施药机械,研究不同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高度和速度)下喷雾雾滴飘移特性,构建雾滴飘移率与飘移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将测试结果与侧风速度及飞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6.5~25.2℃,相对湿度为21.7%~64.4%的条件下,植保无人机喷雾地面雾滴飘移率与下风向距离的关系满足指数函数λ=a·ebx,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14;在侧风速度为1.1~7.0 m/s的条件下,雾滴累计飘移率在13.0%~56.2%之间,90%飘移雾滴沉降在喷雾区下风向7.0~27.3 m距离范围内;侧风速度、飞行高度均与雾滴累计飘移率和90%累计飘移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且3个因素对雾滴飘移率的影响大小为侧风速度 > 飞行高度 > 飞行速度,对90%累计飘移距离的影响大小为飞行高度 > 侧风速度 > 飞行速度,对喷幅内沉积率的影响大小为飞行高度 > 侧风速度 > 飞行速度。研究结果可用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实际作业中雾滴飘移风险的控制及飘移缓冲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两种植保无人机对火龙果冠层的作业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飞行作业参数对植保无人机喷雾雾滴在火龙果冠层沉积分布规律的影响,明确植保无人机作业时雾滴的最佳分布效果,通过采用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线方向3个因素的3个水平正交试验,综合分析T16多旋翼和F5A电动单旋翼2种植保无人机在不同作业参数下在火龙果冠层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结果表明:在相同喷施量情况下,影响这2种植保无人机雾滴分布的主次因素不一致,影响T16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雾滴分布的主次因素依次为作业高度、作业速度、航线方向;影响F5A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雾滴分布的主次因素依次为作业速度、作业高度、航线方向。优化了2种植保无人机在火龙冠层的作业参数,T16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最佳作业参数是平行或垂直于种植行飞行,飞行高度为1.0 m,飞行速度为3.0 m/s;F5A电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最佳作业参数是垂直或平行于种植行飞行,飞行高度为2.0 m,飞行速度为2.0 m/s。这2种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越小,飞行高度越低,其雾滴在火龙果冠层分布越好,雾滴穿透性也越好。在最优参数下,2种植保无人机喷雾雾滴在火龙果各个冠层都能达到比较好的分布效果,冠层下层雾滴密度高于冠层其他层。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在核桃园低空低容量喷雾最优作业参数,本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植保无人机喷雾后核桃树上雾滴沉积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影响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的主要因素是飞行速度,其次是飞行高度和施药液量;在树高6~7 m的核桃园中植保无人机喷雾效果较优的作业参数是飞行速度2.2~3.0 m/s,飞行高度2.0~2.5 m,施药液量22.5~30.0 L/hm~2,其平均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分别为26.36~37.94个/cm~2、0.24~0.29μg/cm~2;不同冠层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分布为上层中层下层,外围内膛;喷头型号对雾滴覆盖密度和雾滴直径有显著影响;中等喷头(Teejet110015)处理的沉积量最大,但粗、中、细3种喷头处理间的沉积量无显著性差异;植保无人机和地面人工+机动喷杆喷雾的农药地面流失率分别为3.61%和23.69%,两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本文对无人机在核桃园喷雾作业参数进行了优选,可为无人机对高冠果树的合理喷施、提高喷施效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应用六旋翼植保无人机低空喷洒25%咪鲜胺乳油防治油菜菌核病,结果表明,无人机施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与常规人工施药无显著性差异。无人机田间作业效率高、节水、省工、劳动强度低,节本、增收效益明显。推荐在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各低空喷洒1次,飞行高度2.5 m,距离油菜顶部1~1.5 m,飞行速度4~6 m/s,喷洒流量0.6~0.924 L/min。用药量为每667 m2使用25%咪鲜胺乳油50 mL+航空植保高功效通用助剂50 mL,对水1~1.5 kg,超低容量喷雾。  相似文献   

5.
对使用大载荷油动植保无人机对棕榈树进行喷施作业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探讨了植保无人机喷洒参数对棕榈树上雾滴沉积的影响。以大载荷油动植保无人机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正交试验, 考察了3个因素: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喷头流量。经过试验比较, 当喷头流量为3.4 L/min、作业高度为3 m、作业速度为3 m/s时, 雾滴沉积密度和均匀性最佳。其中, 喷头流量对雾滴沉积密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作业高度和作业速度; 在穿透性方面, 喷头流量为3.4 L/min、作业高度为4 m、作业速度为4 m/s和喷头流量为4.2 L/min、作业高度为4 m、作业速度为3 m/s, 其雾滴的穿透性较强, 分别为15.83%和30.01%。影响雾滴沉积穿透性的因素依次为喷头流量、作业高度和作业速度。本试验对大载荷油动植保无人机在棕榈树合理喷施和提高喷施效果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飞行参数,本文利用大疆公司T20型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探索不同飞行参数(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对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单位面积内球孢白僵菌孢子沉积个数)的影响,对筛选出的最优飞行参数进行田间试验并调查防治效果。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两个因素分别对单位面积内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存在显著影响,其中飞行高度因素对其影响更为显著,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3.0 m/s~5.0 m/s时,球孢白僵菌制剂沉积量高于其他处理;当飞行高度为1.5 m、飞行速度为5.0 m/s时,田间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5.34%。通过本研究,确定了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最佳飞行参数为飞行高度1.5m,飞行速度5.0m/s,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可达75.34%以上。由此可见,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球孢白僵菌制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明显,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时农药雾滴飘移规律以及施药作业人员职业暴露情况,依据喷雾飘移田间测试国际标准ISO22866和人体暴露贴片测试法,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和电动背负式喷雾器在水稻田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和苯醚甲环唑时的农药雾滴飘移量及施药作业人员人体农药沉积量进行了对比测试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环境条件下,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作业速率4 m/s和作业高度1.8 m参数下施药时,在距施药区下风向边界0~30 m范围内地面均有农药飘移性沉积,30 m处氯虫苯甲酰胺飘移率为0.9%,而背负式喷雾器施药的飘移量则主要集中在距施药区0~3 m区域内,3 m以外区域飘移率均≤0.6%;背负式喷雾器在距施药区5 m以及10 m远处空中不同高度的飘移量均小于0.001 μg/cm2,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距施药区5 m远处空中的飘移量大于10 m处,并且在垂直分布上,距冠层2 m左右 (无人飞机的飞行高度) 处飘移量最多。结合两种施药机具的雾滴粒径(背负式喷雾器DV50 值为149.4 μm,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DV50 值为115.3 μm) 分析,无人飞机的雾滴具有更高的飘移潜力。由于实现了人机分离,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进行作业时人体暴露量很低,而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时对作业人员身体各部位均会造成一定的暴露,其中以手前臂和腿部正面暴露最为严重,在施用苯醚甲环唑时,右前臂背面暴露量最高,达到15.19 μg/cm2。本文中针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雾作业时在下风向的飘移沉积研究方法和试验结果,以及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施药过程中职业暴露的研究,可为农药喷雾作业缓冲区距离确定和人员作业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草铵膦在叶菜田清园灭茬中的应用前景,以200 g/L草铵膦水剂作为试验药剂,对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雾滴沉积分布与飘移情况进行研究,并比较不同施药方式及喷液量处理对叶菜残茬及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当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飞行速度为3 m/s、高度为1. 5 m(距植物冠层)、喷液量为15. 0~22. 5 L/hm~2时,药剂处理区雾滴沉积总密度可达44. 8~60. 7个/cm~2,在飞行边界2. 5、5. 0 m处雾滴密度分别为3. 0~4. 3、1. 0~1. 4个/cm~2;当草铵膦有效成分用量为750~1 500 g a. i./hm~2时,施药后14 d植保无人机对杂草和叶菜残茬总体株防效达94. 2%~97. 3%,鲜质量防效达95. 8%~98. 4%。同等施药剂量下,不同施药方式或不同喷液量处理对杂草或叶菜残茬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飘移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蜜蜂的飘移风险,在田间试验场景下,比较分析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新烟碱类杀虫剂时的雾滴飘移量及对蜜蜂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作业时,距离施药区下风向5 m处的雾滴飘移率分别为0.50%和23.98%;而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时,即使距离施药区下风向17 m处的雾滴飘移率仍高达2.79%,且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施药时的飘移总量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新烟碱类杀虫剂时,应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作业时距离下风向5 m处的蜜蜂在施药后1 d内的死亡数量为75头,分别是距离下风向17 m处和对照组的2.4倍和1.8倍,施药后2~8 d内蜜蜂的死亡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应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作业时距离下风向5 m处的蜜蜂在施药后1 d内的死亡数量为4 721头,分别是距离下风向17 m、29 m处和对照组的3.0倍、6.1倍和112.4倍,施药后2~8 d内蜜蜂的死亡数量明显降低,但距离施药区较近的蜜蜂其死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存在较高的飘移风险。  相似文献   

10.
无人机施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参数组合初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无人机稻田施药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对植保无人机极飞P20常用的施药参数组合(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液量)进行了筛选。发现在水稻拔节期,设置无人机飞行高度1.8 m、速度3 m/s、喷液量0.8 L/667m~2,施用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12 g+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30 g+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 g,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最高,分别达95.6%和94.1%;且该处理与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等剂量同种药剂,但喷液量30 L的处理防效无显著差异,大幅节约了用水量。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的施药效果和效率,应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型号为大疆T16和大疆T20)在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飞防作业试验,研究在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飞行参数对雾滴沉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机型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和灌浆期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对雾滴数量和覆盖度影响明显;雾滴数量和覆盖度与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均呈负相关.应...  相似文献   

12.
2021年利用无人机飞撒2%双唑草腈颗粒剂进行防控机插稻田杂草可行性和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疆T20型多旋翼无人机飞撒双唑草腈颗粒剂650 g/667 m2作业技术参数为仓口设置10%,作业行距设置6 m,飞行速度7 m/s,仓口下转盘转速700 r/min。飞撒双唑草腈对机插稻田主要优势杂草在水稻栽插后60 d的株防效达98%以上,鲜重防效达99%以上,速效性较强且持效期较长。1次封闭+茎叶除草处理与飞撒2%双唑草腈颗粒剂封闭除草处理比较,虽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相当,但飞撒2%双唑草腈颗粒剂技术方案除草剂用量低,施药成本低,且操作简便、施药均匀。利用无人机适时飞撒2%双唑草腈颗粒剂技术方案可较好地防控机插秧稻田杂草。  相似文献   

13.
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飘移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飘移监测智能化水平,研发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飘移监测系统,该系统机载监测终端实时获取药械状态参数、植保无人机状态参数及位置参数,通过数据处理服务系统将其发送至平台软件,基于作业参数利用沉积飘移预测模型实时监测药液沉积区域及飘移范围。该系统同时具有作业面积计量、飞行轨迹回溯、作业质量空间分析等功能。2015年4月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头镇眠虎岭区域对该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植保无人机规划靶区作业面积为433 hm2,最终监测作业面积为405 hm2,施药覆盖率为93.5%;施药过程中实时监测沉积区域和飘移范围,受环境侧风影响,药液最大飘移距离可达40 m,系统整体达到预期设计要求。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山东、安徽、江苏、云南、河南、浙江、天津等多个省市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广东极飞无人飞机P20为喷雾器械,以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为防治药剂,开展了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中作业参数 (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喷雾用水量及喷头类型4个因素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飞行速度的4个处理 (3、4、5、6 m/s)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飞行速度越慢,防效越高;在飞行高度的4个处理 (1.5、2.0、2.5、3.0 m)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作业高度为2.0和2.5 m的防效较高,且均显著高于作业高度为1.5和3.0 m的防效;在用水量的3个处理 (7.5、15.0、22.5 L/hm2) 中,药剂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表现为用水量越多,防效越高,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在两种类型的喷头中,离心式喷头 (极飞P20) 与压力式喷头 (大疆T16) 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防效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以上结果优化的作业参数为:飞行速度3~4 m/s,飞行高度2~2.5 m,喷雾用水量为15.0~22.5 L/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对园林植物黄山栾喷雾的最优作业参数,使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园区内喷雾试验,调查喷雾作业后黄山栾上的雾滴沉积分布情况。经比较得出,试验机型对黄山栾喷雾较优的作业参数为喷液量750mL/株、作业高度3.5 m、作业速度1 m/s。调查发现,黄山栾不同冠层的雾滴覆盖密度和沉积量多数呈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极差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飞防作业中雾滴覆盖密度与沉积量的主要因素是作业速度,其次是喷液量和作业高度。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在高冠乔木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并为园林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26%噻酮·异■唑悬浮剂与38%莠去津悬浮剂混配剂对春玉米田杂草的防效,并筛选出植保无人机防治玉米田杂草的最佳作业参数,2021年在辽宁东港开展了植保无人机喷施除草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均显著高于人工喷雾处理;无人机用水量由15 L/hm2增加到30 L/hm2时,防效显著增加;雾滴直径对防效的影响不明显;减药20%并使用1%迈飞飞防助剂处理的防效与正常剂量处理防效相当。与空白对照相比,植保无人机喷雾处理玉米增产17.96%~20.42%,与人工喷雾处理无显著差异。推荐在春玉米2.5~3.0叶期、杂草子叶至2叶期,采用植保无人机施用26%噻酮·异■唑悬浮剂117 mL/hm2和38%莠去津悬浮剂1 140 mL/hm2(或减药20%+1%迈飞助剂),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设置为作业高度2.0 m,作业间距3.0 m,流速1.08 L/min,速度2.0 m/s,用水量30 L/hm2,雾滴直径150μm,能有效防除...  相似文献   

17.
利用KT-10-Ⅱ型四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玉米灌浆期三点斑叶蝉的防治试验,研究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施药液量以及喷雾助剂等因素对农药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影响及对三点斑叶蝉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人机飞行高度为距玉米株冠顶部1m、飞行速度6m/s、施药液量15L/hm2,并加入1.5%喷雾助剂"迈飞"的条件下,喷雾雾滴在玉米冠层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沉积密度分别达到41.9、27.3和14.9个/cm2,对三点斑叶蝉药后1d防效可达91.3%,药后14d防效96.8%以上,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调查运-5B固定翼飞机不同飞行高度喷雾在水稻田的雾滴沉积分布情况,发现飞行高度分别为5~7 m和10~12 m时,沉积在铜版纸上的雾滴中径DV50分别为261.8μm和239.0μm,雾滴粒径随着与航线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以雾滴密度为15个/cm2为评判标准时,飞行高度5~7 m和10~12 m作业的有效喷幅分别为30 m和22 m,雾滴平均沉积量分别为0.28μg/cm2和0.22μg/cm2。调查还发现,航线正下方雾滴沉积量最高,并呈正态曲线状分布。飞行高度的增加会导致雾滴的密度和沉积量显著降低,影响施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器械施药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及农药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在山西万荣开展田间施药试验,研究植保无人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背负式机动喷雾机、高压泵喷雾机、背负式电动风送式喷雾器的农药沉积量与利用率,并对比上述器械施药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各处理的农药沉积量、利用率均高于其余4种地面植保器械处理。喷液量0.8~1.2 L/667m2、添加0.5%或1.0%助剂的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的农药利用率均在40%以上,最高可达57.31%。应用各器械喷施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 g/667m2(制剂用量)对小麦蚜虫均具良好防效,药后7 d防效均在82%以上,地面植保器械施药处理的防效相对优于植保无人机。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植保无人飞机施用农药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并及时发布无人飞机用登记农药制剂产品相关情况。截至2020年11月,日本登记用于植保无人飞机的农药制剂产品达到了316个,包括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剂型有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剂、颗粒剂等,其中登记的除草剂制剂多为颗粒剂。对于乳油、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等对水稀释喷雾的农药制剂,日本通常采用增加施药方法的登记方式,即该产品已经获得了地面常规喷雾的登记前提下,提出增加施药方法——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方式施药;对于颗粒剂、超低容量制剂等无需对水稀释的农药制剂,登记申请者可以直接申请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于植保无人飞机专用制剂的农药登记试验,除了药效、作物安全性等登记试验之外,还需要开展雾滴沉积分布检测。获得登记的植保无人飞机专用农药制剂,需要在农药标签中明确标注其使用信息,包括登记作物、施药剂量、喷液量或颗粒撒施量,无人飞机的飞行高度、天气条件限定及飘移风险控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