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暴发了一种由新型鹅细小病毒(NGPV)感染引起的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疫病。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适合临床大批量样本检测的方法,本试验将鸭源NGPV的VP3保守区域1段长390bp的序列克隆制成核酸探针。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该核酸探针特异性高,只与鹅细小病毒(GPV)反应;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针对NGPV最低检出量约为6pg。应用该核酸探针对来自山东、江苏、安徽3省的87只疑患"短喙长舌-侏儒综合征"的樱桃谷肉鸭的870份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89.7%(78/87),检测的10种组织脏器中均有NGPV检出,说明该病毒对樱桃谷鸭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同时,利用PCR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比较发现与核酸探针法的阳性个体检出率及阳性个体检出符合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NGPV核酸探针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适合不同来源的NGPV临床批量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鸭细小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06-1709
鸭细小病毒是新近发生的引起樱桃谷肉鸭短喙、长舌、发育迟缓的1种新型水禽细小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根据鸭细小病毒的VP3基因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套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鸭细小病毒DNA的最低检出量为100copies,不能扩增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肠炎病毒等。采用该方法对采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30份疑似鸭细小病毒感染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7/30(90%),与病毒分离结果符合率为90%;而普通PCR的阳性检出率为8/30(26.7%)。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鸭细小病毒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2015年2月,山东兖州某鸭场送检的32日龄樱桃谷肉鸭临床上表现为喙变短、舌头伸出(俗称鸭"长舌病"),从其脏器中分离到病毒,经纯化后通过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 nm,以鸭常见病毒进行PCR(RT-PCR)检测,经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与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以上,并处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因此确定自患"长舌病"樱桃谷肉鸭脏器中分离的病毒为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4.
根据DHBV的C基因参考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建立的PCR方法只能特异地检出DHBV,该方法最低检出模板量为146pg。用建立的PCR方法对2015~2018年不同地区的樱桃谷鸭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鸭群中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没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2019年不同日龄和品种的鸭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发现樱桃谷肉鸭和麻鸭的自然感染率均较高,但不同日龄之间无明显规律。种鸭的自然感染率较低,且随着日龄的增大,感染率略有升高。鹅也可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是否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 NGPV)单独感染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SBDS)的所有临床症状,并进一步解析NGPV致病机理。本研究中,基于NGPV分离株SDJN19,构建了携带遗传标记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JNm。pJNm质粒转染9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胚拯救出感染性病毒rJNm。rJNm半数致死量(ELD50)达到5×106.25/mL,与亲本株接近。rJNm感染2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SBDS的所有典型临床特征,包括短喙、舌头外伸、生长迟缓、站立行走困难等。试验还表明rJNm能够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感染鸭依旧表现出典型的SBDS特征。水平接触组鸭在感染后31 d能够同时在体内检测出高的病毒载量和高水平血清沉淀抗体,预示着NGPV可以持续性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本研究结果表明SBDS确系NGPV感染所致,为研制针对性的预防性生物制剂以及深入解析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织样品。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发病鸭肝脏、脾脏中均可检出细小病毒,将其中5份阳性病料样品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分离得到1株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SD株)。此外,该分离株的659 bp的Rep和VP1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株与鹅细小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将该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樱桃谷肉鸭,可以复制出相似病例。结果表明,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自然病例分离到的一株鸭源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可能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7.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群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表现为体温升高,两腿发软无力,精神沉郁,病鸭出现腹泻、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及眼睑肿大等症状,俗称为大头瘟。2005年5月,山东博闪某樱桃谷肉鸭养殖基地饲养的20日龄肉鸭6 000只中,有3 500只突然发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自2006年以来,我国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区的樱桃谷鸭群陆续发生了以软脚和脾脏坏死为特征的疾病。随后,经过对该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确定为呼肠孤病毒感染。本试验从山东潍坊地区1例患有脾脏坏死的樱桃谷种鸭体内分离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动物回归试验进行病原鉴定,判定引起此次樱桃谷种鸭脾脏坏死的病原为鸭呼肠孤  相似文献   

9.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江西等主要养鸭地区的樱桃谷肉鸭中暴发了一种以喙短、舌长、骨脆、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生产中称为"大舌病"或"长舌病",给当地的肉鸭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从山东地区发病鸭中分离到一株能在番鸭胚和鹅胚繁殖的病毒(命名为YZ15-1),经PCR鉴定,确定为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YZ15-1与GPV处于同一个分支,特别与GPVa2006和GPVb1999这两个台湾分离株的遗传关系最近。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大舌症状的鸭子体内均能检测GPV,泄殖腔棉拭子的阳性率为78.8%;而发病鸭群中未出现大舌症状的鸭子体内病毒检测的阳性率为58.3%,泄殖腔棉拭子的阳性率为37.5%;同时从10个不同地区健康鸭群采集的100份泄殖腔棉拭子中未检测到GPV。但是肉鸭回归试验未复制出"大舌"症状。这些结果说明,鸭"大舌病"可能是以变异的GPV为传染性因素,其他辅助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在我国鸭群中的感染状态,从我国养鸭业比较集中的山东、江苏、四川、福建、广东5个省份36个鸭群采集临床有发病表现的343只病、死鸭的病理组织样品,以提取的组织DNA为模板通过特异性斑点杂交和PCR方法检测DuC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上述5个省份的鸭均检出了DuCV,病、死鸭中DuCV的个体阳性率为81.63%(280/343),群体阳性率为94.44%(34/36).结果表明我国鸭群中已普遍存在DuC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为疫苗的研究提供工具,建立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一份放-20℃冻存,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另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氏RT-PCR,攻毒后8日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50。脑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水泡变性、肝小叶结构破坏;脾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免疫组化定位发现:心肌纤维细胞、脾脏生发中心、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本试验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樱桃谷肉鸭发病模型,为今后研制疫苗及免疫效果判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例雏鸭肝炎病毒和鸭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葫芦岛市某养鸭场樱桃谷肉鸭发生疑似雏鸭肝炎急性死亡病例。为了确诊病因,选取具有典型发病症状和病变的病鸭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结果通过细菌的分离和攻毒试验排除了细菌感染为主要病因的可能;应用RT-PCR和PCR检测典型病变样品,结合扩增基因的测序,确诊发病鸭发生鸭肝炎病毒和鸭圆环病毒的混合感染。紧急应用鸭肝炎高免血清后发病鸭群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存活鸭群中约有10%的雏鸭表现生长迟缓、消瘦,与鸭圆环病毒的感染症状相似。鸭圆环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原,可导致感染鸭的免疫抑制,诱发混合感染,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鸭场中病毒性疫病的流行与共感染情况,本试验对我国部分地区鸭常见病毒性疫病进行了检测。对2016年采自山东、河北、江西、内蒙古、广西、江苏等省份共计302份鸭的样品进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坦布苏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鸭圆环病毒的PCR检测,结果7种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8.8%,37.1%,26.1%,22.8%,31.1%,9.9%,20.2%。病毒共感染检测结果显示:多种病毒共感染,尤其是二重感染在鸭群中非常普遍,其中85份样品表现为单一感染,占样品总数的28.3%;97份样品表现为二重混合感染,占样品总数的32.3%;67份样品表现为三重混合感染,占22.0%;四重感染样品共计16份,占5.4%;未感染样品数为37份,占12.3%。商品肉鸭及种鸭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商品肉鸭的感染率高达90.0%,而种鸭的感染率为85.3%。不同季节鸭群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达90.2%,而夏秋季节检出率为81.4%。结果表明,多种病毒病的共感染是当前我国规模化养鸭场疫病的主要流行形式,是造成我国规模化鸭场疫病防控复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安徽省某鸭场发生的以雏鸭发育迟缓、鸭喙萎缩、舌头外伸下弯为特征的疾病病因,本研究利用PCR对病鸭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出鹅细小病毒(GPV)特异性目的片段。将PCR阳性病料组织样品接种11日龄樱桃谷鸭胚,盲传3代后,可致鸭胚胚体出血严重,并且鸭喙畸形,证实分离到一株鸭源细小病毒(命名为AH-D15株)。利用第3代尿囊液感染2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2周后感染鸭出现短喙症状,并从鸭脑、肾、脾、胰腺和肝脏组织内检测到病毒。将分离病毒株的VP3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的GPV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H-D15株与德国的VG32/1株和匈牙利的virulent B株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96.3%和96.5%。上述结果表明从病鸭体内分离到的鸭细小病毒可能来源于GPV,因此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7组,每组24只,其中1~6组分别以不同含量的鹅源坦布苏JS804株病毒肌肉注射进行攻毒,对照组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PBS。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 d每组随机取4只攻毒鸭扑杀,分别取每只鸭各脏器样品2份,用于套式RT-PCR检测和组织学分析。临床症状观察:试验鸭于攻毒后腿瘫、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剖检各主要脏器均出现病变,其中以脾脏、肝脏、脑最为明显。套式RT-PCR:攻毒后8 d各脏器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其中以脾脏检出率最高;由攻毒检测结果确定鸭的攻毒量为1.6×106TCID_(50)。组织病理学观察:脑、脾脏和肝脏病变明显。免疫组化定位:脾脏生发中心、脑血管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均有棕黄色阳性信号。  相似文献   

16.
用108ELD50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强毒对20只樱桃谷鸭和SPF鸡进行攻毒,同时分别设10只同日龄樱桃谷肉鸭和SPF鸡为空白对照,进行同居感染。试验鸭攻毒后1、4、7和14d取喉头、泄殖腔棉拭和肝、脾、肾等内脏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同时采血进行ND抗体检测。SPF鸡攻毒后5d内100%死亡,对照组9d内100%死亡。试验鸭攻毒组和对照组在14d观察期内无明显临床症状,攻毒后第7天开始部分试验鸭喉头、泄殖腔棉拭和内脏分离到NDV,第14天试验鸭血清NDHI抗体阳性。结果表明NDV强毒感染鸭群后并不引起明显的发病、死亡,但是病毒可以在其体内复制,并通过喉头和泄殖腔排毒,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2种基因型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在我国鸭群中的混合感染情况,根据鸭圆环Cap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2种基因型DuC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最低可检测到1拷贝的DuCV核酸。使用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对收集的山东省6个鸭群150只病死雏鸭的组织D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50.0%(3/6)的鸭群检出DuCV-1和DuCV-2的混合感染,33.33%(2/6)的鸭群检出DuCV-2的单独感染。19只雏鸭被检出感染DuCV,其中2.67%(4/150)的雏鸭检出DuCV-1和DuCV-2的混合感染,10.0%(15/150)的雏鸭只感染DuCV-1或DuCV-2。结果表明,山东省鸭群中存在较为严重的DuCV-1和DuCV-2混合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1月北方某鸭场7 200羽樱桃谷肉鸭群(22日龄)发生疾病,开始出现零星死亡,发病第5天,日死亡率超过2%。鸭群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软脚,拉白/绿色稀粪,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经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确诊为H9亚型禽流感和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一、现场及鸭群基本情况该批肉鸭10日龄脱温后转入半地面、半网床栏舍内饲养(饲养密  相似文献   

19.
用地高辛标记鸭圆环病毒(DuCV)全基因组克隆制成核酸探针,与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DHV-Ⅰ)的cDNA、鸭瘟病毒(DPV)的DNA和DuC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核酸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只与DuCV的DNA杂交呈阳性。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探针对DuCV的最低检出量约为5PgDuCV的DNA。应用该探针对从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采集的196只鸭病料,共980份脏器的组织DNA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33.2%(65/196),在各脏器中法氏囊和肝脏中DuCV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2.3%和49.2%。同时对上述样品进行PCR检测,核酸探针检测与PCR检测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5%。结果表明,制备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对DuCV进行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采用樱桃谷肉鸭与不同家鸭进行正反杂交,记录杂交后代0~8周龄体增重、饲料消耗,并于56日龄进行屠宰,测定各组屠宰性状指标、肉质性状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饲养至8周龄,反交组合均比正交组合生长速度快,且樱桃谷肉鸭♂×绍兴鸭♀(YS)组饲料报酬(3.0∶1)、半净膛率(87.0%)、全净膛率(80.0%)最高,樱桃谷肉鸭♂×荆江鸭♀(YJ)组利润(2.8元),腿肌率(18.0%)、胸肌率(7.0%)、瘦肉率(25.0%)最高;荆江鸭♂×樱桃谷肉鸭♀(JY)组宰前活重(2018.7 g)、屠体重(1854.2 g)、屠宰率(94.0%)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