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三价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早期定植菌也是格拉泽病的病原体,给猪场带来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调查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的流行情况,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玻板凝集法及PCR方法,从广东、广西、山东、江苏、江西45个规模化猪场送检的疑似样品中共分离鉴定了34株副猪嗜血杆菌,其中6株(17. 65%)血清4型、9株(26. 47%)血清5型、8株(23. 53%)血清12型、4株(11. 76%)血清13型以及7株(20. 59%)未定型菌株。为了有效地防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以4、5、12血清型优势流行血清型制备3价灭活苗,用仔猪免疫/攻毒试验评价3价灭活疫苗免疫保护力。动物实验表明,该疫苗对副猪嗜血杆菌4型、5型和12型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天津部分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HPs)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的流行情况,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采自9个规模猪场的178份猪血清样品进行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检测,对采自8个规模猪场的166份猪血清样品进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8.54%(33/178),其中断奶仔猪和保育阶段猪阳性率为23.58%(25/106);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阳性率为21.08%(35/166),其中断奶仔猪阳性率为20.93%(9/43),育肥猪阳性率为27.66%(13/47),种猪阳性率为21.62%(8/37)。说明天津地区部分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parasuis,HPS)在广东省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通过针对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2(OMPP2)的间接ELISA法对广东省部分猪场的376份猪血清样本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的阳性率为23.8%,其中母猪阳性率高达31%;保育仔猪为29%,育肥猪为33.6%,育肥猪阳性率显著高于母猪和保育仔猪;冬季(11~1月)副猪嗜血杆菌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1.4%、秋季(8~10月份)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8.7%,冬季比秋季高出12.7%,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一例规模化猪场发病病例所患疾病进行诊断,同时了解该猪场的抗体水平及病原感染情况,试验对该猪场的血清样品、鼻拭子、粪便样品及组织样品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猪组织样品中蓝耳病病毒阳性率为71. 4%、猪圆环病毒2型阳性率为85. 7%、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85. 7%、伪狂犬病病毒阳性率为14. 3%、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率为71. 4%。鼻拭子中猪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16. 3%。血清样品中猪瘟病毒抗体、蓝耳病病毒抗体阳性率达到80%以上,抗体水平较高;伪狂犬病病毒g E抗体阳性率达到34. 8%;肺炎支原体疫苗只免疫了仔猪,全群抗体阳性率为59. 3%;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全场未免疫,而抗体阳性率却高达77. 1%。粪便样品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66. 7%;球虫阳性率为100%。说明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肺炎支原体、伪狂犬病病毒、副猪嗜血杆菌、轮状病毒和球虫是该场的主要病原,应加强防控,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猪群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副猪嗜血杆菌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福尔马林灭活的副猪嗜血杆菌全菌体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试验确定副猪嗜血杆菌全菌体的包被浓度为2·24×107CFU/孔、检测血清为1∶200稀释,同时确立了间接ELISA的最佳反应条件。该方法有很高的特异性和重复性,14个发病猪场100份血清检测结果Hps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4%,明显高于细菌分离鉴定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银杏叶黄酮苷提高仔猪免疫力的效果,本试验选用银杏叶黄酮苷与副猪嗜血杆菌本地分离株血清5型灭活疫苗混合,研制副猪嗜血杆菌银杏叶黄酮苷佐剂疫苗。分别以不同浓度首免15日龄仔猪,21日龄二免,二免后1周,对免疫仔猪用本地分离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强毒株进行攻毒,并于28、35、42日龄时采血检测仔猪血清中TFN-α含量,在28、35日龄时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含量并计算CD4~+/CD8~+比值。结果表明,疫苗中加入1.4 mg/m L银杏叶黄酮苷,对5型强毒株的攻毒保护率为100%,对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血清TFN-α的含量均有一定提高,说明银杏叶黄酮苷对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型4、5型分离菌株经超声波破碎处理后的产物致敏醛化红细胞,建立了检测HPS抗体的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绵羊红细胞30℃醛化5h,4、5型菌株浓缩抗原以1:8稀释致敏红细胞。免疫猪2周后检出率达89%。对15种HPS血清型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猪肺疫巴氏杆菌、Ⅰ相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阳性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为琼脂扩散试验的16倍。对1665份猪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47.1%。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猪场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而疫苗免疫为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微球壁材,以副猪嗜血杆菌LY02株(血清5型)裂解蛋白为抗原,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副猪嗜血杆菌微球疫苗。微球平均粒径为2.58μM,微球的平均包封率为68.3%,平均载药率为3.56%。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原释放时间超过30 d。小鼠免疫试验显示该微球疫苗对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的攻毒保护率达90%。该微球疫苗的研究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信阳市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感染情况,应用IHA方法对113家猪场的3 589份血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副猪嗜血杆菌病阳性猪场71个,占受检测猪场总数的62.8%,血清样品总体阳性率为21.0%,其中,母猪、公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及育肥猪阳性率分别为21.8%、19.9%、18.3%、23.9%和19.9%。检测结果显示,各个生长阶段猪群感染率差异不显著,Hps感染率季节性差异不显著。鉴于Hps在信阳市已普遍存在,今后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有效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0.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Glasser's病的病原体,可引起纤维蛋白性肺炎、腹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等多种临床表现;断奶前后和保育舍仔猪发病率可达40%,致死率可达50%,已成为影响世界养猪业的又一种重要病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分离、疫苗研制和PCR诊断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月—2011年12月,从河南省信阳和驻马店地区62个猪场共收集免疫过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疫苗的猪血液,利用ELISA方法对样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猪场猪群的疫苗免疫合格率最高是PRV疫苗(87.06%);其次是CSFV疫苗(76.24%);PRRSV和PCV2的疫苗免疫合格率较低,分别为65.20%和50.78%。4种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在不同规模的猪场有较大的差别,规模猪场的猪群某些疫病的抗体未必比散养猪群高。种猪群的4种疫苗的免疫合格率最高,商品猪中各个生长阶段的免疫后抗体合格率比较后发现,断奶仔猪群PRRSV抗体合格率明显高于哺乳仔猪,育肥猪群合格率要比哺乳仔猪群和断奶仔猪群的抗体合格率低。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9,(6)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又称革拉塞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性肿为特征病变,发病率15%~90%,主要危害2~28周龄仔猪和生长猪,特别是5~8周龄保育猪,可引发较为严重的身体多部位疾病[1],已成为当前对我国猪场断奶仔猪和保育猪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疫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条  相似文献   

13.
<正>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猪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主要侵害4~8周龄的断奶仔猪。2016年3月24日,河北省某检测中心接到附近某猪场的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蓝耳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1病例情况河北省某原种猪场饲养基础母猪1 200头,仔猪转到保育舍后陆续发病,保育猪发病后死亡率达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副猪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及其抗血清,本试验采用热酚法提取副猪嗜血杆菌SC096株荚膜多糖,并进行SDS-PAGE及银染检测,然后用荚膜多糖制备的油乳疫苗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并进行琼脂扩散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热酚法可制备高浓度的荚膜多糖;SDS-PAGE电泳及银染结果显示条带呈弥散性分布,荚膜多糖分子质量55 ku左右;琼脂扩散试验结果呈阳性;间接血凝试验中红细胞发生高达10孔滴度的凝集现象.副猪嗜血杆菌SC096株荚膜多糖的提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为其他含荚膜的细菌抗血清的制备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也为细菌荚膜多糖抗原性及其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121 ℃高压处理副猪嗜血杆菌4型和5型耐热蛋白,混合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试验条件进行筛选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10 μg/mL,37 ℃包被2 h;封闭液选择含20 g/L脱脂奶粉的PBST,封闭30 min;血清的稀释度为1∶80;抗原抗体反应时间为45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2000,作用时间为30 min;底物显色时间为15 min。特异性、重复性和敏感性试验及对200份送检血清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敏感性比间接血凝试验高,对已知阴阳性血清的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国外ELISA试剂盒一致,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抗体检测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部分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江西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采集未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的11个猪场150份血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抗体滴度,结果表明本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总阳性率为44%,其中母猪阳性率偏高,说明该省猪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镇江地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流行情况与耐药性情况,本试验采集患病仔猪的肺脏、肝脏、关节渗出液等病料组织85份,采用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培养特征鉴定、PCR鉴定等方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鉴定,采用PCR法和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显示,从85份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48株副猪嗜血杆菌;48株副猪嗜血杆菌具有7种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和12型为流行的主要优势血清型,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5.0%和31.3%; 48株副猪嗜血杆菌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9种药物耐药率在50.0%~100.0%之间,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2.5%~25.0%之间。说明该地区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流行情况复杂,且耐药性严重。本试验为该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防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一般以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仔猪和生长猪居多,但以3周龄到8周龄的仔猪和保育猪最易感染。采取严格环境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敏感药物和疫苗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发病情况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的逐渐升高,空气湿度的加大,猪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将会随之而上升,在猪群感染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季节,养猪场户则更应警惕保育仔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危害。猪副嗜血杆菌一般最易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仔猪和育成猪,且主要在仔猪断奶前后和仔猪保育阶段发病较为普遍,通常5~8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由于在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了猪蓝耳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某猪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1病例介绍河北永清县某猪场共有繁殖母猪20头,种公猪1头,哺乳仔猪50头,保育仔猪50头,育肥猪80头,2011年12月10日起保育仔猪开始出现疑似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症状,共有15头保育仔猪发病,死亡3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